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预备式②起式③左棚剑④右挤剑⑤仙人指路⑥持 剑式⑦仙人指路⑧仙人指路⑨仙人指路⑩交剑式⑪左抹 1 剑⑫探海平衡⑬前劈剑⑭后劈剑⑮进步撩剑⑯左劈剑 I ⑫回身怀中抱月⑬柔身进剑⑲回身穿剑⑳朝天一柱香⑬独 1 立提剑©探海式⑬翻身滚剑⑳行步卧云反撩剑⑮行步卧云 反撩剑⑯怀中抱月©柔身刺剑⑬玉女穿梭©独立提剑⑩

三环夸月©白鹤亮翅@朝天一柱香 @朝天一柱香⑭顺水推舟⑮单展 翅⑯乌龙摆尾(醉仙撩衣)®乌龙摆 尾(醉仙撩衣)@独立剑(领)@野马 跳河⑩迎风掸尘@白猿献果⑫迎 风掸尘⑬白猿献果⑭迎风掸尘⑮ 白猿献果⑯交剑式©回头望月⑬ 琵琶剑左式⑩琵琶剑右式@连环独 立劈剑@左挂剑©右挂剑©左挂 云剑⑭连环卧云剑©流星赶月⑯ 翻身劈剑®大鹏展翅©童子拜佛 ©转身腰围剑@拨草寻蛇@拨草寻 蛇©左右轮剑©凤凰点头⑭行步 绞剑©风扫梅花©回身左抹剑©翻身右靠剑©犀牛望月 ⑩跃步独立进剑⑩回身穿剑⑪跳步云剑⑫绞步劈剑⑬回身 剑(卧云)⑭独立点剑⑮提膝剑(崩)⑯柔身进剑⑰琵琶剑 ©琵琶剑©绞步三挂剑@仙人指路@持剑归原

怎样练好太极剑

太极剑术,在太极刀、剑、枪、杆器械中以太极剑流传最广,传统 的太极剑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基本动作要领与太 极拳一致,但剑法有着不同于拳法的独特风格。练习剑术,要求内外 兼修,所谓内是要有深厚的盘架子功夫、精神内涵和武德修养,意志 耐力性格的训练和超人的毅力,所谓外是力量的雄浑,沉粘身法步法 的灵活,轻则灵,灵则变,变则化,化则发,即能一触即发。

太极十三剑有十三种剑法,即抽带提穿撩刺,点崩拦绞劈截抹。 运用剑法要周身轻灵,园活自如,行剑时达到身剑合一,剑神合一,刚 柔相济,轻灵稳快,前进后退得心应手,手眼身步剑熔为一炉,眼明手 快,身灵步活,劲力起于腰腿而透达剑端。彼微动,吾速动,动则变, 变则着。

在行剑中不能飘浮僵滞,要从容沉着,内含抑扬顿挫而不失沾粘 连随,以腰为轴,松腰活腕,逐步达到身如游龙,凝神敛气,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太极剑重视眼法的训练,眼手剑三者相随,瞻前顾后,左右互换, 以求精气神合一,节节贯串,绵绵不断,柔和顺畅,一气呵成,即所谓 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太极刀(十三刀)

七星跨虎交刀势

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

白鹤展翅五行掌

凤卷荷花叶内藏

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

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

顺水推舟鞭作篙 ⑪下势三合自由招 ⑫左右分水龙门跳 ⑬卞和携石凤还巢。

太极十三枪

(杆长三米——四米)

太极枪又称太极大枪,沾粘抖崩,缠丝走化,进退转环,左右贯 串,上下相随。一枪心,二枪膀,三枪足,四枪咽喉。

歌诀:

分身就刺似怪蟒 仙鹤摇头斜刺膀 金鸡夺粟奔足式 燕子穿簾锁喉枪 铲枪一动振四方 崩枪凶猛势难挡 抖枪追风快似箭 锁枪一盖势难防 缠枪贯串上下藏 捌枪一分气鼓荡 掷枪托劲至柔刚 采枪合力柔内藏 振枪沉力奔前方

