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武”的传说
在民间武术界,有人将“武”字发明创造者归结为传说中的仓颉。据说 仓颉在观看审讯一起偷盗案时,发现审判者威风凛凛、义正严词,而偷盗 者魂飞胆散、无地自容。于是,仓颉根据刑项不如威慑的规律,创造了 “武” 字,还特地把“匕首”拿掉。所以‘‘武”字没有“撇”,其含义是威慑,它与打 仗、动兵不同。这种说法虽然没有权威性根据,但显然增添了武术文化的丰 富多彩与传统魅力。
2.太极图中的阴阳哲理
简易而复杂的 太极图虽只有黑白 两色,却包含了天地 万物的共通规律;
它以综合并包的方 式容纳多种思維。
中国传统文化中许 多学科,往往都用 这张图来解释自己 丰富复杂的内涵,可 谓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研究传统医学的人说它是一张“人体系统论的图像”;搞气功的说它是一 张“炼丹图”:搞绘画的,如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黄宾虹先生都认为它“是
中国书画的秘诀”。似乎中国传统文化许多学科之中都有一个“易魂体系”, 都有一张“太极图'以“太极”命名的传统武术“太极拳”,与此图关系自然 更为密切。太极拳理法秘诀,可谓尽在其中。
3.京剧与武术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武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了 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武术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
就与艺术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为产生于华夏神州地域内的子文化 类型,武术与作为中国戏曲艺术集大成者的京剧之间的关系更是非同一 般。在京剧的唱、念做、打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武术文化的历史风采与 真实存在。
恷久的京剧武风
京剧是一种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木,把武木作为主要表演形式之 一,是京剧艺术的一贯传统。京剧艺术是由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一大 批著名表演艺术家的闪亮的名字所串联起来的,而这些京剧名家又可以说无 不拥有精湛的武技和高超的武功。在京剧■诞生前的明代时期已经流行于北 京的弋阳腔,因其表现的多是战争搏斗的武打情节,所以备受欢迎,在当时 被称为京腔,至乾隆时期,更是“六大名班,九门轮转”,其盛霸京都之状, 可见一斑。从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标志京剧诞生起,以武戏出名的徽班 又以其精湛的武功和独具特色的武打艺术而成为京剧武戏的鼻祖。在进京 的“四大徽班”中,又以‘‘和春班”的武打表演最为有名,把徽班传统的“剽 轻精悍,能扑跌打”的声誉发挥得淋漓尽致。据杨懋建的《梦华琐薄》中记 载:和春曰把子,每日亭午,必演《三国》《水浒》诸小说……工技击者各 出其技。”另据《金台残泪记》载,当年徽班盛极之时,每天“必有扑跌一 出”,以至造成“歌台之上,尘土昏然”的场面。
随着近代铁路、电信等新兴行业的出现,清代中后期以来的镖行开始 逐渐袞落下来,一大批武功高超的缥行人士不得不转入戏剧行业,靠自己的 一身功夫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投身京剧戏班之中,充当武行,或登台 演武生,或担当武生教练。他们的到来为京剧武打戏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重 要的新鲜血液,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京剧武戏的提高和进步。明清时期的戏 曲讲究真刀真枪,其表演用的武术器械大都与真实无异,武打技术也是强 调真实,以惊险、逼真征服观众,以至于焦循在《剧说》中记载,当时曾有 人惊呼:寅戏用真刀之悍习,宜严禁也!”王梦生《梨园佳话》中也曾这样 描述当时的北京武戏场景:“武剧,以余所见于京师者,其人上下绳柱如猿 猱,翻转身躯如同败叶,一胸能胜五人之架叠,一跃可及数丈之高楼,目眩 神摇,几为忘剧。”道光年间出使清朝的一位姓名不详的朝鲜官员在观看了 京剧的武戏表演后也曾在道光九年(1829年)七月初四的日记中写道:“戏 可观而语言解甚。宛然其交锋之戏。枪刀闪烁,非手法之精熟者示由如是踊 跃!斤斗滚滚,交接之际,不觉体然。”当时京剧武戏的精彩、高超,通过这 篇日记也可以得到体现。
京剧的武生、武戏
