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功夫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武当的拳术与技击套路多是吸收有道教修炼特征的拳种以及在当地盛行的 一些路数。武当拳不是一路拳或几路拳,而是一个庞大的拳系,据统计有260多 个拳种。武当功夫充分体现了以柔克刚、以无形胜有形、无招胜有招的内涵。
后发制人,是由对手首先采取行动,此时经过观察分析,摸清对手来路招式 之后,再有计划、有目的地出击,从而后来居上,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但是,俗 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〇无论在军事还是武术上,“先发制人”也是一 个重要的命题。
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 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着辨证的统一。后发制人的实质便是积极防
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反攻为目的的攻势防御,它常常成为较弱一方克敌制胜
的重要法宝。
武当武功以“后发制人”作为其战术原则,这与道家“无为”“无事”“无欲” “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是相同的。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休。”(《道德经》五十七章)这就是老子的“无 为而治”的主张。在此基础上,老子进而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
在上述思想影响下,武当在击技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倘敌欲发我,则 应心中坦然,审候应机,静以俟之,微动即应。“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 动”(《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后人发先人至是也”(《太极拳经详注》)。
“守柔处雌”“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是道家受水性的启发而得的。老 子认为上善若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最卑下的也莫过于水,然而,最坚强的 胜利者也是水。坚硬的金属遇水会慢慢腐蚀殆尽,坚硬的岩石也会被柔弱的水 冲刷得改变形状。不仅如此不敢为天下先”还在于能时时自己检查并改正自 己的缺陷。以我之优势对待敌人的劣势,当然必胜无疑。此外,谨慎和退让态度 又是冷静的。这样,不仅能把握自我,也能清醒地观察对方,可收到“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之奇效。
“不敢为天下先”是以主动的方式将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一切服从对方, 把对方施展的攻击力如数还给对方,以求克敌制胜。遵照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 思想,武当武术在战术上的原则是“后发制人”。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 “无为而无不为”“我惟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的理论观点一脉相承的。
后发制人,在对方先手中,看似是不占任何优势,其实不然。于对方处于动 态中,以敏捷的思维迅速查找到对方的破绽,然后以最佳的招式止住对方的进 攻,俗称化力;或是反关节或是从其他的方向分解对方的力,并加以充分的利用, 称为还力,以对方的力来打对方,自己于静态之中以最小的能耗来打击对方。武 当功夫最大限度地诠释了“柔”的涵义,“柔”不同于圆滑、逃避,而是看似绵软无 力的动作之中渗透着多种不同内容的御敌之术。
然而,武当功夫和技击动作中仍然包含了许多爆发力极强的发力动作,威猛 迅速。这与修习者内在气息的开合是密不可分的,与对方一接招中,进气,气息 下沉,用以承受最大限度的打击。而后由守转攻,气劲由丹田上升,俗称丹田劲,
结合全身的力,一鼓作气,发出整劲来打击敌人。
呼吸吐纳、导引之术在武当武术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当功夫在一 动一静、一呼一吸之中便以使对方就范,将攻防技击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又不 失大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可不称其独特。武当拳法灵活迅捷,除了 以养练功、防身保健外,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的特点。先避开 对方来势的锋芒,诱敌深入,再以多变的招式制敌。
以柔克刚是武当功夫的不二法门。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 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道德经》七十六章)他还提出欲刚必以柔守 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的观点。一般地说,柔弱的东西代表新生,充满生机;刚强的 东西代表盛大,缺少生机。柔弱的东西持久,刚强的东西短暂。抽刀断水水更 流,滴水穿石等都说明了柔胜刚的道理。