太极论兵十三枪

八卦五行内中藏

第一路:①起式②中平枪③行步缠枪④怪莽扎心⑤右 f 缠枪⑥左缠枪⑦丹风朝阳。

第二路:①翻身振枪②行步缠枪③仙鹤摇头④怀中抱月 j ⑤睛蜓点水⑥左右缠枪⑦上步崩枪。

第三路:①转身金鸡夺粟②铲枪③抖枪④懒龙出窝⑤ | 缠枪⑥丹凤朝阳。

第四路:①转身锁枪②例枪③燕子穿镰④行步缠枪⑤’ 拨云见日⑥丹凤朝阳。

第五路:①穿枪②狸猫扑鼠③行步缠枪④青龙取水⑤

采枪⑥追风枪。

第六路:①回身振枪②凤点头③行步缠枪④左缠枪⑤

右缠枪⑥青龙取水⑦回身锁枪⑧金鸡乱点头 ⑨收式。

太极粘杆

用法:沾粘连随,柔化缠绞,击点抖崩盖。十三杆,为双人演练套 路,内含四正、四隅、四环、四路,绵绵不断,随化随走,一点心窝,二击 肩井,三戳迎面骨,四崩咽喉。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柔化缠绞沾粘连 随,运用击点抖崩盖,表现太极拳手眼身法步,刚柔相济,棉里藏针。 身动杆走,杆动身随,身法敏捷,步法轻灵,简洁朴实,妙处横生。 第一路:并步立杆起式,转环沾杆走,转身点杆。

第二路:缠丝粘杆走,转身击杆。

第三路:缠丝连杆走,转身戳杆。

第四路:转环随杆走,转身崩杆。盖杆收式。

古典太极拳论探讨

太极十三式

太极拳亦名长拳,又曰十三式,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棚履挤按采洌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 中定,此五行也,棚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洌肘靠,即乾 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称之曰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经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 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 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 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 依,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 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 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 力口,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 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有区别,概不 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 力,手慢让手快。此是先天自然之 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察四两 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

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乎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 I 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i 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 愈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 i 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无极生太极,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无阴 83 无阳,太极生两仪,是为阳阳;两仪生三才,是天地人;三才生四象,是 东西南北;四象生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六合,是东西南北 上下;六合生七星,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星生八卦,是艮坎巽乾坤震离 兑,此乃相生之道。太极者,至大,至极,至柔,至刚,包罗万象。太极 拳在行功盘架时强调体松心静,静中寓动,静则无形无象,动刚生两 仪而有阴阳,故曰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我身不动,浑然一体,稍动即分阴阳,阴阳为两仪。生四象为四 正方,生五行为进退顾盼定,生七星为头手足肩肘胯膝,生八卦为棚 履挤按采冽肘靠。静本无极,心神合一,如敌来击我,我动之则分,

引化敌力。合之则发,发之则中。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过为顶,不及为丢,无过为沾,能及为粘,随曲为连,不随为抗,就 伸为随,不能就伸为离。顶丢抗离是太极技击上的大忌。沾粘连随 则是推手的基本原则。如能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才能沾粘连随,练 功日久自然得心应手。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人刚我刚两力相抗,人刚我柔则能走化,如敌大力向我击来,我以松沉柔化以泻其力,使其处于背势,我沾粘不脱,顺人之力,专注对 I 方重心,彼虽有力也无所能为,此即柔能克刚,借力打人的技巧。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只能柔化,不知缓急之应用亦难胜敌,我之缓急,必随敌之缓急,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全身松净沉粘,敌快我速,敌缓我随,听拿化发, 处处得机得势。虽变化万端,而不离此道(太极理法),处处在我掌握 I 之中。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矣有的人练拳盘架十几年,尚未悟懂劲,不能发人击人者,乃招式

