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14年地点:中国
蒋维乔,又名竹庄,号因是子。青年因病自学《医方集锦》中 的“小周天”功而获效。后又修习天台宗的止观法,六妙法门及密 宗功法。1914年著《因是子静坐法》,1918年再出《续编》。蒋氏 功法注重培养静坐“定力”。但同时也倡导自发外功,是近代首次 公开倡导自发外功者。书中要求运用“弛力法”放松身体,“坐时 弛缓筋骨,柔软身体,恍似浮藻,浮悬空中”。书中还特别强调为老 年男性练功者提供了一种“返还术”。本书通俗易懂,流传较广, 影响较大。
气功的定名
时间:20世纪40年代地点:中闲
气功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称谓也颇为繁余,不下数十种。根据 前代传说记载知:吐纳、导引、行气、炼丹多禅、性功、内功、养生 法、移精变气、真气运行等。5考.出现“气功”一词的是唐代著 作,收于宋。《z::笈七签》中《中山玉匮服气经•胎息羽化功第三》 有论曰:“气功妙篇、气术之道数同,专其精通到世一二,且诸门咽 气或功繁语理叙多端”;《圣天规法》第四有“述服气之神功一 渐通达于胎息之道"等语,此指服气胎息之功夫。晋许逊所著太上 灵宝净的《宗教录》中也提到气功一词。此“气”指艺术,“功”指功 德而非功夫r凊末《古今图书集成》和《元气篇》中编有《二气相合 法兼结气功章》和《气功补辑》章;《少林拳术秘诀》第一章《气功阐 微》,论述习武者练气、养气的重要意义。气功用于修持养生首见 于《山海经》及老、庄的著作。用于临床首见于《黄帝内经》。而 “气功疗法”则始见于1933年董志仁《肺痨病特殊疗养法》即气功 疗法。建国后刘贵珍提出并推广了这一名称及疗法。40年代刘 贵珍因病跟刘渡舟学习内养功,收到奇效,据老中医贾柏斋意见, 此种方法属于古代吐纳法,故名“气功”。此后卫生部肯定了这一 称谓。50年代出版的《气功疗法实践》正式肯定了“气功”之名。 60年代开始对气功医生培训,“气功”一词逐渐为人们了解和接 受,并扩展到非吐纳的其他气功领域,此后,虽然对这种传统技术 和养生方法的定名有争议,但是由于40年的使用,“气功”一词已 约定俗成,国家以“气功”为名批准学术研究团体,“气功”成为世 界性的词汇。
《行气玉铭》出土
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地点:中国
《行气玉铭》是现存最早的气功文物,于新中国成立前出土,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它是玉石雕刻的艺术品,是12面棱昧状体, 中空且每面刻有篆书3字,共36字,加重文9字,合45字,均清晰 可见。周安在《艺概》中称之为“玉刀”;罗振玉在《三代吉金文存》 中称为“剑玉”,郭沬若也在《古代文字的辩证发展》中称之为《行 气玉佩铭》;陈邦怀称作“行气玉铭'考古学家依其篆文结构、文 体风格认为是战国初期(公元前380年左右)制作的艺术品。字 曰:“行气、吞则蓄,蓄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 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气功界对评文解释不一,但都认为这是气功经验总结。由此说明 导引行气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并达到相当水平。此铭为我国现存 的第一部气功专著。
《修性炼真全图》的面世
时间:20世纪50年代地点:中国武当山
我国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发现一张《修性炼真全图》。中国 武当拳法研究会及全国一些气功名家认为这是武当山道人修性炼 真的功法图,也是练武当内功的图示,是稀世之宝。经认真研究剖 析,已初步揭开武当内气功修炼方法部分秘密。这是迄今为止全 国首次发现的道家最完整、最形象的练功图,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 价值。该图的理论是依据老子宇宙万物生长观逐步演变而来,与 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所载的《太极先天之图》同出一理,后者 是理论概括,前者则体现功法的具体描述。
超觉静坐養身法的研究与传播
时间:20世纪50年代地点:印度
20世纪50年代中,印度玛哈^^师结合物理学的统一场理论, 对渊源于古代的静坐法进行整理和研究,1970年又与美国哈佛大 学华莱斯合作,测定人在不同精神意识状态下的生理状态,揭示了 超觉静坐健身法的机理,完成了技术与理论的创立工作。因超觉 静坐健身法对延缓衰老、保持人体健康、维持心理平衡、发展智力 和提高创造力均有良好的作用,故该法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广 泛传播。1982年中国开始接触这种健身技术,并于1985年成立了 研究会。
