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咏春拳的概述

咏春是一套“以柔制刚”的功夫,任何功夫的练 习过程都是由固定形式练到无固定形式,亦即是由 有形到无形。

——叶准

中国功夫门派众多,不论在形式上及风格上都大有不同,归根究底 就是因为各门派拳术的思想及理念不同所致。拳法表现在外是其动作, 但最重要还是拳法的理念,亦即是“拳理”。不同的拳理表现在外就是 不同形式的动作、手形及马步,以致用力方法等等都大有不同。

咏春拳着重舍力、借力、以弱胜强、以柔制刚的方法。通过黐手的 训练,练出良好的知觉反应及灵巧的步法。咏春的练习过程着重思考、 变化及实践,练拳之余还必须思考,是近代最著名的拳法之一。

“以柔制刚”是咏春的中心思想。所谓以柔制刚,并不是指完全 不用力,而是教你如何用小力胜大力,以快打慢,达到刚而不硬、 松而不懈的感觉。练习的过程是由松柔开始,随着时间的练习而达 至积柔成刚,以一百磅的石头和一百镑的棉花为例,咏春的力就好 比一百磅的棉花那样,松沉而不刚硬。

咏春拳十分着重知觉的训练,通过黐手练习令手部感觉更加灵敏, 透过感应对方的力向变化,继而作出防守或进攻。

另外,“中线理论”亦是咏春拳中强调的思想。除了要保护自己的 中线,还要学习使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打击对方的中线位置,两点 之间又以直线最快,因而咏春拳很着重两者之间距离的变化,即“子午 线”理论。

咏春拳共有三套拳:小念头、寻桥及标指,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黐 手锻炼、散手及离手练习。此外还有木人桩、八斩刀及六点半棍法。学 习过程以拳套为基础,通过黐手练习使手部感觉更加灵敏,来感应对方 力向变化,继而做出防守或进攻。黐手的练习就是应用拳套里的动作及 理论,并从中纠正运用错误的手法,为所学的功夫注入生命力,而并非

 

一式一样的死招式。

中国拳法特别之处就是在拳术中蕴含了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 思想,咏春拳法也是一样。咏春拳的哲理主张不与人硬碰,要做到舍己 从人,借力打力,所以学习咏春,并不是单单学习拳脚上的功夫,更重 要的是能够学习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

1.1咏春拳套

咏春拳套以简洁精要为主,每一个动作都是配合拳理而成,没有花 巧动作。学习咏春拳的阶段主要分为:拳套、黐手及技击,拳套是练 习的基础,亦是日后黐手练习的事前准备;黐手是由拳套到实战锻炼 的过渡练习,并不等同于搏击。只有把拳套练好,得到良好的基础, 才能把黐手练好;黐手练好了,才能灵活地于技击中表现出来。因此咏 春拳的学习过程是先练习拳套,再学习黐手,最后到搏击训练。

咏春拳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拳套易学难精,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 全掌握。就咏春的三套拳套而言,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把拳套融会贯 通,还需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及改正。

有人说,拳套是死板的,没有变化,但在实际应用时却千变万化, 那么练习拳套又有何用呢?在实际应用时,应当追求无形限制的拳套, 但是我们不可能一开始便追求无形的境界,必须先经过有形的练习阶 段,练好这个阶段才可以真正踏人无形的境界。所以练拳是从有形到无 形,而拳套就是形的开始,是锻炼基础功夫的必然门径。

小念头

咏春拳的三套拳套,按练习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小念头、寻桥及标 指。小念头的意思是减少杂念,尽量投入练习。初学者需先学习小念 头,并抱着谦虚及忍耐的态度习拳,切忌怀有一步登天或速成的想法。 此基本套路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日后的动作根基,例如黐手的大部分动作 均是由小念头演变出来的。小念头既为学习咏春拳的基础,其重要性是 可以肯定的,有所谓:“小念头不正,终归不正。”小念头的动作简单 易记,初学者亦可以自行对镜练习,但需要留意拳套里所包含的咏春拳 基本技巧,务必认真学习,打好基础。

