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

移动有助于生成动量。韦氏词典对动量的定义是:“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的动量等于它的质量与速度的乘 积。”为了理解动量,请设想有一个人站在太空中,身穿太空服,双脚被捆在国际空间站。他手里握着两 个球:一个棒球和一个密实的大金属球。在地球上,金属球重100磅(1磅=0.4536千克)。然而在太空, 两颗球重量都为零。设想在20英尺(1英尺=0.3048米)之外,另一个人站在国际空间站,双脚也被捆 好,准备接球。第一个人投了一个无重量的棒球,第二个人轻松地用戴手套的手抓住了球。

现在第一个人准备投手中抓着的大金属球,记住在地球上它重100磅。这个人投了这颗没有重量的大 金属球,第二个人伸出双手去接它,但是他却被砸得躺在地上。为什么重金属球有这样的效果而棒球没有 呢?因为大金属球的动量在太空中与在地球上一样存在。每个物体都有质量,大金属球质量比棒球大得 多。所以在扔的时候,即使在没有重量的太空,大金属球的速度和质量生成的动量比棒球的动量大得多。 因此,在太空接球的经历与在地球上是相似的。

速度

泰拳劲力的第二个影响因素来源于速度。韦氏词典给速度下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由于质 量乘以速度等于动量,因此在这个太空站的例子中,所扔的大金属球的质量与速度都增加了接球人接到的 能量。没有速度的移动,动量最小。没有质量的速度传递动量最小。因此,前两个因素,移动与速度合在

一起产生、增强动量。

旋转

泰拳劲力的第三个影响因素叫做旋转,它来自跨部。根据韦氏词典,旋转就是“绕着或使绕着中心点 或轴的转动”。现在想象下面这个例子中的拳手向前移动逼近对手。当他向前出拳时,转动跨部和上身, 就会增加更多能量。这种胯部和躯干的逆时针旋转,在速度很快并与向前移动同步的条件下,会大大地增 加右拳的作用力。

弹抖

泰拳劲力的第四个影响因素弹抖,是指拳手甩肩或转髋时增加的劲力。所有上肢的攻击方式,其弹抖 的劲力来自肩部。大幅度的横扫踢的弹抖劲力,来自脚部。韦氏词典这样描述弹抖,“突然打破、分开或 释放的,特别是伴有尖锐的咔嚓声的劲力”。这种弹抖给已经很快的拳击增添了鞭子般的速度。在本例中 的这一时刻,移动、速度、旋转、来自肩部的弹抖已经为拳击提供了能量。

扭转

泰拳劲力的第五个影响因素是扭转。在韦氏词典中,扭转的定义是:“一种扭动或猛拧的力矩,等于作 用到物体上的力与从物体旋转中心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的乘积,扭转出现在拳手旋转手腕,使拳心 水平向下、拳面转人攻击目标的时候。

在上例中的这一时刻,拳手拳面的劲力达到了最高值,包括前五个劲力因素提供的动量,并且这些动 量全部作用到攻击目标上。事实上,来自地面的这种作用力通过拳手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活动,从脚传到胯部,到肩部,再到臂,最后传到拳面。在上例中的这一刻,泰拳劲力的七个影响因素中的五个得到了运 用,这一拳已经非常有力而且可能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然而,考虑一下,如果拳手的拳面只汇集了上述五种因素的动量,那么拳手击中目标之后,这些动量 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如果拳手直接攻向目标,动量便会直接向前推进或者可能被弹回。如果动量直接向 前,特别是如果拳手没有击中目标时,拳手会处于与拳一同前冲的危险之中。这五个因素产生的巨大动量 会使拳手的身体前倾,甚至可能使拳手失去平衡。如果拳手击中了目标,结果可能是目标塌陷,但拳手仍 可能有瞬间不平衡的前移;但是,如果目标很硬,作用力就会被反弹回来,并有可能会震伤拳手的手臂。 为了避免这些局限,在击中目标时拳手可将拳向下摆动。这样拳面就会产生泰拳劲力的第六个影响因 素——沉劲。

