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习咏春拳的基本要求

学习咏春拳基本可分七个阶段,下面将其简述如下。

一、 学习咏春气功(肾气归元功),练寸劲,扯日字拳, 单黏手。

二、 练习双人压腰,练连环三捶,日字拳,偏身拳,圈 手,内褡手,内外耕手,单黏手。

三、 练习双人推手(练桥、腰、马),初级黏手,通过 推手练习理解手法、脚法、步法、身法、顾法、克法、截 法、追法。

四、 学习三套基本拳法——“小念头”,“寻桥”和“标 指”。特别是“小念头”要掌握正确的肘部位置,中线防御 要领和简而精的攻防动作。

五、 练习黏手,要先练知觉,后练打手。通过黏手,理 解八法(耕拦摊膀,黏摸荡捋)和肘法,中线的出击,加深 理解“明动静,知归去,知有无,知进退。”

六、 学习三套拳的各式散打和综合套路,即196点木人 桩法,更进一步巩固八法。

七、 练习器械——八斩刀(又名双飞蝴蝶刀),六点半 棍,七尺二的单头棍。拳法中的“小念头”有79招式,为 初级套路;“寻桥”有单式193点,是中级套路;“标指”有 175点,为高级套路;“木人桩”为临战状态的练习,实战 的套路210点。可以讲这三套拳术和“木人桩”有许多重复

的招式,而“小念头”在咏春拳的初级学习时可称为“小练 头”,到高级阶段时称“小念头”。它的动作要求基本一样, 但力度根本不同,习者需知咏春拳是内涵极其丰富的少林内 家功夫,这门拳注重的是实战,它的招式朴实无华,但在搏 击时却是变幻莫测。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自宗师陈华 顺、梁壁之后,有个别咏春门后人往往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混为一谈,混为一练,并统称为“小念头”。为维护咏春拳 正宗拳法的正确性,以及提供给海内外同门研究和纠正各种 误传,特强调如下:“小练头”是咏春拳初学入门的基本功, “小练头”与“小念头”套路、招式虽无异样,但后者的含 义和目的就完全不同,一个是练劲,一个是练意。如果说 “小练头”是咏春拳的基本功,而“小念头”则是修练阴柔, 通过运气与用意,以达到深藏不露的最高境界的练习。

初学咏舂拳者应严格依照拳谱的招式循序渐进地学习, 一招一式地去加以练习。在练习“小练头”的过程中,任何 贪快和冒进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以一丝不苟的态 度,作朝夕苦练至纯熟,在达到熟记无误时,方可逐渐加入 意念,配合呼吸。做到内要提气,外要随意,做到能够随意 走意不走神的巧练。这样才能为日后学习“寻挢”、“标指” 及“木人桩”等套路和散打、黏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练习 “小念头”的动作应以缓慢为主,运气贵在缓,送去必用呼, 接来必用吸。练到能运用身体与意念去控制出手力量和瞬间 一击的爆发力。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苦练,才可望使内功达 到如斯精深的境界,正如拳诀曰:“日日呼吸归丹田,功纯 日久妙自得”。

“小念头”的另一含义就是以意念为基本功的各种招式, 经过学习和思考拳诀,并融会“寻桥”、“标指”和“木人 桩”的套路来进行反击,用“四两拨千斤”去化解对方的攻 击,并釆用连削带打的方法去取胜。也就是用自身阴柔内力 和变幻的招式去以柔制刚,避对手之千钧,以己之阴柔把对 手击败于瞬间之中。

实战时搏击是势无定式的,因为情况是瞬间万变,我们 很难预先知道对手出击的手法,只能是势无定式。练习“小 念头”可以使习咏春拳者保持冷静的头脑,临敌时从容镇 定,出手时异常敏捷阴柔,发力于无声无备之中,以柔、劲 和抖力去取胜。

