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作 接上式,动作 不停;乙方随即左 腕臂内旋成横掌向 甲方中路进攻;甲 方迅速外旋右臂成耕手以肘臂拨挡乙方左手横掌攻 势。同时,乙方右横掌与甲方左膀手黏黐不变。
(图48,图49为左膀手、右耕手肘,图50为右横 掌、左横掌动作)
(二)要领
保持上下式衔接的及时、灵活以备随时攻守;两 人配合四臂相黐知觉反应敏锐地攻守动作;进攻方以 横掌进攻防守方中路,防守方则以耕手形成拨肘动作 消解;两人对练中掌握好横掌和耕手攻守的变化路线、着力部位;攻守转换动作中,横掌和耕手自然、放松地动作。精神与技法融合为一地做动 作。
(三)说明
两人配合对练中,运用不同的黐手攻守动作要理解攻守动作的技术要领,避免肓目地练习。
进攻方横掌以直线动作进攻防守方,防守方则以耕 手的横向拨肘动作以横破直消解横掌攻势。
所有单或双黐手对练时,身体与手臂均要放松,精 神专注地进行,以促使手臂相搭锻炼知觉的反应能力。
(四)作用
锻炼膀手一耕手和横掌一横掌相交黐手技巧。
七、膀手_摊手和膀手一伏手
(一)动作
接上式,动作不停;甲方右脚进马(上前一步), 两臂同时向左转成以右手(内帘手)作膀手,左手(内 帘手)作摊手。乙方与此同时,左手(外帘手)作膀手 与甲方右膀手相黏黐;右手作伏手轻伏住甲方右摊手腕 臂部。(图51,图52为右膀手、左摊手动作,图53为左膀手、右伏手动作)。
(二) 要领
随时保持上下式衔接的迅速变化转换两人的攻守动作; 两人配合一方右膀手、左摊手与另一方左膀手、右伏手相黐 时,四臂相交自然、轻松;四臂相接触的动作要求准确,无 需用拙力动作;身体放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地动作;精 神与技法融合为一地做动作。
(三) 说明
膀手一摊手和膀手一伏手相黐不只是可以作为双黐手对 练的基本姿势,亦可以随时作为两人配合对练中的转换攻守 的姿势。
因此,这类的双黐手四臂相搭动作必须经由反复的手臂 知觉锻炼,提高动作的速度,以及攻守转换的基本技巧,为 随时两人对练中转换攻守的姿势做好准备或衔接式。
(四) 作用
锻炼膀手一摊手和膀手一伏手相交黐手衔接技巧。
(一)动作 接上式,动 作不停;甲方左 脚向前进马(前 进一步),随即 左、右手分别成
膀手向上、向前作弹手攻向乙方双臂。同时,乙方 迅速向后退马(后退一步),双臂稍向后收成左、 右膀手与甲方左、右膀手相黐并成消解甲方左、右 膀手攻势。(图54,图55分别为左膀手、右膀手, 图56分别为右膀手、左膀手动作)
(二)要领
保持任一姿势的上下式衔接,机动、灵活地随 时互换攻守对练;注意两人配合由进攻转换为防守 要及时、迅速;进攻方用双膀手成弹手进攻防守。
八、膀手一膀手和膀手_膀手
防守方则同样可用双 膀手进行消解;进攻方进 驰合膀手M_h下协调 -麵动作;两人配合以 贿相細難感应攻守 W 懸;精神与技法融合为地做动作。
(三)说明
人配合賴手对练 巾,动作不停转换攻守状时,要保持桩马与上肢动作的协调,并以四臂相 搭的触觉反应完成攻守动作。膀手,不只是作为防守对练的动作,亦可作为弹手状的弹性滚动 劲力进行攻击的锻炼。
进攻方用双膀手的圆形滚动路线动作进攻防守方,防守方则同样可以用双膀手的圆形滚动 消解圆形的膀手攻势。运用膀手进行攻守相黐对练,要掌握好这类动作的路线、着力部位的变 化。
(四)作用
锻炼膀手一膀手和膀手一膀手相交鎬手技巧。
九、横掌一割手和拦桥手一膀手
(―)动作