王芗斋创意拳养生粧
时间:20世纪50年代地点:中国
王芗斋(1885—1963年),形意拳名家郭云琛之徒,功夫精纯, 在师传基础上创意拳。并首创意拳站桩法,分养生桩和技击桩两 种,养生桩是意拳的基本功。50年代、60年代在北京劳动人民文 化宫、中山公园和中医研究院等地,以养生桩治疗各种慢性病很有 成效,为新中国气功疗法先驱之一。养生桩全不着气,功夫出于自 然,“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贯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练功时, 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强调从整体出发,变动求整。其法致简致 易,不限年龄、性别,不限环境、地点,深受群众欢迎。
吕继唐创无极静动
时间:1957年地点:中国
吕继唐(1918—),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自幼体 弱多病,多方求医无效,遂从陈济生习练静功养生法和静功缠丝太 极拳,结合多年实践体验,并吸取佛、道、儒、医、武术名家之精华, 创编成“无极静功”。1957年开始授功,30余年遍传全国各地和港 澳地区。其专著《静功养生的理和法》1985年9月由上海翻译出 版社出版。该功理法并蓄,性命双修,养生与处世相结合,倡练功 简练化、科学化、实用化、生活化,主张自力更生练功治病,认为气 功的高级阶段是产生智慧,有超于常人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赵金香创鹤翔庄气功
时间:1967年地点:中国北京
赵金香(1936— ),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自幼羸 弱多病,骨痩如柴。1967年在疗养院治病疗养中,自学西医、中医 和气功,在同道的帮助下,结合自己十多年练功的体验,创编了鹤 翔庄气功。80年代初,北京气功研究会倡导和主持了“鹤翔庄功 法”的传播,并迅速掀起了全国性的鹤翔庄气功的练功热潮,学员 达1400万,并传播到欧、亚、美等许多国家。本功法有五节动功和 站桩功。在站桩功中大胆运用自发功形式治病疗疾,影响甚大,但 由于普及速度太快、辅导水平跟不上,也带来了某些练功偏差。 1986年作了修改补充,完善了功理功法,编著了《中国鹤翔庄气 功》(北京出版社出版),为“鹤翔庄功”的普及与提高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1987年12月为了深化和提高“鹤翔庄功”又编著了《中 国自在气功》,包括自在静卧功、自在头面功、心法六字诀、自在静 坐功等。“鹤翔庄功”与“自在气功”练的都是高能的“混元气”,故 可统称为“混元气功”,具有动静兼修、性命双修的特点。
庄元明创编练功十八法
时间:20世纪70年代地点:中国
庄元明,中医主任医师。70年代初在开展医疗与体育相结合 防治颈、肩、腰、腿痛过程中,吸收古代“导引”、“五禽戏”、“八段 锦”等气功遗产,继承近代著名武术家王子平“祛病延年二十式” 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提炼、创编成“练功十八 法”。这是一套自我锻炼防治颈、肩、腰、腿痛的有效方法。1975 年以来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并传到国外。本功法十八节,治伤痛 病针对性强,练习强调“内劲”、“得气”为要,具医练结合、有病能 治、无病预防之作用。其编著《练功十八法》,图文并茂;1983年8 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气功古文献
时间:1972年和1974年地点:中国长沙
1972年和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先后出土了大 量的帛书画、竹简,达22万余字,其中与气功有关的古文献就有 《周易》、《老子》、《养生方》,特别是帛书《却谷食气》和彩色帛画 《导引图》两篇,为气功专著。《却谷食气》主要讲“食气”的具体内 容、做法及注意之点,是目前所见我国第一部辟谷疗法专著。《导 引图》绘有各种姿势的导引图像40余幅,有闭目静坐,有双手托头 挺胸,有吸气收腹,有弯腰打躬等,形象栩栩如生,每幅图旁均有文 字说明,针对不同病症采用不同导引方法,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气 功图谱,也是我国最早的健身图谱,为研究秦汉早期导引行气提供 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浏览5,1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