沉劲

为了理解沉劲,有必要回到上例中动作开始的状态。拳手准备出拳时,首先后脚蹬地,地面对他的反 作用力推动他迅速向前移动,这种前移的速度加大了出拳劲力。在前脚蹬地的同时,拳手扭动胯部,将劲 力传到背部,然后快速弹抖肩膀来增加出拳劲力。在拳手拳面击中目标之前,转动手腕以增加拳面扭转劲 力。为了防止劲力以直线前进,拳手在击中目标的瞬间下沉拳面,以此增加第六种劲力——沉劲。这样, 拳手就能将劲力完全作用到攻击目标,并使劲力通过被攻击拳手的身体导人地面。

泰拳手的拳像波浪一样弧形向下攻向目标,然后又像鞭子反弹一样迅速恢复到防守姿势。这样,泰拳 的攻击劲力作用路线便形成一个三角:从拳手的脚向上穿过身体、肩,再穿过臂与拳向外进人对手,然后 向下作用到对手脚下的地面。在这里,从理论上来讲,这种作用力会反弹回来。

英语中解释“沉劲”意义最贴近的词是“下降”。韦氏词典这样给“下降”下定义:“突然落下、降低、 倒下或减少。”沉劲不仅仅是使拳下降,而且是把劲力向下导入目标并通过地面再反作用给对手的身体和 心理的努力。沉劲也可能被认为是杠杆作用的一种形式。其中,甲点是拳手的脚,乙点是拳手的拳和对手 的接触点,丙点是对手脚下的地面。

下面是一个纯粹的“沉劲”例子,在这里可以容易地看到杠杆中的作用点。试想柔道或无限制拳手骑 在对手身上。在这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他骑在对手的躯干上,用他的大腿紧紧按住、困住胯下的对手。设 想拳手一拳打在胯下俯卧着的对手的脸上。劲力穿过他的头,使他的头盖骨撞击在拳击台的地板上。即在 拳手击倒、揪扭、跨骑对手的姿势中,劲力从拳手的臂向下作用到对手的面部,然后进人地下,这样劲力 就形成一个三角。这种打击的结果是可怕的,几个这样击碎头盖骨的沉劲式打击会使裁判中止大多数无限 制搏斗。

从站立的姿势打出沉劲,要比从跨骑的姿势要难得多。然而,站立式发出的沉劲也能产生如此有效的 攻击效果,因此真正学习泰拳的学者一定不能忽视或者不去充分发展这种劲力。沉劲是泰拳手必须培养的 众多高水平的能力之一,也是使泰拳与许多其他拳系相区别的技能之一。

重力

泰拳劲力的第七个必须协调运用的影响因素就是重力。韦氏词典这样定义万有引力:“每一团物质、微 粒、甚至包括光子与另一团物质、微粒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当然,地球引力在上述所有泰拳例子中都起 作用。不需费力便能理解地球引力的作用和协调利用地球引力对拳手的益处。地球引力和它对拳手的影响 将在下一章节中详细讨论。

泰拳劲力的七个影响因素——移动、速度、旋转、弹抖、扭转、沉劲、重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 在大多数泰拳攻击技术之中,为了方便查阅,描述这些劲力的图表如下:

劲力描述

移动 从相对于对手位置的位移中获得的能量(例如,走向对手)

速度 身体和身体武器靠近攻击目标时获得的速度

旋转 当发出进攻时胯部的拧转(例如,转动胯关节为拳击增加劲力)

弹抖 当拳击或出肘时,肩膀的快速向前的甩抖运动(也指泰拳手踢击时脚的快速甩转)

扭转 拳击时击中目标之前手的旋转(这种劲力只有拳击时才产生)

沉劲 击中目标的瞬间,使手、肘、脚迅猛向下的沉转劲力(例如,在拳击结束时向下的劲力)

重力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所有泰拳技术成为可能的关键力量)

泰拳的基本技术和它们的劲力源泉,即上述七种可能的劲力影响因素,在下面将详细论述。在以下所 有搏斗例子中,都以右撇子拳手为准。

短直拳

泰拳的短直拳是由前手发出的。对于一个右撇子拳手,短直拳是由左手发出的。只有少数拳手有能 力发出严重损伤对手面部的真正强有力的直拳。大多数拳手把它用作刺探调整动作,以便发动威力更大 的后直拳,肘、膝或踢等后续进攻。短直拳的特点是很快,毫无疑问,它是泰拳手全套技术中极其重要 的一部分。