接上式,动作不停;甲 方随即向前进马(前进一 步),左臂外旋成横掌向乙方 面部进攻;乙方迅速退马一 步(后退一步)向上外旋右 腕臂成拦桥手消解甲方左手 横掌攻势。同时,甲方右手 外旋成割手(或勾手〉割击 乙方左手腕;乙方左腕臂向 前内旋作膀手消解甲方右手 割手攻势。(图57,图58分别为左横掌、右割手,图59分别为右拦桥手、左膀手动 作)
(二) 要领
两人配合注意攻守转换的速度和灵活;随时以上下 式衔接进攻防守;进攻方以横掌进攻防守方时,防守方 用拦桥手消解进攻方横掌;进攻方以割手进攻防守方时, 防守方用膀手消解进攻方割手;攻守相黐练时,注意左 右手兼顾及动作变化细节;精神与技法融合为一地做动 作。
(三) 说明
两人配合转换攻守态势时,进攻方同样可以运用三 套拳(小念头、标指、寻桥)中的任一招式进行攻击。 进攻方用横掌以直线攻击防守方上路时,防守方则以
拦桥手的旋转滚动消解直线横掌攻势。
进攻方用割手旋动攻击防守方腕臂时,防守方则以膀手的圆形滚动消解旋转的割手攻势。 两人配合练习时,掌握好攻守招式的动作路线、着力部位,并可慢些动作互相配合以手臂 相搭的知觉完成攻守动作。
当双黐手攻守对练技术熟练后,要逐步提高两人对练攻守的动作速度、灵活性。
(四)作用
锻炼横掌一割手和拦桥手一膀手相交黐手技巧。
十一、横掌一底掌和拦桥手一伏手
(一) 动作
接上式,动作不停;甲方随即右手成掌外旋成底掌向乙方 腹部进攻;乙方迅速以左腕臂稍外旋成伏手伏按消解甲方底掌 攻势。同时,甲方左手横掌与乙方右手拦桥手相搭不变。(图 63,图64分别为左横掌、右底掌,图65为右拦桥手、左伏手 动作)
(二) 要领
保持上下式的衔接灵活,随时变换攻守动作;进攻方用底掌进攻防守方腹部时,防守方用伏手消解;用一侧手变势攻守,另一侧手臂相搭不变;两人配 合同样需要手臂相搭的知觉反应及时攻守;精神与技法融合为一地做动作。
(三)说明
两人配合对练中,不只是可以用一侧手进行底掌和伏手攻守,亦可以运用另一侧手臂进行 攻守。
以上进行了多个咏春拳招式的黐手对练,无论双黐手的形式如何组合,都要强调双手攻守 的左右兼顾,手肘要归中,掌握好守中用中的原则,守中护化。桥手在两人相对的空间运动时, 要注意直线、横向或旋转动作类的运动变化,同时注意肘底力的配合去攻击或化解动作。
对练中,无论是定步或是活步,或是一侧手臂攻守,或是四臂同时运动,均要在双方互相 攻击和防化的过程中,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出现漏洞,就本 能地以整体运动配合手法去逼攻对方,而受到逼攻的一方 亦可随知觉即做出相应的消解(防化)。双方通过这种循环 不停的攻击消解转换,自然地就可过渡到自由黐打搏击的 阶段了。
(四)作用
锻炼横掌一底掌和拦桥手一伏手相交黐手技巧。
十二、摊手一膀手和膀手一伏手
(一) 动作
接上式,动作不停;甲方随即双手向左运转,左手由 下外旋成摊手;乙方同时右腕臂转沉肘成伏手搭在甲方左 手腕侧。同时,甲方右腕臂内旋成膀手,乙方随即左臂转 动成膀手与甲方右手膀手相搭。此时,甲方与乙方形成四 臂相搭的开始的预备式状态(即甲方以右手(内帘手)作 膀手,左手(内帘手)作摊手。乙方以左手(外帘手)作 膀手与甲方右膀手相粘黐;右手作伏手轻伏住甲方右摊手 腕臂部)。(图66)
接着,甲方与乙方收势还原分别成钳阳马势相对站立, 收势。(图67)
(二) 要领
准备对练之后收势时,两人均放松身体,自然呼吸; 两人配合一方右膀手、左摊手与另一方左膀手、右伏手相 黐时,四臂相搭自然、轻松;四臂相接触的动作要求准确,无需用拙力动作。
(三) 说明
预备式,在中华咏春拳中,这种以四臂相交的双黐手准备姿势,与前双黐手对练出现的预 备式相同,要求及具体细节也相同,可作为双黐手对练的准备姿势,也可以作为双黐手对练中 的攻守转换姿势或对练结束时的收势姿势。