咏春拳的马步共有“二字钳阳马”和“双弓钳阳马”两 种。咏春拳马步的称法也有误传,正确的称法应是钳阳而不 是“钳羊”(据说海外一些门派所传是骑在羊背上)。钳阳马 的开步各家也有大同小异,按照宗师梁赞所嫡传的正确方法 应是双腿直立,双足与肩同宽,以脚拇趾为轴心,两脚跟向 左右旋转,形成“八”字形。接着以脚跟向左右旋出成反 “八”字形,再以脚尖为轴心的外旋半步成“11”字形,然 后开双膝微弯,提肛收臀,股骨内收,沉腰含胸,意守丹 田,即称为“二字钳阳马”

六、咏春拳初级套路

在学习咏春拳之前,首先练习的是“拍脚钳阳马”、“二 字钳阳马”和双人压腰。通过以上两种马步的推拉练习,从 中体会出推力、拉力、借力的技术要领并要求达到灵活运 用;手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运用自如。同时练 习腰、马、桥等身法,做到起横落顺,要掌握好重心,不失 平衡。步要进低退高,轻灵稳固、抬腿踢脚、轻如惊鸿,重 如泰山,为日后的对练双黏手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扯拳和单黏手,是学习咏春拳首先要体会的手部感觉的 训练,它们包括:扯拳、侧身拳、长桥发劲、手腕缠劲。

其次是推手,推手是双黏手的基础。通过二人的扯拉, 初步掌握进马、退马的步法和手法中的来留去送。在不断的 用力中体会怎样用巧劲。通过黏手练习更进一步理解手法中 的“曲手留中”和“耕拦摊膀,黏摸荡捋”,以便日后进入 更高深的学习。

进入高深的阶段便是从初级的“小念头”到中级的“寻 桥”,直至高级的“标指”。从推手转入双人黏手,从而进入 一个更高级学习阶段,即手部感觉的高级练习,进入了“明 动静,知归去,知有无,知进退”阶段。

通过双人黏手的练习,掌握起落、进退、反侧、收纵之 法及手脚兼顾、上失下救、左闪右击等。通过你攻我守的训 练,做到能正确地掌握盘手、脱手、甩手等动作要领和技术,双人黏手的高级阶 段,如拳诀曰:“行拳以 身主,身法原无定,无定 内有定,贵之在自用,起 落与进退,反侧和收纵, 重心要掌握,奇正得相 生,千变与万化,难合身 之形,身心能合一,方显 身之能。”咏春拳练习中 的单黏手动作见图1〜图 3,双黏手动作见图4〜 图6。

甩手训练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练习阶段。甩 手练习是从初级转入高级 训练的练习(散打及自由 搏击的训练)。而“小念 头”及“标指”和以后的 学习,则是咏春拳的攻守 对练的练习。咏春门师兄 弟的黏手对练,咏春门和 别派的过招等,目的是适 应各派拳法及以达到巩固 和提高本门拳术的目的。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小念头”是咏春拳 的第一套拳。初练“小念头”之用意在于使初学者了解肘部的正确位置,中线攻防的 要领,以及简而精的攻守动作和方法。“小念头”可称之为 咏春拳中的代表套路。在这套拳中,习者可以充分地学习咏 春拳中所有的攻防之法,还要体会到脚部的站位,并要求始 终保持原地不动。练习咏春拳“小念头”手法时,腰、马、 桥也会得到锻炼,这同外家拳有着根本的区别。“小念头” 在初学习时称“小练头”,练到高深阶段时称之为“小念 头”。练习此拳时必须做到全身放松,意念集中,出手时力 轻意重,注意运用巧力,同时要屏除杂念,舌顶上腭,提 肛、收臀,用意运用巧力,呼吸自然,缓缓地练习,从头至 尾8分钟,方可收功。能够长期持之以恒地练下去,习者会 自觉精神充沛,功力深厚无比。而“小念头”的手法也是日 后练习黏手的基础。熟练地掌握“小念 头”的手法,将有助于黏手的练习。另 外,我们亦不可轻视常练“小念头”的效 用。在实战的搏击中,“小念头”的手法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小念头”在咏 春拳套路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它关乎着咏 春拳在过招时的成败。故此,我们要求每 位咏春拳的学习者,都要严格地按照动作 要领去进行苦练,这样才能进一步过渡到 较高深的练习。

