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打斗技法

实践者以四肢八体为武器完成击打目标的攻击行为统称打斗。打斗是现实自卫中最常见也是最重 要的格斗形式。相对应支持打斗形式的内容包括了警戒势、步法、拳脚攻防技法等。

第一节警戒势

截拳道通常把对敌的格斗势称为警戒势。警戒势泛指攻防打斗即将进入实际接触前的预备姿势。 对敌姿势以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启动或承接攻防技术的实施与发挥为根本目的。

在截拳道技术中对敌姿势之所以称之为警戒势,主要目的是区别于咏舂功夫的对敌姿势摆桩而言 的。李小龙最初的功夫基础当属咏春拳,他把对敌姿势从正身的摆粧最终定位到侧身的警戒势,主要 是缘于李小龙在武道探索过程中对其他非咏春体系功夫的吸纳。实际上,这是李小龙脱离咏春功夫体 系另立截拳道门户的最明显技术标志。正如李小龙的亲传弟子黄锦铭师傅说过的那样——李小龙把对 敌姿势从咏春拳的摆桩变化到截拳道警戒势,进而在这个基础上他改进许多基本技术的动作结构与发 力方式,从而实现了由咏春拳到截拳道真正质变的飞跃。

从最初的.精武门>、唐山大兄到后来的死亡游戏、龙争虎斗,,如果细心留意李小龙在这 些电影中所示范的对敌姿势,不难会发现此变化。特别是对敌姿势中双脚站位距离的变化相当引人注 目,即对敌姿势中两脚左右间距逐渐缩小,前后间距最终调整到一自然步距大小。可以这样理解,在 影视动作中李小龙所示范对敌姿势的变化与改进体现了其功夫体系不断变革的过程。

一、标准警戒势

在截拳道中,标准警戒势通常是指右手、右脚在前的对敌姿势。如图2-1~图2-3所示。

标准警戒势的站位应该严格遵循强侧前置理论。所谓强侧前置理论也称为重武器前置理论,即截

图片1

拳道实践者要用自己身体最强壮或者说是最好用的一侧对敌。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应该用自身右侧前 置对敌,这样的右侧前置对敌姿势被原始截拳道实践者称之为典型的标准警戒势。当然你是"左撇 子”的话,就应该以身体左侧前置对敌了。

李小龙在《截拳道之道》一书中写道“从右侧前置对敌开始,实践者的进攻动作几乎全部由右 手、右脚来完成,这就如同拳击手左侧身体前置对敌时运用左手刺拳、勾拳等技法那样"。

李小龙之所以强调对敌姿势的强侧前置,是因为这样能够使得截拳道实践者自己最灵活、最有力 的肢体武器处于首发的位置,即能够从离对手的最近位置快速截击到对手的进攻。

下面我们以身体右侧前置的警戒势为例详解其形成时对肢体各部位的具体要求。

从自然站立的姿势开始,两脚前后分开间距一个自然步的距离或稍稍大于一个步距。右脚在前左 脚在后,侧身面对对手,这样使得自身中线偏置于对手,较大程度地避免中线要害直接受到对方的攻 击。所谓中线,指的是人体垂手正立时假想的一条穿越头顶与裆底的直线。一般来说,人体正面要害 薄弱部位多集中在这条直线之上或附近。

假想在地面上存在一条与对手相连接的前后参考直线,右脚的拇指与左脚的脚弓被其纵向贯穿。 右脚全脚掌着地,其与前后参考线夹角在25° ~ 30°,左脚前脚掌着地,脚后跟稍稍抬离地面,其与前 后参考线所夹锐角为45。左右。双膝微屈略向内钳,身体重心置于两腿间,前后各占50%,着力点应 该都放在前脚掌上。

身体右转面向对手,右肩稍稍上抬以获得蓄势与保护下颌的目的。

左臂屈肘,左手拳虚握轻抬置于下颌左侧:右臂屈肘夹角略小于90°,置于髋关节上方,大臂贴于 身侧,注意身体与右手大臂间不应该存在空隙;右手拳虚握置于一个便于直接出拳的合适高度。