在老子看来,人最高本性应该是上善若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水,水没有 硬度、没有形状,总是处万物之下,但是以水来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承 受得住。滴水可以穿石,洪水泛滥时高山丘陵为之崩垮,大树也能被连根拔起。 自然界和人世间共同遵循的道理:弱胜强、柔胜刚。
这个道理好像铁锤和棉花的碰撞。蕴含千钧之力的铁锤,在武士的手里能 发挥出开山破石的力量,砸碎坚硬的岩石,敲破精铸的铠甲,但面对柔弱的棉花, 却不能伤害分毫。十级以上的烈风能轻而易举地摧毁几个人才能合围过来的参 天大树,却奈何不了一棵柔软纤细的小草。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 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 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做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 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 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所谓“彼微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 落空,或者分散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归根结 底讲求一个“柔”字,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用太极的“柔”化解其他拳法的刚猛 之力,然后借力打力,将对手的力量化为己用,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的得意门生张松溪所创立的武当松溪派至今仍存于 世上,是研究武当功夫最好的样本,著者收藏了不少武当松溪派的武功书籍。在
行云流水武当剑
如果说少林以棍法名震天下,而武当则以剑术誉满天下。武当剑术舒展飘 逸,变幻莫测,其技击动作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舞动起来是行云流水,轻灵圆活。 既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又有非常实用的实战技巧。
剑术的产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用细 长石亢嵌人兽骨的“石刃骨剑”。
到了铜器时代,我国的剑器铸造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的铸剑 技术进一步发展。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的“辟闾剑”、欧冶子与干将合铸的“龙 泉剑”,以及越王勾践所佩的“步光剑”,据说已达到了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程 度。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和秦始皇兵马俑墓葬中的宝剑深埋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锋芒犀利,寒气逼人,经专家实验,一次尚能划透十八层纸。
随着铸剑技术的不断提高,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习剑之气已蔚然成风。 《孔子•家语》中就有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的记载。战国早期的《庄子•说 剑》中亦有“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 人,好之不厌”的描述。在《吴越春秋》中还详细记述了越女论剑的动人故事。
唐宋时期习剑之风更为盛行。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时常“三杯拔剑舞龙 泉”。其友崔宗之赞曰:“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可见李白剑术之精妙。唐 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作画提不起精神,观裴将军舞剑后精神大振,奋笔力 成,似有神助。而民间女子公孙大娘的剑术技艺更是出神入化,书法家张旭观公 孙大娘演练的西河剑器后,草书大进,他说:“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 武当剑术的创立与发展,与中国的道教法事活动和权威神圣化有关。在远 古时期,剑不但是杀戮的武器,更是帝王权威的象症,在宗教庆典和法事活动中, 剑常被作为“斩妖除魔”的法器。《拾遗记》中就有“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 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向,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之记 载。加之一些道教传人在各种法事活动中披发仗剑步罡踏斗的精彩表演,更给 剑术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于是民间便有了神仙高人以剑术“降龙”“伏虎”
