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拳击体能基本理论
一、拳击体能概述
体能是指机体适应、支配、控制及完成各种基本运动的能力,也是完成高水 平竞技所必须的基础条件。拳击运动是一项对抗性极强的竞技项目,运动员具备 良好的体能,是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是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 绩的支柱,也是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保证。
拳击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此项目的特点是以技术为主导, 战术和身体素质在该项目中起决定性作用。拳击项目的特点就是双方运动员通过拳 头互相击打对方身体有效区域得分,对抗是项目的外部表现,得分是项目的基本属 性。比赛中运动员在进攻的同时还要进行防守,对抗的复杂性和高强度对运动员的 体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决定了体能在拳击项目中作用(表5-1)。
表5-1拳击项目竞技能力各因素作用等级判别表
决定因素 |
等级判别 |
A.体能 |
A1.身体形态 |
重要作用 |
A2.身体机能 |
重要作用 |
A3.身体素质 |
决定性作用 |
B.技术 |
决定性作用 |
C•战术 |
决定性作用 |
D•心理 |
重要作用 |
E.智能 |
重要作用 |
(摘引自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1998 )
从体能对拳击运动的基本要求上看,运动员需具有很强的乳酸耐受能力、最 大摄氧能力、有氧耐力等,在双方的激烈对抗中运动员除了能够在抓住机会的条 件下给予对方准确、有力的击打外,还要能够尽可能通过躲闪、格挡等手段来有 效地防御或化解对方的击打,因此,从这一点上讲,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协调能 力和快速反应等均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根据拳击项目的比赛特点,在3分钟一个回合的比赛中,主要的供能方式是 以无氧代谢为主,ATP (三磷酸腺苷)是所有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ATP的能量供应是有限的,它的产生来源于三个不同的能源系统:有氧系统、乳酸系统(无 氧酵解)和ATP-CP系统,其中有氧系统维持的时间较长,而无氧系统维持的时间 是短暂,但这三个途径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时共存,其参与供能活动的频 率并无明显界限,只是三个途径在不同的时间段参与的比例不等。拳击运动作为 有氧和无氧复合型供能项目,无氧成分所占的比例约在70%~80%,有氧成分所占 的比例约在20%~30%。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拳击运动的体能训练不可能仅仅通过 单一的训练手段,只有建立在对能量供应机制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去实施体能训练 才是更为科学可行的。
二、 拳击体能的结构
拳击体能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大方面,其中身体 素质又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部分,力量素质在体能训练中处 于重要的基础地位。提高拳击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从发展运动员的身体机能 和运动素质着手。另外,拳击运动员的素质训练是体能训练的外在表现,直接反 应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关系到运动员训练质量和比赛成绩。因此,发展拳击运动 员的素质训练是提高体能训练水平的重要内容。
通常拳击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 相互依赖而不可分割。其目的就是通过一般的和专门的体能训练,为运动员学习 掌握正确的拳击技术动作,提高竞技能力,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三、 拳击体能的作用
体能在拳击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拳击体能训练具有重 要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体能是运动员提高整体竞技能力的必要条件,并且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
(二) 体能是技术掌握、提高、高质量完成的基础^
(三) 体能为战术制订提供更多的选择。
(四) 体能对运动员心理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五) 体能是长期高负荷训练的保障。
(六) 体能训练可以预防损伤,延长选手的运动寿命。
(七) 体能是制约青少年运动员能否达到最高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
四
、 拳击体能的特征
拳击项目对抗的特点是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上的,拳击运动员必须 具备充沛的体力才能去实现技术和战术的应用。我国拳击运动员在体能方面与欧美、古巴的拳击运动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根据拳击对抗的特点体能的地位又 不容忽视,把握拳击体能的特征,科学指导拳击运动员体能训练,对提高运动员 体能水平和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身体形态特征
臂长且肌肉相对较发达
鉴于拳击项目的特点仅仅是靠出拳才能获得得分,因此在同一级别中具有 较长的上臂则可以具备较大的攻击半径,使得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辐射更大的攻 击范围。手臂较长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在较远的距离外便可发动进攻击中对手并得 分,其成功的机会更大。肌肉相对发达是力量、灵敏性和参赛级别综合作用的结 果,肌肉过于发达也会使得运动员的灵敏性受到影响,但是没有一定的肌肉含量 在攻击时便丧失了力度和杀伤力的优势。
2•去脂体重大(有一定的充实度,皮下脂肪少)
作为分级别参赛的项目,拳击运动员必须在适合级别体重要求的条件下,在 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自身的瘦体重,尽量保持肌肉的含量。究其 主要原因,一方面肌肉是力量发挥的基础;另一方面具备较高的肌肉含量也有益 于提高自身的抗击打能力。此外,去脂体重较大,身体充实度较高则具有较强的 对抗性。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优秀拳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上肢 长、上肢及躯干发达、强健有力的匀称型及较低的体脂百分比是其共同特点。此 外,拳击项目是以力量和耐力为主的项目,运动员需要良好的肌肉力量,因此, 要求运动员有较低的体脂含量和较髙的瘦体重。
(二) 身体机能特征
人体机能水平的高低,代谢能力的强弱,对于运动员应对高强度的对抗和训 练负荷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拳击运动员 的身体机能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TP-CP含量高、快肌纤维比例大、无氧供 能能力强、血红蛋白含量高、心肺功能良好、有氧代谢和恢复能力强;雄性激素 水平比较高,促合成能力比较强,耐受大运动量训练,易恢复。
拳击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价可以选择:心率、血红蛋白、最大无氧功、肺活 量、最大摄氧量、磷酸肌酸激酶、血清皮质醇、血尿素和红细胞压积等。
(三) 身体素质特征
拳击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是鼓励主动进攻,绝对胜利的比例减少,相持能力 (技术与体力)的作用加大,重视全面,突出绝招。在双方激烈的格斗对抗中, 必须以对手的身体为攻击目标,进攻取胜,不但要击中对方的身体,还要避免和 减少对手击中自己。在比赛中运动强度很大,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极度紧张 和高度兴奋状态,这对运动员运动素质要求极高,特别是对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质。美国著名业余拳击教练员曾经说过:“现代拳击运动的风格,须具备最大程 度上的身体素质和优秀技术。”以下从运动素质的五大方面阐述其特征。
力量素质特征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神经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无论是 在劳动、工作中,还是在体育健身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它们均来源于人体肌肉 的收缩。力量素质是体能的构成要素,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基础性因素,与其他运 动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体能水平,夺取比赛胜利的前 提与保证。
拳击规则鼓励强有力地击打,体现出运动员的力与美,比赛中运动员在相互 的攻击与防守过程中,具有多次重复最大用力和爆发用力,以及强度大、时间较 长的特点。强有力地出拳不但是得分的手段,也会对对方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力量耐力是使每次进攻都能达到较好攻击效果,是比赛胜利的保障。优秀的拳击 运动员不仅要有出色的爆发力,还要有良好的力量耐力。
拳击技术动作中出拳时的运行过程是靠下肢先发力,躯干的转动和上肢动 作几乎同时进行。其主要肢体负荷的重量是下肢负荷身体的重量、躯干产生的旋 转贯量、上肢负担上肢重量,这三种重量在拳击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中是相对不变 的,训练的目的是在不增加重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动作的速度。
此外,动作运行后击中目标瞬间的冲击力,除与拳击技术结构合理的力学特 征有关外,与肢体运行速度和重量的乘积有关,与相关的多组织群瞬间发力对目 标产生快速冲击力有关。因此,在正确地掌握技术和现有体重的条件下,出拳的 速度至关重要。
浏览2,7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