不熟,拳式不整,着者,拳式也。学者首先要练好拳架,打好基础,默 识揣摩,缓缓而动,绵绵不断,以意运行,长期坚持,则内劲长矣。由 走架获得着熟,由推手获得懂劲,懂劲后拳理明,愈练愈精而及神明, 神者,莫测也。太极技击发力,说有就有,说无就无,极柔极刚,忽隐 忽现,即所谓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只有刻苦练功,细心研究,认真体 悟,才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境界。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顶者要空虚,头要正,若有物上顶之意,则精神提得起,丹田在脐 下三寸,丹田者气海也,又名关元或命门,人生命之根本,精神之所 藏,一身元气所聚于此,气行四梢八节,周流不息。盘架子与推手都 要不偏不倚,上虚下实则气归丹田,枪沉于足底,浑然一体。在技击 上能吸得人起,亦放得人出。不偏不倚则不失重心,立身中正,左右 变化不丢顶。忽隐忽现即虚实不定,变化莫测也。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敌来击我左方,我则左虚右实,击我右,我则右虚左实。使敌力 无法作用于我身。我忽隐忽现,随机应变,使敌无隙可乘,处处落空, 我可随手凑巧,发而击之。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仰则上,俯则下,长者进也,促者迫也。在技击上怎样才能做到 俯仰进退应用自如。搭手要轻,听准对方的劲路,摸清对方的力量, 大小快慢缓急,沾粘连随,使其无法脱身。敌向上我顺其势拔其根。 敌向下攻我,我用沉劲以采其力,使其落空,敌走我以长劲随之,敌急 进,我转腰化之,以冽其势。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来也。

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练功日久,感觉、触角、听觉、灵敏、机警与敌打手稍有接触便知, 技艺愈精举动愈灵,敌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吾先动,后人发先人至, 非常人所能及此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 无力,手慢让手快。此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

名门拳术流派甚多,主张力大手快胜人,皆是先天自然赋有的, 未有太极拳理法之奥妙,太极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借力发力以巧破 千斤。

察四两拨千斤句,显非力胜,观竃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太板拳纯以神行,起承开合,贯串着阴阳虚实,灵动意气,身舒体 静。在技击上,体现示真假虚实灵,使人无可捉摸,防不胜防。人生 八十曰耄,九十曰耋,一生练功不辍,至八九十岁,高龄身体素质、功 力、精神气质,内强外壮,与青年小伙相较能进退自如,随心所欲,非 等闲之辈可及此也。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即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支撑八面。腰为车轴,四肢为车轮,警引 松放,化发粘打圆转自如,无处不随,无处不发。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与人相沾,两力平均,则相抵抗,是为双重,顶牛者力大者胜。若 能松一处则谓偏沉,能偏沉则活,能偏沉则能随彼之力,能虚实互换, 则能达到圆活无滞,走化敌力也。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行功走架,首先要明拳理,拳不明,则相去甚远。双重为病,与沉

不同,双沉不为病,双浮为病,双轻不为病,自然轻灵与浮不同,所谓 I 数纯功不能运化,是言练功方法不当,全身僵滞不灵,虚实不分不能 I 运化也。

(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欲避双重,须知阴阳,阴阳即虚实,阴阳相济,能沾粘,能走化,彼轻我沉,彼实我虚,一要听对方的劲,二要问对方的劲,在运动中,准 ' 确无误,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引发转化对方劲力,牵动往来,使对手 86 捉摸不定,任我发放,可谓懂劲矣。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

懂劲后可谓入太极之门,日日磨炼,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辍 功,水到渠成,滴水穿石。用心体悟,可功至化境。运用自如,左右逢 源,渐至随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 可不详辨焉,是为论与人对手,要以静制动,以高度的灵敏性待机而动。舍己从人得 机得势,即静中触动,虽动犹静。因敌变化示以奇招、量彼力之大小, 由尺而寸,而分而毫,准确无误,待其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后发 先至,如离弦之箭,快速迅猛,如排山倒海,摧枯拉朽。

此拳经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给人以启迪。只有功夫精深 者,颖悟出群者才能豁然贯通,才能体悟出太极拳精到的堂奥,才能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浏览2,6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