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走步和滑步
在格斗中,站姿和移动姿势是最吸睛的D而移动状态下,平衡最关键。如果你在 搏击过程中失去了平衡,那就等于把自己所有的弱点一下子暴露在了对手面前。所 以,平衡是泰拳和其他搏击运动的根本。失衡会导致被对手打倒,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KO”,即“出局"(knockout)。接下来的示例中,我们假设搏击者使用右手,左脚 前置。我们将移动分为四个方向,不管向哪个方向移动,膝盖都要保持弯曲状态,切 忌移动时伸直腿部,因为这样会影响到身体的平衡度。
籲前方(见图1-图3)
后方(见图4-图5)
籲左侧(见图6-图7)
右侧(见图8-图9)
前移由许多自身原因造成。如果你 在较长距离内追击对手,就需要“走 步”。站立时,若是左脚在前,那么当你 迈步时,就需要将右腿挪到前方,但同 时又不能把身体的所有重量都放在左 腿上(未在图中显示)。走步时,你必须 随时准备好抵挡对手的低踢。“走步”是 一项必需的训练。
另一种短距离的前移方法是,将左走歩和滑步。

脚稍稍前迈(大约25-35厘米)(图2),但这 样的话,双脚之间的距离过宽,会影响平衡。 因此,右脚需要滑到标准位置,以继续维持平 衡状态。在快速移动中,身体的重量暂时移 到了左腿上。
后退(图4-图5)
在不影响平衡的前提下,后退做起来是 十分困难的。很多搏击者会尽量避免后退, 因为一旦后退,搏击者往往看不到身后的情 况,可这一点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多数情况 下,我们右脚(图4)先后退,然后,左脚随之 后移以维持平衡(图5)。后退时,我们通常暂时将身体的大部分重量置于右腿,以便 左脚进行前踢或防止对手低踢。
左移(图6-图7)
在搏击中,我们随对手移动而移 动。实际上,移动取决于搏击者的基本 站姿。大致来看,将左脚前置的搏击者, 意味着他有强劲的右踢或有力的右拳, 你需要通过移动来避开对手的出击。在 特殊情况下I,进攻时,你需要左移。首 先,你要将左脚左移(图6 ),随后将右脚 移至平衡位置(图7)。当移动右脚时,身 体的大部分重量要放置在左腿上。这一 动作必须快速完成:


右移(图8-图9)
右脚先移至右侧(图8), 随后将左脚移至平衡位置(图 9)。与后移相同,身体重量暂 时放在右(后)腿上,以便前腿 进行踢击和防御。
在综合格斗中,有许多摔 跋式站姿。当用摔跤方式擒拿 对手时,身体重心常放在前腿 上,后腿深扎于地面,以加速 并保证快速前移但是前移 时,身体重量基本上是压在前 腿,所以要是遭遇对方低踢, 这种姿势是相当危险的。
建议:摆好搏击姿势,并 在移动时前踢,是练习走步的 良好方法。比如,你可以先用 左脚进行前踢,当左脚落到地 面的瞬间,右脚随之进行右 踢-落地时,你的右脚置于左 脚之前,双脚保持了完美的新 平衡。然后,再进行左脚踢(当 然要将左脚从后方移至前 方),随后将左脚继续置于前 方,并进行右脚踢。这样,你就 可以在一次练习中,进行踢 击、平衡和行走的综合训练 了。如下图所示:

