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捶
在截拳道中撞捶也称前手直拳的埋身攻击。其属于中位直线拳法,即攻击拳从实践者的中盘启动 沿直线向前攻击对手胸腹腰肋等中盘要害。从警戒势开始,实践者轻轻提起右脚跟把重心向后移到左 腿,提起右胯使其对准对手:然后后脚蹬地后驱前脚前行,同时右胯下沉,腰身纵向前摇带动前手拳从中盘直线前撞而出。前脚向前移动的距离应该两脚长为度,冲击距离过短有碍发力,冲击距离过长 则不利于动作转换。另外,当攻击到位时,前手拳不要超过自己的前脚尖。在整个击打的过程中攻击 手臂需要始终保持适度紧张而不是放松。最后,撞捶以前手拳后收前脚逆行回撤至原位或后脚跟进结 束。还须注意的是,后手应该始终置于头前或脸侧以防对手的反击,动作如图2-59~图2-61所示。

虽然撞捶与前手直拳都是向前直线运动的冲击拳法,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手直拳形如开弓 放箭,偏重疾快,撞捶形如抱梁撞钟,意在沉重。实践者在实施撞捶时应该有身体撞击手臂的感觉, 如锤砸钉——身体是锤子,手臂是钉身,拳为钉尖。
后手直拳
截拳道后手直拳又称交叉拳。由警戒势开始,后脚蹬地,身体右拧,后手拳从身体中线沿直线向 前打出;前脚向右前侧移一步,以利于身体的拧转,在出拳的过程,要求后肩与后髋对准目标,手射 不要外翻,如此才能把身体冲量集中于向前运动的后手拳上。后手拳在接触目标后,左脚跟进落地。 最后按原来出拳路线收回后手。前手拳在后手拳出击过程要置于面前或脸侧来对自己进行保护,动作 如图2-62~图2-64所示。

后手拳攻击距离较前手拳远,使得实践者能够在出拳攻击过程中不断积累攻击冲量。所以在拳击 中后手直拳一般被多用于作重创性拳法。但是由于截拳道对敌遵循重武器前置理念,截拳道后手直拳 并没有西洋拳击的后手直拳那么’‘重”。其次,为了提高出拳力度,在实施后手直拳过程拧腰送髋的参 与。这需要实践者身体的左右拧转,无疑此瞬间会把S身中线暴露给对手。再则,后手拳与攻击目标 距离较前手拳远,比较而言其所需要的运行时间比前手拳多一些。如此给对方较长的反应时间,妨碍
攻击得手。相对来说,截拳道的后手直拳多参与联合攻击或者用之为补充攻击。截拳道的后手直拳与 其打击目标相距较远,所以其实施更需要按“手前脚后”的模式来完成。出拳时尽量减少征兆,并且 做到快打快收,如此才能使得后手直拳与前手直拳一样凌厉无比、效果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 后手直拳的意义在于使截拳道实践者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左右手均擅长的格斗士。
二、挥击式拳法
在截拳道中,平勾拳、翻背拳、上击拳、下砸拳则是最常见的挥击式上肢打击技术。
平勾拳
截拳道的平勾拳简称勾拳,是最常见的近战拳法。由警戒势开始,左脚向左横向刺一步,同时左 肘沿顺时针做360°水平圆运动,右手在水平方向逆时针平摇180°;右脚弧线抡摆至前方,与此同时身 体左旋、右臂夹肘在身前做由右向左的横向攻击。动作到位时右脚跟提起,右拳拳心向内用拳面做攻

一般情况下,后手平勾拳既可从警戒势启动,也可以承接前手平勾拳来启动,但前后手互补连击 的情况更多见一些。右脚向右横向刺挪一步,同时右肘沿逆时针做360。水平圆运动;左脚弧线抡摆至 右前方,与此同时身体右旋左臂夹肘在身前做由左向右的横向攻击。动作到位时左脚提起,左拳拳心向内用拳面做攻击触,此为后(左)手平勾拳,动作如图2-68~图2-70所示。