“斩蛟”,以及“千里取人首级”“单丁杀百贼”的离奇传说。
据说东汉时期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境内)的诸葛亮就曾到武当山跟北极 教主学道练剑数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披发仗剑借东风的故事脍炙人口,流 传至今。唐宋时期吕洞宾的剑术更是名扬天下,据《宋史•陈抟传》记载:“吕洞 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相传流传至今 的武当纯阳剑即为其在武当山南岩宫修真时所创,而其传人陈抟、王重阳、张三 丰等都是武功高深之人。
真正集武当剑术之大成者是张三丰。近代武当剑术传人宋唯一于1922年 撰写的《武当剑术》中详细记载了武当丹派剑术的系谱和流派发展。
拳种中,除了纯阳拳、混元掌、两仪剑、龙门枪、铁画银钩之外,太乙拂尘要算是武 当派中最引人注目的兵器了,如同少林派中的禅杖一般。打斋做法的法器却可 在转瞬之间成为制敌而不杀敌的兵刃,实为武当文化精髓。
从武当功夫中孕育出来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大拳种,名震武林。在 内家拳派和武当功夫中,也产生了一批武林宗师。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传奇故 事在民间被广为流传。
武当丹派剑术系谱序
三丰祖师,籍辽东,姓张,名金一,又名君宝。时人因其形状邋遢,号为 邋遢张。赵宋时,徽宗诏之。因北方多匪,道梗不得前,祖师以剑飞击之,群 盗尽歼,故以剑木名于世也。嗣后,至元顺帝时,祖师在武当山攻弟子八名, 嘉靖时游四明山,续传张松溪一名,前后共九名,成为三乘九派焉。松溪列 下乘第九丹字派之一也。其后代有传人,至前清同治八年,鄙人授野鹤先生 教育,遂留下武当丹派八家之系谱。今日源源本本,详为叙出,俾学者知武 当内家剑术之源流耳。是为之序。
从序中可见,张三丰的武功之高深以剑飞击之,群盗尽歼”。在武当山原 来收徒弟八人,后到明代时又收一高徒张松溪。同时张三丰也成了传奇人物,他 的长寿令人叹为观止,从宋徽宗起,横跨北宋、南宋、元代和明代几个世纪,共留 下武当丹派8个剑谱。而其中张松溪的剑谱成今第一家,最负盛名,至今仍在流 传。我们辑录如下:
第一家张君剑谱
张松溪,河南登封县人,明嘉靖间击技家之最著名者也。偶游于四明 山。见一道士行水上,趋过分水岭,异之。因近前为礼,约坐于石,见其人飘 然若仙,谈诸理,有叩则鸣。研究武术,闻求与交手,慷慨不吝。于是各踮地 步,方一举手,道士不见,似觉有物附脑后,左右闪摆不能脱却。许时,觉是 道士,随想用手挥去,无奈屡捣不着,使用玉环飞脚踢去,反被道士托住脚跟,将张君掀翻伏地。道士上前谢曰:“孟浪孟浪,君其勿怪。”张君知道,此 非凡人,因拜为师D叩问道号,道士曰:“吾非他,乃世传之三丰也。”遂留张 君于四明山,在彼学剑。后二十五年入嵩山,毕传九转还原之功。道号称丹 崖子。其后开传,名为武当下乘丹字第九派,四明内家之剑术也。
这段剑谱描写,并没有说明张松溪的剑术有多高超,而是描述张三丰与张松 溪比试武功,收其为徒的过程,非常精彩传神。
武当剑套路分单练和对练两种形式。对练剑法共五种一百一十剑,其中不同 的有六十剑.皆以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洗、压、截、劈十三势剑法应用变 化而成,并包括天、地、人三盘的姿势与动作,讲究太极腰、八卦步。斯术旋转则如 盘中滚珠,其变化则身行如龙,剑行若电。练习以打(剑)法为主,尚有活步对剑、 对练散剑、对剑=角、阴阳剑圈等法,内客极为丰富。曾有赞武当剑者云:“翻天兮 惊鸟飞,滚地兮不沾尘,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见剑,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 而松溪派的武当剑具有步走八封、腰如太极、剑似闪电的显著特点。其步法 左旋右转,环转无端,似行云流水;其身法吞吐沉浮,翻转拧裹,如龙腾图翔;其眼 法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目随剑走;其剑法轻灵圆活,变幻莫测,时而似轻风拂柳, 时而如疾风闪电,许多剑法都是在疾速的旋转绕行和翻转拧裹中完成的,往往形 成一势多圆,曲折回环,跌宕起伏的奇异效果。
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说剑》篇中对其技击原理作了高度概括: “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即在与敌方交手时要示之不能,示 之不用,有意把弱点暴露给敌方。而当我一旦发现敌方的空当或弱点时则要像 闪电一样迅速出击,使之防不胜防。敌先我而发,我先其而至,避实就虚,击其要 害。武当剑术特别注重在“手前一尺下功夫'即在与敌较技时,要求在敌方手 前一尺处制住敌方的器械,这样既便于化解其势,又便于乘势反击,或粘或接,或 剃或采,或下杀其手,或进取其身。
武当剑在身法上讲究翻转拧裹,吞吐沉浮,大开大合,要求通过腰身的拧裹 翻转带动剑法撩挽云扫。其中粘绵旋随为其基础技术,另有刺、剁、抹、捧、撩、 提、拉、转八法为秘传绝技。习剑时训练双方互为攻守,或击或刺,或走或化,你 来我往,如双鹤对舞,似彩蝶穿花,令人目不暇接。
浏览1,4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