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觉研究的历史沿革

对动觉的研究,首先起于对肌肉觉的探讨。在生理学发展历程中,生理 学家给予肌肉觉一定的关注。首先,Vater在1741年了发现肌梭。但到了 1835年,它才被Paccini详细地描述;1876年,有学者对腱感受器进行了研 究;在1880年,Golgi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些组织随后被称为高尔基 轴。[1]由于上述的研究发现揭示了肌肉觉的感受器,因此,这些发现为动觉 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生理基础。

在心理学的研究历程中,对肌肉觉的关注并不多。但值得一提的是,把 肌肉觉从生理学领域引人到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第一人是苏格兰学派的心 理学家托马斯•布朗,他(1820)认为“肌肉感觉”使人不仅能够觉察到肢 体的位置,而且能觉察到肢体在接触外界对象时可能遇到的对抗,并强调肌 肉感觉在探明我们运动受到的抵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国生理学家韦贝 尔(1834)在进行温觉、肤觉研究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肌觉进行了审 查,他以实验的方式寻找肌肉感觉机能对于轻重不同的重物所能辨别的程 度,并由肌觉与肤觉的研究事实得出“每一种感觉的最小可觉差具有不变分 数”结论。13英国心理学家洛采的成名理论是“方位标记”理论(1883),他 在对视网膜各点的“方位标记”研究时用肌觉进行解释,他提出:视网膜上 的每一点都有其“方位标记'这些方位标记的本性以及它们组成连续统一体 以提供视觉空间世界的本性可以用肌觉来说明,这种肌肉感觉是在眼睛受到 刺激时为了使刺激进入最清晰的视觉点而转动时引起的;在其皮肤“方位标 记”研究中又强调了肌肉感觉的有秩序序列对方位辨别的重要性,并充分强 调了肌肉感觉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41韦尼克(1874)等人对皮质定位说 的推进、费里尔(1876)及一些学者对感觉机能定位的贡献、杰克逊(1958) 推出的精确特殊机能皮质定位等研究结果,为动觉研究提供了生理基础。

如上所述,Bastian是把“动觉”作为运动感觉理解之第一人,但使动 觉研究得以深化的学者则是Goldscheider。Goldscheider (1898)通过确定身

体各个部分积极运动的起止点,进而完成了对经典肌肉感觉机理的分析,并 首次把动觉分为肌肉活动灵敏性、腱移动灵敏性、关节面的灵敏性的几个部 分。WGoldscheider的研究成果使我们明确知道动觉的具体结构如何,身体的 什么活动与其相关,其活动的神经机制是什么。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研究 发现才使后来的研究工作得以继续与深入。

到了 20世纪初期,动觉的实验研究逐渐增多。强调对肌肉感觉的各方 面进行广泛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举行的社会实验心理学家会议上确定的, 并把它称为“伟大万能的动觉”。

纵观动觉的研究历程虽然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研究结果,如肌觉与肤 觉关系问题,肌肉感觉在心理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动觉的分类等可能会给我 们带来某些启示。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研究仍然是一种粗糙的、雾 里看花似的探讨,对动觉的内在结构、特征、动觉刺激的性质等问题还处于 盲目摸索阶段。因此,我们目前还很难从中获得关键性的线索。

与、动觉研究的困惑

动觉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从历史渊源来讲,对动觉的认识一直以来就没有达到一致的理解。不同 的学者常把动觉与本体感觉、肌肉感觉等混为一谈。这种相关概念上的混淆 必然导致认识上的混乱状态。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动觉,有必要重新认识 和澄清这些与动觉相近、易混淆的概念。基于此,本研究对动觉与本体感 觉、肌肉感觉、运动知觉三对易混淆概念进行了辨析。

明晰动觉与本体感觉两者概念的区别

有报告指出,1883年,Bastian是首先把“动觉”作为运动感觉理解的 第一人。之后,Sherrington121 (1906)对动觉进行了探讨,但在谈及动觉时更 多的是使用了 “本体感觉”这一概念来代替动觉。根据Sherrington的意思, 本体感觉的感受器不仅包括肌梭、腱梭、关节小体,而且还包括来自于前庭 器官的感受器、皮肤中的压力和触觉感受器、及其他可以为个体提供整个身 体在空间位置的清晰线索的感受器。由于Sherrington认为本体感觉与动觉同

