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手”概述
空手道技术系统分三个部分:基本技术、组手技术、型。基 本技术是从“型”的技术和实际格斗中挑选出来的简单而重要的 技术。组手技术是使用基本技术进行两人攻防对练的技术。 i “型”是空手道技术的集中组合练习,是一种套路形式,它反映了 空手道的整体内容与风格。
这三种内容如缺一项,空手道即失去完整性。因此学习空 手道的人,对基本技术、组手技术、“型”等均要求掌握。
关于“型”,在以后将做专题介绍,这里先对组手练习详细说 明。以上讲的基本上都是个人练习的技术,练习也只是要求把 I对手作为假设的目标进行训练。而组手技术则把假设变为现 实,即两人一组地进行攻防动作训练。在实际的两人攻防训练 中,格斗的紧张气氛,对手的距离判断,动作的速度、攻击的威力 I等要求都要提高。而且需要主动追求这些条件,如果脱离这些 •条件,训练将无法进步。
组手练习时的礼节。要求拳腿的攻击威力不断提高,但为 了练习者的安全,空手道规定凡攻击技术使用到离对手要害目 标的前面空间时,立即停止进攻,把保护对方安全作为自己的责 任,做到技术上“寸前即止”,这种“刀下留人”的打法必须要以 礼让为基础。
礼节是“向对方表示尊重”,两人合练时,礼节是不可缺少 的。空手道组手练习礼节程式:首先二人对向站立互相施礼;然 y后各向前出一步,缩短双方距离;双方成中段架势,开始攻击防 御组手训练。组手练习完成之后,双方又相对站立,互施礼节。 至此才完全结束(图230-1、图230-2、图230-3):
双方分足立正,相对站立。
恭敬的互施礼节。
双方都以中段架势开始组手练习。
练习终止,回到开始位置,立正站立,与①相同。
恭敬施礼,训练结束。
格斗距离的判断。格斗距离是指格斗双方的间隔距离,在
武道技击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机会难得”是一句经常听到的俗语,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只 要想起那总碰不上机会的懊恼心情就不难明白,抓准攻击对方 的时机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即使是空手道格斗技术很高明者, 但攻防时机如果掌握不好,最终还是不能充分发挥已有技术。 所以在组合技术中,首先要进行格斗距离的配合训练。
怎么进行格斗距离的配合训练呢?
组合练习开始,互相施礼。接着双方摆好左(右)中段架势。 相互间前拳(左拳)的间隔约为30厘米(图231-1 )。
由一人先进攻,攻者用进步冲拳向守者进攻,进右步,用 右直拳直击对方心窝(图231-2)。
防守一方用前足(左足)后退一步,变成右中段架势,后退时 用递步。守者后退使攻击者的进步冲拳攻击不到身体,攻者的 拳与守者的身体大约相隔20厘米即停止。
正确的组合攻防练习,必须使攻防双方互相做到判断距离 准确,如出现不合要求的动作,双方应及时调整。调整完善,双 方收回前臂,还原成中段架势。
接着用递步跨入的办法追击冲拳。防守一方也用递步后 退,成左中段架势,定势后再检验双方的拳与身体的距离是否正 确,如不准确,即予以调整(图232-1、图232-2 )。
以上训练步法逐渐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变得复杂,在练习 中提高攻击与防守的距离判断能力。在开始练习时,如步法追 击、出拳攻打等都要求速度放慢。对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就快速 攻击是非常危险的。
每一种组合技术训练都要有明确的攻防目标,双方的每一 过程动作,都务必体现战斗目的。
用拳击打到对方身体的空间距离,开始时以间隔20厘米为 标准。随训练水平提高而缩短间隔。最终使攻击距离达到3厘 米以下,空手道俗语称“寸止”,即拳到一寸空间即止的意思。在 打击发力分量上,双方也有所约束,随技术水平的提高,打击力 量由轻到重,逐渐达到精熟的技术境界。
二、组手防御技术
首先再次重申空手道的防御原则:凡格挡防守,必须将对手 的攻击由外向内格挡。因为使对手的攻击力点转向他的内侧, 这对防守者而言,无疑是增加了自己的安全系数;反之,由内向 外格挡防守,则使自身受击的危险性增大。
这里最要紧的是防守姿势准确,防守姿势应该是有效地封 止对手的攻击手段,并尽可能使对手重心失去平衡。防守姿势 还要求容易发起反击,只有达到这些标准,才是最理想的防守姿 势。
相对于格挡动作,身体的闪避是向“外”的,即在攻击来临之 际,防守者应该使自己身体闪避到对手的外侧,这样对方想发起 第二次攻击就困难了。