当实践者运用勾拳对敌不便移形换位的时候,可以用朝特定方向踏步或跺脚的形式来弥补步法运 动的不足与不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相对狭窄的环境中,用脚下的“小动作”来代替位移明显的 步法来提高的攻击力度的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实施平勾拳时也应该力求做到击中对手后再做前脚 落地碾转。
最后,我们看一下平勾拳的回收动作。当实践者用平勾拳击中对手的时候,仍然需要把攻击目标 定位在对手体表之内8~10厘米处,意想击入或击穿对手的要害部位。完成攻击之后攻击手依然沿原来 攻击路线运行向内画弧收至身前,这个动作具有撕扯性,即击中对手后随即附加了对对手的额外打 击。从出拳到回收,平勾拳整个运动轨迹是一个从外向内的水平圆。另外,实践者可以通过调节大小 臂的夹角形式来调节平勾拳的攻击距离,如此把常规平勾拳"花样翻新”为能够仲缩自如的动态多变 拳法。
- 翻背拳
从翻背拳技法的运动轨迹来看.其当属于平勾拳的逆向运动。截拳道的平勾拳是从身体外侧向身体内侧运动来实施的弧线水平攻击,而翻背拳则是由身体内侧向身体外运动侧实施的弧线水平攻击。
在实战中,单一的翻背拳运用多是用前手来执行实施的,目的在于干扰对手或引导其他技法实 施,重创对手的意图并不明显。由警戒势开始,实践者前脚前刺同时前手肘外展挥臂向前做攻击,但 前手整臂不能过于求直,否则易于使得肘关节受到损伤,翻背拳以拳轮为主要攻击触点。攻击到位 时,实践者既可以用后脚向前的跟进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前脚逆行反弹的方式恢复至原位以保持警戒 势时双脚间距,具体选择则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前手翻背拳回收时以肘关节顺时针画弧回拽到身前原 位,从出拳到回收,翻背拳整个运动轨迹是一个从内向外的水平圆,动作如图2-71~图2-73与 图2-74~图2-76所示。
如若想用前手翻背拳来重击对手,那么,这往往就需要用其他攻击技法做引导翻背拳的实施。比如 实践者可以用前手平勾拳或前腿侧踢为翻背拳开路做引导,用这些技法的结束动作给翻背拳一个蓄势的 机会,即把对手置于自己身体右侧,并且尽量让自己前手臂贴到甚至缠到自己身上。然后后脚驱、前脚 刺,转髋、拧腰、抖肩、放肘、挥拳做横向发力完成背捶重击,动作如图2-77〜图2-79所示。

通常情况下,实践者不便用单一后手翻背拳直接启动对对手的攻击。其中原因有二,其一是后手 背棰的攻击距离远远小于前手的攻击距离,其二是在单纯使用后手背捶做攻击与前手背捶不同,其首 先需要做蓄势即左臂内收,显然这需花费时间的完成,如此使得对手有机可乘。后手背捶更多时候用 在两手的配合运用上,比如前手做拉手,后手做背捶来完成连消带打类的封手攻击。
上击拳
上击拳也称上勾拳,是一种纵向由低向高进发的弧线拳法,其与常规勾拳一样属近战利器。
前手的上击拳由警戒势开始。与启动前手平勾拳一样,左脚向左橫向刺挪一步重心移到右腿,身 体下俯并右转,同时左手在竖直方向上向内向下再向上摇一个扁的小圆,右手向内向下画弧180。把其 肘关节置于右髋上方。接下来,右脚前刺或原地蹬地重心后移,随着右侧髋关节向上翻挺,前手在大 小臂适度夹紧的情况下对准攻击目标向上挥击而出,动作如图2-80〜图2-82所示。
后手上击拳基本运作模式与前手上击拳类似。由警戒势开始,右手在竖直方向上向内向下再向上