(四) 作用
预备式,作为双黐手对练基本准备姿势,为两人配合双黐手对练随时变势攻守做好准备, 或作为结束练习时的收势。
第二部分浼待叶系味春奉黐手
第一章黐手概述
本书此部分内容,是以中华咏春拳中演变的叶系咏春拳黐手特点构成的。
第一节黐手槪念
咏春拳黐手,在咏春拳传人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一、黐手概念
黐手和黏手,两者是相同的。黏手,原本叫作黐手(粤语发音为qisao),但是由于普通话 很少用这个字,传到内地后有人改称为“粘手”、“黏手”或“离手”,在《李小龙技击法》中, 有译为“极手”等,其实都是黐手之意。
黐手,是咏春拳独特的练习方式。它以温和的方式,让练习者经常面对模拟的对打场面, 令他们在安全的情况下累积格斗经验,由被打到足以自保,由笨拙练到机灵。叶准先生也说过, 黐手不等同于拳套,因为拳套有一个固定的形式,无论练习多少次,形式都是一样的。而黐手 则不管练习多少次,即使是练习者记录下来,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但是,黐手也不等同于自 由搏击,因为后者的结果一定会分出胜负,而黐手是同门之间的互相学习,目的是为了彼此双 方技术上的提高。
黐手如对弈,招招新奇,招招有趣。但在真实战斗中,不能完全以黐手的思路去作战。叶 问师教咏春注重黐手,并将五行八卦传统辞藻去掉,要求黐手练习至少练就四点:手法、知觉 反应、用力和位置。
由于咏春门人多作黐手练习,外界于是以为咏春没有拳法,用手不用脚3这是错误的,3咏 春的脚法以低脚为主,方位有直出、侧出两种。自寻桥开始,以至八斩刀和木人桩都有脚法招 式联系,桩法中共有八式,故有“咏春八脚”之称。咏春真正搏击时,双手双脚都要用上,单 脚的站立和重心的左右变换最为重要,因为使用双手单脚作攻防时,全身就只靠另一只脚去支撑。而叶正更是指出练脚必须先练好重心脚。因此,咏春门人都要进行脚法的人门训练,其他 上马、退马、转马的练习,都可以帮助掌握重心。
咏春作为南派功夫,也要注重以脚消脚的黐脚练习方式,共有扫、钩、弹等几个基本招式。 具体在黐脚练习内容安排上,可以借助黐手的方式方法进行黐脚练习。
事实上,咏春拳黐手中关于黐手和黐脚的练习,只是有些师傅没有指出罢了,在各支派生 的咏春拳中多数是注重黐手和黐脚练习的,这也是为了提高咏春拳近体搏斗攻守整体合一的技 巧。
二、 关于碌手和黐手
咏春拳黐手,有传人说包括碌手和黐手两大类。
根据现在流传于各地的咏春拳传人理解的碌手和黐手概念,可以认为碌手和黐手的概念不 同。
碌手,是以两人较为固定的一种双手搭手对练形式T两人,互相以几种主要咏春拳套手法, 诸如摊、拦、耕、伏、膀等手法,通过手部攻防运动互相练习手及腕臂的反应,训练手桥知觉。 这种较为固定的碌手训练多被视为初步的上肢知觉训练。
黐手,分为定步黐手和活步黐手,同时又分为单黐手和双黐手。黐手通常被认为是比碌手 更为接近实践的一种双人训练知觉的训练方法。黐手的两人训练也是以咏春拳基本拳套中的一 些主要手法为主,训练两人的攻防意识与接手知觉及反应。
碌手和黐手概念也只能是对咏春拳这种黐手训练方法的概括。且由于叶问系咏春拳流传至 今,对黐手的训练方法方式与理解亦有些不同。
黐手和咏春拳一样,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播,正是由于此原因,今 日将咏春拳的内容进行整理时,而使得传人都无法提供准确的拳套动作招式名称,黐手练习也 是如此。