在1975年由美国奥哈拉出版公司出的《截拳道之道>_书第144页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基于左 拳能够完成重击这个原因(左手前置对敌),我绝对不提倡那种我们在拳击杂志上经常看到的被许多职 业着手示范的左手拳前探和高举出拳姿势。要让肘关节贴着身体置于髋关节上方,这样弯曲的左臂能 获得足够大的出拳空间。”

实际上,这段话是李小龙从托马斯•英瑟的著作《拳击:击倒的奥秘》一书中摘录出来的,并且他 对这段文字加以下划线来做着重强调。这段话或许能够从侧面解释了李小龙在彳:李小龙技击法》一书 中示范的警戒势与在电影死亡游戏}与《龙争虎斗》所示范的对敌姿势的迥然不同。

《李小龙技击法:中的警戒势图片拍摄于1967年,其前手肘关节离身前探。《死亡游戏》与《龙争 虎斗分别拍摄于1971年与1973年,在这两部电影中,李小龙均以前手肘贴身的形式示范对敌姿势。

警戒势对敌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应该做到身心的松而不懈。所谓松,指的是肢体要做到适度放 松。这不但可以减少疲劳的产生,同时也利于自身速度与灵敏度的提高。所谓不懈则是指要在思想上 重视对手,警觉而不懈怠。从本质上来说,身心的松而不懈区别于肢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截拳道 实践者实施警戒势时所必须贯穿于其中的内在要求。如此形神兼备、表里统一才合乎李小龙最终的功 夫体系即截拳道的科学的学术观。

虽然截拳道的警戒势可以单纯理解为承载攻防技术动作的最隹启动平台,但这不等于说警戒势就 是死站粧。即便是以静观其变化的战术严阵以待,在与对手对峙时仍需动静结合的原则来处之。换言 之,就是在保持身体基本间架不变的前提下,截拳道实践者要以动的形式对敌。警戒势是一种动中求 静的对敌姿势,动是绝对的——身体的适度起伏配合双手交替晃动。这样既可以起到放松肢体的作 用,也可以使自己的某些要害,比如头面部成为游移不定的目标,令对手的攻击更加难以捕捉;还可 以此迷惑对手,一旦对手判断失误就可以乘机入侵。

二、警戒势的变通

虽然标准的警戒势是截拳道最具标志性的技术组成部分。但其并非截拳道武库中唯一的对敌姿势。

格斗本质在于近身与发力,其最直接的表象则是敌对双方各持武器进行攻防对抗。对于徒手格斗 来说,敌对双方均是以自身肢体为武器的。但是,不论是徒手格斗还是持械搏杀,都离不开敌对双方

图片2

在攻防行为上的对抗互动。对应于格斗本质,这种互动性主要 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位势的抢占,二是通过肢体接触将 自身的攻击力主动作用于对手。相应地,截拳道实践者在实施 警戒势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因形就势的变化原理,即要依据自 己所处的位势不同采取不同的警戒势来应对。

当与对手距离相对较近的时候,截拳道实践者一定要把手 抬起来置于面前加强对头部的保护;另外,双脚左右间距也应 该适当放宽,以此来缓冲与对手接触碰撞过程中受到的冲击,

提高自身的稳定性。如图2-4所示。

警戒势的变化除了受到格斗现实环境与具体进程的影响 外,特定的截拳道实践者的个人因素也使得截拳道的对敌姿势 变化多样。比如,某些截拳道实践者来自泰国拳阵营,他就更 习惯于泰拳姿势对敌;而某些截拳道实践者来自传统武术的门派,相应地他就更愿意用前门户对敌。 尽管这些截拳道实践者所采用的对敌姿势与标准的警戒势在外在形式上差别很大,但这并不妨碍这些 实践者的截拳道属性。因为截拳道练习追求的是个性的塑造,你的技术并非一定适合我——更多的是 吸收有用的,创造适合S己的。