摇一个扁的小圆,左手向内向下画弧180。把其肘关节置于左侧髋关节上方,同时用右脚右刺启动身体 的左转团身蓄势。左脚前刺或原地蹬地重心前移,随着左侧髋关节向上翻挺,后手在大小臂适度夹紧 的情况下对准攻击目标向上挥击而出,动作如图2-83〜图2-85所示。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实践者的是,在发出拳上击的时候一定要把同侧的髋关节对准攻击目标,这样 发力时才顺畅!
在上击拳的基础之上,实践者完全可以直接对其动作细节稍加改动即可变换为铲勾拳、撩拳 (手)等的技法。把攻击手臂肘关节夹角放展后向前的发力时即为铲勾拳,如图2-86所示;把攻击手 臂肘关节夹角放展后做肘关节夹角边收缩边向前向上的挥击发力就是撩拳,如果放拳展手来做攻击的下砸拳 图2-87

截拳道的下砸拳攻击路线当属于上击拳的逆向轨迹,即下砸拳是由上向下对对手实施打击的。由 警戒势开始,实践者左脚后驱右脚前刺,重心后置腰身上提同时前臂曲肘上抬使得前手拳高于头,此 刻后手拳应该附于前臂肘关节内侧。然后,重心瞬间前移,沉身落膊前臂纵向下劈止于前腿膝关节内 侧。最后或前脚反弹逆行或后脚跟进,双手回收至原位,整体恢复成警戒势。此为前手下砸拳,动作 如图2-88〜图2-90所示。后手下砸拳基本动作模式与前手下砸拳类似,都是提身蓄势,沉身发力。但 与前手下砸拳不同的是,后手下砸拳是用左脚后刺来配合手臂的下砸的。
截拳道下砸拳在实际运用当中以"截击"或"反击"的形式常见。比如,对于俯首前冲欲实施抱 腿摔技的对手,截拳道实践者完全可以直接用下砸拳攻击其后脑或锁骨,以此当头棒喝对手的进攻; 当实践者已经被俯首前冲的对手抱住前腿时,后腿稍稍后撤,用前手、后手下砸对手后脑或后背即可 摆脱对手的缠抱。
另外,下砸拳也可用来截击对手的其他形式的肢体攻击,但应该注意其切入角度需要到位。例 如,用下砸拳截击对手直线拳法时.截拳道实践者不应该与对手直线相对,而是需要与对手错开一定角度,从斜刺里来用前手拳下砸对手的攻击手臂,如此才能提高下砸拳得手的几率与强化打击效果。
运动轨迹介于上勾拳与平勾拳间存在截拳道的挥击性拳法,我们称之为斜勾拳。其攻击轨迹是始 于实施手臂同侧的髋关节止于异侧肩关节前,其动作模式介于上勾拳与平勾拳间,右手斜勾拳动作如 图2-91~图2-93所示,左手斜勾拳动作如图2-94~图2-96所示。至于其他细节类同于平勾拳与上 击,这里就不再做过多讲解,

三、抛击式拳法
在截拳道概念中,扣杀与抛拳属于典型的抛击性拳法。一般来说,扣杀是由前手实施的,是中近 距离拳法;抛拳则多是由后手实施的,属于远距离拳法。
- 扣杀
前手扣杀由警戒势开始,实践者后脚驱前脚刺,身体前摇前肘上提,把前手拳收到右肩前,然后 翻肘向前把前手拳向前下方抛出。动作到位时,要求右侧髋关节前拧脚跟外撇。然后,前脚逆行,同 时背拉肩,肩拉肘,肘拉手恢复到原位,动作如图2-97~图2-100所示。
前手扣杀多数情况下,用于截击对方的弧线性腿法。恰到好处的一记扣杀往往会令对手的自以为 是的攻击腿作废。
- 抛拳
后手抛拳由警戒姿势开始,后脚驱前脚剌,身体前摇左转沉身,同时把后手收到左肩前;身体右 转,左脚向前跟进,左脚跟外摆,同时上体向前摆重心前置,左手拳向前方抛身射出。攻击到位后, 前脚逆行,重心回收后脚后拉,把攻击拳拉至原位,动作如图2-101〜图2-104所示。
在做后手抛拳需要注意的是,后脚应该向前向体侧移动跟进,如此与前脚横开一定间距,便于发