在组合防御技术练习中,由于格挡时手臂的碰撞,使初学者感到疼痛难熬。开始阶段可以约束攻防两方力量放轻,随着水平 提高逐渐加重。应该说明的是,空手道讲究真实功力训练,所以 即使是正确的格挡防守技术,但由于训练次数的增加,手臂间撞 击的痛苦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往往使意志薄弱的训练者望而生畏。
相对比较而言,还是推挡防御技术为初学训练者容易接受, 因为这种技术不是手臂与手臂撞击的格挡方式,因此可以使初 级练习者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
组手推挡防御。
预备姿势:双方均为左中段架势(图233-1)。
防御目标:中段。
防御方法:
攻者向守者右中段部位冲拳。守者向左侧横向移开一步, 同时向左闪身,用左手推挡攻者的右臂手腕处(图233-2)。
攻者与守者检查各自动作的距离与力点,是否正确,不正确 即予以调正。继续练习,直至双方的攻防“着眼点”正确为止。
接着,攻者与守者动作交换,重复上述动作,进行练习。 左中段架势的组合防御技术掌握之后,双方换成右中段架势,练 习反方向的组手推挡防御技术。要领和动作次序均与上述相同 (图 233-3、图 233-4)。
.组手内格挡防御。
(1 )预备姿势:双方均为左中段架势(图234-1)。
(2 )防御目标:中段。
(3 )防御方法:
①攻者追入,用右拳冲击守者的中段要害部位。守者向左 稍微移动位置,身体向左闪开,同时左手做内格挡动作,格挡对 方右臂(图234-2‘)。
攻防双方将各自动作定位,相互间调整攻防位置与攻防距 离,达到正确定点,稍停,各自收回手臂,还原为预备架势(图234-3)。 ②攻守双方动作互换,按同样要领练习一次(图234-4)。 熟练后,双方换成右中段架势,做相反方向的动作练习。
组手外格挡防御。
(1 )预备姿势:攻者,左中段架势;守者,右中段架势(图 235-1)0
(2 )防御目标:中段。
(3 )防御方法:
攻者追入用右拳向守者中段冲击,守者稍向左移动步子, 身体向左闪开,用右手进行外格挡(图235-2)。
双方校正攻防动作力点的准确度,达到正确定位后,稍停, 还原为预备架势。
攻防互换动作,守者改为攻者,攻者改为守者,按上述要
领进行外格挡防御练习(图235-3)。
熟练后,双方互换预备架势,进行相反方向动作练习。
上面三种组手防御技术,是空手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 防御动作。
训练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防守的一方,使用这些方 法训练后,能够明确而熟练地掌握防守原则。即“使自己闪到攻 者的身体外侧,并由外向内格挡攻者的攻击。”
三、组手攻防技术
所谓的组手攻防技术,也称为“组手技术”,就是两人相对为 一组,进行攻击、防御、反击的练习,这是空手道技术进入高水平 练习的重要内容。
前面我们介绍的两人攻防练习中,守者只是防守,不做反攻 动作。接下来介绍的是防守者在防守的瞬间,还得向对手发起 反攻,这就是组手攻防技术的价值所在。
组手技术表现形式有各种各样,从单个动作的攻防反击到 复杂动作的攻防反击,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技术发展的过程,正 确的练习课程安排,应该是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组手技术中的进攻与防守练习,必须针对人体要害部位进行打击,如不小心,就容易出现伤害的事故,所以必须严格按照 正确的步骤进行训练,才能够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
组手技术练习不能急于求成,应一步一个脚印,一种技术掌 握之后,才可以接着进行下一种技术训练。把基础打扎实,逐步 掌握系统的组手攻防技术。
空手道的组手技术系统有以下七种技术组成:一本组手、二 本组手、三本组手、打入组手、自由一本组手、自由组手、竞赛组手。
以下将七种组手技术,按由易到难顺序进行讲解。
1.一本组手。一本组手是将以往已经学习掌握的进攻、防守 技术运用到两人实际攻防训练之中。攻者限为一次攻击,防者 在防守后反击也只能是一次动作。也就是说,攻者发动一次既 定动作攻击,守者使用一次既定动作防守,防守后立即反击。使 用的技术可以是拳的打击、掌的劈打、腿的踢击或者肘的撞击等 各种空手道技术。
由于攻防及反击的动作及部位都是事先约定的,所以也叫 做“约束组手”,初期训练阶段,应该以追求动作的准确性为目的。