如果拳手是右撇子,在他的防守姿势中左脚、左手略微领先。左手在面部前方3~4英寸,拇指高与眉 齐。左肘距离身体大约3英寸。

通常情况下,拳手快速移动靠近对手时,发出短直拳。短直拳的速度至关重要。因为泰拳手身体始终 面向对手,胯部与躯干顺时针旋转时产生第二种能量——旋转,因前手已经在前面了,所以旋转的角度也 就很小。在这里,正如在多数拳击中一样,在出拳时,泰拳手还要迅速甩抖肩膀。在左拳快要结束时,拳 面迅速水平旋转,增加扭转劲力,以提高打击力。

左手的整个拳面击中目标时,拳手将拳面迅速下沉,使劲力从打击点下沉到对手脚下的地面。这样不 仅加大了劲力,同时使左手有足够时间快速、弧形返回到防守姿势。发短直拳时,肘几乎不动,这样可以 控制攻击姿势、守住中线和保护头、上身的左侧。

泰拳手在发出短直拳或其他任何攻击时,都要呼气、发声。泰拳手认为随着拳打、脚踢呼气发声,可 以释放能量,使身体不会过度疲劳。发声随拳手的不同而不同,典型的发声有“嗒,除,噢,呵”等。据 维拉罗勃斯回忆,他在泰拳馆看到的所有泰拳手在发拳时都发出与上述类似的声音。

呼出肺部的气体,从防守的角度来看也是很重要的。当肺部气体被快速呼出时,腹肌绷紧。但是如果 拳手受到攻击时,肺部充满气体,就会产生非常有害的后果。肺部气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当身体被击中 时,气体受到挤压从而震动内脏器官,有时甚至会导致击倒。因此当拳手发出短直拳和其他所有泰拳进攻 时,包括拳击、膝击、肘击和踢击时,都应呼出肺部气体。

后直拳

泰拳后直拳威力很大。它是由有力的手从防守姿势打出来的。右撇子拳手左脚在前,因此右手到攻击 目标的距离更长,后直拳要用更长时间,但它的劲力比短直拳更大。

维拉罗勃斯的后直拳的打法是,在防守姿势中右手抬得很高,拇指靠近或轻轻贴在右眉之上。右肘距 离身体大约3英寸。出拳之前,拳手通常靠近目标,产生向前移动的动量。然后速度、拳手胯部和躯干的 旋转又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动量。同时,拳手甩抖肩膀,向对手发动后直拳。

拳手右手腕略微旋下,保证打击劲力均匀落在拳面上。就在击中目标之前,拳迅速旋转为拳心水平 向下,为打击加上扭转劲力。击中目标之后,拳手的拳立即下沉,将打击能量导人对手脚下的地板下产 生沉劲。

右手为减轻沉劲的影响顺势以弧形运动收回,这时,这只攻击手并不是迅速沿直线抽回,相反,它沿弧 线返回。右手返回的动作就像击中目标的鞭子的动作,这时肘保持在合适的位置以控制拳手中心。当右手返 回防守姿势时,后直拳的击打过程全部完成。泰拳劲力的七个影响因素在泰拳后直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图片8 图片7

前手摆拳

前手摆拳是用来绕开对手的防守姿势进行攻击的拳法。它可以在拳手前进或后退的运动中发出,它的 劲力非常大。右撇子的拳手可能用左手发出前摆拳。前摆拳可用于攻击头部或其他身体目标。

像所有泰拳的拳法一样,前摆拳从防守姿势发出。左手在面部前方几英寸,大栂指高与眉齐。当拳手 向前或向后移动获得速度时,手下落,扭动胯部,迅速甩抖肩部,在水平面上发出打击。拳转向与地板水 平的位置,手腕略向下沿曲线运动。左手拳面均匀打击目标。在击中目标时,拳手向下沉拳产生沉劲,然' 后手沿曲线快速恢复到防守姿势。

