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的手法及巩固“形”的结构
手法有攻击及防守两种。咏春常见的手法有:拍手、攛手、膀手、 耕手、捆手等等。
通过练习木人桩,可以练习手法。木桩提供了重复练习的机会,能 使你的动作达到熟练、顺畅的地步。完成了打桩的第一阶段后,学会并 熟练整套八节的桩法,就可进人第二阶段的磨桩,不断重复练习每节重 要的手法,例如第一节的45°位置的拍攩打攻击,通过不断重复磨练, 令使用时无论腰马发力、速度及力量都能收到显著的功效。
咏春拳里有多个动作,如膀手、摊手、耕手、捆手、拍手攛手等, 在交错运用的时候可以产生许多变化及组合,形成不同的技法,所以练 习这些动作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些动作本身练不好,那就很难 做出变化。练习木人桩提供了一个假想敌的练习机会,不断重复练习一 些常用动作,稳固动作上“形”的结构。
步法
木人粧的八节里包含了咏春的步法,如进退马、标马、圈马及转马 等,多练习会使手形及步法更协调,上身与下身配合更顺畅,连为一个 整体。加上,对敌的距离跟位置亦全取决于步法的运用,所以在木桩上
练习步法,可以获得一个更实在的感觉去衡量适当的距离。
启发性
咏春拳是一套着重拳理的功夫,没有既定的动作,亦没有必胜的绝 招,想要练得好,必须多思考及钻研。木人桩给予练习者一个思考的平 台,练习者可以借助木粧来衡量在不同情况下,自己的位置相对敌方的 位置有何优势或劣势等等。这种自我思考的练习能增强对拳理的认知, 及加深了解攻防时的有利时机位置,而做出适当的反应。
增强腰马力
虽然咏春的打粧方式强调黐桩而不是用蛮力敲打,但是在打桩过程 中有实在的着力点,木桩会产生反作用力,练习者要有稳健的马步才可 保持平衡且不会被弹开,因此学习打桩可以练习马步。此外,有一个错 误的想法以为打桩是为了锻炼桥手的坚硬程度,其实打木人桩并不是用 蛮力撞击桩手的,练习时要有正确发力点才会令练习更加实在,仿似用 于活人身上,使腰马发力及接触点能互相配合。加上不同的动作有不同 的用力方法,有的需要压逼,有的是轻触和黏带,亦有发力打击。日子 有功,腰马和手脚结构亦会变得更加坚韧有力,得到整体的锻炼效果。
随时练习
木人桩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方便随时随地练习。练咏春拳以黐手为 主,跟人黐手越多,进步越快,但当没有练习黐手的对象时,木人桩就 是最好的对手。虽然木人粧只是木头不会动,练习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任 意攻击,它都不会反抗,不像活人会闪避、反攻及做出不同变化来应付 攻势,但在练习时也必须要把它当成活生生的真人,做一个有意念交流 的练习。
组合性的攻击练习
咏春拳虽然没有固定的招式对拆,但是在木人桩法里收藏了一些组 合性的练习,而这些组合性的动作是为某一情况而设计一连串的攻击动 作。由于对方的动作是不可预计的,所以在练习时不应生硬地按照桩法 一式一样地做出来,或是刻意找设计的位置然后照着使用,应该是遇到 合适情况才使用。当在木人桩上已经反复锻炼至纯熟时,一旦遇到某个 情况,就会自然使用适合的手法,相反,若是刻意想用某些手法,就可 能因时机或位置不对而令自己吃亏。
2.4黐粧
和练习黐手一样,练习木人桩时亦需要黐桩。黐桩是指打桩时,手 与桩的距离减至最短,做到黐着桩手无空隙,来练习手的感觉,既无撞 击的感觉,亦无甩脱的毛病,使手部无时无刻不与桩手连成一体,紧密 接触,感觉就像与真人黐手一样。整个过程如同控制对方,要做到完全 黐着的这一点,要放松身体来练习,若是绷紧关节或用蛮力打桩,是不 可能打出这效果的。