义,也可以理解为动觉感受器包括上述各感受器。Bryant J. Crafty (1973) 进一步指出,历史上常把本体感觉和动觉视为同义。由上述学者的观点所得 出的结论是:动觉即为本体感觉,这种本体感觉不仅包括运动感觉,而且包 括平衡觉、皮肤觉和触觉等。孟昭兰[1]也提出与上述学者相同的观点,认为 动觉即为本体感觉,但只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和运动状况的感觉,也就是 肌肉、腱和关节的感觉。虽然都赞同动觉即为本体感觉,但Sherrington与孟 昭兰的动觉或本体感觉的含义却有本质的不同。Sherrington界定的本体感觉 所包括的内容已远远超过动觉所能承载的内涵,扩大了动觉概念。事实上, 两者是否有区别?沈政等人121认为,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动觉和受力的感 觉,本体感受器包括关节感受器、肌梭感受器、腱感受器及前庭感受器与皮 肤中一些感受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从此论述中可知,本体感觉包括动觉, 动觉仅为本体感觉的一个构成部分。由此可以对动觉与本体感觉之间的关系 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即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位置与肌肉张力变化产生的感 觉,而本体感觉是对身体活动空间位置的改变、肌肉力量的变化、身体平衡 状态与否等方面的主观感受。鉴于此得出,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本体感觉的 内涵要更大一些,它包括动觉。

正确把握动觉与肌肉感觉概念的不同

肌肉感觉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从18世纪起就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19世纪,肌肉感觉研究达到了一个髙峰。无论是生理学家,还是心理学家, 都极为关注肌肉感觉,但此时他们常把肌肉感觉与动觉混在一起。直至今 日,仍然由一些学者把肌肉感觉与动觉作为相同意思来理解,这种认识上的 错误又导致了两者概念上的混淆。究竟何谓肌肉感觉?何谓动觉?两者有何 种关系?肌肉感觉是对肌肉张力变化的感觉,其感受器为肌梭、腱梭;如前 所述,动觉不仅是对肌肉张力变化的感觉,还包括对身体位置改变的反映。 由此可以推知,动觉包括肌肉感觉,肌肉感觉是动觉的内在属性之一。

重新审视动觉与运动知觉关系认为:运动知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对运动唤醒 和身体位置变化的反映,感受器包括肌肉、关节、肌腱和内耳的本体感受器。从此定义中可知,运动知觉的内涵远大于动觉。魏高峡[1]曾对两者的关 系进行了探讨,她认为:首先,两者本质属性不同。运动知觉隶属于知觉, 是对自身和周围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复杂综合反映;而动觉是一种内部感 觉,是主体对身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变动的反映。其次,反映对象不同。 运动知觉除了对自身机体的运动状态做出反映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当前运动 着的物体位移特性的反映,既强调主体又强调客体;动觉只是单纯的对身体 各部分的位置变动做出判断。从某种程度上讲运动知觉对象的外延更大。再 次,生理机制不同。动觉是在感受器(肌肉、关节、肌腱)受到刺激的条件 下,感受器内的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兴奋沿内向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有关部 位而产生的;而运动知觉的生理机制远比动觉复杂得多。最后,参与感官不 同。动觉的感官相对单一,而运动知觉没有专门的感知运动的器官,是通过 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上述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两者的关系,即运动 知觉的内涵与外延都大于动觉。两者虽然在实践活动中难于明确区分,但在 理论上却有本质的不同。

生理学与心理学领域中的动觉辨析

如前所述,对动觉的探讨首先起于生理学领域。正是由于生理学界对动 觉所进行的研究,清楚了动觉的内在生理结构与生理机制,才使得心理学领 域的动觉在此基础上得以进行研究下去。虽然生理学领域中动觉的研究成果 是心理学领域中动觉研究进行下去的基础,两个领域中所涉及的动觉内容有 较大的重合,但它们之间对动觉研究的侧重点有着极大的不同。生理学领域 更重视对产生动觉的刺激形式、产生与传递神经冲动的过程、中枢神经对其 调控等生理机制方面进行研究,而心理学领域则更为重视产生动觉的主观 感受方面,即主体对此刺激的主观反映是什么。这应是两个领域研究动觉 侧重点的主要不同,但这种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现对此问题分别 进行论述。

相同刺激的不同反映属性

动觉感受器的构成成分包括肌梭、腱梭与关节小体。这些感受器接受肌 肉张力与长短变化的刺激,同时也接受关节活动范围、持续时间、速度与加 速度等改变的刺激,并由这些物理刺激产生了动觉的心理主观感受。进一步 说,感受器接受物理刺激这一过程为物理事件,所产生的是物理能量,其对象来自客观世界,这是动觉的生理属性,也是生理学领域着重研究的内容; 但是,这种物理能量通过一系列的神经调控过程,最终反映在心理上却是感 觉体验,这是动觉的心理属性,是其主观经验的体现,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 点。由此可见,虽然是同一刺激,但在感受器接受刺激这一端产生的是物理 能量,而到达神经中枢之后所产生的却是动觉的主观经验。这一刺激通过神 经传递,由物理量变成了心理量,说明了对刺激的不同反映属性。

浏览9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