三、警戒势的训练

虽然警戒势既不是攻击技术也不是防御技术,但其却是承载这些技术的启动平台。平台的好坏程 度,也就是警戒势的间架结构坚韧性决定了攻防技术的正常发挥。坚韧性指的是间架的稳固性与弹 性。如果截拳道实践者的警戒势间架稳固且富有弹性,那么其不但能够承受较大的力,而且能够支持 整体发出更大的力。人体间架结构坚韧性能除了源自常规的体能素质动态训练外,独立的警戒势站粧 的静态训练则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训练方式。

实践者按要求搭建警戒势。目视前方,犹如夜间视物。如此静静站上一段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 渐延长到半小时以上。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适现象,均会随着训练的深入而消失。坚持是取得成 绩的前提,请大家坚持,成绩自然会体验到。

再者,还可以通过以手持物,如小哑铃等的方式增加训练的难度。

我们建议大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训练。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截拳道强调重武器前 置的对敌姿势即右手、右脚在前的警戒势,但这并不等于说从根本上否定左手、左脚在前的警戒势。从 全面角度出发,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应对复杂的街头对抗,截拳道实践者有必要对左侧前置的警戒势进 行与右侧前置警戒势等量甚至是起量训练。本书对训练方法的阐述均以右势技法为例做主体内容进行讲 解示范,相关左势的训练内容敬请广大读者朋友参考右势训练自行完成,以后我们就不再赘述。

在实际的街头环境,能随时随地从自然姿势瞬间过渡到警戒势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简单。 实践者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除了受到训练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外,更多是被实践者有无进行过专业的 科学训练左右,因为大多数人诸如反应速度快慢等的素质并无太大差别。基于此,下面我们就为大家 提供一些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


  1. 单人快速警戒势定位训练


训练者从自然站立。左脚基本位置不变,右脚向前进一步,身体前移定位成标准的警戒势;右脚 后收到原位,左脚后撤一步,身体后移再次定位成标准的警戒势;左脚前收到原位,右脚向右横开一 步,身体右转定位成面朝右的标准警戒势;右脚回收整体复位,左脚向左横开一步,身体右转再次定 位成面朝右的标准警戒势;左脚回收整体复位,左脚前进一步,身体逆时针后转定位成面朝后的警戒 势。最后,左脚回收身体顺时针转动,整体恢复为自然的站立姿势。

完成一次完整的训练程序,训练者需要经过5次配合步法移动与身法变换的警戒势定位练习。这 远远超越了单一面向对手时警戒势的定位训练。训练者通过这种练习可以深刻体会搭建不同位势的警 戒势时所产生本体感觉,从而不断适应,逐渐完善自己在不同位势下有感即应瞬时形成与敌对峙警戒 势的能力。

  1. 多人配合警戒势定位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指定某一人为训练者,其他成员为陪练者,陪练人员的数目最好不要低于4人。

训练者闭目自然站立,陪练者站在以训练者为圆心以自然步距2倍长度为半径的圆周上对训练者 进行包围,训练者面朝其中一个陪练者。规定陪练者通过叫喊或击掌的方式发出声音,训练者在听到 任何一个陪练者发出声音的瞬间要尽可能快地以警戒势面对这个发声的陪练者。注意:训练者不要在 乎陪练者的站位姿势,因为这不是重点!