十一、拳法和肘技
技巧一览:
出拳(刺击、平勾拳、上勾拳)
拍击(摆拳、里拳)
肘部技巧
出拳
泰国人讲究多种出拳的方式。当与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这样传统的拳击者 对抗时,你会发现,泰国人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在Kadrhuap( —种徒手搏击术) 中,这一点尤为明显。Kaddinap盛行于泰国人和缅甸人之中,搏击时,双方不能佩 戴拳套。缅甸人在出拳方面,是更胜泰国人一筹的。搏击中,緬甸人会用尽全力直击 泰国人的面部,并且常常得手。在过去的25年里,西式拳击被证明是学习出拳的最 理想的方法。原因之一就是,西方的拳击训练得益于长期对提速、技能、条件反射 以及特殊竞赛表演的科学探究,一切都以在搏击和训练中提升技巧、增强效果为 目标。
拳击是一项需要经常训练与练习的艺术项目。如果练习得当,到了中老年,还 可以把它当作个人的健身项目。出击属于“联合作用-反作用”系统,是一种向目标 出击、迂回的游戏。其中,慢击就像是被人用砖块砸了一下,快击则好像被蜜蜂叮咬 (别忘了“嗡嗡嗡”的叫声),很痛!
出拳分为三种: 籲刺击
平勾拳 >上勾拳
刺击(图1-图8)
出拳看似容易,但实际并非如此。 出拳并不单是拳头的事,它起于直觉, 付之于行动。直觉产生的刹那,拳头离 开下颌,同时足部以同样的速度行动 起来。足部带动腿部及胯部力量,转动 的背部将上下身结合成一条直线,从 而实现出拳速度和力量的最大化练 习时要记着,腿部力量比手臂好多倍, 善用它,对出击非常重要。

无论直击或者刺拳,都要先从基本格斗姿势做 起,即双拳置于下颌边。我们将出击分成几部分说 明,先从左直击讲起。
左脚在前。(图2)
左拳离开下颌,并沿直线方向出击。(图3)
行动时,当两个指关节指向目标时,拳头旋 转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角度。(图4)
当受到攻击时,右半身转动(左侧胯部转向 右方),身体的主要重量集中到左拳。(图5)
攻击目标时,只用拳头的两个指关节接触对 手。(图6)
右腿拉伸,以使其力量集中在左拳。(图7)
之后,拳头沿直线拉回到下颌下方,并展开 另一方向的攻击。(图8)

与右侧出击相同。(图9-13)
左臂必须时常保持略弯,以避免肘部受 伤。如果一名选手肘部受伤了 (在传统搏击 中屡见不鲜),那就意味着他的刺拳击空,或 是胳膊拉伸过度。总之,会导致拳击者肢体 残疾。肘部是十分敏感并容易被忽略的部 位,在日常训练和竞赛中要多加注意。
出击后,左拳沿直线收回到初始的位 置。首先,拳头回至下颌,胯部恢复基本姿 势,脚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左移、右移、前 移或后移。训练时,可以站在镜子前,随时 评判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此外,也可以利用 沙袋练习出击,用训练靶与教练进行协调 度的练习。

右直击(刺拳),是将右拳沿直线击向目标出拳之前,胯部先开始拧转,并在出 拳时转到最大限度。左刺拳和右刺拳的不同在于,右刺拳时胯部抬起的幅度更大。 收拳与出拳时完全相同,都是沿直线进行,右胯归位的动作与左侧的方法一样:通 过快速扭动胯部,搏击者可以灵活地协调左右。
直击可击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如头部、神经丛、胃。打击位置不同,站姿和动作 就会不同。但总之,必须能熟练地驾驭自身的平衡。无论身体是上升和下蹲,还是为 出击传递力量,双腿的作用都不可小觑。直击(刺拳)需要长期的训练,它不仅是连 接你和对手的桥梁,更能测量出双方距离,告诉你如何进攻,如何膝打,如何踢击。

出击拳有两种摆位方式,第一种(训练)姿势是将拳背完全朝上,两个关节是出 击点(图14)。另一种更加快速的方式,经常在比赛中使用,则是拳头轻微旋转,肘 部略低于训练位置的高度。(图15)
拳法祁肘技
刺拳可击打身体不同的部位,比如神经丛(图 16)和胃部(图17)。
这些融入了西方搏击的泰拳出击方式,现 在已经E得了应有的关注。