小念头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是认识中线及功力的训练,第二节是 学习发力的方法,而第三节则是常用的基本手法。练习时必须要放慢动 作,因为动作慢的时候才能认真地练习,切记不可急躁,尤其是第一节 里的“一摊三伏手”,更要尽量练至最慢速,慢而不间断,慢而不呆滞。 初练习约10分钟,逐渐增至每次练习约30分钟,视乎练习者的水平, 不可勉强。

寻桥

咏春拳的第二套拳套为寻桥,即“寻找桥手”的意思。人本身是一 个独立的个体,当你要攻击对方时,就必须把力打到对方身上,绝不可 能隔空就把对方打倒,因此一定会有接触对方身体的一刻,这个接触可 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在头、肩、踭(粤语中指手肘或脚跟——编者 注)、膝、手及脚部等等。而手的接触就好比一座桥梁把两者连在一起, 故美其名曰桥。

所谓寻桥,并不是盲目地去追寻对方的桥手,而是要学会在桥手相 接时作出变化。

在练习小念头的整个过程中,没有移动马步,到了练习寻桥,则强 调转马的锻炼。转马是学会卸力的基础,转马要练得稳且快,才能真正 达到卸力的效果。例如你用力推开一扇门,门被推开的一刻同时也卸开 你的来力;但是那扇门能否卸开你的来力,关键在于门与墙之间的接合 点是否稳健。如果接合点不稳,不单不能卸开力度,反而会使你倒在地 上。运用转马能否卸开对方的来力有相同的道理,而寻桥里的转马膀手 就是按照这个原理,所以腰马练习在寻桥里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寻桥,除了学懂转马卸力,还有腰马发力,增强攻击时的爆 发力。

标指

咏春拳的第三套拳即最后的一套是标指,意思是当你以标指标向对 方失败后,要学会应该如何处理。由于早期咏春拳不会公开授拳,加上 标指是咏春拳的高级拳套,因此有“标指不出门”的说法,很有一种神 秘的色彩。早期的咏春拳,是不会随便教授标指的,即使练习者学了很 长一段时间,倘若功夫未达水平,师傅也不会传授标指。由于练习标指 前,必须有良好的小念头及寻桥作为基础,如果急于求成,根基未打 稳,结果只会弄巧反拙,有形而无实。由此可见,咏春拳的拳套是一层 一层累积出来的,有了小念头的基础,才能达至寻桥的沉实稳重,两者 练得好,才可以把标指的潇洒凌厉表现出来,而三者之间互相牵连、互 相帮助。因此,虽然标指是最后的一套拳,却不代表学成或修炼的结 束,反而是真正踏入拳术修炼的新开始。

练习标指的重点是要学会如何发力。标指里有很多动作是用以引导 练习者如何将身体的力量在一瞬间统一地爆发出来,达到力贯指尖的境 界。若要做到这点,就先要使身体完全地放松下来,到达最放松的状 态,才可以发出最大的力。发力时,需要全身所有的关节一起运动,如 果其中一个关节僵硬了或锁紧了,就会大大影响发力的效果。即使功夫 有相当水平也很难把标指打得好,所以标指被认为是高级拳套之一。

1.2黐手

黐手在整个咏春拳训练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黐手并不等于搏击, 它只是学习咏春拳的途径,是一座桥梁贯穿拳套和搏击,通过黐手,双 方练习者可以学懂搏击里所需要的元素。

