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对手,教会武僧
少林寺僧人习武,在明代达到高潮。万历年间的游记中,有不少关于少林僧 人习武的描写。到了清代,这一题材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蒲松龄( 1630—1715) 《聊斋志异》中的武技,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中的庄叟技力,郑燮U693— 1765)《郑板桥笔记》中的魏子兆,俞樾(1821 —1906)《荟萃篇》中的莆田僧,刘鹗(1857—1909)《老残游记》中的刘仁甫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
少林功夫引起了明清历代皇帝的注意,僧兵就像是一支特种部队,不断接受 国家的征调。周友、月空、小山等著名的少林僧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向了 战场〇
明代永乐皇帝以后,军功分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少林武僧周友曾经三 次立下奇功,由此得名“三奇周友”。周友曾前后四次出征,最多的时候带三五 百名和尚去打仗,在河北打过当时的平民武装刘六、刘七;在山东扉I灭过土匪王 堂;云南的苗族发生动乱,他一直远征到云南边陲。可见周友的英勇善战。他的 墓碑上题有“天下对手教会武僧”八个字^
“天下对手”是讲天下的武林界人士为我们对手,这个“对手”不是现在一般 意义上的敌对之士解释,而是武学交流的朋友。“教会武僧”是前一句意义的延 伸,有那么多的训练伙伴、练习伙伴,目的就只有一个:大家在武术上进行交流, 以提高整个少林寺和天下的武术武艺水平。
“天下对手教会武僧”八个字显示了少林武僧的自信和向天下武林高手学 习的谦虚胸怀。那么什么原因使少林功夫在明代和清代如此兴盛呢?
16世纪明朝的重要国策是抗击倭寇的侵扰,,日本倭寇多由武士组成,他们 在中国沿海掠夺财物,残杀百姓,成为明朝心腹之患。倭寇使用的是倭刀,它们的 刀法奇诈诡异,明军正规部队经常吃败仗。于是,以武功闻名天下的少林武僧应征 出战,他们手持铁棍作为明军前锋,这支特殊部队的首领是少林武僧月空和尚。
少林寺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抗倭战 争发生在1553年,少林武僧使用的铁棍 约长七尺,重七八公斤,这场僧兵与倭寇 的搏杀持续了 10天,结果100多名倭寇 被全部歼灭。关于当时的战斗细节,《云 间杂志》记载说:“一贼双刀而来,月空坐 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 击碎贼首。”月空动作干净利落,禅武味 道相当浓烈。
少林武僧们用超凡的勇气和高超的 武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而他们所使用 的武器就是威震武林的少林棍。
少林功夫以拳法、棍术闻名,其中更 以少林棍术最受推崇,自古有少林尚棍 和棍尚少林的说法。少林棍有三分棍法 七分枪法、兼枪带棒的特点,注重实战,大抡大劈,全身着力,呼呼生风,身棍合 一。那么,少林功夫在众多的武术器械中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棍呢?
在《少林十诫》中规定,少林寺僧和俗家弟子习武尽可用于自卫。棍是钝 器,且为木质,一般情况下杀伤力远逊于刀剑等金属利器,使用木棍自然较为符 合仅能有限地运用武术的佛门弟子身份。于是,用棍就成了少林寺武僧装备不 成文的规定。
如今,在十八般兵器中,棍术被认为是艺中魁首,是练习一切兵器的基础,有 “诸艺宗于棍”之称。少林棍不仅是少林功夫的代表,更成为中华武功里棍术的 代表。
《少林棍法阐宗》由明朝著名武术家程宗猷所著,是迄今发现的最真实可信 的少林棍法著作。书中介绍了小夜叉、大夜叉、阴手、破棍等少林本门棍法,并对 自己在明万历年间出入少林寺习武十几年的经历予以记载。
一代武学名家,抗倭名将俞大猷(1503—1580),与少林寺有一段特别的缘 分。少林武术中的棍法,即得了俞大猷的真传。
俞大猷,字志辅,泉州人,先后从师于棍法大师李良钦、《赵注孙子兵法》的 作者赵本学,又从师于刘邦协、林琪等人,皆为一时武术名流,他本人的武艺更是 集诸家之精华。
俞大猷早闻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由北云中 奉命南征时,曾专程访问少林寺。在观看了上千位以精通剑术知名的武僧的表 演后,他直言不讳地对方丈小山宗书说:“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 皆失矣!”
