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少林寺与南拳传奇

南拳诞生的另一个源头,据史料记载是明末清初出于福建泉州的少林寺,因 此人们又把南拳称之为“南少林拳”,以区别于北派嵩山少林的拳法。

由于南方少林在清康熙年间曾因反清复明而被清政府焚毁,但寺中尚有几 位僧人幸免于难。这几位僧人虽流落民间,隐姓埋名,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 份和使命,于是四处求访当时广西、广东、福建、湖北的英雄好汉、绿林豪杰,在结 合他们自身武艺的基础上,取众家之所长,创立了天地会(洪门),发誓为寺中死 难僧人报仇。据传,因为当时留下的僧人为五位,因此称他们为“五祖”。有少 林五祖长拳流传于世。

他们在南少林总结平生所学,结合本地武术,开创了福建最重要的拳法流 派——五祖拳,并传授给当地百姓。从此,南派少林武术在福建生根发芽,并衍生出后来诸多南拳门派分支。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火烧少林,五祖创拳”故 事。许多影视作品都是以此为蓝本创作出来的,至今仍为痴迷武侠故事的人们 所津津乐道。

所谓的五祖拳就是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祖拳的特点 是刚强、步马紧凑、手技为动作。五祖拳硬朗的风格与北少林拳法有着诸多相似 之处,而五祖拳所包含的太祖拳、达尊拳、罗汉拳、行者拳也可以在北少林武术里 找到完全相同的名字。

在闽南的民间传说故事里,“五祖”分别是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 李色开,但是在嵩山少林寺历代武僧名录里根本找不到他们的名字,倒是在清代 官方收缴的民间秘密组织文件里能见到他们的姓名。在一部名为《西鲁叙事》 的清代天地会内部文件里,他们被称为洪门前五祖。

因此,“五祖”很有可能不是少林武僧,而是南方反清复明的地下民间帮会 或武装组织的首领,他们各怀武功绝技。而且火烧少林寺的惨案,并不见记载于 正史文献之中,因此这可能是他们借少林寺的宗教性和武装化两个特点,更方便 地聚集民众,建立地下武装组织的一种宣传手段。

“少林寺武僧”的传闻,给了这五个人正统的名分,同时火烧的惨案,引起了 民众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为了反抗统治阶层,就需要秘密地习武强身,自 卫造反。这就是南拳为什么在明末清初如洪水般爆发式传播的原因之一。

“五祖”所在的天地会,也称洪门,是清代以来闽粤地区影响最大的民间秘 密组织。天地会香堂的排位名册中,洪门前五祖排在第三级,前面是赫赫有名的 郑成功、史可法,以及武侠小说里常出现的陈近南。那么,天地会是怎么与少林 寺攀上瓜葛呢?

这是因为明清以来的民间秘密会社通常都以拜师习武为名来发展组织,而 武艺当然首推少林寺的最好。《洪门问答》中说:“武艺何为先?少林为先。猛 勇武艺四海闻,出在少林寺内僧。”而火烧少林的故事,也很可能是清代民间秘 密组织故意编造故事的神来之笔,因为在习武者心中,少林寺是武艺功夫的圣 地,这个故事成为民间秘密组织凝聚人心的最好宣传。南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 背景下获得了爆发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现在的南拳套路中,依然能够看见少林拳、罗汉拳、梅花桩的影子。南方
人虽身材矮小,但下盘灵活、身形敏捷。这也就塑造了南拳的独特拳法。门户紧 密,动作紧凑,手法多变,功架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弱取胜、以快打慢的特 色。南拳特别重视下盘功夫。鉴于南方人身材瘦小、体重较轻、气力较弱,因此 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同时也很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步法除了常见的弓步、 马步、虚步之外,还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 上肢动作小而多变也是南拳的一大特点,有时练起来下肢基本不动,拳掌可连续 出击数次。南拳中的一些手型和指法,如单指手、撞拳等,可谓是独具一格。这 时期的南拳,主要在福建流传广泛。

清代中期以来,广东南拳开始崛起。广东南拳五大家洪、刘、蔡、李、莫五家, 加上侠家拳、蔡李佛拳等共计十余个流派拳种,遍布广东省全境。这其中又以洪 拳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洪熙官、铁桥三、黄飞鸿的功夫都属于洪拳一派。他们 的出现成为南拳发展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页。

相传洪拳的创始者洪熙官早年是福建茶商,后来藏身于少林意图反清大业。 在广东流传的火烧少林寺故事里,洪熙官是少数幸存者之一,逃出少林寺之后, 洪熙官创始洪拳,传给了天地会人士,从此洪拳在闽粤地区秘密相传。

