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刚柔相济天地广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金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is,一时多少蒙杰!
——宋.苏轼《赤壁怀古》
中国的武学和功夫,以少林和武当为两大泰斗,皆为代表性的旗帜。少林以 刚劲为主,武当以绵柔为主,它们的形成都主要跟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武术文化 有关。
然而,在中国的南方广大地区有没有可相媲美的武术拳种和主导门派呢? 回答是肯定的。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与少林、武当一度齐名的峨眉武术。它有 着阴柔凶猛的短打、让人眼花缭乱的奇特兵器和令人惊讶不已的独门绝技。在 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南拳种类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明末清初以后,出现爆 发式的发展和传播。而现在许多影视作品都取材于南拳的传奇故事^
峨眉武术与南拳的最大特点就是——刚柔相济、短小精悍。
峨眉武功的神秘面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的西南部,是一座同时融汇佛、道传统的峰峦。 云碧凝翠,峨月遥妆,眉黛流长,整座山细而弯,美而艳,如此得名。寺宇依山而 建,高俊秀险,峨眉金顶更是享誉天下。此山起初流行道教,而后至唐代,佛教逐 渐取代了道教的主导地位,成为全国的佛教圣地。《荆川先生文集•峨眉道人 拳歌》中描述了明代峨眉道人演武的英姿。古今中外,仙道、僧佛、世外高人同 聚于此山中,这就为峨眉武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武侠史研究者新垣平在他的著作《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中将十五部金庸 武侠小说和中国历史记载结合起来,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研究考证小说中的人 物事迹。他认为峨眉派成立于公元1283年,这一门派的创始人是《射雕英雄 传》中郭靖的女儿——郭襄„
新垣平认为,郭襄的父母和姐姐、兄弟在1273年以来的一系列军事冲突中 陆续丧生,唯独她本人幸免于难。为亲人复仇的渴望成为郭襄投身抵抗运动的 最大动力,而她在13世纪60年代的游历则为她提供了江湖世界中广泛的人际 关系网络,加上作为郭靖和黄蓉之女的极具号召力的独特身份,使得她足以组织 起一支令人生畏的地下抵抗力量。但最后,郭襄及其支持者被迫退向四川盆地。 第二年,郭襄不得不宣誓成为一名佛教徒,当然,这只是对其领导的地下抵抗运 动的掩饰,郭襄及其弟子们的民族主义热情同佛教的虚无淡泊可谓南辕北辙。 由于郭襄本身为女性,她的门派大多数由妇女组成,这些妇女大都在战争中失去 了亲人或丈夫,因此和她们的领导人一样充满了复仇的渴望。
这一说法其实是错误的。许多峨眉派人士认为关键在于金庸的小说将峨眉 武功的真正起源搞错了,而新垣平的考证是以讹传讹。
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峨眉派的创始人郭襄是个爱情失意者,最终遁 人了空门。书中描写道:“郭靖的女儿郭襄十分爱慕神雕大侠杨过,却因为尊重 杨过与小龙女的真挚爱情,不得不忍痛割爱云游天下。此后有缘聆听觉远大师 念诵《九阴真经》,在四十岁时忽然大彻大悟,毅然出家做了尼姑,随后创立了峨 眉派。”按照金庸小说的描述,峨眉武术应该是由一位尼姑创立的,事实上峨眉
派武术的创始人并非尼姑,而是一位须发飘飘的男性。
据四川武术研究者考证,峨眉武术的起源大概是在战国时期,可能要远远早 于少林和武当两派,而且根本与女子毫无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文人方士隐 居峨眉山。其中一位名叫司徒玄空的武师长期在峨眉山中隐居劳作,他模仿猿 猴的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并收了许多门徒 传授武艺。由于他常常穿着白色衣服,人们也称他为“白猿祖师”。司徒玄空被 后世学习者公推为峨眉派的开山鼻祖。
但也有许多专家因为史料记载的证据不足,也曾经对白猿祖师创立峨眉武 功提出质疑。也有人认为司徒玄空可能是出家人,是道教、佛教武术的集大 成者。
也许,这与司徒玄空习武的地点一-峨眉山有关。峨眉山地处长江上游,东 距乐山市73公里,山势巍峨,树木葱茏,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自古就有“峨 眉天下秀”的美誉。东汉到魏晋时期,随着道教、佛教先后传至充满神秘色彩的 峨眉山,这里渐渐吸引了众多出家人来到山上朝拜修行,峨眉山由此远近闻名。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变迁过程中,峨眉山中当时确实有许多出家人会一些简 单的武术动作。道士们为了祛病延年,通过吐纳、导引等内练法门达到意与气 合、气与神合的境界。僧人则为了调节枯燥的经课,强身健体、参禅打坐之外也 常常练拳踢腿、舞枪弄棒。这些寺僧以及道人将养身气功与山民的狩猎技艺杂 糅在一起,逐渐演练出了当地独特的武术,这是非常可能发生的事情。同时它又 是巴蜀地区滋养出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武术。