双人合作练习和手靶练习,都比“假想敌”更有效、更专业一些。双人练习的方 法见图18-19。手靶训练见图20-21。

平勾拳(图22)
勾拳分为三种不同的方向:
- 长勾拳,我称之为75%平勾拳,但 和刺拳相比就是100%勾拳。(图23) 50%或90度平勾拳,肘部呈90度 角。(图24)
3.25%或短距平勾拳,这种勾拳介于 匕勾拳和50%平勾拳之间。(图25)
注意:交叉勾拳可以在任何勾拳中 使用,但你的胳膊必须越过对手的胳膊。
长勾拳有一个基本的弱点一~手腕。使 用长勾拳就意味着你想攻破对手的防御,手 腕必须稍弯,随时能打出勾拳。刺拳是沿直 线出击(100%),勾拳则是弧线出击。(图26)

首先,以胯部为转动点,将身体转向(以左勾 拳为例)左侧,同时不影响防御,拳头从下颌沿弧 线击向对手。(图27)
拳心面对对手。(图28)
出击时,以两个指关节为着力点。(图29)

将胯部和腿部的力量,在出击的瞬间集中到拳头上。(图30)
恢复胯部的初始位置,以收回拳头。(图31)
将拳头沿直线收回,恢 复初始位置。(图32)
平勾拳是以胯部为中心的 动作。你还需要锻炼自己的腕 力,出击时,一定要尽量保持手 腕处于强有力的状态,不过,手 腕也是搏击中最脆弱的部分。
有一种训练腕力的绝佳方 法:你可以将长颈瓶中装满水 和沙子,用腕力转动瓶子,做托 举训练。

50%平勾拳需将肘部弯成90度角,其基本动作与长勾拳相同,不过弧度较长 勾拳要大,要更灵活地运用肩部的动作,将力量最大化,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 头部和下颌部位。(图33、图34)用左勾拳出击时,左腿拉伸,增强出击的力度。出击 后,先将左腿收回到初始位置。右勾拳与左勾拳的出拳轨迹相同,只不过方向相反。 其他的不同点,在于腿部力量。右腿由于处于后方,出击时弧线轨迹更大,因而产生 的力量也就更强。习惯用右手的人通常身体右侧较为有力,力量通过胯部和腿部的 扭转,结合右拳的“摆动甩向”冃标。(图35、图36)
在近距搏击中,可以使用短勾拳。短勾拳利用胯部急速、短小的旋转带动出击, 力量相较于其他勾拳较弱,但是当用短勾拳击中下颌或太阳穴时,对手被打倒就会 成为毫无悬念的结局。多数情况下,短勾拳的肘部位置介于上勾拳与半勾拳之间 对近距搏击来说,右勾拳相比左勾拳的弧度要大,一般会击在下颌底或脑后(图37) 交叉勾拳一般用于反击。当对手用刺拳攻击时,你可以用一只手挡住刺拳,另 一只手越过对方正在出击的胳膊,以平勾拳反击(图38):

除了拳击,泰拳和其他搏击运动 都主要瞄准对手的头部,尤其是搏击 新手,会经常这样出击〇 —般大师级的 人物才会攻击身体的其他部位,例如 脾、胃。像Kaman就曾经利用漂壳的 平勾拳攻击对手胃部,再配合低踢,战 胜了对手。攻击对手胃部的平勾拳,通 常都是完美的连击。(图39)不过,攻 击胃部会给栂指造成伤害,所以要特 别注意。因为,这样进攻时,经常会打 到对手的肘部,导致自己手部受伤。再 者,栂指受伤后很难愈合,所以,建议大 家选择佩戴可以充分保护拇指的手 套,特别是那种拇指粘贴在手套上的 拳击手套。一旦受伤,要将拇指紧紧包 裹住,并攥紧拳头,不要放松。
出击时,拳头离开下颌,沿弧线 击向对手胃部。同时,身体稍弯向左 侧,左腿也稍微弯曲,以降低高度。 出拳距离和身体高度配合适当,是最 关键的问题,同时还要保护好身体 的右半部分。臀部和双腿最好移至 身体后侧,作为“后备”力量,以提高 出击力度(图40-图46)。收拳时, 同样,沿直线收回。我们常常会训练 用右勾拳攻击脾部,但是在实际搏击 中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不经常使 用。其出拳方式与胃部勾拳相仿,只 是方向相反。