随着对该训练的不断深入与适应,我们可以对这个多人配合的训练形式加以适当变化,使其更接 近于真实的街头自卫。比如,训练者睁眼以对包围他的陪练者,陪练者在发声的同时向训练者前进一 步做拳或脚攻击;这个时候训练者就要尽可能快地从S然姿势启动截击来化解陪练者的攻击;然后迅

速恢复成警戒势面对这个发动攻击的陪练者。当然,只要开动脑筋你还会创造出更多的训练方法。

第二节步法原理

步法是截拳道实践者在学习警戒势达标后紧接着要进行的训练项目。

从现今社会上流行的大众化截拳道教学内容来看,步法在其整体训练中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而 更有某些所谓的截拳道教练提出"尽量模仿上身动作,脚步跟上就行了”的"高论”。实际上,这些都 是不可取甚至愚蠢的做法。李小龙曾经对于步法做过这样简单直接的总结,——‘‘把你的双脚置于适 当的位置,以此作为整个攻击的一个支点。步法正确合理地施用既能够保持g身平衡又能够将‘无形 之力’注入攻击中提升打击力度。这就如同在棒球运动中,需要通过腿脚运动来协调自身位置与整体 发力"。

步法可以说是一切地面站立运动的基础。李小龙从来没有对步法的重要性低估与轻视过,他曾断 言:_’一个人技术的好坏依赖于其足下所为。”毋庸置疑,每一拳、每一脚、每个闪避动作都始于脚下 动作。另外,从战术角度而言,截拳道实践者也可以利用步法予以对手欺哄,诱其落入自己预定的 ‘‘圈套”内,然后加以重击。

步法也是“防御性攻击”与u攻击性防御”的基点。步法是g卫实战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步法让 自己始终处于远距离格斗范畴外或者置身李小龙特别强调的’‘格斗度量"之上,这样使得对手的肢体 武器攻击往往不能到位,从而化解掉对手的打击意图。在中近距离格斗范畴上,实践者通过步法可以 调整敌我双方间的对应角度。以此来闪避对手的攻击同时能够把自己的双手解放出来,方便用上肢技 法回击对手。

对于格斗技术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在发起攻击或实施击打的时候大多是猛冲狠打,但往往却忽视 了步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显而易见,这种做法是极为不明智的。李小龙曽多次强调过"步法合理运 用能够击败任何形式的攻击!"

一、步法一-人体运动链的起始端点

在运动力学中,把从足下开始运动至肢体发力的整个过程称作运动链。从这个概念出发,要想获

得预期发力的效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实现。

_是要有力源。基于惯性原理,原动力越强大最终尖端发力就越大。

二是参与运动的各个肢体环节在链接运作过程应该做到全面参与、协调配合。

二、步法是控制位势的“调节器”

步法在实际格斗中除了支持发力外,步法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攻防过程中调节敌我间的位 势,使得自己始终占据便于攻防的有利位置,为直接的攻防技术实施的得手创造必要的条件。位势包 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距离,二是角度。步法以底基运动的形式对位势做整体把控,身法则用于位 势微调。需要说明的是,身法运动仍然依赖于步法的支持。所以从根本上讲步法才是控制位势的“调 节器

无论是何等距离,我们在运作前手直拳时腰部以上的动作几乎是一致的——脊躯的转动,肩关节 的放长,肘关节的伸展,腕关节的坐翘。影响前手直拳效果的唯一变量是双方间距,距离适中打击效 果就突出,距离过远、过近打击效果都会出现折扣。显而易见,步法对距离的调整非常直观。但其中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步法的原动力多是"后脚”,这个后的概念指是运动方向的逆向。在前手直拳实 施中后脚通常指左脚,左脚向地面踏蹬力量的大小决定整个身体前进距离多少一踏蹬的力量越小, 身体前移的距离就越少:踏蹬的力量越大,身体前移距离就越多。这样就能够形成从刺拳到渗透打击 性质不同的前手直拳。

同样的道理,当前手直拳用于佯攻虚击之时,则仍需要步法参与其中,这个时候后脚的踏蹬力要 适度,使得身体向前移动的距离相对小于常规前手直拳前移的距离。为了使对手确信攻击的真实性, 实施者还需上体动作一致于常规出拳,以此迷惑对手。