峨眉派在传承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门派的拳法功法,它们在相互交流中取 长补短。由于四川地处边远的西南地区,山多水多,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 青天”的说法,阻碍着巴蜀地区与中原的武术交流。然而,由于战乱的影响和 佛、道两教的传播,仍然有一些武术大家或著名武将来到巴蜀地区,将各地武术 带到四川,并与本土功夫结合。
史料记载东魏孝静帝年间,战功显赫的镇南将军林时茂因受权贵迫害,避祸 于山西晋城析成山,继而出家,法名太空。后来又到南京妙相寺,出任副寺,一路 上遍访武术名家,切磋技艺,辗转来到峨眉山,寻仙问道,继续修炼武功。他在经 课之余,将自己的精湛武术传授给年轻僧人。
刚柔相济的峨眉武功
到了隋朝末年,少林寺武僧云昙到峨眉山游历时,也将部分少林拳法传授给 了峨眉僧人。
明代洪武年间,道士张三丰云游到峨眉山传道时,不但将武当的拳械和功法 教授给当地的道士和僧人,还向峨眉僧人学习了火龙拳和通臂拳。
明、清两代,峨眉派武术进人了鼎盛时期。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的记室(也 就是今天所说的秘书)四川人何崇政,曾经在峨眉山隐居多年,著有《峨眉拳谱》 一书。何崇政跟随石达开起义,并在逃难时削发为僧,来往于川西、川东等地,以 哥老会的形式结交八方豪杰反清。他用一首小诗将四川武术的规模做了以下概 括:“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娇娇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在其著作《峨眉道人拳歌》中曾经对峨眉武术与众不 同的特点和高超技艺做过生动而形象的描述。唐顺之用“忽然竖发一顿足,岩 石崩裂惊沙走”称赞峨眉派硬功的卓绝;用“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就是手” 来描绘峨眉软功柔若无骨,变化多端;用“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形 容其动作敏捷;用“险中吴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概括其伸缩开合,变化 自如。
唐顺之本身就是武林高手,曾经向戚继光传授过枪法,他以行家的眼光看待 峨眉武术,不会像一般文人那样夸大其词地描写。由此可见,明代的峨眉武术应 该相当成熟,在少林、武当之外,逐渐自成一格。
现在大家所了解的峨眉武术多是出自于当代武侠小说,如金庸的《倚天屠 龙记》里所描述的峨眉派多是女子习练,并以剑法闻名江湖。小说中将峨眉武 术描写得出神人化,飞檐走壁,剑之所及,无有不灭,实在是与真正的峨眉功夫有 着天壤之别。其实,峨眉派的弟子之中,女弟子是存在的,但却是极少数,大部分 为男性弟子;根本没有习练峨眉功夫而出名的女尼,她们仅凭简单的防身自卫并 不能在江湖中立足。蜀地女子性格豪爽、泼辣对此并无直接影响。
峨眉武功的一部分已濒临灭绝的境地,或早已湮灭了。这与峨眉历史是分 不开的。“灵岩叠翠”是峨眉山的十景之一,灵岩寺便是其中所提到的景点,但 是已不存在于峨眉山之上了。灵岩寺是明朝嘉靖皇帝敕赐的,由于皇家寺院规 模庞大,护院武僧自然必不可少。清军人关之后,明朝爱国人士与僧兵汇合,联 合抗击清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寺院也难逃劫数,全院被焚毁,院中的峨眉武 术也就这样随着那一把火烧毁了。有一部分的峨眉功夫是后来的弟子根据人们 对于女人没有防范的心理所创编的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在生活之中凭借着观 察女子的生活习惯和特征加以改编创造。
“走边门,近身巧打”这种技法体现了峨眉武术的一个特点——多善“诱” “变”,它区别于北方武术的大开大合,强攻硬打,同时也体现了四川人身材矮 小,必先“诱”而后“打”,善出阴招的拳术风格;如女子自示柔弱,实则以演示高 深的功夫来迷惑对方,放松警惕,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灵巧之中又不乏杀 伤力,峨眉罗汉拳和猴拳便是峨眉功夫的极佳表现。闪躲腾挪,观赏性与技击性 兼具。
一代代的峨眉武者正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所处的地理、历史环境,运用灵活 的头脑创造出了灵活的峨眉拳法。短小精焊、为当地武术的一大特点,再加上 巴、蜀各族人民的民俗、民风及自然环境影响,又经过儒、道、佛等文化宗教与民 间精华武术的相融合,人们最终独创出内外兼修的峨眉武功。
浏览9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