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汉代地点:中国

模仿自然界禽兽的运动进行身体锻炼,已有很久历史。《庄 子》有“熊经鸟申”、“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唯寿而已矣” 的记载;《淮南子》有“六禽”运动之载。后汉大医家华佗模仿鸟兽 的动作,创造性地整理、编制成虎、鹿、熊、猿、鸟的成套动作,并命 名为“五禽之戏”,后人称之为《华佗五禽戏》。其弟子吴普远善用 此法,90岁仍目聪耳明,牙齿坚实。此后,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 展,如结合呼吸和意想法。五禽戏流传到现在已有不少流派。有 的模仿五禽运动为主,有的注重练“内”功,有的注意练“外”功,有 的注重在“动”,有的则在“静”,有的注重在“刚劲”,有的重在练 “柔功”。

嵇康著《养生论》

时间:晋代地点:中国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养生家。 博览群书,精通音乐,尤好老庄之学,深究养生服食之道。所著《养 生论》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养生为题的著作。书中论证了养生对健 康长寿的作用,认为必须从小处做起,提出了“必溉者后枯”。在 神形关系上,强调神的作用。

魏华存撰定《黄庭经》

时间:晋代地点:中国

魏华存,晋代人,女,字贺安,世称魏夫人,“幼而好道,静默恭 谨,读老、庄、三传、五经、百氏,无不该览。”《黄庭经》得自景林真 人的草稿,而《黄庭经》则为其所撰。“内景”“外景”字样条,后人 为便于区别而追加。《黄庭经》的成书大致在魏晋之间。其文字 奥衍晦涩,结构重复累赘。魏夫人有鉴于原作精神,重新写成定 本,本书为古今公认的气功经典著作,存思内观派的代表作,为修 炼内丹必读的要籍,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其最早注本,当推唐代 的梁丘子与务成子两家。

中国气功在日本的流传

时间:南北朝之后地点:日本

从南北朝至盛唐以来,中国气功随中日文化交流已源源不断 地传入到日本,10—14世纪已波及医学、宗教各个领域。1982年 日本医家丹波康赖编撰的《医心方》汇集了隋唐以来我国大量气 功文献。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各派的参禅气功,隋唐 至宋元已在日本宗教界广为流传。从嫌仓•室町时代(1192— 1573年)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掀起了养生导引研究 盛行的繁荣局面。明治末年日本又掀起了静坐热潮。现代我国各 类气功在日本更为广泛流传。许多著名气功养生专家曾多次应邀 访曰讲学授功。

易筋经的流传

时间:宋元之前地点:中国

“易筋”意指改变体质。“经”意指方法。《易筋经》传为南北 朝时天竺达摩祖师所著,唐释般棘密谛译义,元南洲白衣海岱游人 订正。亦传为唐初李靖撰。清样本中有李靖、宋•牛皋两篇序文。 清初年抄本尚有海岱游人于大元中统元年(1260年)所作序文。 综合诸序,初步判定:易筋经在宋元以前,已在少林寺众僧中广为 流传,罕有外传。李药师、岳武穆虽得神僧秘传,当时亦未弘传。 自明清以来,广为人知,日益流行,并演变成数个流派。易筋经是 一种内外兼练的气功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内功目的 在于达到内壮神勇,其法为守中积气,勿他想、持其充周。外功在 于外壮神力,其法除揉法外,有下部行功法、练手掌功、外壮神八段 锦,神通余功等,以及十二图示演练。现行有三种古本:《衙门藏 版》十二势易筋经;《中外卫生旨》三套十二势易筋经;《少林内功 秘传》二十四势易筋经。

八段锦的流传

时间:北宋前后地点:中国

“锦”为柔和优美之意。八段锦名称最早见于北宋。宋洪迈 《夷坚志》:“政和七年(1117年),李似矩为起居郎……似矩素于 声色简薄,多独止于外舍,仿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尝 以夜半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并称为“长生安乐法”。 当时所传八段锦分文八段、武八段两种类型。但无文、武之称。有 钟离八段锦,、窦银青八段锦、小崔先生八段锦、曾逋八段锦四家。 钟离八段锦,据说是因吕洞宾曾遛书于石壁上,才得以流传后世的 (首见于《修真十书》,图文并茂)。窦、崔八段锦均已失传。但曾 進八段锦是由小崔先生八段锦基础上创编的(首见于《道枢》第35 卷《众妙篇》)。“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又称北派,适合青壮 年和体力充沛者。“吕真人安乐法”即为武八段。现流行的武八 段和《导引图》的部分图形有明显相似之处,可知武八段是从西汉 的导引术演变而来。“文八段”多用坐式,注重凝神行气,其柔和 的性质更为明显,又称南派。最早见于南宋河宾丈人《摄生要义》 所收之梅颠道人图。明王圻《三才图会》所绘“八段修真图”与之 基本相同。明高濂《遵生八笺》亦载有“八段锦导引法”。八段锦 导引法的盛行,对于宋以后至今的气功发展有深远影响。明清的 “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均由八段锦演化而成,近代出现的各家 各派的八段锦及百段锦无不受原始八段锦的影响。