于是,小山方丈挑选了两位年少而有勇力的僧人宗擎、普从,随俞大猷南行, 以便学习。
俞大猷在出入营阵之中,时时授二人以阴阳变化真诀,又教以智慧觉照之 戒。三年之间,二人皆得真诀,虽说未至得心应手之神通,但“十步一人,千里不 留行”的功夫是学得差不多了。
此后,二人辞行,北归少林寺。他们将所学剑诀禅戒传给寺众,所学最深者 达百人。
又过了十二年(1576年),宗擎赴京师戒坛受戒并留下听经论。次年(1577 年)四月某日,他专程去神机营拜访俞大猷,感谢师恩,并告知普从早已去世。
师徒喜再相逢,一叙往事。俞大猷临别时赠以《剑经》,勉其精益求精,并写 诗一首相送。诗曰:
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
杯波游南粤,锡飞入北燕。
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巅。
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
宗擎感动流涕,也写一诗回赠。诗云:
神机阅武再相逢,临别叮咛意思浓。
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蚊龙处斩蚊龙!
宗擎将《剑经》带回了少林寺。
俞氏《剑经》专讲棍法,为一代名著。戚继光(1528—1587)评价其所讲“短 兵长用之法”为“千古奇秘”。又说:“不惟棍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少林武僧得《剑经》后,经过五六十年的传习,到明末已获得很高声誉。茅 元仪在《武备志》中称颂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剑经》总诀的“ 一打一 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天下无敌”就是少林棍法中“五虎拦”的来源。
对于少林派武术的创立和传播,少林寺僧众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时,还应 看到民间的武术、军中的技击对少林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少林寺位居中原嵩山腹地,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重要的会武场所。 因此,僧俗得以云集一堂,切磋技艺,交流武事,使少林武术兼容并收,汇诸家技 法于一炉。这一方面促进了技精艺湛,日臻完善;另一方面说明了它是僧俗共同 作用的劳动成果、智慧结晶,是民族千百年来武学文化的杰作。因此,少林武术 具有非凡的魅力,举世推崇。因此与其说“天下功夫出少林”,倒不如说“少林功 夫出天下”或“天下武功汇少林”。
少林武功的基本特质与类别
少林武功以其悠久的历史、完备的体系和高超的技术境界独步天下。少林 武术分为拳术、器械和功夫三方面。少林拳是少林武术的核心,分为外功拳和内 功拳,外功拳凌厉刚劲,内功拳寓柔于刚;器械尤以棍术最为出名;功夫以练气和 养气为主,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
少林拳术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技击,立足实战。因此,其套路结构短小精焊、 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绝无松、懈、空、散、滞之弊。进则有方,退则有法,一气呵 成。故拳理云:“身之收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 贯注。”
少林拳动作的起、落、进、退,多为直来直往,在一条线上进行运动。因与对 手相接,无非是正面或侧面的进攻与防守,进、退、转、侧亦无非几步之距离,直线 运动最为有效,不需绕多大的圈子。因此,又有“拳打卧牛之地”与“拳打一条 线”之说。这既形象地比喻了演练少林拳不受场地的限制,可大可小;又揭示了 一个道理,少林拳术可在“卧牛之地”“方寸之内”施展自己的解数,发挥拳脚的 威力。
少林拳主刚,要求刚健有力,勇猛快速,即 所谓“起如举鼎,落如分砖”,“使势千着,一快 为先”。这便给人以力度感、速度感。但任何事 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又要求刚柔并济, 快慢相兼;动静得宜,外猛内静。并做到“刚在 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动如风,站如钉,重如山, 轻如毛;守之如处子,犯之如猛虎。静则以逸待 劳,动则使其无喘息之机。缓时如春风微波,风 平浪静;快时如惊涛骇浪,狂奔怒泻。同时,在 练习中虽迅猛激烈,思想上却要冷静、清醒。视 彼势而陈己势,一旦有机可进,则连珠炮发。故 拳诀云:“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内要提, 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近,气要催,拳如 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少林功夫从实战出发,和人交手也都在一 两步之间,因此对场地要求并不高,不受环境的拘束。身法讲究“起横落顺”,拳 法讲究“滚出滚人”,出去时拳要旋转滚动出去,回来时也要旋转收回,再则就是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出拳太直容易受对方牵制,如果太曲力量就很难发挥 出来。
从技击角度出发,少林拳动作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腿,非攻即守,攻中有守, 守中寓攻;反对花架子,主张简介、洗练、质朴无华。所以动作精干,很少大开大 合。并总结出“浑身无处不是拳,人身上下有十拳”之说。十拳即头、肩、肘、拳、 掌、指、臀、跨、膝、足。各部随机应变,相互结合使用,其法无穷。