手部与桩的距离减至最短是很重要的。木人桩本身不会动,亦不会 还击,但是真正的敌人不会像木桩一样呆站不动。如果打桩时手部离开 桩手时间越久,即是对方有越多时间及空间来攻击。另外,人体的关节 活动范围亦有一定限制,因此一些动作无法完全做到如同黐桩一样的效 果,总会有甩脱的瞬间。练习打桩时,要尽量缩短手部离开桩手的时 间,才可以控制对方、感觉对方,达到连消带打的效果,在实际情况中 亦能运用自如。
黐桩要黐得好,其中重要的元素是要“松”,这不单单指身体上的 放松,更重要的是大脑的放松,即精神上的放松。这和黐手一样,若黐 手时精神过于紧张,身体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会较频密,甚至会有抵抗、 顶撞的现象。要消除这些弊病,在练习时必须先要放松大脑,才可有黏 黐木桩的感觉,像是玩花式篮球的高手能使篮球在身上流畅游走,毫不 甩脱,完全控制自如,随心所欲。而打桩也是一样,黐桩就如同黐手 般,要控制对方,所以黐桩黐得好,在旁人眼中就如同与真人黐手一 样,圆滑顺从,行云流水。
大脑放松与否,会大大影响关节的放松,继而影响打木人桩时黐桩 的效果。打木人桩时,我们经常围绕木桩走动,配合手脚的动作及变 化,完成整套桩法。如果关节紧张僵硬,走动时就会生硬、不圆滑,甚 至有手脚动作不协调的情况出现,打出来的桩法断断续续、不顺畅也不 连贯。大脑控制着人体的神经系统,如果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肌肉关节 随之受到牵连而变得紧张及不灵活,会严重影响身体的灵活性及协调能 力,同时容易作出错误判断。同时,过度紧张亦会给健康带来负面影 响。因此先要放松大脑,才可做到关节放松。
另一个可使关节放松的方法就是去了解每个动作活动时关节转动的 变化。打桩并不是真正的打架,有其练习目的。同一个动作,为何有些 人只动了两个关节,而有些人却动了全身的关节呢?运用越多关节可以 令动作更灵活、圆滑,发力更好,更能黐桩,所以练习时应仔细了解每 个动作的变化,以及其中所需要关节的变动,继而重复练习,尽量使全 身关节同时转动,这样打桩时可以更顺畅,亦可通过打桩锻炼身体的协 调性及灵活性,达到黐桩的境界。
黐桩除了可以训练手部触觉灵敏外,更可练习以借力及御力的技术 来控制敌方。要能够黐着对方的手,才可感受对方来力的变化,先做到 这一点才可以练习借力、御力及连消带打的变化,倘若连对方来力也感 觉不到,又何谈借力、御力呢?黐桩可以帮助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另 外,练习黐桩能让自己明白面对不同的实际处境应如何反应。如上述所 说,若是离开桩手太久,在实际情况下对方已作出反击,因此要练习做 出合适的反应。最后一个重点,黐桩可以加强全身关节的运动。以一只 手黐着木桩来练习较容易,但要达到黐桩的目的,双手要黐着木桩来练 习,那就必须配合灵活及协调的关节转动。
2.5打桩、朝形及追形
咏春拳的拳理都以中线理论为依归,然而中线理论亦要配合朝形才 能发挥作用。朝形是指朝向对方的意思,当两者正面相对而站时,大家
互相朝向对方;当双方不是正面相对时,面向对方的那位便是朝形,相 反另一位便处于失形状况。在失形状况下的位置相对较差,或已被对方 抢占了有利位置,为了弥补这劣势,务必再次朝向对方取回有利位置。 在失形的情势下,再次朝回对方的动作便是追形,而追形也有不断追向 对方的意思。