由于黐手里的技术都是以放松为基础,练习黐手首要学习放松,放 松这关功夫未练好,再练往后的拳法也是徒然。这里要求的放松不只是 身体上的放松,更重要是思想上的放松。

练习黐手,应该先有正确的练习观念,否则便会形成敌对的心态,
以致双方都不能进步和学习。黐手可以令双 方进步,同时亦可使双方退步,全在于练 习者的心态。黐手就是将两个“个体”连 在一起,是力量的交流,通过黐手来感应 对方力量的传递,从而练到借力及卸力的 方法。双方在黐手时,攻击和防守不再独 立,对方的攻击导致我的防守,而我的动 作亦因对方的动作而改变,但改变的动作并非预先设定或排练的,攻击 和防守已变成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练习时要做到因应对方的动作而 变,但要同时自保及反击,亦即是“舍己从人”及“连消带打”。咏春的 手法讲求直接简单,借力打力,若要练好,应先由舍己从人方面入手。

图片1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黐手可以把拳套里的动作灵活地应用出来,更 实在地明白各个动作的应用、变化及用力方法。由于每个人的身形、体 重和性格都不同,所以同一个动作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用法。通过 黐手,双方互相研究,取长补短。在实际应用时,速度快是很重要的, 但不只是肌肉伸展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位置及放松——有利的位置 可以缩短攻击的路线,使动作变得更直接及敏捷。

1.3内外门及四门

四门及内外门之说是指以人的心窝为中心打个十 字,形成四个方位,即四门,上左门、上右门、下左 门及下右门。另外,中门是指心窝向外的位置,而四 门又分内外门。摊手、膀手等为上门方位的手法;低 膀、耕手等是下门方位的手法;枕手是中门的手法。

图片2

内外门分自身的内外门及接触后的内外门

内外门手可以用自己手部与对方手部的接触点说 明。以盘手来说,摊手处于对方伏手的内面,因此摊手是内门手;而相反,伏手则处于对方手部的外面,为外门手。这是最 基本的理解。随着动作的变化,如果双方都以单手的摊手互相接触,而 大家的摊手都是处于对方的外门,就会形成外门摊手,因而摊打有外门 摊打和内门摊打的分别,所以在双方接触后的内外门不单只用手法来判 断,亦有以接触点来判断的。

图片3

若不以接触点而用自身来判断,例如练小念头时,则摊手以外为外 门,摊手以内为内门。而内门又处于人体的中线,是最多弱点的位置, 所以练咏春时常强调埋踭(此处指手肘——编者注),就是保护内门不 轻易被人进攻入内。

埋踭及定踭

将踭部靠往胸部中心(中线)位置,手踭需和胸口保持约一个拳头 大小的距离,手踭及中指第一节骨位对着中线。埋踭后,踭部与胸部的 正确距离应定位在约一个拳头大小的距离,太近则会失去防守能力(束 桥),太远便不能发挥踭的力。定踭就是当你做动作时,手踭仍然曲手 留中的意思。

1.4中线与子午线 中线

人的中线就是由头顶垂直到下阴的一条线。中线很重要,因为人体
很多弱点处于这条线上,例如眉心、鼻梁、下颚、喉咙、心窝以至下阴 等等。中国功夫重视中线的理论,而咏春拳更为讲究,若是学习过小念 头的都知道,一开始就是教导找出中线的位置,打的日字冲拳也是朝着 自己的中线打出去,以及往后的摊手及伏手,也是从中线缓慢推出。所 谓“拳由中发,守中留中”,保护自己的中线而击向对方的中线,达到 连消带打的效果。中线理论就是咏春拳理的基础,练拳先要明理,练咏 春拳除了练功、黐手外,更重要就是思考、探索及领悟。

练习咏春拳的时候对着镜子练习,可以帮助正确地找出中线位置, 让练习时的手位都能准确地处于中线上。以小念头为例,练小念头时, 正身面向镜子,咏春的术语称为朝形,即是正面对着对方一样,这时候 从镜子对着自己的中线练习等同于对着 对方的中线一样,但在真实的情况里,对方会不断改变位置,所以便出现了子 午线的理论。

