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手对练,是中华(佛山)咏春拳走向实战技击的精髓训练内容,它的重要性无法用语言 描述。黐手可使练习者学习并懂得用力,并且学习训练期间没有受伤的危险。黐手可令练习者 矫正套路拳法招式的位置,明白手肘的重要性,明白招式中用力的变化。要明白真正的搏击打 斗就要理论实践并重,而黐手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梯子。黐手没有固定的动作组合,可用小念 头、标指、寻桥中的任意招式组合训练,尤其是高级黐手。黐手应在受控制的情况下练习,即 黐手练习只要求控制自己的对手。黐手对练内容适用于截拳道以及其他南拳术中。

第一节黐手对练槪念

黐手对练,即以两人用手臂相交黏黐的形式进行,故名黐手对练,亦可称为黐手。黐手对 练中,配合的两人互相接触之后,运用咏春拳三套拳(小念头、标指、寻桥)中的摊手、膀手、 脱手、杀手、獵手、肘法、脚法等动作进行攻击和防守练习。黐手对练内容可随机应变,变化 无穷,经过锻炼日久功深,熟习运用,以适应散打搏击的形式。黐手对练可使练习者得到柔劲、 刚劲、听劲等劲力的训练,甚至达到闭目黐手的程度,得心应手、随意地应付对手。

一、黐手对练概念

黐手对练,即黐手。在佛山咏春拳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并随佛山咏春拳流传至香港以及世 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在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黐手内容。

传统的黐手对练内容,包括碌手和黐手两大类。

碌手,也称为盘手。即两人以较为固定的一种双手搭手对练的形式。碌手对练时,两人以 几种主要的咏春拳手法,例如摊手、拦手、耕手、伏手、膀手、冲捶等手法,通过手部的攻防 运动互相锻炼手的知觉和反应能力,训练桥手的知觉。这种较为固定的碌手训练多被视为上肢知觉训练的初级内容。

黐手,即黐手对练。又分为定步黐手对练和活步黐手对练,根据具体内容,又分为单黐手 对练和双黐手对练(或有黐脚对练h縝手多是认为比碌手更接近实战的一种双人训练知觉的 方法。黐手对练时,多是以咏春拳拳法中的一些主要手法为主,训练两人的攻防意识和接手知 觉、反应能力。同时也能使练习者锻炼肘底力的技巧。

有关碌手和黐手的介绍在这里仅是对佛山咏春拳的概述,且本书中的咏春拳是佛山咏春拳 的代表性内容,在佛山仍有其他传人在传承中出现不同形式的碌手、黐手内容,多为个人练习 方法。

二、佛山咏春拳黐手

佛山咏春拳黐手流传至今,因方言及传承人对咏春拳的体悟和概念理解的不同,而使黐手 内容和形式稍有区别。

黐手和咏春拳在佛山的流传,多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的,因此,今日对于佛山咏春拳 的窥视会发现相同的动作招式甚至有多个不同的名称以及具体的练习方法。本书的黐手对练以 传统佛山咏春拳的代表性拳法以及黐手内容为主,即使有演化的咏春拳黐手,其内容实质基本 是相rt的。

第二节黐手对练的特点

佛山咏春拳三套拳中教如何发拳、出掌、踢击以及发拳、出掌、踢击的路线、位置等,让 练习者能清楚了解咏春拳的目的及意义,为咏春拳实战技击打下基础。黐手中,种种练习方式 及要求都是根据咏春拳三套拳的理论要求及方法形成的。

可能会有人误会黐手是专门将对方的手黏住或咏春拳实战形式就是黐手般的模样,未学过 咏春的人会误认为只要自己的手不跟对手的手接触,不让对手黐,所谓黐手便没有作用或不能 发挥。还有人误会咏春拳只适宜作近距离搏击,即只能作所谓埋身短打,距离稍远就不适用。 请大家不要忘记搏击是相对的,自己击中对手时对手亦有相同条件可击中自己。要击中对方, 必须进人攻击范围内,而这个范围是双方同时共同拥有的。