搏击时,取得有利的位置很重要,而好的位置是取决于朝形及追形 的功夫是否良好而定的,练习木人桩其实是不断地练习朝形及追形。木 人桩的每一节开首均是正面与木桩相对而站,代表一开始时自己与木桩 互相朝形。i理解到这一点对明白木人桩的粧法及应用相当重要,因为这 样才会清楚知道自己跟木桩的位置应如何安排,它的攻击路线如何变 化,以及自己应该如何走动来配合。木人桩第一节就是不断练习位置的 走动、朝形与追形,在第一节的45°摊手位置就是自己朝向对方而对方处 于失形状态,多练习这个位置对己方有利3同时亦要理解木桩虽是死物, 练习时要幻想它会动,即使木桩在失形下也会追形朝回己方攻击,若是 它朝回己方或走到己方的45°位置,就会变成它朝形向我方而我方处于劣 势,要从失形中朝回对方,才会有正身耕手的出现。
在练习木人桩法时,先要明白自己何时是朝形,何时是失形,及怎 样去追形,对于理解整套桩法有很重要的帮助。
2.6磨桩
磨桩是练习木人桩的第二个阶段,是练习木人桩过程里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磨桩把每节重要的手法不断重复 练习达到更熟练的境界,也是木人桩法里重 点的技击方法。当八节桩法已经熟练后,便 可进入磨粧阶段。
磨桩共有八节,但是动作及手法跟原本八 节的动作略有不同,可说是每节的精要动作演 变出来的结果。•在第一阶段的八节桩法里, 每节的打法都是一个过程,动作一个接一个 地练习,而磨桩就是不断磨练每节重要的攻击 动作,主要是练习攻击的手法及脚法的变 化,亦有位置走马的磨练方法。每节磨桩动 作都是依据桩法的重点理念而演变出来的。
磨桩是木人桩法技击的精粹,是前人技 击经验的成果,除了重点练习最实际的攻击 手法外,还能加强整体攻击性的威力及爆发 力。没有第一阶段的根基,不能练习磨桩; 而没有磨桩的练习,亦难以发挥木人桩法的 实际威力,两者相辅相成。不论手法多纯 熟、位置多有利,若没有稳扎的腰马配合, 或不懂如何发劲,都只会徒劳无功。好比一 个足球员控球技术十分了得,也需要在适当 的时候准确无误地发力射球,才能达到最终 0的,木人粧也一样,磨粧就如冋在最后 的关头从不同角度发力兼准确无误地射球。
2.7打桩与意念
打木人桩时,有些人会循规蹈矩地打出 整套桩法,虽然没有错漏,但是看起来总是
觉得有所缺乏。有些人打起粧来却很有生气,就像跟真人对练一般有来 有往,究竟原因何在?关键就在于打桩时有没有加上意念。意念就是打 桩的灵魂,没有加上意念的打粧方式,并不是全面的练习木人桩方法, 亦得不到打粧应有的效果。
简单来说,意念是一种想象力。例如在练习小念头第二节的按掌 时,向下按的动作要慢,感觉到尽头即发力,这里对于“慢”的理解就 如慢慢地按一个球下水。当加上这个意念时,自己的手自然会减慢,还 可能会感到轻微的阻力向上浮现,这就是意念的帮助。在练习木人桩 时,这个意念就是幻想木桩是活生生的真人,会向你攻击而不是待着不 动的。
由于木人桩是固定的死物,完全不会变动及还击,如果练习时根本 上就只有练习者在打木桩,这样的练习就不完美,动作只是单方面的而 失去实际作用,亦不能提供危机感,因为真正的对手绝不会毫无反应地 任人攻击。因此在练习木人桩时需加上意念,要幻想木人桩是活生生的, 它的手与脚会以不同技巧向自己还击。加上意念去打桩,练习就会变得 有效。例如在打桩时,由一个动作变至另一动作时,可以幻想对方做出 某种攻击/故自己要以另一动作来回应,这样的练习才会实践桩法的运 用,有助理解桩法动作内更深层的含义。
加人意念的打粧方式分为几个阶段,如最初的116式,练习者要首 先学懂全套八节的动作,待动作熟练后,身体和动作能够互相配合,亦 明了这八节内每个动作的意义,之后打这八节时加入意念,幻想木桩是 有生命的,这样每个打出的动作都有攻防意识,如此练习才能收到实际 效用。另一例子是练习转马耕手时,可以幻想对方真的从中线向自己打 来,因而需要转马用耕手作防护,为转马耕手的动作加入意念。把意念 推广至八节的每个动作里,能丰富整套桩法的内涵及增加实用性,胜过 盲目地练习却不知原因。