下面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一本组手”技术。每一种技术 均必须以“礼节开始、礼节结束”。施礼的姿势是双方相对“分脚 立正”站定,鞠躬行礼。然后双方均踏成八字步,两手握拳,自然 垂挂在两侧大腿前面,为准备姿势。然后双方为左中段预备姿势。
以下各种动作介绍中不再复述礼节、准备动作等,但在练习 中均要进行。
(1 )图236:①攻者左中段攻击、守者用左内格挡。②守者 用右上段冲拳反击攻者。
(2 )图237:①攻者左冲拳攻击守者中段,守者向右移,用左 手刀格挡。②守者进左步用右冲拳反击攻者上段。
(3 )图238:①攻者左冲拳攻击守者中段,守者左背刀格 挡。②守者用左手将攻者左手臂打击下落,同时身体迅速转人
图239:①攻者左拳冲击守者中段,守者用左猫足步,左 背手格挡。②守者用左手砍攻者的左臂,同时迅速转入攻者左
(5 )图240:①攻者进一步,用右拳逆位冲击守者的中段,守 者退步内格挡(如格挡力量强大的话,可直接使攻者身体失去平 衡而倒地)。②守者紧接着用右冲拳反击攻者的上段。
(6 )图241:①攻者用右踢放腿踢守者下段要害部位,守者 用左手外拨挡。②守者利用左外拨挡的惯性,以右弧型腿踢反 击攻者中段。
(7 )图242:①攻者用右踢放腿踢击守者中段,守者退步用 右手内格挡。②守者乘攻者右腿落地之机,迅速用左足勾拨其 右脚跟,使其倒地。
抓紧攻者倒地瞬间机会,守者用拳槌击打攻者脸面中部。
二本组手。二本组手是攻者相对于一本组手的一次攻击 之后,再增加一次攻击。即攻者连续两次进攻,守方也连续两次 进行防御,并在防御后立即反击。
守者针对连续而来的攻击,要使步法和身体以及与手部技 术协调一致,在防守中能够从容自如地使用技术。
二本组手的练习初期,可以将两次攻、防动作分解,逐个进 行练习。熟悉掌握单一技术后,再连贯起来进行训练。
(1 )图243:①攻者以中段架势开始,进步追入,用左拳向守 者上段冲击,守者退步,同时用左臂进行上段架挡。②攻者用右 踢放腿踢击守者中段,守者退步,用双手交叉,向下段格挡。挡 后两手抓住攻者右足板,向右扭转,使攻者足踝关节受制而倒 地。③守者上步靠近攻者;用右拳槌击打攻者的头部。
(2 )图244:①攻者用左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用左手架 挡。②攻者用右踢放腿踢守者中段,守者用左手下格挡。③守 者乘攻者右腿未完全着地之际,进步用右拳反击攻者中段。
(3 )图245:①攻者进步用右拳冲击守者中段,守者后退一 步,用左手内格挡。②攻者再进步用左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向 侧方闪开,同时起左腿用足刀踢击攻者。
(4 )图246:①攻者进步用右拳冲击守者中段,守者退步左 手内格挡。②攻者用后足(右足)做足刀横踢守者中段,守者向 左方闪开,再次做左手内格挡动作截击攻者右小腿。③防守格
三本组手。一本攻击即一次攻击,防守也是一次完成。二 本攻击为二次攻击,防守也是二次完成。三本攻击即为三次攻 击,防守者使用三次防守技术后进行反攻。三本组手技术虽然 比较复杂,但其要领与一本组手、二本组手相同。
下面举几个范例供读者训练:
图247:①双方均做左中段架势。②攻者进步用右手刀 打击守者上段,守者退步用右手背格挡。③攻者再进步用左拳 冲击守者上段,守者再次退步,用右手背格挡。④攻者用右踢
放腿踢守者中段,守者用右手做下段内拨挡。⑤守者挡后即起 左腿,用足刀踢击攻者中段。⑥踢腿完成后还原成预备式。
图248:①攻者以左中段架势追入,用左拳冲击守者中 段,守者向右侧移动闪开,用左手进行外格挡。②攻者进步用右 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向对方右侧闪开,用右手上段架挡。③攻 者再进左步,用左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向自右侧闪开,再次用 右手外架挡。④守者外格挡后用右拳反击攻者中段。
图249:①攻者进一步,用右手做逆位冲拳,攻击守者中 段,守者退一步,用左掌根内格挡。②攻者再进一步,用左拳冲 击守者的中段,守者退一步用右手外格挡。③攻者第三次进步, 用左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退步用右手背外格挡。④守者挡后,身体向右旋转进入攻者身体左侧位,用右拳冲击攻者中段。