拍脚钳阳马

两脚并拢站立,双膝向左右微开,双 脚掌外侧紧钳于地。要求两脚掌着地,当两膝微开后,收提臀部,环跳凹陷,沉腰,两膝只可开,不 能下跪(见图7)。

垂肩掌

依图7势,两手自然下垂,双掌心朝向大腿两侧并贴裤 缝,双拇指向前上紧扣,四指并拢,两手促劲(见图7)。

图片5

开钳阳马

双脚掌外侧着地紧钳,双脚跟离地向 后左右移开(注意幵膝),双脚跟落地扎 实,双脚前脚掌向左右移开,跨肌绷紧,双脚前脚掌外侧紧钳于地,然后脚跟移开 半步呈“11”字形,最后为二步半,再开 膝沉腰,臀部紧收、沉肩,会阴上提(提肛),气沉丹田,上身挺 立,注意不宜后仰或折 腹(见图8)。

垂肩双掌 图8

依上势,用肩肘腕把双臂转动往外 摊,成为半阴阳仰掌,栂指紧扣(见图 9)

图片6 图片7

抽将台仰掌

依上势,用肩、肘、腕行肘底劲,提抽成将台掌。掌心 朝上,上行到无位上止,双肘A收(见图10)。

6.双铁指插沙掌

依上势,化弓背将台掌,掌心朝内双臂交叉,左上右下 双臂贴肋行虎口劲往下左右下插(见图11)。

图片8

折门解义

在咏春拳的套路之中,抽将台仰掌与日字将台掌相同, 是后肘法。它在实战搏击中十分实用,如被对方后抱住时突 然转身打后肘,而铁指插沙掌在搏击中常配合其它的手法一 起使用,主要是用来破解对方上、中路的攻击,插指掌也常 常配合标指和日字拳,二式同时使用。

【例1】

乙方一个低插拳 打向甲方的腹部,甲 方即用左下插掌进行 拦截(见图13)。

【例2】

甲方用左插掌黏 住乙方打来的拳后,速 向外带,同时冲出右直 拳,打击乙方的脸部、 胸部或用标指插其喉 部(见图14)。

图片9 图片10

插指掌也可配合马步一起使用。例如当对方用脚踢向我 方下腹部时,插指掌即可变为双拳,配合退马或进马,挡格 对方来脚。

弓背将台掌

依上势,行肘底劲提至将台,注意留中,即掌与胸相距 一拳之位(见图15)。

曰字将台拳

依上势,两掌心向左右肋间抽回,即时化掌为拳(注意 吸气挺胸、收腹),双手握拳(从尾指握起),收至肋间(见 图 16)

图片11

折门解义:

日字将台拳(后肘法之一)的动作在咏春拳的套路中, 并非是单纯地代表某一组的开式或收式动作,它同其他招式 -样,是种攻防的动作,属于后肘的攻击法。拳诀曰: “宁挨十拳,莫挨一肘”。在实战搏击中,特别是短桥手中用 肘攻击,往往要比拳厉害得多。而且运用后肘攻击则是出其 不意,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

乙方突然从后面抱住甲方腰部(见图17)

甲方迅速微蹲,运用后肘(或左或右),出其不意打击 乙方(见图18)。

【例2】

在黏手中审好势,甲乙方同时向前一步,取“缠撞挂 漏”手法(见图19)。

图片12

甲、乙方或左或右用肘部撞击对方(见图20)。

推左日字拳

依上势,行虎口劲,腕用力把拳推出正前方,右手不 动,目光注视拳口(见图21)。

图片13

左十字摆指

依上势,拇指紧扣,四指并拢以虎口劲向前直标。臂仍 直伸,用腕推动四指下插、翘指上插、下插,用劳宫促劲转 掌外插、内插、外插(左右左插),然后掌心朝下,行虎口 劲曲腕内插掌(掌心朝内),行腕劲下插、翘起平直插,握 拳用肘拖回成将台日字拳(见图22〜图34)。

图片14图片15

拆门解义:

推左日字拳,又称日字冲拳。 在咏春拳中这套拳属攻击手法中比 较重要的一式。因为是直冲拳(属 直线攻击法),两点之间的距离最 短,如加上左、右、左的直拳不断 出击,形成连环冲拳,即使对手能 格挡住第一拳,而第二、三拳则是 不易挡住,故在实战中连环冲拳也 算一绝招。左、右日字冲拳一般都 是配合其他招式动作连用,被称为 “连削带打”,是在搏击中使用最多 的一式。