子午线

何谓子午线?子午线是天文、地理 里惯用的名词,子午线本身并不存在,

只是在学术研究上需要假设的一条线,

才被抽象地创造出来。例如在地球的经 线由北极到南极画一条线,以伦敦格林 尼治为零度起点,这线是本初子午线,

或格林尼治子午线,即零度经线,实际 地球并没有这一条线,纯粹是为学术研 究而假设的,子午线的东西两边分别定 为东经东半球和西经西半球。在功夫 上,在对敌双方中线之间连成一条线,

便是子午线。因中线是头顶垂直到下阴
的一条线,每一处都可作为连接点,可以产生出很多条子午线,重要的 一点则在鼻尖相连的一条线。子午线就是你进攻对方最直接的引导线, 在黐手过程中双方攻守不断交换、不停走动,因而会产生多条子午线。 叶准师父曾经引用叶问宗师的话说,着重防守的人会守住自己的中线, 着重进攻的人会看着对方的中线,而攻守兼备的人就注重子午线,可见 子午线对了解咏春拳理十分重要。

图片4


  1. 中线90°前伸的方向位于大家的子午线上, 双方处于平等的优势。

  2. 当双方中线不相对时,子午线表示最短及 最直接击向对方的线位。


当对敌双方面对面盘手时,大家的中线相对,中线90°前伸的方向 位于大家的子午线上,在这情况下,大家基本上处于平等的优势,同时 指向对方的中线又同时保护着自己的中线。

但当我位于有利位置时,如在对方的45°位置,这时大家的中线不 再相对,因为我的中线仍是向着对方但对方的中线却不是向着我,这是 绝对的有利位置,因为我的双手可以同时击向对方,而子午线则表示了 最短及最直接击向对方的线位。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失利的那一方要朝 回对•方的方向,而这动作就是朝形。

图片5

“正身以中线为子午线、侧身以对膊线为对方中线”解说

子午线就是自己的中线同对方中线相连的一条线,若正面面向对 方,自己中线的方向也是指向对方的中线,即是与子午线重叠;当双方 正身相对(互相朝形)时,就以中线为子午线(如图1及图2)。如果 以侧身马面对对方,你的对膊线便会对着对方的中线;对着镜子练习转 马扯拳时,镜子中对方的中线(即自己原本的中线)就变了自身的对膊 位置,因而产生侧身马以对膊线为对方中线的理论(如图3及图4)。

木人桩的概述

 

 

 

 

 

 

 

 

 

 

2.1木人桩简介

木人桩是木制的假人,是一种练习功夫的辅助器具。自古以来,很 多门派均有打木人桩的练习,当中不同之处在于木人桩的设计,加上不 同门派的动作风格有异,所以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木人桩。另外,由于不 同门派对练习木人桩的目的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形式也相异。

咏春的木人桩就活像一个真人,由三支桩手及一支桩脚组成。早期 木人桩的安装首先要在地下挖出一个深洞,然后把大半桩身种入地底, 只露出需要使用的部分,如同现今兴建楼宇需要打桩一样,故当时的木 人桩又称为“落地桩”。在叶问宗师移居香港后,因居住环境所限,不 能于地上挖洞,故出现现今常见的“担桩”及“弹弓桩”。

练习咏春木人桩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练习目的,是层 递渐进的。木人桩法里的动作都是由三套拳演变出来的,所以弟子一般 先学习完所有拳套,才开始学习木人桩法。

木人桩法分为八节,每节有不同的训练重点,而第一阶段是要练好 整套木人桩法的动作,要重复锻炼养成身体惯性。练习之前,必须清楚 了解所有动作的位置和用力方法是否适当,如果因动作不正确而使位置 或用力方法出现错误,甚至会带来得不偿失的后果。

第二阶段是磨桩,即是把每一节桩法中最重要的手法抽出而不断 重复锻炼,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练习磨桩能使练习者更加明白桩法 的应用,通过重复练习而达至出手成招的目的,但必须先经过第一阶 段的位置训练,打好基础。