拳时身体做大幅度拧转.使得后肩能够顺利拧到正前方,后髋也接近于朝向正前方:再则抛击过程 中,要做到“领肩提肘”即要使攻击手臂有被架起来或吊起来的感觉,这样整个抛击过程才更加流畅 迅猛。实践者也可以把抛拳理解为"抡着后手打直拳"。
后手抛拳多用于与前手直拳配合使用,往往是前手直拳开道或定位,后手抛拳做重创攻击。
四、拳法的训练
对拳法技术的基本掌握需要实践者多以空击与击物交替练习来获得。实践者通过大量的空击的训 练以定型拳法运作,而击物训练的目的则在于检验拳法定型是否正确。当实践者以某种拳法击打到距 离适当上的手靶时,如果声音清脆响亮,那么可以基本断定其定型正确。
在实际自卫过程中,想用一记拳法即能重创对手的可能性并不大,得手后对对手的连续攻击是取 得最终胜利的常见策略。那么拳法间如何做以衔接才算合理、完美呢?连续攻击制胜的根本原因就在 其能够提高攻击密度,使得对手疲于防守而无暇顾及于反击。
连续拳法的起势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赋形造势,二是因形就势。所谓赋形造势就是在出拳前先营 造一个有利于此拳法出击的形式,如此蓄势后再发拳;所谓因形就势就是当时所处的形势适合出于什 么拳法就启动什么拳法攻击。做拳法的连续攻击的时候,第一拳可以造势也可以就势,但后边所捿继 的拳法由一定要因形势就势而发。换句话说就是,前面的拳法的收势动作即是后续拳法的出势。那 么,前边的拳法如何为后边的拳法创造条件,后边的拳法如何利用前边拳法的余势呢?我们可以通过 用同一手臂连续实施对敌的组合攻击从而较为容易地体会到这其中的学问。
下面我们为广大读者提供两组常见的拳法组合训练模式。
第1组是下砸拳与翻背拳联合运用,这组前手拳法连用即可用于对抗对手直拳攻击。用于对抗直 拳时,由警戒势起,前脚右滑身体左转沉身前手下砸,然后收前手至左肩前,顺势向前向右用翻背拳 横向击出。
第2组是下砸拳与直拳联合运用对付对手跤架扑抓。直接从警戒势做沉身前手下砸拳,然后前手 略微回收再顺势向前撞捶
3连续拳法的攻击不仅仅表现或停留在用同一手臂发动攻击之上,双手相互交替出击才更为常见。 那么,双手交替出击又是如何做以招式运用上的合理承接呢7解决双手交替连续出击的因形就势需要 合理的身法配合做支持。
除了身法能够影响到左右手连续交替出击外,步法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左右手父替 攻击应该是要应节合拍的运动中完成的,原地站得再稳,速度再快也是徒劳无功的。另_方面,如果 步法散乱、脚下无根,则攻击没有多大杀伤力,这样做只能说是浪费体力罢了。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打 拳与运步的关系,这里我们再做总结即以拳动脚动、拳到步到、拳回步止为上;以脚动手动、脚到手 到、步止拳回为下。虽然这两种动作在时间上相差无几,但是所产生的攻击力则有天壌之别,因此动 作次序不可颠倒。
下面我们罗列几组常用的左右手交替出击组合攻击模式供实践者参考。
第1组:瞬间五直拳练习。其从警戒势开始,右脚前刺右手直拳,左脚向前进步同时左手连续做 两次出击——左脚空中时打一拳,落地时打一拳,左转身右脚跟进半步右手直拳,右转身左手直 拳,最后止于左手在前的警戒势。接下来实践者可以用这个左手在前的警戒势启动瞬间五拳练习。 在这个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就是进步迟缓和拳法衔接不紧密,第3拳攻击距离短且无力,第4拳 转体幅度不大,最后一拳身体复原速度慢。纠正方法是,在进步过程中,左脚不要拖地而行,而是 要抬起来过步,最好是跑动起来!这样能够使得进步迅速。用身法的向前摇动与直拳运动轨迹匹 配,使得身法与拳法最大程度的协调统一,能够使得出拳更加流畅,如此也就提高了拳与拳承前启 后的衔接密度。