【例1】

甲方用左直冲拳向乙方前胸或腹部打来,乙方即迅速出 左手拦截(见图35)。

【例2】

乙方在用右掌拦截甲方手的同时,迅速用左手打击甲方 的脸部(见图36)。

图片16

【例3】

乙方用右直冲拳向甲方上路打来,甲方即迅速用左手拦 截(见图37)。

甲方截住乙方来拳,并迅速抢内帘同时用右手攻击乙方 脸部或胸部(见图38)。

【例4】

乙方以右直冲拳向甲 方上路打来,甲方即用左摊 掌拦住乙方的冲拳(见图 39)〇

甲方在用左摊手拦住 乙方直冲拳的同时,以右 直冲拳迅速打击乙方的脸 部(见图40),此法又称 左摊右打。

【例5】

例4是属以内帘打手,

而例5是以外帘打手。甲 方用日字冲拳向乙方上路 图39

打去,乙方迅速用右摊手拦截(见图41)。

图片19 图片17 图片18 图片20

当乙方截住甲方的冲 拳,马上以左日字拳击打 甲方脸部,此法又称右摊 左打(见图42)。

十字摆手是咏春拳中 使用的“长桥”寸劲,本 门的“长桥”发劲,通常 是在肘部远离腰际时,用 内力来产生强大的攻击 力。一般外家拳发力的方 法是把拳收于腰际,然后 再发力冲出,而咏春拳发 力的方法就在于以长桥来运气,与外家拳相比,这种以长桥运气发力的方法不论是出 拳的速度或力度都有较明显的优势,所以摆指行腕劲的练习 就更显其重要性。

【例1】

乙方用右冲拳向甲方上路打来,甲方迅速用右直拳将乙 方来拳拦住(见图43)。

甲方迅速用肘底劲压打乙方颈前,然后变为十字摆指掌 直插向乙方的喉部(见图44)。

图片21

12.右十字摆指

推右日字拳

依上势,行虎劲把右拳推出正前方,腕要促劲,左拳 不动,目光注视拳口(见图45)。

依上势,拇指紧扣,四指并拢, 向前直标,并以虎口促劲。当臂直伸 时,用腕推动四指下插,翘指上插下 插(用劳宫促劲),复掌外插、内插、 外插(掌心朝下),内摆掌、掌心向内 曲腕内插掌、行腕劲下插、复翘起直 插、握拳,用肘拖回成将台日字拳 (见图46〜图57)。

拆门解义:

与左推日字拳同。

图片22

13.左摊仰掌

依上势,化日字拳为豹拳,然后变掌,用肘底劲推出 变为单窝刚掌,掌尖向右,再用腕劲翘指成60度左掌尖, 再用肘推出正前方成左摊掌,肘与肋相距一拳之位(即回手 要留中,见图58)。

14.左单拜掌

依上势,用腕劲行半圈摆指再翘(指)起竖掌,成单拜 掌后,用肘拖回,拜掌与胸口相距一拳之位(要留中,见图 59)。

图片23

拆门解义:

左摊仰掌、左单拜掌是由摊掌、拜掌(又称护手)和弓 背留中掌(又称伏手)等招式组成。它是一组以缓慢留中的最重要的招式。拳诀曰:“气在先行,力在后随”。在咏春拳 中通常称为“三拜佛”,即先是推去一遍摊手,然后是三遍 拜佛掌及三遍弓背留中掌。每次拜佛掌都要留中,每次弓背 留中掌都要归中,即肘与肋间留一拳之位。练习这一组动作 的目的,主要是在于练“意”与“气”,使初学者的脏腑能 得到锻炼。通过上肢、肩、背等的运动,特别是要缓缓地运 气,送去必用呼(推出弓背留中手用呼),接来必用吸(收 归拜佛掌用吸),反复三次地配合呼吸行拳。此中的玄妙只 在于呼与吸,它对人体内的意与气都能起到增强的作用。如 古人所云:“练筋必先练气"。长期练习对增强体质,可起到 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长时间的开膝提肛,增大了下盘的功 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呼一吸之间使五脏六腑得到调息(属 咏春拳中“肾气归原”的内功训练法之一),故练习该招式 收到“气行脉外,血行脉中”的效 果。

