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内忧外患中的南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地理气候、文化、风土民情等 因素极为复杂多变,因此武术文化形态也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试图概括这种百花齐放的武术文化形态,提出了“内 家”和“外家”的两个大类別的说法。他认为,凡是先发制人,刚猛进攻的为外家 拳,以少林派为代表;凡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即为内家拳,以武当 派为代表。其实这种分类法并不妥当,因为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各个拳系都有不 同文化派别融会贯通在其中,很少有至刚或者至柔的拳法。
于是又有人按照地域、文化形态,把武术分为北派和南派,即根据南北不同 人群的生理特点、性格特征和技击手法来分类。简而言之,北方拳术以气势雄浑 著称,南方拳系以灵巧敏捷取胜。于是南拳就与少林、武当、峨眉三家齐名,具有 极高的知名度。
南方的代表拳种其诞生地,应以我国的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 以南各个地区。目前以咏春拳、洪拳等拳法在国内知名度最高,而且以黄飞鸿、 方世玉、洪熙官、铁桥三、叶问、李小龙等南拳大师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风靡海内 外,将南拳提升为中国武术的文化象征。
南拳何时兴起?为什么具有如此独特的武术形态?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经 历了怎样的曲折演变?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至今学术界仍有很多争议,还有许多未解开的谜团。
我认为南拳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第一,由于异族的人 侵,导致南北频繁的大规模战争;军事上的冲突,是武力争霸的野心所驱使,但这 种冲突和碰撞也使武术的比试和交流也得以进行。第二,由于军事活动和战争 的原因,又使各地域的移民现象加剧,在这些移民潮中不乏有许多武术家把他们 的武学文化带到了各地。第三,封建王朝的帝国处于内忧外患中,即面临外族的 入侵,又面临王朝内部的政权更迭,于是武术成为抵御侵略、巩固国防、加强政权 稳固的重要军事手段。
从历史记载来看,南方武术的第一个兴盛时代是在南宋。南宋时期,南北战 争,异族人侵,农民起义,社会十分动荡,其内部政权也存在着许多隐患,可以说 是一个典型的外忧内患的时代。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之乱以后,宋高宗赵构南渡称帝,建都临安——也就 是今天的杭州,改国号为南宋。一时间皇室宗亲、官宦贵族聚集弹丸之地的杭 州,这里突然从经济中心转变为政治文化中心。根据当时文人笔记来看,杭州的 武术界相当热闹,从平民到贵族,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有宦官背景的角抵社、锦 标社、射水弩社、英略社、马社,这些都是以相扑、弓马、射箭为主的武术社团。还 有类似民兵组织的巡社,成员多为城郊农家子弟,他们平日执弓荷働、仗剑巡步, 边劳动边练武,随时能应召上阵杀敌。
来自北方的军人也带来了他们的武艺,北派武术强势进人南方,开始影响南 拳的发展。南宋之初名望最高、号称中兴四将中的三位——韩世忠、刘光世、岳 飞——都是北方籍高级将领。
史书中对岳飞的武艺颇有记述,《宋史》记载岳飞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示出 异乎常人的武术天赋,不仅膂力惊人,他的弓弩技艺更是高超,能够左右连射,箭 无虚发。岳飞出生在中原腹地河南汤阴,据传他的老师周侗有少林功夫背景,教 给岳飞弓箭、长枪及棍术。岳飞的长枪风格尤其硬朗刚劲,很受当时武学界推 崇。明清时代江南盛行的岳家枪法据传就是当年岳飞驻军后裔一代一代传下来 的。今天在湖北武穴和广东客家地区流传的岳家拳法、枪法仍然保留了若干功 架舒展、刚劲硬朗的北方特点。
岳家枪和岳家拳的流传,除了本身的武术技术特点之外,还有精神因素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愫——在影响着它的发展。中国人传统文化中“忠孝节义” 的思想,以及机智灵巧、不畏强敌的心理素质,使其受到南方民众的喜爱。
南宋临安武术的盛行又与当时抗击北方辽金人侵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人 们熟悉的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汴州”描绘了临安末世纵情的萎靡世风。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一味苟全求和的 宋高宗赵构据说也曾是一位胸怀雪耻复国之志,具有武术家旗帜的尚武皇帝。
史书记载赵构可以双臂平举一百一十斤的重量行走数十步,他还擅长骑马 射箭,开弓可达一石五斗。按照宋朝军队的制度,他算是武艺超群,达到了选拔 皇帝禁卫军的标准。在皇城中,他组织了相扑营,一百多名相扑髙手从全国选拔 征调而来,每三年举行一次比赛,选拔优胜者出任军队基层官员。皇帝的身体力 行以及推动武术的种种措施极大促进了南宋时期武术的发展。
公元1156年前后,宋高宗赵构重开停废多年的武科举考试,在临安设立了 培养军事人才的最高学府,并规定武学学历与国子监同,大大提高了武科举地 位。一时间,临安成了全国习武者最向往的中心。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随 后若干年武科举考试中,北方武艺并没有显现优势,而来自江南温州一个偏僻乡 县的武举子们却大出风头。
温州苍南,旧属平阳县,自古以来尚武传统闻名。在今天的乡镇民间,只要 有宗祠庙宇的地方就能见到热闹的习武场面。而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引为自 豪的是南宋时期奇特的苍南武状元现象。