黐手对练,实际上只是咏春拳训练系统的一个名称,亦没有什么招式,完全是将咏春拳三 套拳(小念头、标指、寻桥)中的攻守技术互相任意组合。经科学训练及有深人体会的咏春门 人一般是不会将咏春手法称为招式的。黐手只是锻炼练习者的一种反应,练习者经常练习一些 经过百年传承、精密计算的有效的攻守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然的本能动作,就像眼睛受袭便会自动眨眼一样,变成一种条件反射。黐手对练便是走最直接、最有利的路径,遇到要使 用武力时便能自动有所反应,争取有利的条件,无须思索。并可从中训练怎样在短距离爆发力 量(或称长桥发力,或称寸劲)。还有如何感受对方的力向、力感,自己的动力,位置方向,时 间节奏等。事实上,勤练黐手,当万一遇上需要保护自己或要与人搏斗时可因銕手锻炼所获得 的能力使自己保持较为镇定的状态。

黐手与咏春拳三套拳法密切相关,并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 具有鲜明的咏春拳特色

黐手对练,是以咏春拳三套拳为基础形成的,黐手,是咏春拳独特的练习方式。它以温和 的方式,让练习者经常面对模拟的对打场面,令练习者在安全的情况下累积实战格斗经验,由 被打到足以自保,由笨拙练到机灵。黐手不等同于三套拳法,因为拳套有固定的形式,无论练 习多少次,形式都是一样的。黐手则不管练习多少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但是,黐手也不 等于自由搏击,因为后者的结果一定会分出胜负,而黐手是同门之间的互相学习,目的是为了 彼此技术上的提高。

二、 锻炼咏春拳攻防的本质特点

咏春拳的动作是以攻防性为本质。通过黐手锻炼咏春拳三套拳中的攻守动作的效用,逐步 使黐手训练的攻守动作走向实战。黐手攻守动作如对弈,招招新奇,招招有趣。但在真实战斗 中,不能完全以黐手的思路去作战。黐手练习锻炼了手法、知觉反应、用力和位置,这些基本 要求都是攻防实战所必备的基本技巧和能力。

三、 多样统一的运动形式

黐手对练,可由咏春拳三套拳法中任意组合出丰富的内容和运动形式。可相互联系,相互 为用,统一于一定的实战目的之下。通过多样的黐手对练运动,能获得运用咏春拳实战的基本 能力,提高实战时人的体能、反应、知觉等能力。通过多样的黐手对练运动,有助于体会咏春 拳意识和动作的攻防含义,并能展示出练习者咏春拳功法训练水平的高低。

四、 黐手和黐脚兼顾

由于咏春门人多做黐手练习,外界于是认为咏春拳没有脚法,用手不用脚。这种看法是错 误的。实际上,咏春拳的脚法以低脚为主,方位有直出、侧出两种。咏春拳真正搏击时,双手 双脚都要用上,单脚的站立和重心的左右变换是重要的,因为使用双手单脚做攻防时,全身就只靠另一只脚去支撑佛山咏春拳更是指出练脚必须先练好重心脚。因此,咏春门人都要进行 脚法的人门训练,其他上马、退马、转马的练习,都可以帮助掌握重心。咏春拳作为南派功夫, 同样注重以脚消脚的黐脚练习方式,可采取扫、钩、弹等几个基本招式进行黐脚对练。

第三节黐手对练基本要求

佛山咏春拳黐手对练,是两人配合完成的攻防练习,因此,练习时要注意首先检查场地是 否平整,避免磕泮或滑倒,注意灯光是否剌眼,避免眼花失手。准备练习时,可做些适当的准 备活动,以保证黐手对练时身手敏捷等。

黐手对练欲收到较好的练习效果,必须遵循基本要求,进行正确、科学的训练才能收到效 果。黐手对练基本要求:

一、 攻守招法正确

黐手对练时,要循规蹈矩地按照预先固定的招法进行攻守进退。练习中,如果一方动作不 准确,攻防的部位不对,就会影响到对方完成黐手动作,破坏了黐手对练的攻防结构。因此, 练习时可以先反复单练自己的攻防招式,在熟练掌握黐手的基本动作基础上,再相互配合进行 黐手对练。