其他身体受攻击的 部位,包括浮肋气第11、 12对肋骨),或心口窝处 (图 47-图 51)。

上勾拳(图52)
上勾拳,虽然非常有效,但在所有 搏击中鲜有使用。上勾拳有两个攻击 点:头部、心口处或胃部区域。与平勾 拳一样,上勾拳也是沿弧线出击。不同 点则是,平勾拳在体侧画弧,而上勾拳 在体前画弧。我们可以把上勾拳像平 勾拳那样,按距离划分为三种。上勾拳 的移动呈波浪形,出击时很少单次进 行。拳头朝对手方向沿弧线进攻,并不 像平勾拳似的“迂回”出击,而是直接 击向对手。同时,要根据与对手间的距 离来确定胳膊的弯度。
鲁长勾拳(图53)。拳头以下列姿势摆放: 拳眼朝向自己面部 拳眼朝上还有一种是突破对手防御时所采取的方法,但力量比不上一般的上勾拳(拳 眼朝向面部),不过倒可以暂时震慑住对手,为下一步行动创造机会。上勾拳的力 量主要来自腿部,出击的瞬间,双腿拉伸,使力量达到最大化。随后立即弯下膝盖, 收回拳头。

籲半上勾拳(图54-图60)与长勾拳出击方法相同,但两者的威力不尽相同。 半上勾拳更加费力,速度快的同时也更难防御。肘部呈约90度角,面朝拳心,着力 点依然是两个指关节。胯部和腿部的力量带动向上挥拳,所以出击的主要力量来自 于胯部和腿部。上勾拳常和其他拳法配合使用
3近身搏击时,经常会用到上勾拳,并且是连续出击。泰拳中很少用到这一招式, 因为头部的保护不够充分,很容易受到对手肘部的攻击。其他搏击项目中,一记重 击是相当管用的,例如在将对手击倒后。练习时最好利用镜子,或是进行双人对打, 手靶练习也同样可取。

在很多搏击运动里,上勾拳总是被 遗忘的武器。原因主要在于训练过程中, 大家不太关注其方法,而且要进攻得有 力度,身体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上勾拳 与其他拳法一样,非常依赖于稳定性和 平衡性。如果身体偏离了正确位置,拳头 就会打偏。上勾拳也是一种组合拳法
,练 习时需要结合其他拳法,使训练能高效、 愉快地完成。为防止受伤,要避免使用肩 部力量。

正确出击
无论使用哪种拳法,你必须掌握使用 两个指关节的正确技巧,并让手腕保持正 确的姿势,图61为大家展示了怎样用两 个指关节完成所有的进攻。要正确地使用 指关节,手腕不能打弯,时刻保持有力的 状态,为两个指关节提供力量。我们粗略 地总结了出拳时的三个阶段:
放松阶段:拳头放置在头部附近, 尽量放松肌肉。
准备阶段:做好出击准备,大脑将行动信号传送给肌肉,肌肉在神经的刺 激下开始做出反应。此时,拳头没有完 全攥紧。
出击阶段:拳头击于目标上,并 处于完全紧绷状态。肌肉完全收缩,拳 头攥紧。
最后一个阶段结束后,我们可以看 出,肌肉和神经系统处在紧张和放松两 种状态下是截然不同的。此外还可以看 出,出拳是一项需要协调性的运动。要 利用大脑的神经冲动,我们将其称为 “手眼协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 身体和思维反射的训练系统。
训练指关节的方法之一,是以指关节做支撑点做俯卧撑。要达到最佳效果,需选用坚硬的平面做练习,真切地感受指关节所受到的压力。练习中,你必须将 注意力放在指关节和拳头的位置上,而不是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个俯卧撑。
进攻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手腕的姿势。我观察过许多不同的拳击训练者和教 练,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来保持手腕平直。在本书中,以安全为前提,基于医 学理论基础,我给大家介绍一种使手腕避免受伤的方法。我认为,手腕需要“僵直”, 也就是说,在受到冲击力时,手腕不能打弯。
简单地说,冲击力是由两种不同的力量组成的。一方面,力来自出击方;另一方 面,来自受击方。受击方并不是被动的,他(她)会一直移动来躲避袭击。移动时会产 生力,这种力在受到对手击打时会转化成反作用力。就好比两辆相撞的汽车,即使 在低速行驶的情况下,两辆车也会在碰撞的刹那产生作用力,给各自造成损伤。当 受到对方攻击时,冲击力会沿直线产生作用。如果手腕弯曲,就算是很轻微的角度, 也会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弯曲的这一点将承受所有的冲击力,极易造成伤害,我称 之为“力的矢量原理”。