张君房辑成《云笈七签》

时间:宋代地点:中国

张君房,宋代学者。奉命校正秘阁书,编成《太宗天宫宝藏》 4565卷,又摄其精要,辑成《云笈七签》120卷,集北宋以前《道藏》 主要内容,所载气功著作百种以上,功种功法500以上,为传统气 功学重要经典。

苏轼重视养生

时间:宋代地点:中国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宋代杰出文学 家,养生家,喜谈玄理,多与僧人、道士交往,于气功理论和方法均 有所得。由于文名遍天下,受到后世的普遍敬仰,故其气功理法有 较深广的影响。著有《东坡全集》,内《养生诀》为苏轼向张安推荐 的功法,系身体方行而获验者,记录真实,颇为珍贵。《胎息法》系 读《备急千金药方》养性命第五篇“调心法”的心得体会,所述颇合 自然之理。《侍其公气术》是苏亲见而录之保健按摩功法,两法均 以运动涌泉取效。《续养生论》专为内丹而发。对道家五行顺行 为人有生死,逆行成丹可长生的内丹理论阐述颇详。《大还丹诀》 为谈道传世之篇。《龙虎铅汞论》系自订练功计划,阐述古诀:“五 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极为详尽细致。 又介绍卷舌以砥悬雍之秘法,深为养生家所宝惜。

宋代理学家的气功养生观

时间:宋代地点:中国

北宋儒学家周敦顾(1017—1073年)汲取佛道两家思想入儒, 开创理学一派(又称道学或新儒学)。周著《太极图说》及《通书》 以明易经之理,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生 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认为万物起源于静,明确 “主静”,以静为做人的基本原则。北宋程颐(1033—1107年)、程 颢(1032—1085年)继承其说而加以发展。他提出“主敬”说,倡导 “敬则动静”,“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而独有义理之养 心耳”。即以一定的“义理”主宰于心。在行动上则主张静坐,功 夫颇深。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中年力持“主敬”。提出:“半日 静坐,半日读书”的治学、修养主张,又谓:“静者,养动之根;动者, 所以行其静。”明高攀龙(1562—1626年)进一步倡导静坐。其所 谓儒宗静坐法,虽不如佛道两家静坐法博大精深,但亦不失其纯 正。其法反复强调“平常”二字,谓“些儿俗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 发中”。(注“未发中” B卩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今如仿行, 可称之为“大众静坐法”。理学统一儒道释理论,主宰中国思想界 近200年,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气功文化,其“流风余韵”至今未 绝,影响深远。

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來》

时间:元朝地点:中国

李鹏飞,著名医家兼养生学家。其养生思想糅合儒道两家,而 以道家为主。所撰《三元延寿参赞书》系养生学专著,谓人能自行 调摄修养,可得上寿,不善调养则短寿,谓:“以不损为延年之术”, “以有补为卫生之经”。

亚历山大意功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1894年地点: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演员亚历山大(1869—1955年)于1894年创造。他原 是一位演员,因嗓子哑查不出原因,在对镜观察身体时,惊奇地发 现,一想到演出,一默念台词,就会挺胸仰头,呼吸立刻变得困难,嗓 子即刻变哑。如果把头和脖子重新摆一个姿势,呼吸就自然,声音 便恢复,经反复实践,发现关键在于学会控制自己,只要朗读前想 子放松,自然伸展,呼吸就会自然,嗓子就洪亮”。他还仔细观 察,研究了周围的人,发现身体姿势所以不正,大都是头和颈处于僵 硬状态造成的。他坚持在三面镜子前对自己身体的姿势进行了9年 的观察、研究、实践,最后创立了亚历山大意功,于1894年开始传授。 1905年被请到英国授功,1931年开始举办该功教师培训班,以后又 进行了 20多年的教学训练工作,亲自培养了 100多名亚历山大意功 教师。还曾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建立了亚历山大意功研究中 心和学校。该功适用于男女老幼,也适用于运动员或艺术家等,简 单易学,并能短期见效,对慢性病也有治疗作用。

浏览2,1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