在追及关于黐手练习过程的起始问题时,或具体到黐手是否有固定的形态、练习过程等, 多数传人都表示没有见过前辈师傅们的具体文字、图片资料,而有的只是师傅们教授传下来的 方式方法。这些所谓的方式方法则会因每个学拳者练习的时间、心得体会和研究,或因实践的 不同结果而对师傅所传的方法进行修改等诸多因素,而使今天的黐手方式方法实际有着一定的区别。
三、 叶问咏春拳黐手
叶问咏春拳黐手,在佛山流传得并不多见,叶问传的佛山弟子本来就不多,主要为20世纪 40年代时期叶问先生在佛山生活时所教的弟子,现在还能看到传拳的主要有伦佳和郭富(逝 世)两位先生了。其他的所教弟子有几位已不在或不练了。
叶问将咏春拳带到香港时,其在香港的众多弟子后将咏春拳及黐手远传播至世界各地,因 此习练咏春拳及黐手的弟子更是多不胜数。
叶问咏春拳黐手与现今佛山咏春流传的黐手基本相似。
第二节黐手在各咏春拳支系中的异同
咏春拳因不同的传人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支系。黐手也是一样随着各咏春拳传人对鎮手 方式方法的理解,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一、 佛山咏春拳黐手
佛山至今习练咏春拳的人仍很多,并因各人个性特点而形成几大支系,且在咏春拳风格上 有刚有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为姚才、姚祺系。
佛山咏春拳姚才、姚祺流传下来的黐手与其支系的咏春拳流传一样,注重本支系的拳术概 念,在黐手对练上有定步和活步练习两种。
定步黐手,耍求练习时扎好基础钳阳马,二人双手以摊、拦、耕手法互相训练上肢感觉, 同时要有腰马配合。上肢练习触觉还是体现在两人的一进一回中,如需一人的主攻,则另一个 辅助配合。
活步黐手,是二人除上肢继以摊、拦、耕、膀手外,还要求同时训练步法。二人一进一退, 进攻、防守、反击体现在进退间。
当然,对于这种固定模式的定步黐手和活步黐手,仅是姚才、姚祺支系的基础训练的部分,
要提升练习的功夫水平,还需要配合其他练习方法和刻苦训练。
二、 广州咏春拳黐手
除了佛山是咏春拳流传较广的地区外,广州也是仅次于佛山流传咏春拳最广的地区。在广 州有较古朴的鸦湖咏春拳,同时在广州还聚集了许多咏春拳的传人,诸如阮奇山支系、古劳咏 春拳支系、黎叶潦支系、黄祯支系的传人们等。因此,黐手方式方法上也有着各式的特点。
鸦湖咏春拳主要保留着较为古朴传统的黐手练习方法。在黐手上,又称为黐手碌(黐手对 练>。多以精简的几个黐手形成的练习方法。
阮奇山支系流传下来的黐手,是以碌手和黐手的形式。碌手对练,是在设定的动作下训练 肢体接触部位知觉反应,即跟随对手施予的力向“运手”。同时,也可借机对“阴柔劲”(阴 力)付诸实践,关节放松的同时又要来劲。黐手对练,是模拟实践的攻防对接,也可以称其为 互为化拆。允许将所学过的攻防技法因势而变,以吸取在未来实战的战术与经验。黐手时,要 求身、手、步互为配合,以求达到“以静制动,以快制慢”的终极目标。黐手是本支系的实战。
第二部分克柃叶系咏春拳
训练的最高境界,其最核心的目的是在实打对接中寻求或铺垫攻击对手的机会。咏春拳攻击的 精要之处是“打形”,意即在攻防过程中通过或身或步的技术变换,置对手于失势(或失去回旋 机会〉,同时并使自己处于绝对操控对手的有利攻击位置。黐手训练应由浅人深,由单式攻防到 综合变化,由分解动作到复合技术,熟练驾驭“消打”技法(先消后打,边消边打,连消带 打),以及对“离桥黐打、黐桥黐打”,长、短桥手等技法的运用自如。
三、 岭南咏春拳黐手