洪拳包括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的五行拳,以及龙拳、蛇拳、龙拳、豹 拳、鹤拳等十大象形拳。相比福建南拳,洪熙官创制的洪拳手法更为丰富多变, 有一步三变手的说法。而套路的编排更趋繁复,显示了清代南拳形态多样化,拳 理精细复杂化的演变趋向。

铁桥三,原名梁坤,广东南海县人,他对洪拳的贡献在于发展了桥手功夫,也 就是手臂格挡攻击能力。铁桥的意思是说手臂如铁一般坚硬有力。据说,有一 次梁坤向人们展示铁桥功夫,他双臂平展开来,吊挂上数人行走百步,人们惊得 目瞪口呆。从此,铁桥三的名字不胫而走。

据说,铁桥三惊人的臂力来自一套自创的拳法^•铁线拳。通常说来洪拳 以刚猛见长,人们多认为洪拳是典型的外家拳,但是属于洪拳的铁线拳功夫却因 为注重内功修习而被武林人士称为内拳法。

铁线拳后来又通过铁桥三的徒弟林福成间接传给佛山一位南拳大家——黄 飞鸿。他是南拳英雄的杰出代表,洪拳、铁线拳、无影脚无不在他手中发扬光大。 但是他的武林生涯却经历坎坷,一度对江湖心生厌倦,只以行医卖药为生,淡然隐于世。

作为民间武术家,黄飞鸿曾有过一段投身军旅以武艺报效国家的荣耀经历。 黄飞鸿中年时期,一度追随晚清将军刘永福以医官和技击总教练的身份投身军 旅,这是他施展抱负的难得机会。但是黄飞鸿的行伍生涯并不顺利,1895年转 战闽粤一带的刘永福黑旗军连遭失利,黄飞鸿返回广州。昔日的少年英雄,已是 一位神情凝重的中年人。对于重回江湖,黄飞鸿毫无兴趣,他决意只行医,不收 徒弟教授武艺,在宝芝林堂前张贴告示“武艺功夫,难以传授。千金不传,求师 莫问”。隐于世。

黄飞鸿1856年生于一个习武家庭,父亲也是武林中人,他早年饱受漂泊之 苦,五六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走街串巷,靠演武卖艺售膏药为生,这给黄飞鸿打 下坚实的武术根基。十几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黄飞鸿结识了洪拳大师铁 桥三的得意门生林福成,学成铁线拳和飞陀技艺。十五六岁的时候,黄飞鸿已是 名满佛山的少年英雄了。18岁这一年,黄飞鸿应同乡行会之约到广州定居,开 始独当一面开设武馆,以其高尚的武德和精湛的武艺匡助弱小免受恶霸欺凌,赢 得了江湖人士赞誉。尤其是黄飞鸿擅长的无影脚,将北派腿功融入南拳攻击技 巧,多次在实战中运用,令人耳目一新。

1919年春,黄飞鸿已是63岁的老者了,他在广东精武会成立仪式上最后一 次演示了他绝世的武功。当时黄飞鸿并没有表演显示实战技击性的铁线拳、无 影脚,而是拿出一只飞陀〇飞陀,也称作绳镖,这是铁桥三弟子林福成传给黄飞 鸿的功夫,通常是在舞狮等热闹场面表演。但是武林人士深知,在高手演练中, 软软的绳镖同样可以像长枪一样发出千钧之力,这看似简单的绳镖表演也是最 能见功力的武器。人们的目光汇聚在舞台中高高悬起的罐子上,看黄飞鸿最后 用怎样的绝技将罐子击碎。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黄飞鸿闪电般射出的镖头 在最后一刻竟然戛然止住,轻飘飘落在小小的罐口中。在场武术界人士暗自抚 掌叫绝,黄飞鸿的功力已经达到举重若轻、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时隔六年后的1925年,黄飞鸿在晚年丧子之痛和困窘中郁郁而终,广东南 拳一代宗师溘然长逝。此时,中国时局动荡,黄飞鸿的悄然离去并未受到社会关 注,甚至难以找到当时主流报纸的相关报道。

此外,南拳中的象形拳(仿生拳)也颇多,不仅有龙、虎、豹、象、蛇、鹤、马、猴、鸡等最常见的拳种,还有狮、鱼、狗等罕见的拳种,体现出南方人敏锐细致的 观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南拳的风格总是威猛迅疾,孔武有力,灵巧绵 密,上肢及手型变化多端。