加入意念的阶段并不是打粧的最终目的。这八节有固定的打法,不 论练习多少遍,动作是不变的,练习有助建立良好的根基,在动作、腰 马及手法运用上都可以取得练习功效,但如果不超越这八节的固定打 法,便不能提升练习功效。熟练八节后,要学习脱离惯性的打法,把木 人桩看作可随意出击的对手,自己因此相对地回应,因对方变而变,出 手成招,形成人与木人桩之间实在的互动。打桩的最终目的是与木人桩 做意念的交流,如同与真人对练,又像与影子打拳一样,使用桩法时得 心应手。
加上意念的练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运用不好可能会造成错 误。意念是会变动的,就如无法预测人的动作一样,倘若练习者认为对 方一定会用某一打法而强加这样的意念来练习,只会钻进死角,弄巧反 拙,因此一定要清楚动作的变化和自己身处的环境而做出相应的行动。 例如在木人桩第一节的攛颈动作,可以看作是单一的攛颈动作,加人意 念运用后,就变成当我方攻击对方头部时,他以侧头闪避我方的中线 拳,我方即时把拳头转成獵颈手顺势继续攻击。
2.8木人桩的应用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各功夫门派的技击方法有异,取决于门派本身 的拳理及理念,不同的理念衍生出不同的手形、步法、马步、攻击方法 及用力方法等等,各有长处及不足。当学习技击及用法时,最重要的是 消化当中的含意,灵活变通地运用。牢记招数的手法或位置的技法,只 会钻人死胡同,被固有的招式困扰,反被功夫驾驭自己而不是自己运用 功夫,更莫论应用功夫上的变化。
真正的学懂招式,并不是指在示范时可以流畅地作出动作,因为这 些招式是预先编定的,当中没有变化,而是在一个没有预定的情况下, 能够自然地运用功夫,这是基本的应用。此外,还要尝试在不同的对手 身上运用手法。以简单的拍手冲拳为例,可能在某一对手身上能够运 用,但换了另一对手便不能,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形及反应都不一样, 所以对于不同对手要做出相应的变化,这关键在于练习者是否熟练动 作。对某动作熟练以后,熟能生巧,自然可以因不同情况而作出相应的 调整,达到同一目的。
熟练之后,就要学习“变”。功夫既没有固定的招数,也没有必胜的 绝招,因此懂得变通是很重要的。除了用法上的变更外,还有的是在使 用动作失败后要如何弥补或借势再攻等等,“拳打千篇,自然会变”就 是这意思。
打木人粧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八节的固定打法,第二阶段是重 点练习(磨桩),第三阶段是随心而发地打桩,意念的交流。这三个阶 段是层递的,而八节的桩法既是第一阶段亦是之后变化的根基,因此必 须熟练。在八节桩法里,每节都有不同的技击用法,有些以位置取胜, 有些练习连环动作,亦有采用不同角度的脚法,每一节亦有一定的动作 拆解及教授练习者如何运用。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招式后,一成不变地用 于真人身上,而是理解每个细节的运用和含义,加以消化,灵活使用, 达至真正学懂粧法的目的。
第三部分
木人桩法
引言
木人桩是咏春的一种练习器具,在没有练习对手的情况下,木人桩 就是练习咏春技法的一个好对象。木人桩法分三个阶段完成,由浅入 深,就第一个阶段而言,八节桩法各有训练主题。
第一、二节桩法主要围绕木人桩左右两边,以不同马步做走动的训 练,其中45°的走马楔位是重点所在,如抢占到对方45°角的位置,对 己方的攻防则十分有利。为了准确无误地达到这个效果,第一、二节的 练习尤其重要。此外,由45°楔位转回正身耕手则是用来弥补被对手抢 占45°位置的技法。