在用步法调节敌对间距的时候,无论进与退都应该尽可能做到警戒姿势面对对手。在具体的步法 动作始末,双脚间的距离应始终保持警戒势原位站立时双脚间距长度。而在基本的单脚弧线移动步法 运作过程中,则须支撑脚在位移脚停止运动的瞬间协调与其的角度,使得自己前、后脚间的参考线贯 穿对手。比如以前脚为支撑足,两脚间距为半径后脚向左或右移动,后脚动作到位瞬间前脚需稍稍做 以左右调整,以保持原来警戒势时双脚的对应位置与角度。

通常情况下,截拳道实践者需以灵活的小步幅形式来完成基本步法的实用。但这其中有一例外需 要明确,就是在向后闪避对手大力攻击时,则应以大步幅的形式退却,以期尽快尽早脱离对手攻击

三、截拳道基本步法

在最基础阶段,截拳道的步法包括了分别向4个方向即前、后、左、右移动的若干顺序性连动步 法与逆序性连动步法。所谓顺序连步是指意欲向哪个方向移动,那个方向所在的脚就首先移动,另外 一只脚随之同向移动:所谓逆序连步是指意欲向哪个方向移动,那个方向所在的脚要随着另外一只脚 首先移动后而跟进。顺、逆序连步的不同点则在于始动脚的不同,二者最终定位都是两脚的序列不 变,即前脚还在前,左脚还在左。当然,这些基本的步法在具体实施运用中会与截拳道最基本的攻防 技法一样有着无穷的变化与组合。

根据顺序性连动步法启动时力源的不同,截拳道基本步法可以大体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拖拉式步法。“力起前脚蹬地”以此驱动前脚向前’‘迈进”或"踏进”,到位后拖拉后脚 跟进完成,前脚拉后脚是其运动本质所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前"泛指移动方向。

拖拉式前移步具体运作——从警戒势开始;前脚蹬地微微上抬并向对手方向迈进若干适当距离, 然后用脚跟先着地的形式定位前脚下落在前脚止动瞬间拖拉后脚同向跟进相同距离,最终完成整体 朝向对手的移动。动作如图2 - 5~图2_7所示。

图片3

拖拉式后移步是拖拉式进步的逆向运动,具体运作——从警戒势开始;后脚蹬地(借此获得地面 提供反作力)微微上抬并向自己身后倒退若干适当距离,然后用前脚掌跟先着地的形式定位后脚下 落。在后脚止动瞬间拖拉前脚同向跟进相同距离,最终完成整体朝背后的移动。动作如图2_8〜 图2-10所示。

在实战中,拖拉式步法以纵向的前后进退步法的联合实施见常。其最主要的功用是在调节敌对双 方间位势的过程中,实践者体察评估对手能力高低或是游移于“格斗度量”内外来迷惑对手掩盖自己 真实意图。不可否认,前后进退步法也可以直接用于负载攻击或防御技术。

当然,用拖拉式步法也可以完成横向左右的位移,不过左右侧向移形变位的目的除了维系与调整 敌对双方间距外,其更直接是用于避闪对手"猛冲直撞”或(并)占据对手攻防空档或死角,掉转自 己"炮口”做迂回攻击。虽然横向侧移基本运作要点同拖拉势进退步法,但仍有一些细节需要特别明 确,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操作加以具体的说明。

拖拉式左移步是从警戒势开始;后(左)脚蹬地微微抬起向自己身体左侧移动若干适当距离,然 后右脚随之跟进相同的距离,保持原警戒势不变。动作如图2-11~图2-13所示。

拖拉式右移步与拖拉式左移步动作相反——从警戒势开始;前(右)脚蹬地微微抬起向自己身体 右侧移动若干适当距离,然后左脚随之跟进相同的距离,保持原警戒势不变。动作如图2-14~ 图2-16所示。

图片4

在侧向移动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_是利用身体的惯性来加速整体运动。向右侧移时,身体要 在脚下启动前的瞬间微微向右倾向身_向左侧移时,身体要在脚下启动前的瞬间微微向左倾向身。二 是脚下动作须精准,运动到位时,前后脚不能交错。