打入组手。打入组手与一本组手相似,都是以一次进攻为 限,区别之处在于:一本组手限于守者等待攻击,而打入组手则 在预备架势之后,双方相互运动起来,在运动中攻方寻找守方的 可乘之机。如守方在运动中基本架势不准确,露出破绽;或者发 现守方在移动中暴露出要害部位等等,都可以发起攻击。
这种训练对于防守一方来说,也不是在固定的姿势上进行 防御,而是在类似实战的身体运动中对付意外攻击。为了防守 成功,必须加强身体运动中的基本架势的稳定性,即必须做到在 任何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基本架势均能够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稳定。
防守的一方还必须抓紧时机找到对方的空隙与失误,如对 方的拳、手臂、腿部及基本架势出现疵点,暴露了可攻击的要害 部位,就应该及时向对方发起迅猛的反击。在反击时要充分运 用战术思维,给对方以最大的打击。
打入组手训练,与真正的空手道实战越来越接近,练习者应 该将已经掌握的各种基本技术和训练方法融会贯通,在运动变 化中有机地运用起来,以培养自己的格斗实战本领。
自由一本组手。自由一本组手和打入组手相比,难度又有 所增加,但攻击也是约束为一次,只是没有事先设置或限定,练 习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使用任何技术;守者也可以在防守后使 用任何反击技术。
由于是没有约束的攻击,因而容易出现伤害事故。虽然攻 击仅一次,但对于没有训练基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伤害 性。因此,必须注意安全,严格控制训练进度,在基础练习尚未 扎实的情况下不宜进行自由一本组手的训练。
自由组手。自由组手与自由一本组手相比,难度就更大 了。自由组手就是攻击次数不作规定,攻击时间和部位也不作 规定,已经是自由实战形式。
在过去,未进入空手道的黑带段的练习者,是不可能进行这 种训练的。这是因为,他们技术水平不足,容易造成伤害。所以 要达到自由组手这种水平的训练者,必须是具备较高空手道技 术的人。
最近由于空手道竞赛的增多,使那些还没有具备竞赛能力 的选手也参加了竞赛,这种倾向是错误的,这使许多人对学习空 手道技术不去精益求精了。
在现代空手道竞赛是严格实行“点到为止”的规则,但由于 草率参加比赛,因而在竞赛中不应该有的击中对手身体的动作 也经常出现了,违反规则的现象也大大增多了。这些错误倾向 不仅是练习者自己的责任,更是作为教练老师的责任,这是违反 传统空手道宗旨的,必须予以阻止。
我们务必要防止华而不实的训练,应该脚踏实地培养学生, 使他们充分、扎实地掌握空手道技术,戒掉急躁心理,严格把关, 让具备资格者进行自由组手训练或出场参加空手道比赛。
_7 .竞赛组手。自由组手训练形式是没有时间与技术上特别 限制,充分自由地发挥自身水平的训练形式。而竞赛组手则有 种种约束,也就是要在规则规定中进行空手道比赛,并以攻防的 结果决定胜负。竞赛组手是空手道技术系统中最高一级的内 容,进行训练者大多是准备参加正规的空手道比赛的人。
四、空手道竞赛规则
在空手道发展初期,规则制约比较少。后来随着空手道向 体育运动的发展,渐渐丰富了规则条文,对空手道的攻防约束也 变得严格和周密。
作为体育竞技项目,首先必须是没有对人体构成危险,或者 危险性极小。此外,还必须具备相同场合、相同状况、相同条件 来进行竞赛,可归纳为一句话“既安全又公平”。据此要求,空手 道本身原有的技术在许多方面需要改造,因此随着时代潮流,空 手道的技术也依据现代体育竞技的要求而逐渐被改造。
下面介绍两种空手道比赛的竞赛规则。
.日本国内空手道竞赛规则。
(1 )竞赛种类(分两种):
组手竞赛。
“型”竞赛。
(2 )组手考赛分档办法:
少年组「高中学生参加。
大学组:大学生参加。
成年男子组:(依体重分)
轻量级45公斤以下。
中量级:65〜75公斤。
c .重量级:75公斤以上。
d.无差别级:任何体重的人均可参加。
团体赛:每队派五名选手参加3
(3 )“型”的竞赛分档办法:
A.少年女子组:高中学生参加。
B .成年女子组:成年女子参加。
成年男子组:成年男子参加。
另外,女子组手比赛也陆续被各种竞赛大会采用。
(4 )“堕”的竞赛规则:
A .参加“型”的演练,从竞赛角度要求主要是:动作姿势正 确,气势雄壮有力,演练节奏明快,缓急得体。还得结合其他因 素,综合后评定。
B .参加“型”的种类分为规则指定的“型”与自由选择的“型” 两种。
评分办法:比较法。