在前摆拳的发劲过程中也受到上文所述的七个因素的影响。拳手通过前进或后退产生移动劲力,增加 速度劲力,顺时针旋转身体产生旋转劲力,迅速摆动肩部产生弹抖劲力,旋转拳产生扭转劲力,然后击中 后拳下沉产生沉劲。前摆拳像和所有其他拳法一样,也是完整而协调的全身活动,决不是孤立的手臂运 动。只用手臂发出的摆拳几乎毫无用处。

在发出前摆拳时,拳手以前脚为轴内旋,结果是在旋转过程中,双脚脚尖相对。充分利用了泰拳劲力 的七个影响因素而发出的摆拳很难被对手察觉。前摆拳能发出令人惊异的劲力,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后手摆拳

如果现在有读者怀疑在击打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充分运用泰拳劲力的七个影响因素,可以鼓励他戴上拳 击手套与同伴做一试验。让同伴戴上泰拳脚靶或手靶,使用全部或部分使用泰拳劲力因素来试验每一种拳 法。随着每一层能量的增加,劲力的增加都能被感觉出来。

为了换一角度认识运动中的能量问题和进一步提高读者对于能量的全面了解,包括泰拳搏斗中地球引 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思考下面后摆拳的例子。首先思考摆拳在地球上的情况,然后设想在太空实验可能图片9

出现的情况。

在地球上发出后摆拳时,拳手向前移动时产生移动能量,增加速度劲力。拳手逆时针扭动胯部和躯 干,产生旋转劲力。这时,后脚转动,双脚脚尖相对。然后拳手迅速甩动右肩以迅速增加速度,水平转动 手腕以增加扭转劲力。在拳面均匀击打目标时,下沉拳面产生向下的沉劲。拳以弧形线路迅速恢复为防守 姿势。在重力作用下以六种力量完成的击打效果是极具破坏性的。

现在思考一下在遥远的重力为零的地球轨道上,那位与对手对峙的拳手。设想这两位选手都戴拳击手 套,而且又一次站在国际空间站。在这个例子中,他们的脚没有固定。当一位拳手用力蹬地试图缩短与对 手的间距时,他不但没有靠近对手,反而微微向上移动,这是因为他向前运动的动力没有受到重力的控 制。拳手在靠近目标时只获得了部分所期望得到的动量。

当这位拳手靠近对手时,设想他旋转跨部和躯干,甩肩,水平转动手腕,打击另一位拳手的下颁。这 时拳面上并没有因移动或旋转而产生的劲力,因为拳手的脚离开了地板,他的身体也没有受到重力的作 用。

在拳击中时,进攻者下沉拳面,努力下引劲力,结果是只产生少量的沉劲。没有重力,用力向下击打 对手身体,导致进攻者微微向上跳起,而对手却微微下落。

如果可以测试的话,会发现太空中的右摆拳的劲力可能会很小。因为缺少第七个劲力影响因素——重 力的作用,其他六个可以控制的劲力影响因素既相互分离又失去了根基、严重受限或者被彻底根除。

理解了重力在泰拳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认识拳手的多数劲力来自拳手与地球的密切联系。这样就可 以理解重力在泰拳攻防中的作用。重力是几乎所有攻击的基本劲力来源。尽管事实上拳手并不能控制重 力,但是对所有泰拳技法的分析,不能不将重力的因素考虑在内。调整好重心很重要,也就是说拳手保持 身体平衡至关重要。

前手和后手上勾拳

上勾拳是一种可用左手或右手完成的隐蔽性拳法。通常情况下,拳手总是从防守姿势发出上勾拳。这时,双手靠近眉毛,双肘离身体大约一英寸。前手上勾拳速度更快,但没有后手上勾拳有力。两者都可看 做是短距离拳法。

有时,拳手会用前手上勾拳开始进攻,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多数拳手更喜欢用直拳开始交战。 后手上勾拳通常用在组合拳中。下颌是前手上勾拳和后手上勾拳的首选攻击目标。上勾拳从对手的防 守姿势之外以一定的角度向上发出,然后再移到中线。发出拳击的手以直线返回靠近眉毛的位置。