岭南咏春拳术是综合了广州岑能系特点咏春、少林永春与白昌系特点咏春的精粹。本支系的 咏春拳刚柔并济,搏击运用时以灵变的、尺寸短小的内家手法接手控制、借力打力为主要特点。
岭南咏春拳着重出手的尺寸、力角、力度和知觉,擅以内家手法制敌,擅发内劲,以中短 桥借力巧打为主,辅以长手离桥抢打、制打手法,其拳诀:“搭截沉标,吞切偷漏,黐摸捋荡, 来留去送”;“守中用中,来留去送,追形黐打,柔化刚发”。
以柔制刚是其支系咏春的重要指导理念。并认为,要练习好黐手,先是要练好基本功,即 先练好本门的基本拳法,诸如小念头、寻桥、标指,并打好黐手练习前的基础,此基础为练发 劲、练马步、练腰、练手法。
黐手的基本功碌手,与咏春同门较为接近,同样是要求在碌手过程中练好触觉功夫,同时 需要配合一些拨手(起膀、转手、抛捶)、转化基本功、拨手圆、得掌(铲掌)、对练耕手倒膀 的练习。
本门所传授的黐手练法,也是以咏春拳套的几种主要手法为基础,如摊、拦、耕、膀、伏、 沉肘等。且流传时也多是以言传身教方法传拳,因此没有具体的文字资料记录,也没有任何一 个黐手动作的名称。
在本支系的黐手练习中,有几套连续攻击、防守、滑打的方法,这些方法也都是本支系的 师傅们在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练习是以两方以摊手、耕手、膀手等咏春拳基本功手法,分别进 攻对方同时又防守对方的进攻,其间可自然以咏春拳基本的多种手法攻防,如拦、伏、沉肘、 守中等。
本门师傅霍骏勋指出,黐手可以做到在黐住对方进而打倒对方不让对方有反应之机,做到 这样需要平时练功非常认真,动作做到位,做到很准确。与对方搭手,搭手的手桥部位很关键, 搭在什么地方,可以反映练习者的基础是否到家,同时又体现出练习者对敌攻防的能力。搭得 到位,可以马上攻击对方,如不到位,则可能被对方打倒。
可见岭南咏春拳术的练习严格要求,是为练习咏春之特色。
四、 南海班中咏春拳黐手
南海班中咏春拳相传为冯少青所传,另据有关资料可查也为邓算所传。
南海班中咏春拳的黐手,注重步、马、腰、桥的整体功夫运用。本支系咏春拳认为,黐手 是咏春人训练攻防意识和练习实践运用的一种手段,碌手的基本训练手法,练习接手知觉。而 不定式的黐手方法则既可练功,又可模拟实战攻防应用。
流传南海班中咏春拳的黐手,其特点是定步与活步相结合,主要以训练攻防手桥触觉为主, 形态不相对固定,训练双方以咏春拳套的几种基本手法,如耕、拦、摊、膀、伏为主要基本手 法。在两手手桥相互黏黐后即各自凭感觉以咏春拳基本手法作相应的进攻防守或前进或后退。 两人的黐手实践训练手法与腰桥马相结合,一黐即攻,强化功力之训练。其最为特色是在腰桥 马、桥手攻防训练时强调筋骨气之内动,因而这个支系咏春拳也称为劲道咏春拳。
五、古劳咏春拳黐手
古劳咏春拳是梁赞晚年在其家乡广东鹤山古劳乡传授下来的咏春拳。梁赞回家后所传授的 咏春拳与其壮年在佛山所传咏春拳有明显区别,特别是基础的三套拳法,而使古劳咏春拳成为 咏春拳中特点鲜明的一个支系。
古劳咏春拳黐手是以古劳咏春的基本十二路拳法为主。诸如小念头中的中下路攻防与标拳, 以及膀手中的中下路拳脚训练等,还有袖底捶、拦桥等手法也在黐手时显示出来。
除了以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咏春拳支系体现出来的黐手,另外还有岑能所传咏春拳黐手、 彭南永春拳黐手等,这里不再叙述,有兴趣者可以参阅相关的资料。
第二章黐手基本知识