著者曾两次走访苍南县,发现在南宋150年的历史中,仅苍南县就出了 14 个武状元,5个榜眼,6个探花,〖24个武进士,成为全国少有的“武学之乡”,成了 武术人才扎堆出现的地方。
南宋时代的南方拳法武艺到底是什么样子?很遗憾没有当时的拳谱秘籍传 世。从目前苍南平阳地区流传的多种全械套路来看,有的拳法保持了相当古朴的 形态桩架和自成系统的功法理论。民间口口相传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南宋以来家 传的拳法。
现在苍南流传的拳法套路大多是经由家族内部祖辈相传而来,有些套路名 称在以往普查的全国武术名录中难以查到。由于古代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许多古朴观念技法得以保留至今,我们可以从中领略些许早期南拳风貌。
像苍南平阳这样的江南武状元之乡,还有南宋首都临安和福州永泰,这些地 区至今仍然是武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横亘千年的尚武传统折射出南宋时代南 方武术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江南武状元现象堪称南拳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武 术文化奇观。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倭寇的人侵威胁日益迫近,南方的武术又再次迎来发展 机遇。其中两位南派的武术大师成为泰斗级代表人物,他们就是戚继光和俞大猷。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之患发展到了极点,这些来自日本的浪人都是多年亡命 海上杀人越货的暴徒。他们较大规模的攻击往往会集合上百艘战船,人数上万, 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攻城略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沿海民间传习 的武艺功夫远远不能抵抗倭寇。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不仅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精通武艺的 武术家,他在东南沿海抗倭期间撰写的几部著作成为我国军事武艺实践指导方 面的典范之作。
公元1560年前后,素有威名的戚继光被调任到倭患最为严重的浙江台州地 区主持抗倭战斗。他深知要想扭转抗倭战争的颓败局面,就要从训练士兵的个 人武艺功夫着手。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期间,所著《纪效新书》里写道:“学拳要身 法活便,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 拳。”这些话针对倭寇善于跳跃的特点,强调士兵在实战攻防中腾挪闪转的身法 要领。
作为一位来自北方的武术家,戚继光十分重视吸取南方武艺之长。《纪效 新书•拳经捷要》中两次提到一位台州籍将军刘恩至,他是当朝武进士,其家传 武艺是一种强调攻防结合的拳法,名为“刘家拳法”。
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注重连续快速进击的理 念,即是后来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要领的由来。戚继光把拳法绘制成图,写出口 诀,发给士兵练习。他强调拳法是所有武艺的人门根基,要想学好刀、枪、剑、棍 等兵器,都必须学好拳。
戚家拳后来随着士兵退役在东南沿海传开,至今流传在台州地区的南拳还 保留着戚家拳的若干特色。这就是“蹦闪跃转,势势相连,动作紧凑,劲力刚健,刚柔并济”。从拳法的特点来看,戚家拳与峨眉武术的技击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即讲究灵巧、紧凑、刚柔和应用实战。
然而,即使在北方武术强势影响下,南方特有的地域和历史中仍然保留了一 些原汁原味的拳种,这就是至今流传在江浙沿海地区的古老拳种——船拳。这 种武术拳法,对于沿海船民抗击倭寇的侵犯和骚扰起到什么效果,目前已没有相 关的文献可以查阅了,但是对渔民的武装自卫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
传说船拳最初是由一位不知名的渔家女子发明的,因为是专门在渔船上演 练,所以称为船拳。船拳的特点是步伐稳固,下盘动作小,出拳贴身紧凑,讲求步 步紧逼,先发制人。船拳是江浙沿海地区最具本土特色的拳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里记述了船拳的奇特来历: 传说江浙沿海一带渔民出海作业常常受到海盗的骚扰,尤其是以船为家的妇女 更是屡遭凌辱。她们为了强身自卫免遭灾难,就观察海龟以脚爪拍击猎物和扑 食的凶猛动作,结合自身抗暴袼斗的经验创造出一套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 催力,并且适合在船上狭小空间施展的拳法。据说最初这种拳法主要是在女性 当中习练,后来被加人更多技击动作,更适合男性演练。就这样它由女子到男 子,进而由船上发展到在陆地上也可以演练,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船拳注重桩法稳固,脚趾抓地,基本上没有跳跃,也很少高腿攻击。技击理 念强调先发制人,擅长短打进攻。船拳的许多技术特点都与现代南拳相一致,但 船拳在技术上的单调质朴也很突出,很难与北派功夫的浩大气势和丰富性相匹 敌。但对于在海上作战、格斗的渔民来说,它是非常简单实用的拳法。
戚继光的拳法理论后来还通过一位南方武术家传播到日本,进而形成日本 的国技,即柔道的前身——柔术。明末清初浙江余杭人陈元赞迁居日本,他是一 位在哲学、文学、绘画方面修养很高,又精通中国南方武艺的通才式人物。曰本 十七世纪古籍《拳法秘书》中说“今世所谓之柔术也,于《武备志》中称为手搏。 在日本开始有此事是近世有陈元贽者”,即将来自明朝的陈元赞奉为柔术的创 始者。
那么,陈元赞带去的是怎样一种武艺呢?