而第三阶段是要与木人粧做对打训练,由于木人桩本身不会移动及反应,故在与木人桩对练时,要加上个人的意念,把它看成真人般会对 自己攻击,所做的动作才会有意思。只要心无杂念,加上适当的意念配 合,木人桩便能带给练习者一个实质的感觉,使练习者可以投入与木桩 对打而动作不会间断,练习木人桩必须长期苦练,加上清楚明白咏春拳 理才可以达到如斯境界,而不是胡乱打粧。

打木人粧不用蛮力,越用力打并不代表打得越好,相反应该细心研 究每个动作的位置含义,了解每个动作的变化,使打起桩来更加流畅, 从而达到黐桩的境界。黐桩要黐得良好,必须先放松,才能使手部触觉 灵敏,手部接触点能顺着动作变化而改变。在打桩时,双手于桩手上不 停运动就是接触点在不断变化,黐桩就是要求这个接触点时时刻刻都在 桩手上不停走动,每个动作之间没有间断,清脆灵活,打起来有如粘着 整个木人桩一般。

除了注意劲点的变化,每一个动作也要配合腰马的运用,否则便会 过于虚浮,自身不稳。

练木人桩不能急进,一些人急于学成桩法,却又不肯花时间仔细锻 炼,甚至只模仿别人练习而不求甚解,结果只会错漏百出,完全失去练习木人桩的真正意义。

2.2木人桩的结构

木人桩可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面两支 桩手代表对方的左右两只手,中间的桩手可当 作对方的拳或脚,而最下的桩脚则代表对方的 脚。上面的桩手又有虚手和实手之分,即是有 时接触到桩手,可当成是对方的手,这样的桩 手为实手,亦有时候接触到的桩手并不代表对 方真实的攻击之手,那桩手便为虚手。

中间的桩手指向己身的中路位置,可以看 成对方来拳或脚的攻击。用低膀手时,可理解
为对方用拳攻击;而用转马揿手时,可理解为对方用脚踢向自己,例如 木人桩第七及第八节就出现了低膀手及揿手的不同用法。

图片6

最下的桩脚可看成对方的脚或马步,而桩脚会有个像膝盖的位置, 也可以看作对方的膝盖部位。桩脚可协助练习攻击对方的下盘及步法。 练习时,并不是每一个动作都会同时接触所有桩手,有时只会接触 -支桩手(例如练习第一节的45°摊手),有时亦会同时接触上、下桩手(如耕手及捆手)。没有接触桩手的时候,就等于那一刻对方的手不 在攻击位置或对方没有做出那位置的攻击,也有可能是对方有攻势,但 自己所站的位置已经在攻击范围以外。

粧手角度及距离

木人桩的三支桩手所指的方向各有不同,下 粧手指向的是中线位置,当练习者跟木桩正面朝 形时,下粧手也正指向己方的中线,而上方两支 桩手则从中线向两边斜方向指出。练习时会因不 同的动作而把桩手看成外门手及内门手,因此 上桩手的角度不能太大。咏春拳讲求中线埋踭, 大部分手形也需埋踭,如摊手、伏手、捆手等 等,而练习木人桩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巩固手 形的位置。如果上方的两支粧手相距角度太阔, 练起来就不能埋踭,亦不能练出正确的手形, 甚至会形成手睁没留中的弊病。理想的桩手角 度是当练习者正身的摊手放于桩手内的时候, 手睁留在中线位置。

图片7

木人桩的虚手

木人桩的两支桩手向两边斜出,当练习者 正面朝向木桩时,桩手不是指向练习者的。由 于真实的对手会向练习者正面发拳攻击,所以练习木人桩时,需要想象拳是由木人桩正中打出。 粧法中一些动作所接触到的桩手并不是实际情况下 的真正接触点,称为虚手。例如第一节的转马膀手, 就是虚手,而走马45°摊手楔脚,则是实手。

