二、以柔克刚的武当精神
他强任他强,清风抚山岗;
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电影《太极张三丰》
北尊少林,南尊武当。少林以力量、速度、运动战取胜,武当则以静制动,以 柔克刚,以弱胜强取胜。这种博大精深的内家拳,暗藏着一种变化莫测的功法理 论,也是后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奠基理论。
纵观古今中外,凡搏击之术都是以强胜弱,以大力打小力,手慢让手快,这似 乎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林拳法依旧遵循着 这一规律。特别是少林拳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成熟,许多技击问题从理论和实 践上都得到了解决,但崇尚力量和速度的少林拳法此时却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重 要问题,那就是对阵双方谁都无法保证自己在力量和速度上占有永远的优势。 当自己处于劣势时,要想取胜就必须解决以弱胜强的问题。
武当内家拳在深入研究以速度和力量见长的少林拳法的基础上,创新地发 展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家拳理论。在战略、战术上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是一个最符合哲学精神和心理学原理的武术流派。我们有必要做一番 考察。
《黄帝内经》和道教学说的影响
西汉王朝灭亡前夕,当时著名的学者刘向(公元前77年一公元前6年)受朝 廷的任命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宫廷图书整理工程。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所见到的图 书分为六个类别,加以记录和说明,最后的成果是一本叫作《别录》的图书目录 学著作。这部著作中首次记录了一部奇特而深邃的著作——《黄帝内经》。这 部作品据称是公元前27世纪黄帝和他的大臣岐伯的对话录,记载了关于人体的 内在构造和医学的基本原理。
这部著作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它奠定了中国民族医学的基础,也是世界上最 早建立的人体科学和生命科学理论。
事实上,在刘向之前,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提到过这部自称来自远古时代的对 话录。因此,《黄帝内经》可能仅仅成书于西汉时期,是当时综合道家、阴阳家和 医学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体现出这样的理念:人体是和天地相对应的小 宇宙。正如外在世界一样,在人体中同样有着“自然山川”的变化,这就是被称 为子“十二经脉”的系统。经脉分为阴阳两种,分别传递阴气和阳气,阳气上升 而阴气下降,作为生命运动所需的能量循环不息。
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后两千年中的中国生命科学 和精神科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蕴含了这样的理想:人体与自然界本身一样具 有不朽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在此后几个世纪中广泛传播,并成为道教的基础。
老子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仙人, 成为道教膜拜的神灵。他的思想反映在其著作《道德经》中,他的一个重要观点 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要向其反面发展。由此老子 得出结论“柔胜刚、弱胜强”。中国武术,特别是内家拳法可以说一直以来都受 老子的这一思想支配,在武术的具体功法上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
老子说“物壮则老”,中国武术也最忌把招数用老,不论拳脚或器械,只要招 数过了度,就会被人反制。
老子认为刚强者凭借自己的力量,喜欢以力降人;而柔弱者,不招不架,顺人 之势,借人之力,通常攻击目标是敌人身体虚弱的部位,所以会强弱逆转,由敌强我弱变为我强敌弱,故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所以内家拳法也强调要贴近打,这样 才能发挥自己战术上的优势。
老子说“不敢为主而为客”,在武术中,“主”的含义是主动发起攻击,先出 手,先发制人;“客”是不主动,后发制人。作为“客”要以静待动,最终达到反客 为主的目的。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与“不争”被视为美德,这种思想对武术也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武术讲究武德,不争强好胜,中国传统武术以技艺高超服人,崇敬高级 的武技,而不崇拜低级的拼搏打斗,也正是出于这种思想。
另一方面,在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出现了许多传奇的人物,如左慈、甘始、郄 俭、费长房和华佗,据说他们长生不老,拥有神奇的力量,能施行各种幻术并能预 见未来。这些人中大多数是道教的修行者,深谙《黄帝内经》,通过艰深繁复的 修炼过程开发出自身的各种潜能,在民间传说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华佗发明了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特点的健身体操 “五禽戏”,被认为对后来的武术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上述这些道教法师修炼方法的效果究竟如何,由于缺乏史实记载很难做出 准确的判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民间传说中有如下一些描述:他们具有超常的 移动能力,即使骑马也难以追赶;他们刀枪不人,不为任何打击所伤害;他们能够 施行多种魔法,譬如点石成金和分身万千;他们驻颜有术,甚至能够死而复活。 无论在这些传说中有多少夸张和误解的成分,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道教法师和 几个世纪后武术大师的相似性。后者往往也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开发出超人的内 力、轻功和感官的敏锐,以及某种控制心灵的幻术。
中国武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变革时期是在唐朝的末年,公元9世纪中,有一 位被民间认为非常神奇的仙人——吕洞宾,原名吕岩,他是继佛教慧可以来,中 国古代又一位伟大的武学家。关于他的传说太多,而真实的历史记载又太少。
吕岩活动于公元9世纪中期,在青年时代曾经广泛地学习道教、佛教和儒家 的思想,并曾经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不久后他厌恶了官吏生活,开 始了游侠生涯。他无疑精通剑术,并且在道教法师钟离权的指导下掌握了高超的 身体技能,因此留下了被视为仙人的种种神奇事迹。因为对当时主导丹药学说不 满,他发展出一套新的丹药理论,即为后代道教人士和武学家所熟知的内丹学。
什么是“内丹学”呢?它对后来武学理论有什么影响呢?相对于外丹学说 在金属熔炉中通过化学反应炼制药品,内丹学说则指出,应当将身体作为熔炉, 人的体液作为药物,意念作为火焰进行“内在的”修炼。这一学说在道教中最初 作为解释为什么服食药物不会中毒而死的理论:因为缺乏了内丹的配合,外在的 丹药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吕岩的老师钟离权即持此种理论。事实上,这一 说法可以说是本末倒置,恰恰由于内丹修炼的弥补,才缓解了外丹的毒害。吕岩 更多地转向内丹本身的探索,他在9世纪中期撰写了多部丹道学著作,如《九真 玉书》《金丹秘诀》《丹诀演正论》等,以及剑学著作《述剑集》。
这些著作在后来都变成了武功秘籍,也是现代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九阴 真经》《九阳真经》《葵花宝典》等秘籍的原型。相当于北方的少林武功,南方的 内家武功和宗师渊源更多地充满了神奇、变幻莫测的色彩,在心理上也更难加以 分析。
浏览1,4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