所谓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角色。京剧中的武生又分成长靠武生和短 打武生两大类/长靠武生一般都穿靠带盔,蹬厚底靴子,用长柄兵器,这类 武生,不仅要求武功好,还要有气魄,有大将风度,通常演马上武将;短打 武生则是穿短衣裤,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内行的说法是要漂、 率、脆,看起来干净利落,打起来漂亮,不拖泥带水。在武生行当里,还有 一种不说话、专门翻跟头或以跌扑为主的翻扑武生,内行叫撇子武生。京剧 的武器道具统称为“把子”,也作“靶子”或刀枪把子,包括了所有的武术中 的十八般兵器,每一种武器都有其相应的使用规范,同样的刀枪把子,不同 的人使用时也有其不同的规范动作。放置本子的戏_箱叫把子箱。所以,“把 子”也引申为武打的同义词,如训练武打技术的基本功叫把子功等,京剧的 兵器种类繁多,以至于有些剧团都不能置备齐全。这些兵器一般都源于武 术。京剧演员为掌握戏曲基本武功,必须进行腿功、腰功、鼎功等的辅助性 准备练习。除了一些在舞台上表演的专项功夫外,京剧的武术基本功法同武 术大体相同,但是在某些分类上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如京剧演员自幼练习 基本功,称为幼功,包括唱、念、做、打、翻等内容;毯子功主要指各种筋斗 以及身体各部位依次着地的跌、扑、滚、翻、腾、越等动作技巧,俗称“四面 筋头”:演员手持各种长短兵器进行的摹拟武打战斗的基本功称为把子功, 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把子功法,套路很多,如刀枪花、下场花等。京剧中使用 的单刀、双刀、大刀、枪、棍五种兵器称为小五套,武戏中交战双方的人数 在三个以上或者人数相当的战斗场面称为档子。此外,京剧的武戍基本功还 包括朝天蹬、飞脚、旋子、岔功、鼎功等,训练方法同一般的武术训练类似, 但是有着一些需要武术借鉴的地方,如京剧的腿功训练程序有耗、吊、悠、 压、踢等递进系列,强调先练胯,再练膝,最后练踩关节的柔韧性练习方 法,在进行耗腿和吊腿练习时往往要持续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这些类似的 功法原本取自于武术,在此基础上又体现出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值得当今 的武术训练吸取,以起到“返本还源’’之效。京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涌现 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如著名的“老生三杰”“新三鼎甲”“四大名旦”等, 都以武艺精湛享誉全国,部分简介如下:
☆谭鑫培(1847—1917年)
自幼随父学艺,习练武功。据记载,他“善武技,而多内功,悟空之棒, 传之少林。石郎之刀,故老云实授于米祝家之祝翁者。能一箭步至檐端,飞 行无滞”。谭鑫培曾向同时代的几乎所有著名武生名家问艺,又得少林寺的方丈将六合刀和撒手锏等武术套路传授,后来谭鑫培把六合刀化入《翠屏 山》石秀在酒楼舞的刀法中,一时轰动京城。在清末画家沈容圃所绘的“同 光十三绝”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梁启超曾做诗赞曰:‘‘四海一人 谭鑫培,声名州记轰如雷。”谭于1905年拍摄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 刀”“交锋”等场面,是第一个有声像资料的京剧艺术家。《定军山》也是我 国第一部具有武术内容的影片。
☆杨小楼(1878—1938年)
祖籍安徽,生于北京,享有“武生泰斗” “国剧宗师”之盛誉,为谭鑫培 义子,其父亲为著名武生杨月楼。杨小楼武功精湛,具有扎实的八卦掌、形 意拳和通臂拳基础,其功架壮美,身材矫健,武打步法准确灵敏,无空招废 式,长靠、短打无一不精,在舞台上塑造了赵云、高宠、林冲、姜维、常遇春 等一系列古代英雄的艺术形象,有“活赵云”的美誉。杨小楼开创了京剧中 影响最大的武生流派“杨派”,与梅兰芳合作的《霸王别姬》是久负盛名的 传世精品。
☆盖叫天(1888—1970年)
本名张英杰,河北人。善于借鉴吸收武术内容并引入京剧武我表演,以 演武松著称,有“江南活武松”之称。练功非常刻苦,毅力超人,曾克服折 臂断腿的厄运而重返舞台,开创了近代重要的武生流派“盖派”。
☆梅兰芳(1894—1961年)
祖籍江苏,生于北京。出身于京剧世家,文武兼备,唱做并通,是“四大 名旦”之第一名旦。同时又擅长武功,其熔太极剑、青萍剑法于一炉,结合 舞蹈形式的《霸王别姬》中的舞剑场面,堪称经典。梅兰芳酷爱武术,每日 利用空闲时间坚持练习拳剑,定居香港期间,每天必练太极拳、太极剑一小 时,从不间断。
☆尚小云(1900—1976年)
汉军旗籍人•生于河北南宫。初习武功,后因扮相俊美而改学青衣、刀 马旦,塑造的人物多为巾帼英雄和豪侠烈女,能文能武,武功底子为“四大 名旦”之最。
☆程砚秋(1904—1958年)
祖籍吉林,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人。自幼便学习武生戏,曾师从武术 家高紫云学习各种拳、剑技术,武功精湛,是“四大名旦”之一,为京剧后起 之秀。
浏览1,2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