图片8

人与粧的局度

由于练习木人桩其中一个目的是练出良好的位 置,所以桩身的高度跟练习者要互相配合,过高或 过低都不理想。如果桩身比练习者高,桩手相对较 高,这样练习摊手时就会手踭浮起,造成练不到沉 踭及结构不稳的后果;如桩身过矮,桩手指向自己 的位置相应下降,那时做摊手或膀手时亦会过低, 形成错误。所以练桩前,先要调校自己与木人桩的 高度,才不会造成手形位置上的错误,一般上桩手 指向自己心口位置而下粧手则指向腹部位置。

人与桩的距离

练桩前要先站好自己与桩的距离,距离应为双 手打向桩身时,手踭仍保持微曲的状态。曲踭是指 在接触桩身后仍有发力的空间,如果所站位置太后, 手部接触桩身时手踭过直,就无法做出曲手沉踭, 这样即使打向桩身,也没有发力的距离,甚至会因 为想打到目标而导致身体向前倾的大忌。所以初学 木人桩,必须把握好自己与桩的距离,这对日后的 学习影响深远。

桩脚高度

最理想的桩脚高度是要配合自己的膝盖位置。 木人桩法里有楔马撬脚的动作,其中自己的膝盖内
弯需与桩脚内侧互相紧扣,所以过高或过低都不可 以。而桩脚的角度要大于90°,过窄的角度会影响楔 马及撬马的练习效果,亦难于用圈马楔人桩脚内。

桩手不要太滑

打桩有种黏啜着桩手的感觉,称为黐桩,所以 桩手不应过滑。当然练桩日久,木桩吸入了汗水会 使桩手变得顺滑,但这种顺滑又跟涂了油漆的顺滑 不同,因为油漆会令桩手过于顺滑而影响打桩黐着 桩手的效果。除此之外,桩手的形状以圆形为好,

有助黐桩,圆滑的桩手如同真人手臂,而采用起了方角的桩手练习则会 影响流畅度。

图片9

2.3学习木人桩的目的

在学习木人粧前,首先要明白的是打桩的目的、学习目标及注意事 项。了解清晰后再开始练习,才可得到最佳效果,若抱着纯粹为了打桩 而打的心态,只会浪费时间,徒劳无功。

练习咏春的木人桩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八节粧的固定打 法,第二阶段是把每节重要手法反复练习(磨桩),最后阶段就是跟木人 桩做意念交流的练习,把木桩看作真人,没有固定的招式动作及次序。

咏春的木人桩法分为八节,头六节均以手法为主,最后两节则以脚法 为主,而所有的动作、手法,其实都是由咏春的三套拳一小念头、寻桥 及标指里的动作演变出来的。学习木人桩,最重要是可以练习以下七点:

良好的位置

咏春拳注重位置的准确。在木人桩法中,其中一个练习重点是学 习良好的位置。木人桩的手脚位置都是固定的,这样限制了练习者 的动作,令其位置不增加或减少。熟练桩法之后,即使没木桩的规

限,亦能准确做出正确位置。

练粧时,会经常围绕整个木桩走动,有处于木粧45°的后马、斜向 木桩的正身马、朝形时的正身马及侧身马,例如在第一节里的走动。这 些位置的练习,可以教练习者理解对敌时攻击及防守的有利位置。而取 得良好的位置很重要,除了可以减少被对方击中的机会外,更可缩短攻 击对方的路线,打下最快速的效果。如黐手时,不单要避开对方的攻 击,还要同时走到有利的位置作出反击,达到连消带打的效果。

由于木人桩不会走动,练习者可以清楚掌握对敌位置的组合而不会 感到压力。经常练习,可以使自己更清楚哪处位置有利、哪处不利,从 而改进自己,达到良好的位置基础。

 

浏览2,1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