书中说“此术须持之以柔,修虚静之心”,是指一种颇具禅修之意而又攻法 凌厉的擒人术。柔术之得名据传是来自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的一句话:“活捉朝天,而其柔也。”“活捉”是生擒,“朝天”就是仰面摔跌之意,“柔” 是以柔制刚之意。
但是作为军事家,戚继光对拳脚功夫的局限看得很清楚。《纪效新书•拳 经捷要》开篇就讲“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明代士兵上阵杀敌配备的是以枪 棍为主的长兵器,这些才是戚继光所说的大战之技。
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他是明代南方武术发展里程碑式的人物, 身为统帅千万兵马的将军却始终保持武林侠士的孤胆英雄本色。他的武艺根底 来自南方宋代皇族后裔的家传功夫。他的棍法据说源自少林,却又青出于蓝,号 为天下第一,以至于少林寺将他的棍法引为正宗。
在明代文献里常见到这样一句话“继光如虎,大猷如龙”,意为北有猛虎戚 继光,南有蚊龙俞大猷。俞大猷,福建泉州人,是明代文武兼备的抗倭名将,与戚 继光齐名。他不但是个军事名将,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闽南武术家。
与戚继光不同的是,俞大猷的作战事迹保持了更多孤胆英雄的武林豪侠气 质。有一次在广西清剿流匪时,俞大猷亲自带领几位副将深人匪徒藏身之地,期 望晓之以理,劝其归顺。但流匪依仗人多,不为所动。俞大猷于是以切磋之名在 席间演示自己的棍法,明为教传棍术,实为武力威吓。果然,一套棍舞下来,匪徒 们大为惊骇,为俞大猷的棍术所镇服,立刻接受劝降。
俞大猷家乡至今流传的俞大猷棍法,其棍长五尺,直立高度正好齐眉,又称 齐眉棍。它横可抡、竖可劈、直可刺,动作强调以气催功,风格彪悍刚健,实为南 派棍法的经典之作。
俞大猷的棍法在当时就享有盛名,戚继光对它推崇备至,在《纪效新书》中 详细做了介绍,作为士兵的必修武艺。明代另一个军事家何良臣在其著作《阵 记》中谈及棍术时,认为俞大猷的棍法已经达到别人难以超越的境界。
据传,俞大猷的棍术源自一种揉合了剑术的独特少林棍法。证据来自明代 《俞公大猷功行记》和地方志文献。据记载,俞大猷有一位老师是闽南民间棍术 高手,名叫李良钦。李良钦教授给他的棍术起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作荆楚长 剑,据说是融合了击剑和少林棍技法的独特棍术。也许是因为俞大猷对剑的名 字情有独钟,直到后来他撰写自己的棍法专著,还将书命名为《剑经》。
俞大猷《剑经》的内容由剑、射、阵三法组成,其中的精华部分在于剑,也就是棍法。俞大猷认为棍法是长兵的基础,他很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作比喻,他说: “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耙等器械就像是《五经》。《四书》读懂了,其他的 也就容易理解了。若能将棍术精通,那么其他兵器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明嘉靖十四年三月,俞大猷率军自北方南下,途径嵩山少林寺,会见了当时 少林寺住持小山上人,希望能看到正宗的少林棍术。小山上人久闻俞将军盛名, 赶忙集合全寺所有精通棍术的武僧,各人施展看家本领。但是俞大猷看了以后 却大感失望,他认为少林棍术已偏离实战技击精髓。在武僧议论纷纷之时,俞大 猷挥去长衫,挥舞齐眉棍,将平生练就的荆楚长剑棍法尽数练就出来。众武僧从 未见过如此凶悍风格的棍法,齐声赞叹,小山上人也意识到久不实战导致少林棍 术的退化。而他的回应也颇显一代名僧的大家风范,小山上人当即决定要学习 俞大猷棍法,重建少林棍法正宗精髓。但学习棍法绝非一朝一夕可成,于是就在 众武僧当中精选两人,跟随俞大猷南下,在实战中学习棍术。三年后,两位武僧 艺成出师回到嵩山少林寺,将俞大猷棍法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少林寺出版的 武学书籍仍将俞家棍列为少林棍术必修的宝典。
俞大猷回传少林棍法,是南方武艺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多年以来,南派武 术第一次有可能超越北派武术的证明。
浏览1,2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