二、 黐手距离适宜

黐手对练时,两方配合一进一退的移步距离,应保持大致相同,架势的高低应随势随时调 整„如果出现距离太近和距离太远的情况时,要及时变换步幅。假如两方相距太近,可以通过 进攻一方减小前进步幅,防守一方增大后退步幅来调整双方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远则相反。

三、 动作时机准确

黐手对练时,切忌对方还未做出进攻动作,就对对方防守或反击。应与对方的进攻或防守 动作协调配合,达到黐手对练的效果。即掌握好对对方的进攻和防守的触觉,及时抓住时机进 行黐手。

四、 黐手快速连贯

_手对练时,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黐手的速度。即黐手对练动作要快速连贯, 一气呵成。要想如此,即要提高单个动作的速度,还要将前后两个动作衔接得恰当。

五、 配合默契练习

黐手对练这种两方配合的练习仅是假设的格斗,不是真实搏斗。其目的是锻炼攻守方法、锻炼触觉等能力。因此,在对练时不能全力硬拼斗狠,而应相互配合,保持一 致的时空节奏。

六、体悟黐手作用

黐手对练时,应在具体的对练中体悟攻守动作的规律、作用等,逐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

 

第二章黐手对练基本训练

咏春拳黐手对练由三套拳(小念头、标指、寻桥)中的各个攻守动作形成了形式多样、数 量繁多的内容。黐手对练内容仍应像其他拳法训练那样由最初的基本动作训练开始,为学习较 复杂、难度大的黐手对练动作创造技能基础。

第一节黐手对练的过程

黐手对练,是学习咏春拳术练习搏击课程的必经阶段,目的在于训练练习者运用招式技巧 及培养巧妙的反应,从而使练习者形成自然反应的惯性动作。要达到优越的惯性自然反应境 界,当然需要严格地打好基础。黐手对练可分为单黐手、双黐手(概手、攻防)及自由发挥几 个阶段,此为黐手对练次序的基本过程。

一、 黐手对练基本顺序

单黐手对练

双黐手(碌手,亦称盘手)对练黐手对练的过程:放松而不需用力之运力技巧;培养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的自然反应; 感受和领略朝形、追形和对正子午线的奥妙及技巧。

二、 单黐手对练

单黐手对练,即单黐手。是学习咏春拳黐手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训练,练习摊、膀、伏 手法的攻防技术。初习者可能都觉得运用摊手、膀手时十分吃力,因要承受对方桥手压下之力, 用伏手才觉得在用力方面占有优势。这就需要练习摊手及膀手时能明白掌握运用圆形滚动的技 巧,一旦掌握其中技巧,不但不容易疲劳,更可以令用伏手者感到极大的威胁;相反,如用伏手 者能发挥应有技巧,又能令使用摊手、膀手者难以承受。这是矛盾问题,其实是善用者胜。

三、双黐手对练

双黐手对练,即双黐手。它包括碌手(又称为盘手)或过手(攻防练习)部分的内容。

双銕手对练的最初碌手训练,是双方以摊、膀、伏手法构成圆形旋转,达到卸力、逼力效 果,包括寻求化解对手压逼力的方法,感受令对手腰马浮动的技巧,培养肩膀关节在承受重力 压逼时仍能保持完全松弛状态。因为,肩关节越松弛,滑动力越强,才能达到快速旋转、产生牵引力及冲击力的最佳效果„

碌手对练,即攻防练习。在碌手过程中,可随意运用小念头、标指、寻桥三个拳套中的攻 守招式进行练习。

(一) 小念头阶段

运用小念头阶段的双黐手对练,双方进行定位的攻防练习,互相运用摊手、膀手、伏手手 法,感应对方攻势,做出适当的防守和反击,如摊打、拍打、伏打、一伏二等手法。

(二) 标指阶段

运用标指阶段的双黐手对练,标指是一套有极大杀伤力的拳套,因为标指手法能将体重劲 力急速汇聚于攻击点上,就算是双方桥手接触也可能受伤。友谊性质的黐手对练,为免有受伤 机会,很少运用标指手法,应以口述示范作为练习。

(三) 寻桥阶段

运用寻桥阶段的双黐手对练,在应用寻桥手法时,首先应了解寻桥拳套的作用,练习寻桥 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体重的动力贯于手臂上。因此,所使用的手法虽然与小念头的手法大致相 同,但是运用每一招式,不论进攻与防守,均贯以体重的动力,如进退、旋转等,以加强手法的力量。