第2组:左右手平勾拳交替出击。这组拳法其实我们在讲解单个平勾拳时已经做了说明,只要实 践者把单一平勾拳的启动即蓄势动作放大成平勾拳后,再接继做后面的勾拳即平勾拳的交替出击组 合。影响平勾拳击打频率是动作的幅度,要想击打节奏密集,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身法左右平摇要 快,二是攻击手臂肘关节夹角适度,整体拳路左右边界不得超过横肘,双拳的相对界线不得超过身体 中线。相类似,左右斜勾拳交替与平勾拳与斜勾拳组合也适用于上述要点。这里就不再多言,请实践 者在训练时多多体验。
第3组:警戒势起,右手直拳,接进步左平勾拳,加右手上撩。
第4组:警戒势起,右手直拳,接进步左手直拳。
第5组:警戒势起,右手直拳,接进步左手直拳,加右手直拳与左手直拳。
第6组:警戒势起,右手直拳,接进步左平勾拳,加左手上撩。
需要说明的是,拳法之形势上下相承的原则也适用其他技法,不但适用同类技法的组合运用,也 适用于非同类技法的组合运用;不但适于攻击技法间的联合运用,也适于防反技法的联合运用。
第四节腿法
无论运动轨迹与攻击触位如何,只要是由下肢实施的击打动作统统称之为腿法。
一、腿法总则
腿脚在日常生活的主要作用就是支撑走路,与手臂相比较要粗壮得多、力量也大得多。高质量的 腿法攻击,威力巨大,尤其是与拳法配合运用,往往令对手首尾难顾,防不胜防。一记恰到好处的腿 法有时候足以摧毁对手的战斗力。然而,实践者在实施腿法攻击时需要由双腿支撑身体转化为单腿支 撑,动作预兆大,行程距离远。运用时变化不及手臂灵活,攻防转换与连续攻击能力较拳法差。腿法 这些诸多不足之处是实践者须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努力克服,除了平时注重对下肢柔韧、力量、平衡、 速度与协调等专项特质的培养训练外,更重要的就是在具体实施腿法攻击时遵循一些内在的运动机理 即腿法总则,来保障每种腿法动力定型正确。
第1点,尽可能在运动中起腿。这既可解决腿法攻击时距离差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除原地起腿 时身形对臀胯运动的限制,从而获得与拳法一样由重心切换而出的攻击力。
第2点,启动攻击时,应该是由胯到脚依次节节贯通运动,利于能量传递;收脚时则应先沉身, 这样能够用身体把攻击出去的腿的整体抽拽回来,比攻击脚单纯自然下落要快得多。
第3点,在发力之前,攻击腿髋关节、膝关节与攻击目标尽量处于一个平面内。如此有助于提升 爆发时的产生破坏力。
第4点,在发力之前,应尽可能保持上身不动,减少腿法攻击的预兆。
第5点,在发力瞬间,一定要合理地协调臀胯,这样才把攻击力发挥至极限。
第6点,攻击腿在攻击过程中应该相对放松,到位瞬间需要收紧一下。发力以腿部伸直即可,不 可以过分伸展以至成为反弓状态,不松不快、不紧无力,软散与反弓状态是造成腿膝损伤的主要原 因,所以实践者在训练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冲击式腿法
在截拳道中冲击式腿法主要指的前、后脚剌蹬与侧踢。这两种腿法共同的运动特征就是攻击足在 爆发离身时做类似活塞式直线冲击动作来承载能量的释放。
- 刺蹬
前脚刺蹬实践者由警戒势开始左脚向前垫步,拧身调形正身朝前,同时右胯领右腿屈膝高 抬置于胸前然后向前送胯展膝.攻击足沿直线纵向前撞而出,右腿瞪直瞬间反弹回落,动作如

