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拳击和现代拳击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奥运会拳击赛的 规则与当今拳击规则的区别非常大,最初的拳击比赛都是赤手空拳相互击打,不戴拳击手套;而现代 拳击始于英国。拳击在奥运会比赛项目中是既引人注目而且争议颇多的一个项目,可以说拳击项目在 奥运会的命运多舛。另外还介绍了现代拳击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情况,并对有争议的女子拳击进行了不 同观点的论述。

第一节 拳击运动的起源及发展

拳击,是两个人手戴拳套用以击打对手而进行的对抗竞技性运动项目。

一、古代拳击运动

拳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处于原始时期的人类,要凭借智慧、体力和带有一定技巧的动 作,在不断同来犯之敌或凶猛的野兽进行搏斗中,拳击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搏击技术。可以说,拳击 是在生产实践和战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拳击是在公元前688年第23届古奥运会上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的,并逐渐成为古奥林匹克运动 会具有重要地位的运动项目。从第41届古代奥运会(公元前616年)开始,又增加了少年拳击比赛。 到了哈德•古罗布王朝时代,拳击备受人们的推崇,练习拳击的人也比较多。

古奥运会拳击赛规则与当今拳击规则的区别非常大。规定参赛者必须是纯正本族血统、身家清白 的自由人。规定竞赛者要参拜宙斯神像,祈祷取得优异成绩,宣誓遵守规则和服从裁判。那时没有专 门的竞赛场地,只要在平地上就行了。比赛没有局数限制,运动员也不按体重分级。除了掩盖下身 外,裸体赤足,赤手空拳进行比赛。站立姿势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双拳屈向胸前,昂首挺立面向对 方。右拳进攻,左拳防卫。比赛中规定,除了咬、踢和抓握外,可使用包括扭摔在内的任何攻击动 作,但规定不得打击腰以下任何部位。

当时对竞赛时间没有限制,取胜的因素主要是靠顽强的意志力和勇敢的拼搏。如果双方没有人提 出弃权,比赛则一直进行下去,直到一方失去战斗力瘫倒在地,或者把对手打得高举伸出食指的手臂 表示认输为止。因此,每届运动会上拳击比赛花费的时间最长,甚至有两天才见胜负的情况。

据文献记载,古希腊拳击竞赛者获得了奥林匹克冠军,比赛结束后要当众宣布优胜者及其父亲的 名字,获胜者必须立即赶到宙斯神像前祈祷致谢。当地统治者亲置美酒佳肴,举行隆重欢迎大会,并 在庄严的乐曲声中,亲自以棕树枝赠给他,用野橄榄叶编成的项圈戴在他的脖子上。冠军除了受到隆 重的欢迎和赏赐金钱外,还可免除一切纳税义务和劳役,终身由国家供养。如果连续获得三届冠军, 就在奥运会所在地给他塑造巨型塑像。

拳击比赛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很受人们欢迎的项目。在奥运会的拳击比赛中,产生了很多冠 军,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古代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者毕达哥拉斯。毕达哥 拉斯在发现几何学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之前,曾经是一名出色的拳击家。他在自己创办的数学学校里, 不仅教学生代数、哲学,还给他们讲授拳击和击剑的原理。后来,毕达哥较斯还获得奥运会的拳击比 赛冠军,他的体育实践一直被后人广为传颂。

最初的拳击比赛都是赤手空拳相互击打,没有戴拳击手套。从公元前8世纪起,拳击者开始使用 软皮手套。当时的软皮手套是将牛皮条用油浸软,然后缠绕在手指和手臂上,这种简陋的手套,一直 使用了 300年左右。公元前5世纪,这种软皮手套被一种硬皮手套所代替。这种硬皮手套是用生牛皮 从肘部向前臂缠去,在牛皮的端部衬着厚厚的羊皮垫。这种硬皮手套深受竞技者的喜爱,它在拳击场 中一直被使用到公元前2世纪。到了罗马时期,为了迎合寻求“流血剌激”的观众口味,硬皮手套演 变成了一种叫作塞斯特什的牛皮手套。这种手套上缀有铅珠,比赛时运动员手中还握着硬珠或圆筒, 以增加出拳时的打击力度,为了将对手置于死地,拳击手拚命击打对手的要害部位。后来有些运动员 在皮条上缀着铁钉而不是铅珠。有的拳手在指关节处装有金属大头钉,一下子就能把对方整排牙齿打 落,甚至将脑壳打碎,使用这种手套常常会打得人皮开肉绽,拳击场上不断有伤亡出现。这样,拳击 便演变成为一项激烈而又残忍的竞技运动。以后直至罗马帝国衰落,这种凶残的拳击搏斗才得以终 止。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拳击的目的完全不同。前者是培养出勇猛顽强的战士,他们是把对美的追求 寄托在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中,后者却把拳击变成了残酷的格斗,以此来满足个别人的嗜血心态。公元 394年,罗马皇帝西奥多雷斯接受了基督教父的请求,下令禁止一切拳击活动,流传了十多个世纪的 古希腊拳击到达了终点。

现代拳击始于英国。公元18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了拳击比赛。1719年产生了被称为现代拳击始 祖的第一位英国拳击冠军詹姆斯•菲格(1695 ~ 1734年),他将冠军保持了 11年之久,有“无敌将军” 的美称。他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拳击学校,成为英国培养拳击运动员的摇篮。

约箱•布劳顿于1743年8月16日推出了新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拳击运动比赛规则,命名为 “布劳顿规则”。规则主要规定不准打击已倒地者和不准打击腰部以下任何部位。同时,布劳顿又发明 了第一种软皮手套,以保护脸部皮肤。后来布劳顿还在伦敦建造一所大型竞技场,作为专门教授拳击和组织拳赛的中心。由于布劳顿对拳击运动提出了新的方向,对拳击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 称他为“拳击之父'

公元1792年,英国拳击冠军门道沙为了推广拳击,加人马戏团到英伦三岛各地,做拳击表演, 积极宜传拳击。1798年他写成拳击史上第一本拳击指南,定名为“拳击艺术”,深受人们的欢迎。门 道沙是位研究拳击的先驱者,也是开展拳击运动的功臣。

1838年,英国伦敦在布劳顿最初的规则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伦敦有奖拳击比赛规则>,被用在 了拳击比赛中。1865年,英国伦敦业余竞技倶乐部成员、记者约翰•格雷厄姆•钱巴斯又进一步完善 修订了新的拳击规则,英国昆士贝利的侯爵约翰•肖鲁图•道格拉斯担任了这个新规则的保证人,并把 它命名为英国“昆士贝利拳击规则”。在这个规则中,明确规定了参加拳击比赛的人必须戴拳击手套, 比赛的每个回合打满3分钟,回合之间休息1分钟;比赛中禁止发生搂抱和摔跤现象,否则被判为犯 规;一方被打倒后开始数秒,如果10秒钟被打倒的人不能站起来,就判定对方胜利等内容。这个规 则基本上形成了后来拳击比赛的竞赛框架,为促进拳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英国昆士伯利规则形成之后,大约经过20年的反复实践和运用,才逐渐被人们肯定。例如:比 赛必须使用手套的规定,一直到1892年9月7日约翰•萨里班和基姆•哥培德戴着五盎司重的拳套 进行了世界第一次重量级冠军赛,这个规定才最终在拳击比赛规则中确定下来,并被所有的拳击比赛 所采用。上述规则的不断修订和完善,特别是英国昆士贝利规则的最终确定,为促进现代拳击比赛奠 定了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英国拳击爱好者的努力,为推动和促进现代拳击比赛的发展,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浏览3,6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