【例1】

乙方用右直 冲拳向甲方上路 打来,甲方迅速 用右摊掌拦住乙 方来拳(见图 60)。

甲方马上上 步,用左掌(拍)打击乙方肋部,此法又称右摊左打(见图61)。

【例2】

乙方用左直拳向甲方上路打来,甲方迅速用左摊手将乙 方来拳拦截住(见图62)。

图片24 图片25

在甲方左手拦住来拳的同时,迅速上马,以右拳变掌去 打击乙方的肋部,此法称左摊右打(见图63)。

左、右拜佛掌是一种四指并拢朝天,置于胸前的拜佛掌 (又称护手)。掌的正确位置是处于人体中线的位置,主要作 用是在实战搏击中,担任第二防线的防护,并可伺机反击对 方的进攻(见图64)。

拜佛掌的应用:

(1)问路(又称为盲公问路)

在内家拳法中叫“耕手”,一般用于与对方对峙或桩法 中对打(见图65)。

(2)以拜佛掌为二线防护

乙方攻势虽被甲方用膀挡住,但乙方却继续压打,此时 甲方可用拜佛掌将乙方封住(见图

66)。

【例1】

甲方用日字拳汀向乙方中路,乙方 即用膀手拦截(见图67)。

当甲方的日字拳被乙方用膀手拦住 时,甲方继续压打乙方的胸部,乙方即 可用拜佛手作第二道防护(见图68)。

对方以直拳变问路手由上方压打下 来,这时拜佛掌即可发挥作用。

图片26 图片27

【例2】

 

甲方用日字冲拳将乙方 部(见图69)。

乙方即用拜佛掌作第 二道防线(见图70)。

(3)上路

如对方出手时露出上 中路手,拜佛掌即可穿 插,变“标指”猛插向对 方的头、眼等部位,此招 的过程一气呵成,也就是 我们常说的“连削带打”。

图片28 图片29 图片30

【例1】

甲方用拳向乙方上路 打去,乙方即用右拜佛掌问路手”下压,直打乙方的胸

乙方乘势用右拜佛掌将甲方出拳下按,并同时上步用标 指猛插向甲方的眼、喉等部位,此法又称先挡后标(见图 72)〇

中路当对方出手攻击我方的肋、腹、胸等部位时,拜佛掌即 可变为“摊手”截住对方来拳,并同时以另一手反击,此招 称为左护右击或右护左击。

【例1】

乙方用右直冲拳向甲方胸部攻击,甲方即用右拜佛掌将 乙方拳拦赶出帘外(见图73)。

然后甲方迅速将拜佛掌变为摊手,同时用左直冲拳打击 乙方的脸部(见图74)。

下路若对方攻击我方腹、肋等部位,拜佛掌可即时 化为插沙掌来化解对方的 攻击。

【例1】

甲方用低右直拳打乙 方腹部,乙方马上将拜佛 掌变下插掌拦截甲方来拳 (见图75)。

在乙方用下插掌拦住 甲方来拳的同时,出左直 拳打击甲方的脸部(见图 76)

受重力所压打

当对方以重力压下拜佛掌时,可用拳诀中的“按头起 尾,按尾起头,按中间飘膀起”的方法来化解。

左弓背留中掌

依上势,用掌根捺下(即掌捺至掌朝内),用肘劲推出 正前方。要归中,推至不能推为止(见图77)。

左单拜掌

依上势,用腕劲下摆指、外翘指、翘起竖掌成单拜掌, 然后用肘拖回,要留中(见图78)。

拆门解义:

