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挂拳,古称“披挂拳”,是武术古老拳种之一。早在明代 中叶就较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明代著名战将戚继光(1528—— 1587年)在《纪效新书》中,对劈挂拳有多处论述。如在《拳经 捷要篇》中有“披劈横拳而其快也”,其中“披”为披挂战衣之意; “劈”、“横”皆为拳术招法。这是描述了劈挂拳快猛迅速,立劈 横抽,直来横挡,横来直击,犹如带盔披甲的特点。又说“活 足朝天而其柔也”,这是指劈挂拳腿法之灵活,是对劈挂拳中提 膝护胸、勾足蹶肋、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又称十字披红)等 腿法妙用的赞誉。
戚继光从“十六家拳法”中“择其善者”,编成拳法三十二 势,势势相承,变化无穷,微妙莫测。其中第六势“到骑龙,诈 输佯走诱追入,遂我回衝(冲),凭伊力猛硬来攻,怎挡我连 珠炮动”(又称倒发乌雷);第十势“埋伏势,窝弓待虎犯圈套, 寸步难移,就机连发几腿,他受打必定昏危”(又称伏炮势) 第十七势“雀地龙,下盘腿法前揭起,后进红拳,他退我虽(随), 颠扑衝(冲)来,短当休延”(又称瞧地龙或搅地龙)。这些都 是劈挂拳的代表性招法。
明代下半叶到清初,大约有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此,缺乏 详证文献细载。约到清朝上半叶,在河北省一带有两支劈挂拳 流传。一支是盐山县小左庄的左宝梅(人称左八爷),传授的 主要内容有劈挂拳慢套、青龙拳等。传说左宝梅原善八极拳, 后遇一姓韩的逃僧,学得劈挂拳。另一支是河北南皮县大石佛 咎村的郭大发,传授的主要内容有劈挂拳快套、挂拳和炮锤等。
一九二八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武林 高手云集其中。盐山一支的马英图,在国术馆中任拳术科科 长,南皮一支的郭长生在国术馆中任特聘教授。二人对两支劈 挂拳进行了研究和综合整理,使其内容、技术都有了很大发 展。从此劈挂拳有了较完善的体系。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劈挂高手四散各地,如马 英图移居甘肃 郭长生、郭景春等回到沧州,他们积极开展武 术活动,传授技艺,使发展了的劈挂拳更加广泛地流行于黄河 流域各地,尤其在河北、甘肃一带最为盛行。在此期间出现的劈 挂拳高手,除马英图、郭长生等前辈之外,还有象曹砚海、高玉 青、张群炎,郭瑞林、马贤达、郭瑞祥、韩俊元等,都为劈挂拳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有的并在多次全国武术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武术事业欣欣向荣, 劈挂拳也随之飞速发展,遍及全国各地。大批劈挂拳新手茁壮 成长,劈挂拳的内容、技术也更加丰富和完善起来。
目前流行的劈挂拳,其代表拳路为五套。沧州一带称为挂 拳、青龙拳、慢套劈挂拳、快套劈挂拳和炮锤;甘肃一带多称 为一路劈挂、二路青龙、三路飞虎、四路太淑和大架子拳。两 者名称虽然不同,内容大同小异、同出一源。其中挂拳,要求 “疾行高跳、惊心动魄”,突出“高”字;青龙拳,要求“青龙出水 贯长虹,舒展潇洒身法捷”,突出“长”字;慢套劈挂,要求“辘 辘翻扯,蜿蜒蛇行”,突出“密”宇;炮锤,要求“朴素浑厚,刚 劲饱满”,突出“健”字。
由于一些劈挂前辈,如郭长生等不仅精劈挂,同时兼精通 背拳,尤善通臂二十四式单打,所以目前在劈挂拳内容中还包 含有与通臂融合的单式(散手招法)和套路练习,并有“通臂 加劈挂,神鬼都害怕”的拳谚流传。劈挂拳常见的单式有:单劈 手(单扯肩)、反劈手、撩阴手、铁扫帚、开门炮、大跨步、 小跨步、弨锤、倒发乌雷、搅地龙(雀地龙)、鹞子穿林、前 劈加横、抄手起脚、激步勾子、双撞、盖揣、暗下取火、蹶子 脚等。甘肃一带流传的“十二大趟子”和“十路弹腿”,大体与此 相同。
劈挂拳要求单式与套路触会贯通,体用兼备,互为补充。 二者的势法要求都表现为:滚、勒、劈、挂、斩(搌)、卸、 剪、裁(采)、掠、摈、伸、收、摸、探、弹、锄(砸)、擂、 猛十八字。
劈挂拳的器械也很多。有出自劈挂拳门的劈挂刀、疯魔 棍,也有经劈挂拳高手不断吸取提炼、引进本门的苗刀(又称双 手刀、长刀)、通背剑、三节棍、九节鞭、凤头阁、奇枪(又 叫梅花枪)、大枪、戟等。这些器械的练法,都体现了 “前握 后扣、大开大合、伸收吞吐、放长击远”的劈挂拳特点。
劈挂拳讲求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虚实往返; 招法珠连、速进猛攻,《纪效新书》中称之为:“不招不架只是 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其劲道多为“翻扯”(也有的叫“翻 车”)劲和“辘辘”劲。要求力以圆动,以腰为本,滚裹翻转不 息。其动作要领是:拧腰切胯,合膝钻足;吞胸凸背,缩肩藏 头;前握后扣,大开大合;两臂条直,搂臂合腕;两臂劈挂, 赛似抽鞭。故有人形容它:腰似转轴,身似鞭杆,手臂似鞭 梢,周身之力通达于肢端。劈挂拳的步法多为激绞连环步 (亦称拖拉步),即. 跟步进步,连合绞织,快如激浪,步步
连环。形成了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退连环,互为子母,快 速连贯的特点。演练起来,要求表现出大河奔流,起伏跌岩,
翻江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浏览8,1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