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和武当玄功
公元1416年,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北京的紫禁城。此时,除了在他身边正 在紧张施工的这处宏大宫殿外,朱棣心中还一直挂念着另一处道教宫观的修建 进度。这处宫观位于1000多公里外的武当山上,朱捸亲自把它命名为大岳太和 宫。事实上,武当山的庞大工程早在紫禁城修建的3年前就已经开工。朱棣从 北京调派的军民工匠以及江南各地近30万人马到达了武当山,一修就是10年 的时间。这是大明王朝历史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国家工程之一,史称“北修故 宫,南修武当”。
那么如此偏远的武当山为什么会受到朱棣的格外重视呢?为什么他煞费苦 心地在此建造规模宏大的庙观呢?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太岳山、参上山。这座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道教圣 地,自东汉末年兴建以来就有着数不胜数的玄妙传奇故事。
自道观兴建以来,历朝历代的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如谜一般萦绕在武 当山峰之上,这也使武当功夫多了几分玄妙。凌霄、紫霄大殿前留下的历史名人 的足迹处处可见,君王为山上的殿、阁、门、楼、庙题个匾在唐代亦为平常之事。
慕名而来的晋朝谢允、唐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五代宋初的陈抟都曾修炼于此。 《历代神仙通鉴》记,蜀汉军师诸葛亮曾到该山学习道法,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九宫八卦,奇门遁甲,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武当的神话和传说经久不衰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首先是基于人民生活 境况的动荡不安,衣食有忧,这就为道教在劳苦大众的心中生根发芽奠定了深厚 的基础。从心理上分析,人们渴望战火纷飞中寻求一个精神的安逸之所,有一些 现实生活中所不存在且具有超凡能力的人会帮助他们。其次,统治者急于寻找 一种麻醉人民却又让他们充满希望的办法,假借自己便是某一世界所派来之人, 是其代理人,天赋君权,神仙便呼之欲出了。和蔼的三清圣人、勇猛的四方大将、 三眼的马王爷、灵通的八仙、法力无边的雷神、呼风唤雨的龙王等都是这之中的 代表。然而神仙毕竟虚幻,老百姓还是希望出现一位触手可及的现实“真人”。
其实,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几代帝王都在苦苦寻 找一位隐居在武当的现实版的得道高人,朱棣希望通过大修武当来感化对方,最 终使他能同意出山和自己相见。这位神秘的人物,他的名字叫作张三丰。
朱棣曾先后四次下诏希望张三丰进京见驾,然而张三丰依然神出鬼没,不见 踪影。不得已朱棣只好命人在他曾修炼过的武当山上修建了遇真宫,期望张三 丰还能够回到这里与自己见面。
那究竟张三丰有何神通会得到明代帝王如此的重视呢?
《明史方伎传》记载说张三丰又名张邋遢,龟形鹤骨,大耳圆目,头发和胡须 根根直立如同刀戟,终年只穿一件单衣,吃饭每餐能吃满满一斗,但又能数月不 吃,读书能过目不忘,他行踪不定,有人说他能日行千里。但被民间所熟知的是, 张三丰创造了武当博大精深的内家拳法。
传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过程当中,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据天 地阴阳二气的原理创建了以养生为主的武当内家拳。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形成了 中华武功“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局面。
也有传说张三丰原名张君宝,他在少林寺学过武功,也修炼道教之术。张君 宝年轻的时候因通晓炼丹之术还在宫中做过官,因其愤世嫉俗,不满当时朝中的 大臣利欲熏心、明争暗斗而开始云游四海,机缘巧合来到了武当山的地界定居下 来。因其习练各家武术,所以在修行悟道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创出了独一无二的武当功法a他也是众多门派之中为数不多的能文能武的掌门人之 一。在那个年代,如果不会个一招半势的,便很难在当地支撑下去,更何况是在 江湖中混得个众人皆知的地位。
根据有限的史料记载,现在只能推断张三丰有可能是14世纪末至15世纪 初武当的一位著名道人e他总结前人的武学精要,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内家拳法。
那么,明朝历代皇帝为什么要那么急切地见到张三丰呢?从心理上分析有 两种可能:其一是希望利用张三丰的武功巩固明代帝国的军事力量。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在常年和北方民族的征战中,中原地区军队在力量 上一直不能占据优势,在实战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学者们认为,从古至今都 是中原地区的人民体质较弱,因此无论是从防御外敌还是自身发展的角度,都必 须要解决冷兵器时期以弱胜强的问题,以弱的体质战胜北方强悍的民族。这个 问题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个体技击术,也就是武术的发展。
张三丰创造的武当内家拳,一般认为他是通过观察喜鹊和蛇搏斗时的行为, 受到了以柔克刚的启发。蛇有一个特点,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间则首 尾皆应。它的全身在柔软之中含着一种至刚的道理。张三丰受到动物的启发创 造了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拳法,所谓武当拳,也有人称为内家拳。
有关张三丰创立内家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黄百家父 子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和《王征南先生传》中。
《王征南先生传》中这样写道:“外家的少林拳法已经发展得非常精湛,张三 丰深刻研习少林拳法后将少林拳法的理论和技击方法反过来运用,从而得出内 家拳法。内家拳法的真谛得其一二就足可以战胜少林拳法。”这个思路简单而 奇特,既然与少林拳相反,那么它的目标便明确于要创造出一套以静制动、以柔 克刚、借力打力的内家拳法。
从黄宗羲父子的描述中来看,张三丰的道家身份可能正是能创新变革的关 键所在,因为内家拳法和以少林为代表的外家拳法有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它在拳 术的战略思想上有了全新的变革,而这些变革的理论根源正是建立在道家的传 统经典之上少林拳注重筋骨皮肉的外部训练,也注重练内力,然而它在拳理上仍然把重 点放在力量的训练上c所谓一力降十会,意思是不管你会什么拳法,我只要力量大就可以降服你。它的风格是勇猛、快速、支取。
而内家拳却相反,它偏重精、气、神的内部修炼,注重意念的训练,所谓“用 意不用力”,风格是安舒、沉稳、圆活,注重后天克服本能的训练。“得其一二者 已足胜少林”的说法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内家拳法建立在深人分析少林拳法 的基础之上,力求在技击的理念和策略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历代皇帝急切想召见张三丰的第二个心理原因则是希望学习他的长寿 术,以便能更久更好地统治自己的帝国。当然,最吸引人的长寿秘诀就是“内丹 术”。
中国古代历史渊源深长的道家内丹术,强调的是内气的复苏、吐纳、流转、运 用,因此古代的内丹术是一种生命高层次的修炼。其中“吐纳”就是将新鲜的空 气吸入体内,将体内污浊的空气排除;“流转”则是让气息在体内运转不息,这是 道士修行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道教中又被称为练内丹。
调养身息、通经活络是道教修炼内丹的主要方法。道士多习武,很自然地把 修炼内丹的方法融入武术。练气是道士修炼之术,后来被运用到了传统武术中。 道教认为,从自然界采纳气息以养精神,气息在身体中运行以打通周身经络,把 气息灌输到肌肤之间可以保护体魄,最终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也许就是武 当玄功的精华所在。
浏览8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