后脚刺蹬:实践者由警戒势开始:右脚向前剌步,拧身调形正身朝前,同时左胯领左腿屈膝高抬 置于胸前;然后向前送胯展膝.攻击足沿直线纵向前撞而出,左腿蹬直瞬间反弹回落,动作如 图2-109〜图2-112所示。
前后脚剌蹬是正面交手最常见的腿法技术。其能用于与拳法联合作战(左右直拳接刺蹬或刺蹬接 直拳),也有用于防守反击(格挡对方直拳用刺蹬反击或直接用其截击对手的来拳),还能用于以直破 弧来截击对手大幅度弧线攻击(用刺蹬攻击对手橫向腿法)。

侧踢:实践者由警戒势开始;左脚向前垫步,然后顺势右胯领右腿屈膝高抬置于到体侧;接下来 向前送胯展膝,攻击足沿直线纵向间前撞而出,右腿蹬直瞬间反弹回落,动作如图2-113〜图2-117
截拳道侧踢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前腿完成攻击的,后腿实施侧踢的几率并不多见,当然这主要是缘 于重武器前置理念。从侧踢攻击目标的高低来看,其可以大体分成高中低3类侧踢。高位侧踢攻击对 手头面胸要害,这也可以理解实践者蓄势提膝后攻击高于自己膝关节以上的对手要害部位;相对而 言,中位侧踢就是实践者蓄势提膝后攻击平于自己膝关节的对手要害部位,比如腰腹;低位侧踢就是 实践者蓄势提膝后攻击低于自己膝关节以上的对手要害部,比如,对手的大腿、膝关节甚至是小腿面 (胫骨)。
侧踢的注意事项基本与刺蹬相类似,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由于侧踢是侧身发腿,在其爆发攻击的瞬 时臀胯要向上翻挺、前送来保障整个攻击动作的流畅:再有就是攻击到位时上身朝支撑足大约45。方向 倾斜,但重心还需要保持前压,这样做不但能够维持身体平衡与提高攻击力量,而且便于攻击腿的回落。
三、挥击式腿法
截拳道的挥击式腿法主要指纵向上下的勾踢与横向左右勾踢,其运动特征是攻击足在离身爆发时 做类似踢足球样式弧线挥击动作来承载的释放。
截拳道纵向上下勾踢也有人称其为兜踢、撩踢或直踢。其具体运作模式前半程与刺蹬的蓄势一 致,只不过在攻击瞬间路走弧线由下向上做挥击对手,动作如图2-118~图2-121与图2-122〜 图2-125所示。动作到位后顺势反弹回落,其要点与剌蹬收腿相同。一般情况下,截拳道纵向上下勾

踢多以对手小腿、膝盖、裆部、心胸或下颌为主要后攻击要害,对高位目标的攻击,实践者可以用相 关战术诱敌做俯身攻防,这样就更方便于纵向勾踢的实际致用。
截拳道横向由外向内运动的勾踢,简称勾踢。与侧踢一样,勾踢是实践者在实战中频繁使用的最 重要的大力腿法武器之一。实践者由警戒势开始;左脚向前垫步,然后顺势右胯领右腿屈膝高抬置于 到体侧;接下来臀胯内翻转,支撑腿脚跟朝目标拧转,同时腰身左旋,展膝小腿做鞭击横向发力;动 作到位瞬间腰身逆向右旋;最后攻击顺势反弹回落,动作如图2-126~图2-128所示。