安全起见,我 觉得有必要缠上手 带,许多接触性体育 运动都广泛地使用绑 手带来保护手和手 腕。绑手带有以下两 个功能:
避免手部受伤
吸收运动中产 生的汗液
我们可以将绑手 带分为两种:
练习绑带(图 62-图 70)
竞赛绑带

绑手带是一条 长度介于2.5-5米 间的绷带,用有弹 性的棉布制成,用 来缠裹手部。绑带 的宽度不超过4厘 米。一'端配有暗扣, 另一端配有尼龙搭 扣。

训练绑带可以直接缠 绕在手部,不必穿过指间, 这是简单快捷的方法。
竞赛式缠绕要绕过指 间,并且遵循特殊的包扎 方式,从中也可以看出力 的矢量原。当绑带穿过指 间时,手部的骨骼结构被 轻微地分开了。搏击当中, 手骨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力 的冲击。哪怕只有毫厘之 差,在力的方向上极微小 的改变,也足以损伤骨骼。 我处理过许多拳击者手部 受伤的情况,其中最多的 致伤原因就是绑带缠绕方 法不正确。
拳击时,我们总是需要绑裹手部吗?

有许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不需要绑裹。可这个回答总是立即 被事实推翻,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还是使用绑手带,因为它能将手腕和手部固定 成良好的摆位,也能吸收汗液,以免浸湿拳套。
组合拳(图71-图77)
指利用动作组合来训练拳击的技巧。本书中,有几幅动作组合的插图。在训练 中,你可以自己创造更多的动作组合。需要注意的是,成套的训练必须合乎情理。现 实搏击中,顶多出击三到四拳,对手就会开始逃跑或反攻。所以,6-8次的动作组合 是没什么用处的。何况,对大多数搏击者来说,一套包含5次攻击的动作组合已经 很难记住了,就别提超过6次的了。
利用对打来训练组合出拳,可以增强技能,提高反应能力,增强灵活度。练习 时,请遵循如下几条规则:
«拳头始终保持在下颌处。
鲁始终沿直线出拳和收拳(最短路径)。
籲每个动作先从腿部开始。
鲁基本站姿必须保持平衡,并能够让你灵活的移动。
鲁每天在镜子前练习拳击中的“走步”。
鲁练习时不要只使用一种拳法,组合训练能够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 回击对手,训练自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移动的状态。
鲁你的比赛你做主,切勿失控(例如发火),随时保持警惕,不要盲目模仿,也不 要让别人把他的战术强加于你。

出击的其他方式
在荷兰,泰拳中融入了跆拳道和空手道的元素。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古泰拳(20 世纪30年代之前),就会发现,这些动作都是传统泰拳手所使用的技巧。考虑到读 者的知识结构和对于本书的理解,我会用一些通用的名称(不是泰语)。
击拳是用拳头或是张开的手部完成的一种动作。击打对手时,使用手侧或手 背。例如:
摆拳(图78)
鲁背拳(图82-图84)
鲁摆动背拳(图85-图89)
里拳(图90-图93)
籲其他空手道式手掌出击(图94 -图97 )
以上提及的方式,多数已经不在泰拳或踢拳道中使用了,不过,在自由搏击和 其他拳击运动中仍然常见。只是多数情况下,这些动作是被禁止的。在拳击比赛中, 有时一些身体部位如果戴着手套就无法攻击,自然这些动作也是禁用的。