基于这些特点,少林拳对手、眼、身、步提出了独特的要求。手法,要求出拳、 击掌“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过曲,则欠一寸而击之不中;过直,则力量之运用较 难回旋。其出击之方法是滚出滚人,这样就会产生旋转、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力 量。眼法在拳术中至关重要,一举一动均以眼查看,因此,必须头随势转,手到眼 到,以目注目,以审敌势。所以眼要明亮有神,眼明方能手快,并露出咄咄逼人之 势。身法,在定势中要正,不可低头、弯腰、突臀。拳谙曰:“低头弯腰,武艺不
高。”而在运动中则应进退和顺,起落自然,变换灵活。并要和手脚密切配合,即 所谓“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步法,要做到轻灵 敏捷,沉实稳同。步乃一身之根,直接影响整体动作,“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 拳慢”。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少林拳整体动作的特点。每个姿势和动作必须手到、 眼到、身到、步到。且身体各部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即所谓“肩与胯合,肘与 膝合,手与足合”。
拳论中将思想称之为心,“心一颤,四梢皆至,内劲即出” “心动勇气生”“心动必相随”。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实际上是讲技击格斗和套 路演练中思想与行动要高度统一。
每天清晨五点,少林武僧们便开始了严格的武术训练。习武是他们每天生 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来到少林寺的直接原因。
梅花桩是少林功夫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用以练就身体轻盈和步法敏捷。 首先在桩上站马步,练习百日以后可以在各桩上随意跳跃,最后可在桩上练习拳 术套路。
倒挂功是练习全身力量的重要方法,它不但对腿脚和腰腹力量的增强效果 显著,更是对意志力的训练。(一位少林和尚倒挂在树枝上,双脚勾住树枝,头 朝下。地上放一大桶水,里面有个瓢,树枝上脚边也固定住一个桶。僧人需要用 腰腹起身,把地上桶里的水一瓢瓢倒人树上的桶中。)
少林蛇形术又叫壁虎功,这是对腰腹力量、上肢力量和平衡能力的重要练习 方法。通过各种方法的训练,可练就阳刚之力,强健筋骨。而有些基本功的练习 方法甚至被外界看成是少林功夫的独门绝技。(少林僧人排成一行在山路上训 练,飢在地上,用手脚协作前进,腹部腾空。)
二指禅其实就是为了练习手指的力量,最终掌握点穴法的基本功练习过程。 (一位僧人握住另一位僧人的双脚脚踝,将其倒吊起来。被倒吊着的僧人用双 手食指按压地面,保持身体平衡。)
而铁布衫,其实也是为了练就强硬的筋骨,增强抗击打能力,提高意志力,练 习气力合一的过程,这是学习少林功夫所必须掌握的基础。(一位僧人被四位 僧人面朝下抬起,用四支枪抵住其腹部。)
就像二指禅和铁布衫,很多曾经是少林武僧练习基本功的方法或者拳法,现 在已经被看作少林功夫的代表。
少林寺内有最大的一座殿堂,原名千佛殿,便是当时的练功场所。砖地上, 四行共四十八个深浅不一的脚坑就是雍正至道光年间少林武僧练武时用脚踩出 来的。为了能让尽量多的武僧同时练习,寺僧们经过反复排列,最终确定千佛殿 中最多可站下四十八个武僧,并且每个人的位置都必须固定下来,这样经过长年 累月的踩踏,每个人脚下便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坑。即使到了深夜,千佛殿内的武 功训练依然不会停止。这里成为了师傅传授心法、秘诀的最佳地点,这种机会只有最亲信的弟子才能得到。而后,每天夜里他们就会在这里偷偷练习。
历史上,少林寺经常到各地邀请武林高手到寺内传授拳法、棍法,发展少林 武功。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所 长,汇集成少林拳谱。少林寺成了一个有名的会武场所,群英荟萃,各显神通。 故有“七十二般绝技”“一百二十种硬功”和“一百零八般兵器”等武功。
元代少林寺著名武僧觉远上人出家前精通技击和剑术,出家嵩山少林寺后, 在寺中学会了罗汉十八手,朝夕演练,武术功底逐渐增益。他在寺内授徒传法, 武风渐盛,一些俗家名手也慕名而来,拜会求教。但觉远认为自己所学非当时的 绝技,于是离寺出行,四方拜师学艺。
觉远与民间武术家白玉峰、李叟三人对少林拳术进行了整理。把罗汉十八 手每手推演为十八招,共计三百二十四招。并对罗汉十八手的每手每招的特点、 练法都做了概述,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还撰写了《五拳精要》一 书,他提出拳不仅练艺,而且要练身修心。
而龙、虎、豹、蛇、鹤这五种拳成为少林功夫中的代表性拳种,更在之后的将 近80〇年中历经各代少林武术与其他各流派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发展为几十种 象形拳。
少林寺中的一位德字辈的武僧曾经说过:“参悟佛法愈彻,拳法愈精,禅武 合一即为天人合一也。”少林功夫也是与民间结合较好的一大门派,实际上是武 术的发源地和集散地,来源于民间,又广泛散播于民间,发展于其中。北宋时期, 少林寺多次举办类似于会武的大会,不仅使少林功夫名扬天下,确立了它无与伦 比的地位,更促进江湖上的各大门派切磋武艺,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浏览1,2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