弓背留中掌(又称伏手)在咏春拳二式中它占一式,是以指扣紧连全掌一起尽量向内弯曲成锄状,故前辈称之为 “曲手”或“留中手”。其特点是不管手肘怎样出,始终归中 (后留中手)收贴身慢回(留中为一拳位)。在对练时位置一 定要摆好,掌背向对手,掌心向自己,一旦钩住对手,手形 变化则变幻莫测:手腕可向下按便成伏手,继续下按变成按 手;可将掌心翻上即变成摊手。其鬼神莫测之变化还需习者 在黏手中慢慢地加深体会,注意在黏手中它的地位是举足轻 重的。

图片31 图片32 图片33

【例1】

注意乙方的伏手是从弓背留中手变化而来(见图79)。

左弓背留中掌

依上势,用掌根捺下(即掌背朝外),掌心向内,用肘

左单拜掌

依上势,用腕劲下摆指,外翘竖掌成单拜掌,用肘拖 回,注意留中(见图81)。

图片34

左行化上掌

依上势,保持留中位置,用肘向右肩推动成拜佛掌,推 出正前方为行化上掌。曲腕横扫掌,用腕劲下摆指(即“里 帘必争”),再外翘平指,全桥保持不动,握拳用肘拖回成将 台日字拳(见图82〜图88)。

拆门解义:

如对方拳从我方拜掌左边打来,即用左行化掌将对方手 赶去左边;如对方拳从拜掌右方打来,即以拜掌往右推,便可化解对方的攻势。

图片35 图片36

【例1】

乙方用日字冲拳打向甲方,甲方即以左拜佛掌将乙方来 拳赶出外帘(见图89)。

【例2】

甲方用直拳打向乙方前胸,乙方即用拜佛掌〈行化上 掌)化解甲方攻势(见图90)。

图片37

【例3】

在桩势对峙时,甲方用日字拳向乙方中上路打来(见图91)。

乙方用左弓背留中掌(或“摊”或“伏”)拦截的同时, 出右行化上掌,打击甲方的脸部(见图92)。

图片39 图片38

右摊掌

依上势,化日字拳为豹 拳,再化拳为掌并用虎口 劲推出成单窝刚掌,掌尖 向右推至左膊旁,用肘推 出前方化为右摊掌(肘与 肋相距一拳之位),要留中 (见图93)。

右单拜掌

依上势,用腕劲下摆 指、外摆,翘起竖掌成单 拜掌并用肘拖回,要留中(见图94)。

右弓背留中掌

依上势,用掌根摆掌(即 掌心朝内),用肘劲推出正前 方,归中(见图95)。

右单拜掌

依上势,用腕劲下摆、外 摆、翘起竖掌成单拜掌,并用 肘底劲拖回,要留中(见图 96)。

弓背留中掌

依上势,用掌根下摆(即 掌心朝内),并用肘劲推出正 前方,要归中(见图97)。

右单拜掌

依上势,用腕劲下摆、外 摆,翘起竖掌成单拜掌,并用 肘拖回,要留中(见图98)。

图片40

右行化上掌

依上势,保持留中并用肘 向左肩推至成拜佛掌,外摆推出正前方成行化上掌,回腕横插掌,用腕劲下插、外摆指 (即里帘之意),再翘平指,全桥保持不动并用肘拖回成将台 日字拳(见图99〜图105)。

图片42

左弦化上掌

依上势,化日字拳为左拜掌(掌心朝右),以肘力推至 右肩,行肘底劲拖回左肋(掌心朝前),再用肘推出前方, 回腕横插掌,用腕劲下摆指、外摆,然后翘平指,握拳拖回 成将台日字拳(见图106〜图113)。

图片43 图片44 图片45

拆门解义:

左弦化上掌在咏春拳套路中称“三拜佛”,并有立掌、 横掌、昂掌之分。而咏春拳除三掌外还有侧掌、阴阳掌、立 掌等,实战搏击时多以正面全掌拍打对方。它的使用往往是 后发制人的“连削带打”,在出掌拍打对方的瞬间,是其劲 力源于脚而发于腿;贯穿于腰,形于手指;引丹田之气而送 于掌心中。该掌所产生的威力往往可使对方受到重创。其特 点是既可攻击对方上中路,