第三节桩法以拍手开始,拳套中有拍手动作,木人桩法也有。木人 桩里的拍手有另一套方法,而且亦分内门拍手及外门拍手,即正身拍手 与转马拍手。这节桩法能令练习者对以上两种拍手有正确的理解。脚法 亦在第三节中初次出现,拳套的脚踢为练习者打下基础,在这节中加入 走马45°侧身脚,进一步提升技巧的难度。
第四节桩法学习咏春“推”的方法,为下一节的抱琶手作准备。第 四节中有另一式脚法,相比第三节的45°侧身脚,此节的走马90°踢脚, 行走的步法角度更大,是针对人体膝关节构造而设计的攻击技巧。
第五节桩法的重点是练习咏春的抱琶手,当中包含各种不同手法、 角度、手型等变化,在磨桩阶段会做更全面的训练。
第六节桩法由耕手开始,学习配合转马、攛手上颈及揿手上颈等招式。前半部分的每一动作均需要运用转马达至最佳效果。45°的踢脚在 前节中已出现,但这节的45°踢脚需要转换另一只脚踢出,即是走左 边用左踢脚,走右边用右踢脚。这种训练让练习者学习左右脚流畅转 换,灵活运用双腿,使踢击的覆盖范围更广阔,角度更刁钻,令对手 难以闪避。
在第七节桩法里,练习者学习移步直踢变化为转马低踢的连环脚 法,以及以转马揿手应付前踢及消踢以后的连贯动作。
粧法的第七、第八节均以脚法组合为主,前半部分是练习摊手与低 膀手的交叉运用,后半节攛手踢脚中的攛手动作,与拳套中的运用不 同。这节的攛手配合不同的技法,攻击对手从上到下各个不同部位。
学习全套八节木人桩法后,练习者应勤奋练习,在熟练及掌握八节 木人桩法的动作后,练习者才可以迈向更高层次的训练。
木人桩的第一、第二节的动作基本相同,只是第一节由左至 右开始,第二节则由右至左。两节的拳理及训练目的一样,只有 少许的手法有别。
第一节示范
1.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成护手。 2左手向上提,成左托手。
左脚不移,右脚退后成正身耕手。
右膀手黐桩转摊手,同时身体 '成45°朝右面向木桩,右脚紧贴 桩脚。
右手由左手背穿出,同时转右马, 右手收回成右膀手。 '成右攛颈手。
了右脚标马,左脚跟随成侧身捆手。 左底膀手翻上成左摊手,右手
*变前手,同时身体成45°朝左面 向木桩,左脚紧贴桩脚。
右脚不移,左脚退后成正身耕手。 右手圈手,左手耕手,同时标
‘马,以侧身马朝向木桩成捆手。
右手圈手成正掌打向木粧,同 12双手同时做窒手,成双窒手。
'时左手成窒手,身体由侧身马 转正身马,成窒手正掌。
第二节示范
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成护手。 右手向上提,成右托手。
左膀手黐桩转摊手,同时身体 '以45°朝左面向木桩,左脚紧贴 粧脚。 右脚不移,左脚退后成正身耕手。
左手由右手背穿出,同时转左马, 左手收回成左膀手。 *成左揠颈手。
左脚标马,右脚跟随成侧身捆手。
左手成摊手,同时身体以45。朝右面向木桩,右脚紧贴桩脚
左脚不移,右脚退后成正身耕手。
左手圈手,右手耕手,同时标
'马,以侧身马朝向木桩成捆手。
双手同时转做双托手。
左手圈手以底掌打向木粧,同 时右手成窒手,身体由侧身马 转正身马,成窒手底掌。
双手同时做窒手,成双窒手。
45°楔位的走马动作
木人桩第一节和第二节这两节主要是围绕木人粧左右两边 45。,即共90。的马步训练,当中包含不同马步,如侧身马、正身 马、圈马、楔马、标马等等。当中45°楔位尤其重要。熟练各种 马步的移动,能更易取得有利位置,控制对手。
浏览1,4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