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独门绝技与特色
短小锋利的峨眉刺,神秘莫测的峨眉枪,隐秘传承的黄林派,阴柔凶猛的盘 破门,眼花缭乱的奇特兵器,这些鲜为人知的绝技构成了谜一般的峨眉武术。
静如处子,动若脱兔;闪转腾挪,浮沉吞吐;先诱后打,变化无常。加上上述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奇特兵器、令人惊讶不已的独门绝技,共同构成了曾经一度 与少林、武当齐名的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发源地峨眉山的大峨山、二峨山如美女之秀眉,古称为“娥眉”。 民间传说中认为:峨眉武术是“九天玄女”所创,后有玄女剑法传世。灵活多变, 闪转腾挪是该门派的最大特点。刚、脆、柔、巧在峨眉功夫中有着很全面的表现。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峨眉剑手,耍起套路来,两手各为剑指,双手即食指、中指点击 对方要害部位,可谓是一招制敌。峨眉十二桩,为其所传气功心法Q不是行走于 木桩之上,而是站定而后调息阴阳,为一吐纳之法,调节各个脏器之间的协调性, 达到呼吸均匀有度。大众所认知的峨眉刺,犹如女人所用的发簪,耍起来后,兵 器在手中不停地旋转,轻便灵巧,这便是峨眉武术的独到之处。
其中,“三十六闭手”是峨眉散打的一种精妙的拳路。它的特点是“出手划 圆,出脚走边;踢腿带钩,铲拳带弹;拳掌多变,峰肘连环。”在技击的特点上是 “打拿摔跌,虚实相间;以力为本,以快为上;以脆发劲,以柔克刚,以活为主,以 巧胜强。”它属于四川南拳系,融会了多种散打手法。例如吸取余门拳的“张绷 束裹,手脚催逼”;岳门拳的“勇灵滑毒,小巧轻快”,以及洪门拳的“大开重击、柔 化刚法”的不同特色^
在格斗技术上,讲究“先引后制”,关键在一个“诱”字上,诱敌上钩,俗话说 “若能善诱,使人束手”。可见“诱”字在峨眉武功中的重要作用。
“S十六闭手”在散打时讲究:连防带打,抢机抢势,偏身侧进。“连防带 打”,讲的是防守和攻击,攻击和防守要同时进行;不能被动地防,更不能盲目地 攻,这样易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只有攻中寓守或者防中寓攻,才能变被动为主 动,灵活机动地出击。“抢机抢势”,讲的是散打时的“机口”和“势口”即进攻时 的路线和角度,也就是攻击敌手时所占据的优势。“偏身侧进”是讲进攻或防守时,身子要偏,不能正面对敌,进步时要走边门,忌进洪门,这样便于避过其锋芒, 接力乘势,打击敌手。
散打时主张“强打蜻蜓点水,弱打饿虎扑食;逢强智取,遇弱活拿”;以闪为 进,以活为主,以速制慢,打动不打静。俗话说:“长手不离短手,上手不离下手, 打手不离救手,救手不离扑手;逢虚当守,遇实而发。”其技击特点在实战中最关 键的还是要求做到“快、硬、劲”,所谓“一快百无解,一硬百无解”,这样的说法虽 然有些夸张,但的确是峨眉武术的经验之谈。
“三十六闭手”善发长劲,每当发劲时,肩向前送,肘部尽量伸直,使劲力直 达于拳面。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所以发劲时要尽量地放长。又说:“一寸 短,一寸活。”所以拳发出后要立即回肘,以肘尖向下磕击。此法很厉害,也很实 用,可攻可守,也便于蓄劲再战,这即是峨眉派拳术“长中寓短,短中寓长”的特 殊风格,同时也是“三十六闭手”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明显特征。
此外,峨眉武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拳种是盘破门和黄林门等,体现了峨眉武功 “五花八叶扶”目卩“八门五派”的说法。
峨眉盘破门形成于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罗泉井镇。资中县自古武风盛行,仅 清代就先后产生过7名武进士 ,52名武举人。罗泉井镇兴建于汉代,当地盐业 非常发达,清朝中后期已经拥有大小盐井1500多眼,商贾云集。当地富户乡绅, 纷纷创办拳社,或者聘请武术名师保镖护院。