黐手就是咏春的核心,它的重要性无法估计。黐手可令练习者学会咏春拳中的法度、用力 等技巧,并使其在训练中不受伤害。有很多练习者用黐手去攻击其练习对手,以期获取练习的 感觉或经验;在初级的阶段中,这些练习者觉得是应该这样做的。但实际上这往往会因失控而 用力过度或击到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这便带来了损伤。事实上这种好胜的练习态度不仅违背 了咏春拳术功夫的哲学思想,更阻碍了练习者的进步。这使练习者不能在一个放松、自信而又 真实的情况下去认识打斗,认识生命。另一个可悲的发展,就是一些咏春练习者养成了毫无思 考的学习态度。甚至有些武馆间的比赛,造成了彼此间的敌意,而最后更令学员在黐手中出现 暴力行为,这更影响了他们的咏春功夫的进展。
咏春拳是杀伤力很强的功夫,它令人明白打斗的真实性,又令人懂得在身体受到威胁的场 合中如何应付或保护自己。
黐手可令练习者矫正套拳招式的位置,明白手肘的重要性,明白招式中用力的变化。要明白真正的实战或街头打斗就要理论与实践并重,黐手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阶梯。
第一节鱗手构成
黐手,是学练咏春拳术过渡到搏击中必经的阶段,其目的在于训练练习者运用招式技巧及 培养巧妙的反应,从而养成为自然反应的本能(惯性)动作。
黐手没有固定的动作组合,尤其是高程度的黐手则更相似。但黐手应在受控制的情况下练 习,即黐手只要求控制你的对手。
黐手不只是磨炼打斗的技术工具。技术的进步不只是通过招式动作的练习,更需要练习与 对手的讨论,讨论一下练习时动作的细节及这些动作与咏春拳理的关系。咏春拳理包括直线、 简捷、动作经济、不以力制力、身马招式配合、用力放松并重等。当练习者彻底明白了咏春的 招式或动作时,以上的原则是一定需要领悟的。有些东西是要学者亲自去体会的,师傅讲解了 也不够。学者可以有招式运用的知识,但一定要练习者们自己体会到正确的法度和原则,才算 彻底地明白了。
只有通过渐进的、系统的黐手练习,学者才可获得必要的经验,而这些经验能令练习者成 为一个真正的咏春拳者。在最初的阶段,单黐、盘手只要求学生专注于手臂的位置、某些简单 的概念原则及对情况转变的反应。当这个简单的流动动作及反射作用开始进入了他们的第二天 性时,那么,练习者们便掌握了基本的招式。基本招式能启迪学者准确地移动时机及启迪他寻求个中的技巧。因此,练习者一定要学懂,自己问自己并回答自己。当练习者通过黐手的训练 而成长起来后,招式便变成了其本能。当练习者的经验丰富时,练习者会发现,用基本招式去 对付同等功力的对手是根本不能奏效的。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基本招式有误,而是任何招式本身 的局限性使然。接着,黐手的进展就是我们去发展对自己处境的反射作用及反应,这总比去估 计将会发生什么或记忆已经发生什么好。也就是说,黐手的目的就是如何忘掉招式。只有忘掉 了招式,才有可能真正步人咏春的殿堂。“无招胜有招”,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这个时候,练习者应开始专注于闭目黐手的训练。闭目黐手能帮助练习者集中发展他 们的感觉,使练习者不致完全依赖视觉去觉察周遭发生什么。练习者会学习用手臂去感觉,扩 大练习者获得讯息的范围,而在这范围内练习者是有能力去判定自己的估计的。就防守方面而 言,闭目黐手令练习者明白手臂应放在什么位置,以保护自己的中线与对手手臂及对方身体并 列而形成的中线;它又可以以攻击性的方法去化解在空隙出现那一刹那间的攻势,即所谓的 “以打为消”。