又可横掌攻击对方的下中 路。昂掌和阴阳掌,现在较 少人用,属偏门,这里不作 介绍。

对方用右直冲拳向我 方脸部打来,我方即可迎 上用右手摊住,紧接插出 一正掌去打击对方。

【例1】

甲方用右直冲拳打向 乙方,乙方即用右摊掌黏 住甲方来拳(见图114)。

乙方紧接用正掌打向甲方的脸部(见图115)。

如对方用右直冲拳向我方打来,我方即可迎上用左手摊 住对方来手,并用右正掌向对方脸部打去。

图片46 图片47

【例2】

乙方用日字冲拳向甲方打来,甲方即用左摊手拦截乙方甲方在截住乙方 来拳的同时,以正掌 打击乙方的脸部(见 图 117)。

以立掌去打击对 方,打击的部位通常 是脸部、胸部和背部 等,这些都是人休较 难承受打击的部位 (例如脸部的眼睛,被 袭后会流泪和疼痛难 睁),如乘对方不备而 打击其脸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对方失去战斗力。如果我们能结合时辰打击和 方的胸、肋、背等部位,用丹田之气贯于掌心,则可发挥心 到意到,意到气到的功力使对方受到重创。所以掌的运用和 练习更需要把全身力 量都调动起来,然后 气贯掌心,集于劳宫 去拍打。我们熟习了 咏春拳的上、中、下 三掌,并能使之得心 应手,在实战搏击中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 的作用,例如在黏手 中突然以左掌直击对 方。

图片48

【例1】

在双黏手中,甲 方突然出左掌打击乙方的胸部(见图118)。

例如在黏手中,可以一手制伏对方的双手(此法常称 “以一伏二”),再把另一手腾出,出奇不意地打击对方的脸 部。

【例2】

在黏手中,乙方有意引甲方出双手在一条线上,突然以 右手压住甲方双手(见图119)。

乙方马上腾出左手,变掌直打甲方的脸部,或用“标 指”手直插甲方的喉部(见图120)。

图片49 图片50

右弦化上掌

依上势,化日字拳为右 拜掌(掌心朝左),以肘推 至左肩,行肘底劲拖回右 肋(掌心朝前),再用肘力 推出前方,回腕横插掌, 用腕劲下摆、外摆,翘平 指握拳拖回成将台日字拳 (见图121〜图128)。

拆门解义:

与左弦化上掌相反使 用。

图片52 图片51

左闩拦中拳

依上势,化日字拳为掌,沉肩用肘由左腹角拦至右腹 角,再以肘底劲行肘拦回左腹角,变横掌推出成中掌,以腕 劲下摆指、翘平指、握拳,再用肘拖回成将台日字拳(见图 128 〜图 134)。

图片53

拆门解义:

(左、右)闩拦中掌一般在对方攻击我方下肋和下腹时, 可将对方的手迫出外帘,并及时封住对方打来的拳或掌。因 为肋部的上方是心脏,下方是肝脏,这些部位都是人体最难 承受打击之处,如果被击中,或是肝脏受损或是骨折。故 此,当对方以拳、掌、膝向这些部位打来时,即可用闩拦中 掌结合身法的起落、进退、反侧等来进行化解,并可伺机还 击。例如当对方以膝撞击我肋部,我即以闩拦中掌进行拦

图片54 图片55

截,并用行横掌反击打其下腹;在黏手中,当对方左掌打我 肋部,可用闩拦中掌封住,然后变横掌反击打对方肋部。

【例1】


乙方以膝击甲方的肋部,甲方先以左闩拦中掌进行拦截 (见图135)。

然后甲方再用左闩拦中掌打击乙方的肋部(见图136)。

图片56 图片57

【例2】

在黏手中甲方突然用左 掌打击乙方的肋部,乙方即 用右闩拦中掌封住甲方来掌 (见图137)。

乙方马上用桥手外摆来 使甲方的手不能归中(见图 138)。

乙方迅速变掌反击,打 甲方的肋部(见图139)。

【例3】

 

甲方用右日字拳打乙方 中下路,乙方即用闩拦中掌 拦截甲方(见图140)。

乙方迅速变掌为铁指插 沙指,将甲方来拳拦出外帘,

拳诀曰:“里帘必争”(见图141)

图片58 图片59

 

浏览3,3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