拖拉式步法除了直线路径运作外,还存在弧线路径步法。_般情况下,弧线步法的实施多以实践者前边的腿脚为转动轴,以后边的腿脚做左或右的弧线摆移来调节自己所在的位势。以后腿向左做弧 线摆移运作的步法称为左环绕步,动作如图2-17~图2-19所示;以后腿向右做弧线摆移运作的步法称 为右环绕步,动作如图2-20〜图2-22所示。

图片5

第二类是推送式步法。"力起后脚蹬地”以此驱动前脚及上身迅速向前"滑翔飘移”,几乎与此同 时后脚借整个身体向前冲撞的惯性瞬间跟进,完成向前的位移。后脚推前脚是其运动本质所在。此中的"前"“后”概念同拖拉式步法所述。

推送式步法与拖拉式步法最为明显的外在区别就是推送式步法的动作速度远远快于拖拉式步法, 而其中"后脚推前脚”的细节动作常人并非可以简单地通过肉眼观察到,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实践者需 要用心体会。推送式步法的实施是针对直接攻防而言的——快速抢占最佳的位势,特别是你压着对手 打或对手压着你打的时候。

向前的推送式顺序步法即前推步也称快速进步。从警戒势开始:后脚蹬地以此获得地面强大的反 作用力来推动整个身体前移,这个动作类比于划船,可以把后脚理解为撑船的桨,把身体理解为船 身在前脚与身体前撞的瞬间,后脚借此惯性跟进,几乎是前后脚同时着地,但注意其绝对不是向前 的“跳跃”。前推步动作如图2-23~图2-25所示。

图片6

向后的推送式顺序性步法即后推步又称快速退步,其是快速进步逆向运动。从警戒势开始,用前 脚蹬地以此获得地面强大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整个身体向自己身后移动在后脚与身体向后撞出的瞬 间,前脚借此惯性跟进,几乎前后脚同时着地,动作如图2-26~图2-28所示。

实践者做前后推步时,如果只移动前脚或后脚,而原动力脚不跟进的话,我们称之为刺步。后脚 推前脚的剌步为前刺步,动作如图2-29~图2-30所示:前脚推后脚的刺步为后刺步,动作如 图2-31 •"图2-32所示。

垫步是前后推步的变化形式。前垫步从警戒势开始,后脚蹬地借地面反弹力移至前脚后,与此同时前脚刺身体前撞,前脚落地后恢复成警戒势,动作如图2-33〜图2-35所示;后垫步与前垫步运作相 反,运作如图2-36〜图2-38所示。

进步也称前过步,其由前刺步启动,前脚前刺到位,后脚顺势迈进向前超过前脚,接继向前的顺 ^ 序步法。运作如图2-39〜图2-41所示退步也称后过步,其由后刺步启动,后脚后剌到位,前脚顺势倒退向后超过后脚,接继向后的顺序法。运作如图2-42~图2-44所不。

图片7 图片8

无论手型与攻击触位,但凡拳、掌、指、腕、臂的击打动作统统称之为拳法。

根据技术动作的运行轨迹不同,截拳道的拳法可以分为冲击、挥击与抛击三大类。直线冲撞用肢 体尖端进行攻击的打击技术即是冲击。弧线抡摆用肢体侧锋进行攻击的打击技术即是挥击。弧线抛射 用肢体棱角进行攻击的打击技术即是抛击。

一、冲击式拳法

在截拳道中,前手直拳、撞棰与后手直拳是最典型的冲击式上肢打击技术。

  1. 前手直拳


前手直拳并非近似于拳击的刺拳,这是因为其实际操作过程中包含了一些非常特别的肢体运动序 列与姿势定位。相对于其他拳法而言,前手直拳非常难于掌握,李小龙认为打直拳"不是自然动作"。 通常而言,截拳道的直拳需要较长时间的研习训练才能达到完美程度。

