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流派繁多,关于起源众说不一,据目前一些资料记: 载:山西省洪洞县“太极通 背拳”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河北省 “五猴通臂拳”,引证明末黄宗羲(1616?1677)在《南雷文集: 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的六路歌诀中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 语,他儿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为歌诀作注中 释为:“通臂,长拳也。”认为通臂拳明末已有流传。另据日本, 武田熙先生所著《通背拳法》一书言称,“通背门”为战国时期: “白猿”所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此外还有“五行通臂”、“活叶 通背”、“六合通背”、“两翼通背”、“劈挂通背”、“白猿通臂”、 “祁氏通背”等等皆有各自说法。现就作者所习“祁氏通背”略述: 其源。其它因条件所限,恕难远涉。
祁氏通背拳.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1844年)。 时有河南人(一说为浙江人)祁信徙居河北省(今北京市)琉 璃河尹氏家中。由于尹、杜二家争夺渡口,致动干戈,尹借祁信 武艺战胜杜氏,从而祁信威名大震,人称“杆子祁大战琉璃河”。 此后祁信立门授徒,传授武术,称为“祁家门^后来祁信深感 艺业不精,遂遣子祁太昌归里向叔父祁老威重新学艺。数年后 祁太昌载艺而归,继承父业,收徒传艺,遂使“通背拳”广泛流 传。那么什么是“通背拳”? “通”为通达,“背”指人的脊背。通
背既是拳名又是锻炼的法则,意指练习中力通于背。以祁太昌 为代表的少派通背拳练法,柔多刚少。如摔掌、拍掌、扑鼠、 迎面掌以及腿法等等,都显示了柔软灵活之妙。以祁信为代表 的老派通背练法刚多柔少。如大劈山、掉带、中拳、腿法等等, 多见其实用之功底。因此,祁氏通背拳有老、少派之分。
现在祁氏通背拳流传主要地区有:北京、1天津、河北、山 东、辽宁、贵州、云南等地,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武术运 动项目。
通背拳虽流派很多,但其基本特点是一致的。主要特点表 现为:放长击远,大开密合;结构严密,迟急顿挫;臂抡成圆. 直出直入;势势相连,一气呵成。
(一) 放长击远,大开密合。放长是指两臂尽量前伸,大 开是两臂敞开,通肩达臂,力贯稍节。背通则臂长,臂长可击 远;开愈大,力愈大,放愈长,击愈远。密合指合时要紧密无 间,防御时无缝可隙。出手攻,回手防;放则开,合则密 ,攻 者长,守则备;攻守有素,手不空回。而且要长短互用,可长 可短,随机而动,视情而定。远则可长击,近则可冷抽,练此 及彼,体用兼备。
(二) 结构严密,迟急顿挫。通背拳的一招一式都要严守 规范。整套动作亦要结构严谨,不失风格特点。在演练中要有 重有轻有转有折,处理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关系。正如拳 谚所说:“胸如空洞”、“腰似蛇”、“胯似奔马”、“膝似寒鸡”、 “脚似貼”、身似弯弓”、“发手似放箭”等。
(三) 臂^^成圆,直出直入。抡劈中要求立抡成圆,以腰 带臂,手如铁、腕如绵、肘如环、胳膊如皮鞭,上体中正,不 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力饱满,力贯手指,气势贯通的 效果。手法则要直出直入,出手快、回手速,走直线。无论 摔、拍、穿、劈、攒每掌都要求手从口(胸口)中发出,出手 入手总要正,而且上下相合,手尖、鼻尖、足尖三尖对正。
(四)势势相连,一气呵成。通背拳不但一招一式有严密 的规矩,而且要势势相连、承前启后,衔接合顺自然,使动作 流畅自如,连续不息、气势贯通。同时整个拳势要求冷弹脆 快,激烈突爆,给人一种穷追不舍,一气呵成之感。
浏览3,7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