在跆拳道和泰拳或 kachuah中,使用(摆动) 背拳和里拳是十分有效 的。但是,真正的泰拳手 或者karhuah使用者会 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些技 巧,因为这些招式可能 会使自己的背部受敌。 所有的搏击运动都会用 到摆拳。
摆拳(图79-图81 )
摆拳沿弧线出击,着 力点在中指和食指根部 关节及拳背上。传统拳击 已经禁用摆拳。摆拳的动 作相当简单,拳头离开下 颌,沿弧线击向对手,同 时将胯部扭转180度,把 身体所有的力量传递到 拳头上。摆拳,可以看作 是将拳头“甩向”对手。摆 拳的危险隐含在收拳上, 当对手成功地躲开了你 的攻击,他就可以轻易地 打破你的防御,并以全力 反攻。
背拳(图82-图84)
以勾拳或其他拳法 攻击对手失败后,你的身 体处于微失衡的状态,这 时便需要用到背拳。比 如,当你用勾拳击打对手 头部时,他躲开了。你的 拳头已经越过了他的头 部,无法再用指关节的前 端重新攻击。事实上,这 时候是你的拳背对着对 手的头部方向。那么,可 以向反方向拧转胯部,将 拳背变为武器,将其“扔 出”,再次出击。

摆动背拳(图 85-图 89)
转身时,会用到 摆动出击,更准确的 名字其实是“旋转背 拳”。这个动作以身体 中心为圆心转身,并 且保持平衡(保持平 衡是最困难的部分)。 按照以下方法训练: 先在空中打出一个左 勾拳,同时将左脚迈 向右侧,双肩随之转 向右侧,右臂做好准 备。转身的瞬间,右拳 离开下颌并且迈出右 脚。右拳背部击向对 手的头部。

里拳(图90-图93)
这是典型的空手道动作, 经常被日本搏击者使用。拳头 放置在标准位置,拳眼朝向自 己的脸部,指关节沿直线击向 对手。当胳膊即将伸展开时,做 好收拳准备。这个动作有点像 是在擦东西。

防御和波浪形闪躲
搏击中,自我保护是重中之重。每一次受到的攻击不仅难以预料,还会造成伤 害。所以,做好自我防护十分必要。
我们将防御分为阻截和躲避两种。有时,在泰拳和踢拳道中,防御不是那么容 易就能做到的。我首先讲解传统搏击中的防御,并为大家区分泰拳或踢拳道的防御 与传统搏击的不同之处。
防御直拳(图98-图100)
摆好基本姿势(左脚在前),对手以左直拳出击。此时,用两种方式可抵御进攻。 第一,左手右移,将对手的出拳推幵。这一动作的缺点是,左侧头部的防御会变弱。 对手右拳会紧随其后,轻松地击到你左侧的头部。相反,用右手阻截对方的左拳会 增加其回拳的难度。当用右手防御时,你可以进行交叉拳的出击。
当受到右拳攻击时,最好的方法是用左手防御,将对手的拳头推向右侧。
第二种防御方法是将拳头向下推(最好在你比对方高的情况下使用),或向上 推(你比对手矮情况下使用)。

防御平勾拳(图101- 图 103)
防御平勾拳的技巧,其 实就是用两只胳膊紧紧地 护住身体,通过收紧肌肉阻 截对手的正面攻击。但不能 忽略的一点是,你将直面对 手的拳头,并由身体承受其 全部力量。保护头部要相对 容易一些,将下颌紧抵在胸 腔,胳膊弯曲,用拳击手套 抵在头部,并使肌肉紧缩到 最大的程度。
用胳膊阻截对手的袭 击,要切记胳膊紧贴身体, 不要留下空隙,否则你会被 自己的肘部击倒。