乾隆年间,在罗泉井新桥村有一位富家子弟叫刘赣,据传他是峨眉盘破门功 夫的奠基者。刘赣性情刚烈,痴迷武功,自幼习武,因为喜好行侠仗义,人送外号 “行义侠”。刘赣年龄稍大后,经常在巴蜀大地遍访名师学习众家之长,后来将 祖传武术与峨眉武术融会贯通,新创了一门武功,由于其手法以盘绕和破解为 主,被命名为峨眉盘破门。十分有趣的是,其他门派的站桩与步法中两只脚通常 会一虚一实,然而盘破门却与众不同,他们摆桩的两只脚并列站立,脚跟稍微提 起,每只脚的重心都似实非实似虚非虚,因此这种奇特的站桩方式被叫作齐步云 脚局粧。
这种怪异的齐步云脚高桩在实战中极为有效,它移动灵活,转身和重心变化 比四平大马桩快得多,不容易跌倒,变化一快就容易克敌制胜。
盘破门产生于四川东南的资中县,这里属于古代巴国。而黄林派则形成于川西,这里属于古蜀。这个门派的习练者一般身材娇小,机敏聪颖。黄林派的创 始人传说是火龙真人,他就是被当地推崇为火神和龙神的古蜀王。因此,黄林派 的拳名几乎都冠以火龙字样,像火龙拳和火龙滚拳等。黄林派在唐朝时期逐渐 形成规模,却在明朝末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张献忠被剿灭而在四川一度消隐。
黄林派的技法主要表现为优美阴柔,用拳多,用腿少,掌和指当先,致力于打 击对手的薄弱要害部位,特别强调步法灵活。运动中,讲究“脚似蛇形腰柔软, 快速活变步为先”。
一些武术研究者将以盘破门、黄林派为代表的峨眉拳法特点归纳为:走动多 含腿,定势多矮桩,腰柔紧缩远于臂,借力乘势,柔脆快巧,力聚掌指。
以黄林派和盘破门为代表的峨眉派与少林武术的最大区别就是跳跃比较 少,讲究阴柔缠随,以柔克刚。而与武当派相比,峨眉派则更加小巧紧凑,机敏灵活。
峨眉派不但手法、步法灵活多变,而且器械怪异。除了其他门派常用的刀枪 棍棒之类,当地的习武之人还结合生产生活创造出一些奇特的兵器和套路。像 农田里常用的耥耙、日常家用的板凳,乃至拐棍、烟杆,还有翻晒粮食的大叉、劈 柴的板斧等,都被演练成了得心应手的兵器,代代相传。
这些独特兵器不过是峨眉器械中极小的一部分。还有一种短小精焊的兵器 更为怪异,无论路上水上都能使用,常常出其不意,令敌手防不胜防,这便是被誉 为峨眉绝学的峨眉刺。
由于峨眉刺与古代女子的发簪非常相似,所以峨眉刺的使用技法曾被许多 人误认为是由女子创立的。事实并非如此,从当地的一些传说来看,峨眉刺是由 峨眉山上的白眉道人利用常人对女子缺乏防范的心理特点,创编的一种兵器技 法。它中间有一个环可以套在手指上,两头是尖锐的20公分至30公分长的兵 器。它可以在水里边潜水边使用,撒开双手也不会掉,可以在水中攻击对方,携 带起来非常方便。
峨眉刺的技法体现了峨眉武术先诱后打、善出阴招、富于变化的特点,区别 于北方武术的大开大合,强打硬攻,尤其适合女性使用。在今天的四川峨眉、四 川成都以及河南开封一带,峨眉刺仍有流传。
峨眉剑术以优美精巧著称,有这样一首歌谣描述了出神人化的峨眉剑:“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需 出半手,纵使越女也失魂。”
峨眉器械中能够与峨眉剑齐名的是名扬天下的峨眉枪。清朝康熙年间,明 朝遗民吴殳在他撰写的《手臂录》中精确地阐述了各种枪法,更赋予了峨眉枪一 种神秘色彩。书中说道:“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巧遇异能之士传授了枪法,枪法 攻守兼备,变幻莫测,精妙绝伦。”吴殳是普恩禅师的第四代传人,算得上是一代 武林高手,尤其精通枪法。他曾经汇集了五百多种枪法,而将峨眉枪法推崇为第 一。明代中期,峨眉的枪法、福建泉州的棍法和剑术都曾经独步天下。
目前,峨眉武术正在申报国家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浏览2,5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