四、黐手对练的过程

佛山咏春拳的黐手对练就是锻炼两手、两脚的触觉反应,可以按照根据咏春三套拳中的招 式设计的几种基本动作反复练习。当中枢神经系统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时,两手(或两脚)可 以达到反应灵敏和随机应变,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能够应付自如。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咏春拳 根据基本技术体系总结出“无招胜有招”思想的主要依据。

咏春拳发展了这个思想,强调“无招胜有招”是近体实战的理论核心,在任何形式的近战 中均可运用。因此,也可称为实战拳学等,用不用咏春名称并不重要。

用咏春拳的观点去认识双黐手,其特点有以下四方面:

(一) 双黐手锻炼是由双方的四条臂膀在内外门范围运用几种动作循环反复地相互粘贴翻 滚,如在一个无形的圆弧和直线之中,形成活的劲力流动和前推的力度。它锤炼双手左右兼顾, 可以快速而流畅地打圈卸除对方之力,也可以快速而流畅地转化为直线攻击对方之力。不但锻 炼与对方搭桥之手的感觉和反应,而且锻炼制造和寻找对手之空隙漏洞,达到“来留去送”和 “甩手直冲”等战术的应用目的。

(二) 双黐手可以成为双方近体实战时的攻防拉锯地带。它既是直线进攻的桥梁通道,也 是内门防御的缓冲区域

(三) 双黐手可以成为踢、打、摔、拿四击之间最快接轨和转换的编组地带。因此,它填 补了近战领域一向存在着的空白。

(四)双黐手是“无招胜有招”理论的主要依据。但在实战时,谁都不会主动采取黐手形 式,首要是简单直接攻击对手。当出手受阻,需要变化来达至目的时,才发挥平时练习双黐手 那种反应纯熟快捷的灵敏性,去应付千变万化的局势。不论对手会不会黐手都一样对付,全凭 自己的反应灵敏,伺敌先机去战胜他。

总之,咏春拳的实战理论核心是“无招胜有招”,而双黐手则是此辩证理论的主要依据和人 门锁匙。

五、黐手对练要点

黐手对练与“朝形、追形、子午线”概念密切相关,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黐手对练。

黐手是练习咏春拳搏击技巧的主要课程,并随咏春拳历代相传,练习黐手的要点为:朝形、 追形及对正子午线。其实,不论是人类或任何一种动物,在单对单搏斗时,均自然地面对面, 相当于采用朝形、追形及对正子午线的备战形态。这是本能架势。

咏春拳着重朝形、追形及对正子午线,并不是单从字面解释的面对面及对正对方中线 (子午线)那样简单,其实暗藏着意识技巧,以求发挥自动防守和有效的反击招式,加快反应的 速度,成为发挥搏击潜能的有效方法。朝形、追形及对正子午线,再配合意念的推动和念力的 灌输,就产生奥妙神奇的搏击技巧。

要了解这种搏击技巧,首先要理解咏春拳法的中线理论。首先分析小念头的基本站立姿 态——钳阳马:双足指向中线,已使足尖、膝关节朝向中线,这是双足朝形的基本形态;手法 中的摊、膀、伏,也是朝向中线。手、足形态相配合,将整个人整体形成立体三角形朝向中线, 而三角形之前角尖朝向对方中线,配合身体向前推进,便是整体重量的凝聚点。以此形状与对 手接触,便产生了打尖、逼破、排挤能力,也就是经常说及的占了内门,逼破了对手的防卫, 使对手中门大开,落于不利之形态。再看朝形、追形和对正子午线的关系,其实是同一道理。

朝形:以正面向着对方。

追形:遇到对方向左或向右方移动时,自己也随着对方移动的位置朝向对方中线,因此 而称追形。

子午线:指人体的中线。(子午线用意广泛,风水学上常用,地理上经线也有称为子午 线h子午就是中线的统称。

黐手对练中,如能掌握朝形、追形、对正子午线的技巧,大概可做到以下几种反应:

汇聚整体力量。

四肢具备如箭在弦的备战状态。

潜藏吸收外来压力的本能和反弹能力。

有自动反击和自动防守的能力。

 

上述四项反应,包含着奥妙的隐藏力量,也是很难以笔墨来形容和解释,因此必须在老师 的亲自示范中方能感受其中真意。

第二节黐手对练基本圈手循环

中华(佛山)咏春传统认为,学咏春拳实际上也是学黐手。可以说咏春拳的三套拳(小念 头、标指、寻桥)是为学练黐手而练习的。因此,黐手在佛山咏春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 黐手只是学习咏春拳的途径之一,是一条贯穿三套拳与散打搏击的线,让练习者能通过黐手学 会搏击中所需要的元素。

黐手就是将练习的两个“个体”连在一起,这种练习是力量的交流,通过黐手来感应对方 力量的传递,从而练到借力及卸力的方法。练习的双方在黐手时,攻击和防守再不是独立的 事,一方的攻击导致对方的防守,而对方的防守亦是因另一方的动作而做出改变,所有的动作 又不是预先设定的,攻击和防守已变作一个整体,是有因果关系的。在黐手对练中,能做到根 据对方的动作而变且又能做出自制,此即是“舍己从人”。

黐手对练,还可以把H套拳中的攻守动作达到灵活地应 用,并在练习中体会到各个攻守动作的应用、变化及用力方 法。由于每个人的身体、体重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同 一个黐手动作作用于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用法,通过黐手 对练咏春门人可以互相研究,并取长补短。可以说,黐手对 练中能够学到的事物是多元化的,只要练习者认真学练和体 悟,自会有所收益。

黐手对练基本圈手循环 圈手,即黐手对练的 两人以基本的摊手和伏手 配合以单手相搭圈绕的动 i资作,也称为圈手循环。是 为黐手对练打下基本的手法绕转所需的灵活性基础。

(一)动作

钳阳马:甲方与乙方两人以约一臂距离相对以钳阳马势 站立。(图1)

摊手一伏手:接着,甲方与乙方分別由钳阳马伸出单 手;甲方左手腕内侧与乙方右手腕内侧相黐,甲方左掌心朝上成摊手(也可称为内帘摊手);乙方右手掌心朝下成伏手,随着右臂弯曲,以腕内侧从外伏住 甲方左手腕处(也可称为外帘伏手)。(图2,图3、图4分别为摊手、伏手动作。注:图中摊手、 伏手图动作细节参阅《咏春三套拳法》中的具体要领、方法,在此不再复述,以下同)

圈手:接着,甲方以左手腕内侧为力点,黐住乙方右手腕,由内而外绕环一周圈成外帘 伏手,伏住乙方右手腕;乙方同时以右腕内侧为力点,黐住甲方左手腕,由外而内绕环一周成 为内帘摊手。(图5,图6、图7分别为伏手、摊手)

图片48 图片46 图片47


  1. 圈手:接着,甲方以左手腕外侧为力点向下圈割乙方 右手腕,成为内帘摊手;乙方随即变成外帘伏手。(图8、 图9、图10分别为内帘摊手、外帘伏手)


如此重复循环交换圈绕练习。

先练习左手,再换右手进行练习。

(二)要领

准备练习时配合的两方均应保持正确的钳阳马势;两方 由钳阳马势成摊手与伏手时,动作要自然、放松、协调;两 方必须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地配合动作;动作时,两方摊手 与伏手要互为转化,即以圈手互相变化动作;由摊手、伏手 互相圈绕,两方手腕相黐变换灵活;身体适度放松动作;精 神与技法融合为一地做动作。

(三)说明

圈手,实际上是由摊手、伏手相黐形成的圈绕互相变化

的练习。

摊手、伏手是佛山咏春拳三套拳中基本的手法动作,将 这些手法动作以两人配合相黐形成圈绕黏黐循环练习,是为 以后的正式黐手对练打好 手法相黐的基础,以利黐 手对练时手法动作更加灵 活、协调,有助于练习的 两方培养协调配合的能 力。

