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五、关 节



人体几百块骨头,都靠关节的连结来负担重量和进行活 动。太极拳要求在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 其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能够达到“从心所欲”的“节节贯串”, 同时还要求用骨节对准的方法使关节锻炼得更为滑润而稳 固,并使骨与骨之间能够更好地分担重量,从而增强力量和耐 力。因此,太极拳对关节的训练也是时松时紧的(松的时间长, 紧的时间短)。

初学太极拳时,应该多从松开关节着想,把几个大关节先 松开来(如肩与胯的关节),以便更好地带动手、腿等关节的活 动。脊骨,特别是胸脊和腰脊的松开与贯串尤为重要,腰脊命门穴(前平脐)为全身重心所在,是调节全身动度的关键,“主 宰于腰”、“刻刻留心在腰间”两句话,不仅指的是两腰肾的抽 换,也指的是命门穴的主宰作用;胸背部左右24根肋骨要节 节往下松,由外往前合,武禹襄在《身法》中把这称作“护肫”, 这有助于气聚小腹和带脉(腰部周围的一圈)的充实。

此外,要在全身放松的要求下来逐步松开各个关节。由于 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在腰脊联合的原动力下带动四肢进 行螺旋形的上下左右伸缩动作,从节节贯串中起到引长身肢 的作用,因此松开全身关节是有可能的。在定式时还特别要注 意骨节对准,所以陈鑫说“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骨节既求 松开,又要虚虚对准,使内含腾挪之意,才能全身节节贯串,劲 整而灵动。这就是“节节松开,处处合住”的要求。

四肢关节还要求曲而不直,留有余地,不能挺直和别扭, 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松开我劲勿使屈”的要求。只 有在曲蓄而有余的姿势下做到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并要在开 中寓合、合中寓开的要求下转换内劲,这样才能练到“触之则 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将来在提高推手技巧上,可以做到处处 是蓄势,处处能放劲。前辈太极拳名家,在技术上达到“但依着 何处,便以何处击之”的境界,都是从蓄势上发展而达到的。

每势定式时,周身一齐合住劲,各关节对称地左右合住, 上下对齐(如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两乳与两肚角对齐),开 则??开,合则俱合。在整个拳套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的不停运 转中,关节和肌肉一样地得到时松时紧的有规律的适量的运 动(太极拳的松是自然地放松入于柔,紧是由于放松后自然地 转紧入于刚,须细心体会)。

练太极拳注重“以心行气”,要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 到”,也要求“敛入脊骨”,就是要求“气”能贯注充实到骨膜和骨节间的隙缝中去,所以要全身骨节松开,又要虚虚对准,首 先要使脊柱和几个主要活动关节松开,虚虚对准,含有腾挪之 意,这样才能节节贯串,既劲整又灵活。陈鑫说的:“入于骨缝, 外达于肌肤”,同样是“行气无微不到”、“内气潜转”的要求。

上面列举的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贯串在整套太极 拳动作之中的,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某一部分姿势 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姿势的正确。初学时,必须逐步 把各部位姿势认真地分节分动地安排恰当,要相顺相随,避免 互相牵掣,也就是说,要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和眼神等 基础功夫上打好初步基础。开头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在连贯动 作中把各部位姿势都能恰当地配合,掌握动作中的速度、路线 和方法等,就可以逐渐达到立身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无过不 及,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由生到熟,熟能生巧。 这是逐步提高技术的必然过程。“拳打千遍自然熟,拳打万遍 神理现’’(指一个年度内练拳千遍以至万遍而言),明确指出凡 是强度、密度、运动量越大,则技术的进步也越快。前者仅是 “自然熟”,而后者则是“神理现”。

为了初学者便于记忆,便于检查,将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归 纳为下列十二项:1.心静体松;2.中正不偏;3.虚领顶劲;4.气 沉丹田;5.含胸拔背;6.沉肩坠肘;7.坐腕舒掌;8.松腰收臀; 9.尾闾正中;10.屈膝松胯;11.步分虚实;12.上下一线。

练习时边练边检查,反复检查,不断纠正,把毛病去净,姿 势正确的要求就达到了。古人所说的“功到自然成”,不能误解 为盲目瞎练,而是要按照严格的要求,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发 现错误,改正错误,不断总结和提高来达到的。


浏览6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