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生理学领域中的动觉研究侧重于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支配感受器的神 经构成,感觉信息编码转化成神经冲动后的传递过程,以及神经中枢对肌肉 收缩与舒张等活动的调控。进一步说,更注重对产生动觉的生理过程进行分 析,即感受器是如何对其适宜刺激产生反应,又如何把这种物理刺激的属性 与强度转化为生物化学与生物电学信号,经感觉神经传入初级中枢,再由脑 与脊髓的相应感觉通路,将感觉信息从初级中枢传向大脑皮层中的高级神经 中枢,以完成产生动觉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生理学领域更注重对动觉生 理结构与生理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心理学中对动觉研究更注重对主观经验影 响的探讨。如同样是lkg的物体,作用在手指、手臂、或肩上,主观所产生 的重量感觉却不相同;同样是做走步的动作,下肢有病与没病所产生的用力 感受也不相同。这些都说明,当客观刺激相同时,主观感受却可能完全不 同。因此,心理学中更为关注的是动觉后象,动觉的适应现象,动觉的绝对 阈限与差别阈限等方面问题。

两者关系

生理学中动觉相关研究成果的取得,是动觉心理属性得以研究的基础。 正是由于历史上生理学家对动觉的研究,揭示了动觉感受器的构造,为动觉 的深人研究奠定了生理基础。其他学者明确了动觉感受器由肌梭、腱梭和关 节小体构成。其中,肌梭提供肌肉长度信息以帮助防止有害的拉伸及帮助身 体四肢的定位;腱梭提供肌力收缩程度的信息以更好地帮助进行动作控制, 并防止额外肌力的参与;关节小体有助于确定关节活动范围、持续时间、速 度、加速度及四肢定位等。这些信息,清楚明确地提供了动觉感受器的构造 与功能。正是由于对它的明确认识,才能够在心理学领域中清晰地界定动觉 的内涵与外延,并有可能揭示动觉的心理属性等方面问题。

动觉研究现状

国外的动觉研究较早,始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主要研究领域是:举
起不同重量、不同举重方式的差别感受性问题;动觉神经机制问题;肩、手 臂等四肢关节被动移动的动觉阈限问题。查阅动觉相关文献发现,进入20 世纪其研究领域有所扩展,研究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为了对动觉的研究现 状有一个清晰认识,本人对动觉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与查阅,结果显示: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与查询,共收集文献227篇。检索文献时间从20世纪60 年代至今,检索刊物种类共64种。具体情况见图1-1,图1-2。

图片1 图片2

分析上述动觉研究文献的时代分布特征来看,发现进入20世纪60年 代动觉的相关研究达到高潮;到了 70年代动觉研究的高潮有所回落;进 人80年代动觉研究又有所回升;而90年代至今,动觉研究的数量处于下 降趋势。从其刊物分布特征发现,无论是动作技能学习领域,还是生理 学、解剖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都对动觉研究给予一定的关 注。综观动觉研究的研究取向,发现其研究的领域包括:在主动运动或被 试以不同物体(外物或主体自身)为参照系时,对机体四肢关节动觉方位 准确性(指以某关节为支点,身体相关部位转动一定角度并进行复制,以 下同义)的研究;对病人患处相关部位的动觉方位准确性和用力感研究; 成人及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有无视觉参与情况下的动觉定位准确性研究; 视觉、动觉表象训练条件下对动觉定位准确性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 触觉一动觉发展水平;视觉、触觉和动觉定位交互作用;动作短时记忆、 动觉编码方式对动觉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动觉生理、神经机制的研究;动 觉阈限与动觉后效的研究等。研究对象主要为正常人群、儿童及病人。动 觉研究内容的具体情况见图1-3。

图片3

注:图1-3中各字母所代表的研究内容为:A表示动觉后效的研究;B表示不同感 觉道获得的信息对动作复制准确性影响的比较研究;C表示动觉生理机制的研究;D表 示力的大小与动作方位复制准确性的研究;E表示身体各部位所进行的动作复制准确性 的研究;F表示动觉记忆的研究;G表示动物动觉的研究;H表示身体残疾或受伤人群动 觉的相关研究;I表示动觉阈限的研究;J表示主动与被动活动的动觉研究;K表示动觉 测量方面的研究;L表示其他相关的动觉研究。

根据图1-3可知,动觉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十几个领域。现把其研究内 容概括如下:

动觉后效的研究

动觉后效的研究首先起于1947年动觉图形后 效的研究。其研究的传统方法是以优势手触摸一个标准宽度,以另一只手 在比较尺上X#标准刺激进行宽度估计。然后以优势手来回连续触摸一个比标 准刺激较窄或较宽的插入刺激一段时间后,再和前面一样对标准刺激进行宽 度估计。以插人刺激后所估计的标准刺激的宽度,减去插入刺激的宽度前所 估计的宽度,其差数即为动觉后效。当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基本同上,但不 同研究所采用的标准刺激长、宽度也不同,优势手连续触摸标准刺激的时间 也不一致,插入刺激与间隔时间亦不一致,且这些研究的侧重点亦不同,但 其同一方向的研究结果仍有共同之处。分析文献,发现对动觉后效的研究方 向主要集中于:刺激的不同呈现形式所产生动觉后效的区别;不同时间间隔 的刺激对动觉后效的影响;个性与动觉后效的关系等。现分别论述:

刺激呈现的不同形式对所产生动觉后效影响的研究 在插入刺激以递增或递减顺序呈现对_觉后效影响的研究中,发现: (1)递增系列实验比交替使用递增和递减系列所测量得到的动觉后效基值更 准确。(2)实验刺激以递减系列的形式呈现时,表现为过高估计实验刺 激;而以递加系列形式呈现时,则表现为过低估计实验刺激。(3)当检验 刺激与实验刺激宽度相似时,没有形状后效产生;当实验刺激宽度比检验刺 激窄时,产生过低估计;当实验刺激宽于检验刺激时,产生过高估计。

对检验刺激与实验刺激图形不同对动觉后效影响的研究发现:在刺激图 形不一致情况下分别利用视觉、动觉和触觉信息形成后效时,在触觉条件下 手触摸弯棒并同时看弯线检验图形,及动觉条件下感觉直或弯棒同时看弯线 检验图形;在触觉、动觉弯棒条件下,被试显示出把视觉看到的直线图形当 作弯线的较强趋势。其余相关的研究结果有:触摸标准 刺激之前是否进行体验性判断’并不影响动觉后效;动觉形状后效不仅依赖 于刺激条件,而且依赖于实验和行为的方式;实验顺序影响检验图形基值的 测量结果。

刺激作用不同时间间隔对动觉后效影响的研究

此方面研究在动觉后效的研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此类研究的方法为以 观察后不同时间间隔作为刺激时间函数,一般采用观察后〇 ~ 120 s中的几 个点,或以零至不同的天数作为组内变量,以标准刺激的不同长、宽度作为 组间变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主要有:(1)随着刺激时间的加长,动觉后 效也得到增加;(2)随着对标准刺激体验后时间间隔的延长,所产生的动 觉后效的效果量呈下降趋势;(3)对标准刺激体验后间隔时间为Os时, 动觉后效的大小呈现线形增加趋势,此时所产生的动觉后效的效果量最大; (4)当被试经过练习对实验刺激的熟悉程度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后,其动觉形 状后效的大小并未发生改变。(Gardner, R. Allen, 1961; Bakan, Paul, 1962; Bakan, P. 1962; Bourne, L. E. Jr, 1963; Carlson, J. B. 1963; Singer, G. 1965; Devane, J. R.1965; Cameron, Paul, 1965; Robertson, Robert J. 1976)

个性与动觉后效的关系研究

此类研究一般采取量表测量的方式来确定被试的人格特征,或直接抽取 男、女被试依据性别对其比较,并研究不同个性对动觉后效的影响。研究结 果如下:(1)不同人格的被试在检验刺激大于实验刺激和检验刺激小于实 验刺激两个刺激系列中所形成的动觉后效是不同的;(2)不同的人格与动 觉方位后效之间没有稳定相关;(3)从不同标准刺激引起的动觉图形后效 测量结果中,未发现个性判断的一致性(Brown,R. A. 1963;KIDD, A. H. 1968;Phelan, J. G. 1970;Platt,D. 1971;Baker AH. 1986)0 此夕卜,Gupta U & Gupta B&1使用不同剂量的咖啡因作用于不同唤醒水平的被试,探讨对动觉 后效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唤醒水平被试在使用咖啡因后会降低动觉 后效;(2)低唤醒水平被试在使用最大剂量的咖啡因后会提高动觉后效; (3)咖啡因对高唤醒水平的个体操作产生深刻影响。

其他研究

关于动觉后效的其他研究方向有:(1)注意和动觉后效关系。目前对 两者关系研究的结果还不一致。如Corah, Norman L.等人P1的研究结果发现, 当注意力被外物分散时,物体清晰度和结果准确性下降,动觉图形后效也随  力的大之下降;而Barthl,R.P,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实验过程中被试的注意力变 化并不影响动觉图形后效。(2)不同年龄阶段对动觉图形后效的影响。 Heineken EP的研究结果表明,动觉图形后效与年龄倾向之间呈非线形的关 系,且年龄与动觉后效之间关系是以注意容量的年龄特殊性、逐次比较的认 知策略和刺激持续性为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3)动觉后效与痛感之间的 关系研究。大多数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痛觉感受性影响动觉后效。但也有学 者反对此观点,的研究表明,髙低不同的痛觉感受性对 动觉后效未产生明显影响。

不同感觉道获得的信息对动觉准确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此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通过视觉、动觉和触觉所获得的信息对 动觉准确性的影响;第二,身体处于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感觉所获得信息对 动觉准确性的影响;第三,健康与非健康人群利用不同感觉获得信息进行动 作准确性比较等方面。现对其主要研究结果分别加以论述。


  1. 通过视觉、动觉和触觉所获得的信息对动觉准确性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动觉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相关的研究较多,其结 果也有不一致之处,主要有:(1)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视觉获得的 信息情况下的动觉准确性最高,通过动觉获得信息次之,通过触觉获得信息 的动觉准确性最差(Bliss. 1962; Chung Hsien, Lin. 1964; Stanley, Gordon. 1966;WEST, L. J. 1967; Hsu YT. 1981; Solso RL. 1982; TiUery SI. 1991; Laufer, Yocheved. 1998)。(2)也有少数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动觉或二者结合获 得信息情况下的动觉准确性是一样的(Gibbs, C. B. 1965; Flanders M. 1989) 〇

  1. 身体处于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感觉所获得信息对动觉准确性的影响 大多数研究表明:对左、右手臂在处于身体同侧半面与身体对侧半面进


行活动的结果相比,同侧半面的动觉方位准确性要比对侧半面的准确性好。也有学者对头部旋转与视、动觉协调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头 部向右旋转比向左旋转的动觉方位角常差值要大;同样,当头部向左旋转 时,左侧刺激的所产生的误差比右侧大。此外,也有学者[1測"正常和失重情 况下利用触压觉和动觉信息对标准动作的复制进行研究。

浏览1,1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