D .计算分值办法:最高得分为10分,最低为0分,主裁判和 副裁判根据选手表演的“型”,各自给其评定分数,并当场亮分, 然后除掉所有分数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出平均分值,即为该 选手的最后得分(型的比赛裁判人数,根据实际条件规定由5人 到13人组成)。
(5 )组手对抗竞赛规则:因为组手对抗竞赛把保护人体安 全作为前提。所以,攻击到对手的身体“一寸”前方,务必停止用 力,即“点到为止”,这是空手道竞赛的重要特征。
A .场地规定:8米乘8米的正方形平地。
B .时间规定:2分钟一场(以实际竞赛时间计算)。
C .裁判人员:主裁判1名,副裁判1名,监察1名。
决定胜负办法:
三本胜利:一次进攻有效为一分,叫“一本”。先得三本者 为胜方。
得分的标准:拳击技术,踢击技术,打击技术,撞击技术的使 用部位准确,有一定威力,和对手距离计算准确,打击规定的有 效部位的技法才能够得“一本”。
在规定竞赛时间内,无法达到三本,此时,由裁判决定胜 负。裁判可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评定胜负:
得一本的技术有无或多少;
双方得分相同,看哪一方主动进攻、气势上哪方优胜。
以上都相似,看技术使用的质量优劣而定。
攻击部位:头部,脸面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
打出场外计分办法:三次被打出或走出场地者,判“场外注 意”,给对手加一本。以后再出场二次,再给对手加一本。此后 再出场一次,即判对手三本胜利。
罚则:手部攻击技术、腿部攻击技术的使用,若击中对方 身体,据击中轻重判警告,注意等两种处分,并要将处分当众宣 告。二次被判“罚则注意”时给对方加“一本”,此后若再犯一次 “罚则注意”则判为败方。
以上根据“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的竞赛规则摘要。
世界空手道比赛规则。
(1 )组手竞赛分组办法:
每个国家在一种体重级别中只能派出两名选手。
男子组体重级别分:60公斤级、65公斤级、70公斤级、80 公斤级和80公斤以上级。
女子组体重级别分:53公斤级、60公斤级、60公斤以上级。
团体赛:每个国家限派5名选手。
(2 )“型”竞赛分级办法:
每个国家只能派出4名选手。
男子2人。
女子2人。
其他部分同上面“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的竞赛规则。
五、“型”的概述
根据空手道的历史,空手道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中国 拳法,但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冲绳风土的熏陶,已发展成为冲绳地区特有的实战技术。20世纪20年代,冲绳的空手道家船越义 珍、宫城长顺、摩文仁贤和等人将空手道传入日本本土,开始是 以“型”为主要的技术形式。一般认为“型”是以假设的对手为目 标,单人进行空手道技术动作的套路演练。
空手道的“型”,从根本上讲是以将对手击倒为目的的单人 演练形式。然而,这种以斗杀为特征的空手道,在和平的现代社 会是不会有很大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 身心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急需健康的情操教育,体育课的目的 也正在于此。如果把杀气腾腾的空手道放在学校体育课中,自 然是不适宜的。所以要对空手道原有实战性质的“型”进行改 造,使之适用于国民体育的需要。这也是现代日本空手道专家 崇高的理想。日本空手道界高层人士经过大量的研究,对传统 的空手道“型”进行了改编。筛选保留一部分传统的“型”,并创 编了如“平安型”一至五段、“四方公相君”等许多新的“型”。把 这些原来仅以打倒对方为目的的空手道的“型”改造成以体育为 目的的空手道的“型”,这无疑是弥补了原来空手道的不足,具有 深远的意义。
空手道的“型”是日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传统意 义。因此必须重视对传统的“型”进行保留,如果失去了传统,就 会使空手道异化,变成了异质,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日本 空手道界前辈从体育的角度,来改编传统的“型”,但他们最担心 的也就是改造不当,容易失却传统风格这一点。因此特意提出: 传统空手道流派各有长处,应该按原貌保留,切不可加以润色。 告诫人们,对传统的“型”改造要慎重,不能随意改动或者作不必 要的加工。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人练习一段时间空手道之后,就自己创 造一个“型”,其目的固然是要补充原来练习“型”的缺陷。但是,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是经过研究,越会发现新问