在实施勾踢的时候,实践者除了参考刺蹬的注意事项外,还需要重点注意以下3点内容:
- 勾踢蓄势时除了攻击腿膝胯要对准攻击目标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腿需要外摆,角度应该在 45。左右为宜,这样才能把攻击行程控制到最佳距离上以产生最大的攻击力。
- 在提膝蓄势过程中,身体要后倾以利于最终发力时动作的流畅。
- 勾踢可以用小腿胫骨、毛胫、脚背做攻击触点,如果怕出现自伤意外,实践者也可用前脚掌或 整个脚底来攻击对手。
相对前腿勾踢而言,后腿勾踢在实战中也是经常用到的,后腿勾踢的实施与前腿勾踢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后腿勾踢的蓄势动作即后腿屈膝前置时,对敌身形从侧身面对对手到正身再到侧身面对对手 有着较大的变化,动作如图2-129〜图2-132所示。这使得后腿勾踢的启动速度不及前腿勾踢,容易 被对手识破,基于此,后腿勾踢多用于攻击处于背势的对手。
截拳道横向由内向外运动的勾踢,简称逆向勾踢。逆向勾踢最常见是由前腿实施的,其有两种形式。
第1种逆向勾踢的形式是用脚面来攻击对手,实践者由警戒势开始:左脚向前垫步,然后顺势右 胯领右腿屈膝高抬置于到身体内侧,这个时候要求小腿内摆大约45°;接下来臀胯向外翻转,支撑腿脚 跟朝目标拧转,同时腰身右旋,展膝小腿做鞭击横向发力,注意在这个攻击过程中,整条攻击腿自身 做径向顺时针拧转,动作到位时攻击腿膝关节、小腿骨及脚面朝右上方,最后攻击顺势反弹回落,动作如图2-133~图2-136所示。这种逆向勾踢主要用于对付与自己持反架警戒势的对手。

第2种逆向勾踢的形式是用脚跟来攻击对手,通常称作踵勾踢。其动作运动轨迹与第一种相类 似,只不过在攻击过程中,整条攻击腿自身做径向逆时针拧转;动作到位时攻击腿膝关节、小腿骨及

四、旋身腿法
截拳道旋身腿法简称旋踢,其以实践者背身逆势启动自己后腿攻击对手为动作特征。截拳道旋踢 存在旋身后踢与旋身踵勾踢两类形式。
旋身后踢是由身体内旋180。接冲击式腿法形成的。实践者从警戒势开始:以右脚前脚掌为轴身 体内旋180'_,同时左脚上提,动作到位时自己背对对手,右脚跟左脚掌正对对手;接下来后倾身用 左脚做侧踢攻击对手,攻击触点在脚跟.左腿打直瞬间随即沉身回落收腿,动作如图2-144〜 图2-148所示。
实践者在实施旋身后踢的时候.为了提高旋身的速度左脚上提后尽量贴身。另外,就是身体倾斜 时机不宜过早,以背对对手运作为宜。过早倾身不但直接影响到旋身的速度,而且也会转身不稳。再 则,左腿侧踢时尽量不要把左胯翻起,直线发腿可能减小运作幅度,提高攻击的隐蔽性与攻击速度。
旋身踵勾踢是由身体内旋180°接挥击式腿法形成的。实践者从警戒势开始;双脚以前脚掌为轴身 体内旋180。,动作到位时自己背朝对手,两脚后跟正对对手.接下来后倾身左腿上抬从后向前做大幅 度挥摆勾踢攻击对手,攻击触点在左脚掌内侧或脚跟位置:左腿过位对手中线时随即沉身回落收腿, 动作如图2-149〜图2-155所示。
相对而言,旋身踵勾踢在攻击速度与攻击动作的隐蔽性上都不及旋身后踢,但是其向上的弧线挥

摆角度相当刁钻,很容易攻击到对手的头面,甚至是对手的后脑。其杀伤力不容小视。
不可否认,一旦实践者在实施旋踢时背向,就会使得自己视线脱离对手,使自己对处于相对“盲 从”的危险境地,容易招致对手重击。但从另外的角度来讲,突发性的转身发腿往往令对手不知所 措,所以旋踢也不失一种让对手意料不到的“败”中取胜腿法。总之,旋踢是一种极具风险性的投机 行为,时机恰当、位势得体与动作熟练是成功实施旋踢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旋身腿法在具体实践上即可用之于主动攻击,也能用于让位反击。
浏览1,1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