波浪式闪躲
这一技巧,因身体上下移动像海上的浪花而得名。面对直拳攻击,头部会躲到 一边,躲避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的位置以及在躲闪瞬间自己的反应。我们 训练大家在面对左刺拳的时候选择移向右侧,在面对右刺拳时移向左侧。当移向一 侧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交叉拳反击对手,为自己争取双重保护。
躲避勾拳时,一般是向下闪避。当勾拳朝你的头部击来,要先弯曲膝盖,以画圆 的方式朝下躲闪。首先,头部沿对手出击的方向向后闪开,随后头部向下,并以弧线 返回初始位置。实际上,就是以画圆的方式移动头部,躲闪袭击。真正的泰拳手都会 慎用波浪式闪躲,因为当头部向下闪躲时,对手会用膝盖攻击你的头部。一旦被击 中,会给头部造成一定的伤害。
防御上勾拳(图105-图107)
防御上勾拳,做起来不太容易。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将一只手降低到上勾拳出 击的方位。这种方法可以以自身的力量阻截出击,并与之相抵消。
肘技
在格斗中,肘 部是最危险的武 器之一,没有什么

能阻挡这一坚如硬石的骨骼结构。每一次的肘部出击,几乎都会给对手造成巨大的 伤害。泰拳,将肘部的用法发挥到了极致。当用肘部击打对手的颈部、头部或脊柱 时,巨大的力量会对这些部位造成极大的损伤。因此,在许多国家,肘技是被禁用 的。不过,在自卫课上,人们又都低估了肘部的力量。我强烈建议,应该让专家们把 这一武器加入自卫训练当中。
肘技分类:籲最常见的是沿平勾拳的出拳轨迹。我们称之为回旋肘(图108)。
籲较少用到的上勾肘(图丨09)。
鲁肘部从头顶上方劈下,这种方式基本不用。我们叫它“劈肘”(图110)。
鲁后摆肘,要将身体旋转180度(图111)。
鲁推肘。这种肘法的力量不强,所以无法将对方击倒(图112)。

回旋肘(图113-图120)
准备使用平勾拳时,肘部与拳头呈 一条直线,为出击积蓄全身的力量。当 平肘出击时,拳头位置保持不变,肘部 循平勾拳的出拳轨迹击出。当打中目标 时,开始准备收肘。
泰拳的肘部组合里,回旋肘扮演着 非常重要的角色。搏击中,第一次肘击 如果打偏,你可以将身体旋转180度, 并用另一只肘部从后方袭击对手。由于 袭击时背部朝向对手,因此,这个动作 必须要迅速利落,不让对手有机会袭击 你的后背。

上勾肘(图121-图123)
肘部从搏击的标准姿势开始移动, 从体侧抬起,经过下颌处时,沿直线出 击。拳头有两种放置方式:右拳(以右肘 击为例)放在左耳边(交叉肘),或者放在 右耳边。上勾肘的力量产生原理与上勾 拳相同。完成动作后,将肘部收回体侧, 准备下一个动作。

图124-127,展示了不同的肘击技巧。可以看到,拳头可以落在高于对手肩部 的位置。

砸肘(同图110)
砸肘出击的方向,是从对手上方劈向地面。此时肘部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 起跳后将肘部抬高于肩部,使之击打在目标上。另一种方法是,用肘部推倒对手,从 而用肘部击向既定目标。
后摆肘
后摆肘用于出拳和肘击打偏之后。由于对手无法看到你的出击,所以这是最有 效的自卫方式(图128-图131)。变换方式见(图132-图134),这些都极为有效,并 主要适用于近身搏击。
肘技,与其他技巧一起使用会更有效果。搏击中,肘部和膝盖是一对绝佳的搭
档。在泰拳中,肘部 技巧一般和拳击的 肘部技巧混合使 用,但泰拳与西方 搏击方式毕竟不 同,所以应该用不 同的方式进行训 练。
肘部既比拳头 有力,也不是那么 容易受伤,所以在 自卫情况下,肘部 是最为实用的武 器。
浏览3,1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