题。如此以往,新的“型”就会不断地产生,数量越来越多,最终, 对于“型”的记忆,将成为一个人一辈子也做不完的事。< 如果这 样的话,“型”的目的意义就失去了,恐怕连体育的本质也丧失 了。那么用什么来制约呢?这就是“切不可以润色”这句话。这 话对于空手道由冲绳传入日本本土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具有更 加重要的意义。因为现代空手道的普及规模以及空手道在各阶 层的组织,与近一个世纪前,确立空手道的明治、大正年代的情 况是不能相比的。
当今空手道普及范围早已超越了日本,已经在欧美各国广 阔的境域得到发展,而且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在这样重要 的时期,处于指导空手道地位的人,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使命 感,没有一种承先启后、继承发展的思想是不可能改造空手道 的。任何不负责任的制造劣质、瞥足的新“型”,只能给空手道的 发展带来混乱。由此可见,创造新的“型”,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 题。
对于“型”的概念,可以如下解析:“假设与对手格斗,按一定 的练武路线,有效地、灵活运用身体各部能力,学习、掌握攻击与 防御的技术,把这些技术归纳起来,就是‘型’的内容。”
六、型的种类
首里手。
(2 )泊手。
(3 )那霸手。
(4 )其他类。
以上四大类中又各有许多具体的“型”。这些名称是根据原 有的传统名称的发音,用片假名形式来记载,有意避开相当的音 或义的汉字,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持空手道的传统面貌。
变更传统“型”的名称要慎重,不能仅依据一些历史上的某些考 证,或者与中国某些拳术相比较,就轻率地改变名称。这是很不 严肃的做法,这样做法的结果只能使空手道自我消亡。在当今, 空手道的“型”的内容尚未建立其科学的体系,也没有经过专门 的研究整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尽可能 地让传统的“型”保持原貌。将来待“全日本空手道联盟”建立科 学研究机构,集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到那时,不仅是型的 科学体系问题,就是其他如训练的方法、格斗护具、安全措施、继 承历史传统等问题,都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传统的“型”,内容极其丰富,对于初学者来说,会觉得难以 理解。空手道的型从技术特征上看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首 里手”与“泊手”,就是本文上例的(1)、(2)类。它们大体上以传 习“系洲系”的技术,其特征是在快速运动中使用拳、足技术,目 的是进行远距离实战,练习口号是“一拳必杀”;另一种是“那霸 手”,它与“系洲系”不同,是以近距离实战为主,运用擒拿、摔跤 等控制对方的技术比较多,而拳足攻击技术相对较少,而且有独 特的呼吸方法,显示以技巧制服对方的特点。
两大类型空手道“型”的特征,可概括为系洲系“凶猛、轻快、 敏捷”;那霸手“灵巧、刚健、重实”。
本书接下去将具体地介绍几种“型”。对这几种“型”的选择 以系洲系为主,内容有作为基本技术的“内八型”初段、“平安型” 四段。此外,还介绍“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的规定“型”和系东系 的“青柳型”等。
这里我们再来说明“系东系”的来历。系东系是摩文仁贤和 先生所创编的。他在青少年时曾师从系洲先生和(那霸手)东恩 纳先生,他把两种流派的技术优点集中起来,创#7自己的流 派。而在流派取名上,摩文仁贤和先生把系洲和东恩纳两先生 的名字的开头一字作为命名,即“系东”系空手道。
浏览3,0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