一定要明白,闭目黐手不是最高层次的。在闭目黐手的层次之上,运用黐手能通过手臂的 感觉及视觉去了解自己处境的全部。他们的反应是相关性的和有针对性的。在最高的层次中, 当双方都有同等的功力时,黐手就与弈棋非常相似。比试不是要将对手尽快消解,这反而是一 个长时间的“猫捕鼠”游戏——双方都在等候着第一个错误出现,而这个错误是会导致不能解 救的后果的错误。在松弛、愉快的气氛下,黐手会是一种社会的交往;两个练习者都有同等的 得益,同时,又避免了 ‘‘以牙还牙”的敌对状况。同门内应存有大家庭的观念,而以牙还牙是 无益于这一观念的。
练好黐手的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要保持开放的思想及求知的性格。当练习者找到真理之 后,练习者还要发展一种接受真理的能力。因此,这里并不是要对练习者提供身体动作上的指 弓I,而是要说出哲理性的观点。
练习者应当明白招式背后的原理及于生活体验当中应用过后的经验,可以说,咏春是“如 何适当地使用能量”。明白这些,练习者便学会了如何用最小的力来搏取较大的力。黐手就是 这种锻炼适当使用能量的练习。
黐手由多个阶段组成,即由放松的技巧练习到真实的战斗。要获得完满的黐手学问就要明 白每一阶段的道理;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项目都会使你的咏春功夫失去平衡或付出惨痛的代 价。
练习者要谨记,要达到高水平的黐手阶段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要有耐心地进行正确科学 的训练,逐步解决了重要的问题时,练习者便会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黐手实际上也是让练习者由拳套基础过渡到实战中解决各个问题的阶段,并顺利过渡到实 战中去。
练习者要想达到本能的自然反应境界,就需要严谨地、按部就班地打好咏春拳基础。
下面介绍黐手的构成:
练习黐手,可分为单黐手、辘手、攻防及自由发挥等阶段,具体练习时要按顺序进行。
黐手的构成
单黐手
碌手
双黐手(攻防练习)
黐手相关的概念
第二节黐手和相关咏春拳概念
黐手,是咏春拳中重要的训练部分,也是随咏春拳流传世界各地的咏春技巧之一。
黐手作为咏春拳的一种训练方式,需要两人对练。这种对练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反射作 用”训练至极端敏感并且将此等效能改变为一种精密的致用。
在进行咏春拳黐手练习时,练习要点为:本能反应与直觉、朝形、追形、中线几个方面。
一、本能反应与直觉
黐手训练时,实际上是经由一定的练习,再使练习者过渡到用本能的反应和直觉去完成攻 防动作,而这也是对真实搏斗唯一有效的应付方法。(图1)
咏春拳黐手,就是要求练习者练习使反应愈来愈快。换言之,就是使练习者能够有较乎常 人更敏感的反应。从而将此种高度敏感的反应,
配合在咏春拳法之中,使练习者能够在真正搏击 的时候,无须经过事前的设定,便能顺着对手来 势去予以最适当的消解。
练习者在最初接触到黐手时,最易感受到本 能反应和直觉的重要。相反,在经过黐手训练后,
可能感觉不到什么,此时仍需要坚持训练,直至 将黐手动作最简捷、最正确、最具效率地动作。
在实战中完全依靠本能反应和直觉,实际是平时 黐手训练所获得的能力产生的下意识反应。
当通过黐手训练之后,即水平达到一定程度 时,在实战中仍必须结合实际,即不能生搬硬套,
应该保持机动灵活性,在各种角度出拳或起脚不 可固守在黐手的机械动作上。
浏览2,7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