开始进行基本的黐手

动作练习,一定要用腕力,不是用臂力完成动作。

初练时,可由慢些速度逐步掌握摊手、伏手的动作要 领,力求以正确的动作为基础,逐步提高摊手、伏手动作的 相黐连贯、流畅。

练习时,先要明确摊手、伏手动作路线、动作步骤、着 力部位,并在相黐练习中细心体会。

(四)作用

圈手,是以摊手、伏手配合相鎬锻炼手腕如何用力圈绕动作的感觉,以及两人相黐如何协 调配合完成动作,为黐手对练打下基础。

桥手(佛山咏春也称为二桐手,即前臂),即臂与手。桥手接触的过程就是黐手之一。手腕 到肘的一段叫作桥手,就是小臂。桥就是指手臂。桥手在咏春拳(或南方拳术中)指手臂。南 方拳术有语:“桥来桥上过,无桥自做桥。”桥来桥上过,意思是说,自己的桥手从对方桥手 上面击打对方;无桥自做桥,是指对方无桥手时,我方自行发动进攻,想方法与对方桥手相搭。

毫无疑问的是咏春拳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咏春拳的黐手练习。经过黐手练习,练 习者可以获得很好的皮肤感应能力、身体条件反射能力及对咏春拳各种理论心法的应用能力。 _可能也有人常会问,黐手固然可以提高人在搏击时的感知能力,而且利用这种感知能力也会取

图片49 图片50

第三节黐手对练单手黐桥

得意想不到的实战效果,但是黐手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只有在双方“桥手”后才可以发挥出来, 才能传达到对方身体上,而实战 毕竟是实战,没有人会主动和你 桥手或黐手的。虽然如此,黐手 的训练仍需要桥手的正确相搭才 能得到较好的训练效果,然后才 是过渡向实战。

黐手对练单手黐桥,就是先 锻炼单手相搭的基本能力,此也 是为黐手对练中的单黐手打好基 础,让练习者掌握好桥手(手 臂)相搭动作的正确性、准确 性,此也是黐手对练中单黐手必 须准备的基本训练。

黐手对练单手黐桥

(一)动作

钳阳马:甲方与乙方两人以约一臂距离相对以钳阳马势站 立J(图11)

伏手:甲方以内帘手,乙方为外帘手;甲方用左腕背黐住 乙方右腕关节内侧;乙方用右腕内侧轻伏住甲方左手腕背。(图 12,图13、图14为左右伏手动作)

带手:接着,甲方以左手为带手,甲方与乙方两手腕相 黐,用圈手黐桥的方法,使左腕背从上向右、向下、向左成圆形走动。(图15~图18)

带手:然后,甲方以右手为带手,甲方与乙方两手腕相 黐,用圈手黐桥的方法,使右腕背从上向左、向下、向右成圆 形走动。(图19~图22)

(二)要领

两人动作时以正确的钳阳马势相对合适距离站立;两人各 以单手相搭成黐桥时,手臂轻松、自然接触;一方带手时,以 腕部灵活地绕圆转动,不要用拙力转动;另一方随带手同样轻 松顺势配合绕圆转动;整个单手黐桥绕圆协调、自然,桩马保 持不动;两方配合均要保持身体与手臂的放松,以利灵活地动作;精神与技法融合为一地动作。

(三) 说明

单手黐桥,就是两人各以 单手相互配合搭在一起形成黐 桥动作,然后,一方以带手带 动另一方的手进行绕圆运动, 绕圆幅度大小要自然、适度。

最初练习时,会有不习惯 的动作,要在身体及手臂放松 的情况下完成练习。

两人配合练习时,可以先 放慢速度体会两人单手相黐 的细节,然后掌握正确的相 黐动作,并保持匀速节奏的 绕转运动。

(四) 作用

单手黐桥,锻炼黐手时以 单手黐桥相搭的基本技巧,为 以后的单黐手对练打好基础, 在练习中体会到放松/力度、 触觉等能力,同时锻炼了手腕 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

图片51 图片53 图片52

第四节黐手对练双手黐桥

双手黐挢,是在单手黐桥的基础上进行的双人双手黐桥训 练法。只有当单手黐桥熟练之后才可以修炼双手黐桥。单手黐 桥使练习者掌握了基本的单手黐桥要求、动作方法、要领,以 及手臂相黐桥的触觉锻炼等。如果单手黐桥不熟练,不要勉强 进行双手黐桥练习,这样会遇到很多的困惑。