例如狗拳,又名为“地术犬法”,与以往南拳重视下盘稳固不同,狗拳是卧地 之后才发起攻击的,专门攻击对方的下三路,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

闽南民间传说,狗拳始于清初的五枚大师,她与至善禅师、白眉道人等五人 在小说里被称为“少林五老”。古时由于女子缠足,脚下自然不稳,五枚大师潜 心观察犬类敏捷的身手,创立了失手倒地反败为胜的偏门功法。后来又传给传 说中的广东少年英雄方世玉,经改进增加技击实战招式而成。

狗拳的技术结构分为上盘、中盘、下盘,下盘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地术犬法 在战术上经常反败为胜,被击倒后在地上实施各种交剪动作,利用各种反关节把 对方锁住、捆住、交叉住。像无形的绳子一样,把自己的关节与进攻者的关节交 叉纵横叠在一起,使他动弹不得。有人曾做过统计,在真实的徒手搏斗中,有七 成以上最终是以地面扭打而决出胜负,因此地面锁控技术至关重要。近年来,搏 击界风行的巴西格雷西柔术也正是基于这种实战理念,加强倒地缠绕和锁扣关 节技术,在世界自由搏击大赛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南拳另一个特点是讲究以声催力。在发力时要发声,以吐气催力。打南拳 时的呼吸声可能要算是中华武术之冠了。大声呼喊,一是添势增威,为自己壮 胆,震慑敌人;二是借吐气以瞬间增加爆发力。因而南拳操练起来,往往是虎虎 生风,呼呼作响。

这方面的代表性的武术人物就是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了。他在影片武打格 斗场面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声吐气呼呵了,常常起到震慑敌手肝胆的作 用。李小龙的拳术起源于咏春拳,而咏春拳的诞生和灵感又是来自于象形拳中 的“鹤拳”。

清代中期以来,以福建鹤拳为代表的象形拳诞生,渐渐摆脱北方武术的影 响,开创自己独有风貌。白鹤拳,是福建本土创始的独特拳法,被誉为南拳象形 拳的灵感之源。然而,人们很难想象这发力彪悍拳法的创始者却是一位风姿绰 约的女子。在福建永春县一带,流传着白鹤仙人、方七娘、方种公三个人的故事。

方种公和女儿方七娘并不是永春本地人,方氏父女早年靠江湖卖艺为生,曰子过得很清苦。因为方七娘生得俊秀靓丽,时常遭受无赖泼皮的骚扰,父女俩武 艺寡不敌众,只得忍气吞声。这一天,方七娘梦见一只白鹤翩翩而至,腾身挥翅 演练种种奇特的招式,任凭方七娘拳脚进攻,都能轻易化解,而它看似轻柔的展 翅攻击却有着千钧之力。于是,方七娘仿照梦中所见白鹤的招式,编排演练出一 套奇特的拳法,在对付那些无赖泼皮时,方七娘往往以一当十大获全胜。从此, 江湖盛传方七娘得白鹤仙人指点创制拳法的故事,方七娘于是将这套拳法命名 为白鹤拳,尊奉梦中白鹤为师祖。后来方七娘来永春定居,将白鹤拳传给家人和 邻里街坊,从此白鹤拳在永春扎根落户传播开来。

永春鹤拳在清代后期传至福州地区,并拓展出宗鹤、鸣鹤、飞鹤、食鹤四大分 支。福州鹤拳中最大的一支是鸣鹤拳,套路中善用各种掌法,注重发声,以声助 力,故有“鸣鹤”之称。鸣鹤拳套路一气呵成、勇猛矫健,极富阳刚力量之美。许 多门派都从白鹤拳中汲取营养。温州苍南的拳术有明显的白鹤拳特色;李小龙 的广东咏春拳招式也能让人联想起白鹤拳的发力方式。

白鹤拳甚至流传到海外,被其他国家武术所借鉴,日本空手道便是突出的例 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冲绳刚柔流空手道传人赶到福州认祖归宗,并立碑撰 文纪念。在刚柔流的传承谱系中,将福州鹤拳大师尊为创始祖师。刚柔流空手 道以小架三站步、猫足立为主,讲究刚柔并济,在修习时讲究气、息、体的锻炼,有 明显的南拳特色。在中国所有拳法派别中,只有南拳的种类最为丰富,有数百种 之多,而且目前在海外流传的中国武术也主要以南拳为主,尤其在南洋的一些国 家中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武术文化形态。

浏览1,30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