李小龙把截拳道直拳定性为“截拳道所有拳法的支柱”、"截拳道技术的核心”,同时他还强调说: "百分之九十的打击是由前手即右手来完成的"。具体对截拳道实践者来说,掌握前手直拳更具特殊的 "深远”实际意义——在远距离格斗范畴上.配步合理的前手直拳能够相当圆满地完成对目标远程奔 袭,而这往往也是更多对手始料不及的。

从警戒势开始,实践者轻轻提起左脚跟把重心向前向上移到前腿。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实践 者收腹尽量做到腰腹胯臀适度"紧张n。如此提供给实践者出拳时的稳固的身体框架支持。

出拳,手的动作先于脚。这可能是截拳道前手直拳难于掌握的第一个原因。通常情况下,出 拳攻击是脚先手后:或者是手脚同动的,其典型手脚同动的例子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走路这个动 作。手前脚后的出拳.不但能使得实践者快速攻击到对手,而且也能够避免出拳前由于身体其他部位 的"大"动把自己的攻击意图暴露给对手。

用推送式步法启动整体的前行。后驱是承接左脚提踵前移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身体向前推 进,以提高自身肢体武器与对手接触时的冲撞力。从而使得攻击力大幅度地提升。

转髋与调形放膀。在快速推进过程,实践者要把S己右侧的髋关节转向对手,让脚蹬地产生 的反用力顺畅传导至身体躯干。脊背承接转髋动作趋势躯干立转整体前送,最后过渡到侧身展肩放 膀,把劲力顺畅地传导至右臂。

冲撞。以前手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所在拳面的位置与对手要害相接触,攻击目标深入对手肢体表面内8〜10厘米,以提高攻击时的穿越力。在攻击到对手的时候力求做到快速冲撞,而不能是持续"推送”〇

前脚落地,这个动作在攻击到对手后完成的。实践者在前脚没有落地前攻击到对手,能够使 得自身重量加到对手身体上,而不至于浪费传递到地面。

攻击拳直线回收,后脚着地。如果实践者做原位的前手直拳,则需要前脚在落地瞬间逆向反 弹回收至原位即可。

 

截拳道前手直拳的动作示范如图2-45〜图2-47,因为对直拳的要求特别多,这么多细节是很难用 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的。

 

图片9

如果实践者在实施前手直拳的过程中不习惯手前脚后的肢体动作顺序,颠倒了冲撞与前脚落地的 顺序即前脚落地之后才是冲撞发力。那么可以用落地的前脚向后蹬地,使得下肢逆行的方式来补偿。 如此中上盘的前冲与下盘逆行就造成了整体的刹车效应,在整个身体在惯性作用下必定超常加速前 行,如此就产生更大的冲撞力,从而提高了前手直拳攻击力度。动作如图2-48~图2-50所示。

实践者在整个动作过程右臂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出拳时是手把肘关节拉出去的,收拳时是肘关节 把手拽回来的;除了在手臂展直极限时紧一下外,来去途中均不用力。另外,在出拳中应该时刻不要 在忘记用后手护住自己的头面。

最后还要补充的是,用拳攻击对手时,握拳需要正确,示范如图2-51~图2-54所示。

图片10 图片11

标准的前手直拳有两种常见的变化形式,即标指与刺拳。

标指又称指戳.其基本动作与前手直拳相类似,不同的是以指代拳完成攻击,动作示范如 图2-55~图2-56所示。相对于以重创对手为目的的前手直拳而言,标指攻击目标定位在眼睛、咽喉 或腋窝这样相当薄弱的人体要害目标,所以标指在实施过程更注重动作速度与攻击的准确度而非攻击 的力度。在用途上,标指则以突袭对手和干扰对手常见。

前手直拳不以重创对手发力为目的运作形式即是刺拳。刺拳在实际应用中多见于桥接、引诱或干 扰对手的情况。从这个角度上说,实践者完全可以省略掉标准前手直拳的动力链上的一些相关环节, 只需用手臂屈伸即可完成刺拳实施,动作如图2-57~图2-58所示。

浏览1,7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