南方拳术中人的小臂简称叫桥,咏春拳也称其为桥或称为 二桐手。不只是咏春拳三套拳法中讲究二桐手正确的位置、尺 寸、力点,在黐桥黐手中更是将这些要求得到较好的运用。因 此,基本的单手或双手黐桥

训练,练法十分严格。如果不熟悉它的正确位置,就会导致本 身肌肉群的互相牵制而引起二桐手无力;被对方乘虚而人。

初学咏春拳单手或双手黐桥时,要掌握每一下手法的名 称,用意感应道理、正确位置、尺寸、距离、力角、力向、力 度,力点,以及怎样出手才正确。每一下手法正确掌握后,再 钕松地进行训练。

黐手对练双手黐桥

(一)动作

  1. 钳阳马:甲方与乙方两人以约一臂距离相对以钳阳马势 站立。(图23)


蛇形手:接着,甲方两臂屈肘向右前方伸出,右掌在上,左掌在下,掌心向下,相距约 15厘米,两掌指稍向左,右腕背离右肩约40厘米;乙方则按蛇形手法,以两臂屈肘向左前方 伸出,左掌在上,右掌在下,掌心向下,相距约15厘米,两掌指稍向右,左腕背离左肩约40 厘米;甲方与乙方各成蛇形手时,甲方为内帘手,乙方则为外帘手;甲方左、右腕背黐住乙方 右、左腕关节内侧;乙方右、左腕内侧轻伏住甲方两腕背。(图24、图25,图26分别为右手 在上、左手在上的蛇形手动作)

图片54 图片55

带手:然后,甲方与乙方两手相黐,甲方先为带手,左手腕背成圆形上下走动,甲方变 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乙方随着甲方的带手,左、右手上下交换位置随势走动。(图27、图 28、图29分别为蛇形手上、下交换位置动作)

图片57

(二) 要领

以正确的钳阳马势进行双手黐桥动作;身体与手臂放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两方以相 对的蛇形手相黐搭桥;一方以蛇形手带手成圆形上下走动时,另一方随势成圆形上下紧随走动; 蛇形手上下走动,两人双手配合协调、放松,不可用蛮力;两人手臂在圆形走动中与蛇形手要 求相同,要注意两手走动中归肘;精神与技法融合为一地做动作。

(三) 说明

双手黐桥,是在单手黐桥的基础上进行双手互搭形成的黐桥练习。

双手黐桥时,是以蛇形手进行练习的,蛇形手具体动作要求可以参阅佛山咏春拳寻桥或其 他拳套中的蛇形手动作做法。

进行两手蛇形手相黐桥以圆形上下走动时,作为带手的一方其动作过程是,以左腕内侧为 力点,由右上向左下成半弧至腹前,指尖稍向上,归肘;同时以右手腕内侧为力点,向左方横 摆.其幅度不超过左肩外侧线,手指向前伸,归肘;然后,以左腕外侧为力点,由下经左向上 成弧形摆动;同时以右腕内为力点,由上向左成半弧形下摆,左掌在上,右掌在下,掌心向下, 掌间相距约15厘米,两掌指稍向右摆;被带手的一方,则随这个过程紧随上下蛇形手走动变化 着。

具体练习时,可以先掌握好蛇形手的动作方法,两人配合相黐桥手时,注意都是采用蛇形 手动作,且上下刚好相对。

练习时,必须掌握正确的蛇形手动作相黐桥方法,从中细心体会蛇形手上下走动的动作路 线、动作步骤、着力部位、归肘的变化。

当能够正确地以蛇形手相黐桥进行上下走动时,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快黐桥双手上下走 动的速度,为以后的双黐手对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作用

双手黐桥,是继单手黐桥之后进行的双手配合相黐桥的练习,此也是为双手黐手对练做好 准备,并锻炼双手黐桥时的基本归肘,圆形走动,二桐手正确的位置、尺寸、力点,以及正确 的基本技巧,而这些也正是双黐手对练所必须掌握的。

黐桥黐手,其中妙法唯有亲身体验方可知其意,语言无法对其具体形容。

 

 

 

 

浏览1,5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