泰拳上勾拳与拳击、踢拳道的上勾拳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泰拳手并不来回晃动,也不绕对方迂回 跳动,这样可以避免面部遭到膝击而自讨苦吃。对泰拳手来讲,将手放低也是不明智的。不像拳击手,泰 拳手发上勾拳的手几乎不下沉。

发动上勾拳时,臂前伸并向上撞击对手的下颌,进攻的角度通常是45°。所以很难不暴露出拳的类 型,后手上勾拳攻击,除非利用假象,特别容易被对手察觉。手下降会暴露拳法,也会使头部易受攻击。 尽管手下降会增加更大的打击力,但是风险之大令泰拳手根本不敢尝试。

上勾拳的劲力来源是移动、速度、胯部拧转、肩的迅速甩抖、手腕的扭转劲力,当然还有地球引力的

作用。上勾拳的劲力向上传递,并不下沉到地 面。上勾拳以与沉劲方向相反的上勾劲力来完 成,同时避免劲力前冲太远。拳以弧线上摆便 可产生上勾劲力,这样便将地面的反作用力导 入攻击目标,同时收回其中的一部分,从理论 上来讲,拳手返回防守姿势时,拳的弧形伴随 动作就可实现这一点。

短直拳和前手上勾拳都常常被用于试探对 手,为后续进攻做好准备。单独使用前手上勾 拳进攻,对手很难觉察到。但是与短直拳相比, 上勾拳应用距离更近。通常情况下,上勾拳要 求拳手间距很小,后手上勾拳尤其如此。泰国本土的拳手使用一种特殊的形墙袋 来训练上勾拳,而沙袋练习效果不理想,这是图片12 图片10 图片11

因为泰拳上勾拳角度向前上。对泰拳手来说,上勾拳不是常用拳法。尽管有些泰拳手擅长于上勾拳,但短 直拳、后直拳、摆拳都为绝大多数泰拳手所青睐。

肘法

对于泰拳手来说,肘是基本武器。泰拳技术中有三种类型的基本肘法:(1)平肘;(2)砸肘;(3) 盖肘。根据进攻角度的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基本肘法可衍生出许多变式。泰拳中至少有六种专门肘法:反 肘、踏股砸肘、腾空劈肘、暗肘、戳肘、击耳肘。

肘击威力巨大、极具破坏性。在泰国的泰拳比赛中,不像手戴有拳套,肘尖既不要求佩戴防护垫,也 没有厚实的肌肉,因此肘击极容易引起伤口。泰拳手使用攻击的意图是用肘尖切击对手而不是用前臂击倒 他们。

尽管肘击威力巨大,但即使作用点非常好的肘击也并不总能导致击倒。然而,拳场上无数的技术性击 倒却是由肘击在头部留下的又深又长的伤口引起的,这些伤口有时需要10针或更多针才能缝合。肘在近 距离和缠抱距离,或与踢击和拳打一起使用时绝对有效。

平肘肘被视为近距离武器。泰拳手很少把肘作为与对手交手的第一次打击。通常情况下,拳打、脚踢、膝 顶是用来缩短与对手间的距离并为肘击创造空当。泰拳手是在缠抱距离使用肘击的专家。图片13

在击中的瞬间,拳手向下转动肘尖以产生沉劲,并开始弧形运动使手臂快速、安全地恢复防守姿势。 拳手可以从防守姿势发出平肘以及所有基本的肘法。拳手也可在任何拳击之后,不必返回防守姿势,平肘是最基本的肘法,也是较为有效的肘法之一。试想一种情况,拳手设法贴近对手,这时,对手左 手下沉,拳手看到这一空当,身体稍微前移,向对手面部发出右平肘。肘击的劲力来自地面对他的反作用 力,拳手身体前移时的速度和动量加大劲力。胯部的拧转、肩部迅速甩抖,使肘以水平路线横击目标。这 样,肘尖便以闪电般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狠狠地击打在对手的面部。

它们使用的力量相同,包括移动、旋转、迅 速甩抖、沉劲和地球引力。只是没有扭转劲 力'。左右平肘原理相同,但左肘较快,因为 它更靠近对手;而右肘更为有力,因为胯部 旋转幅度更大。平肘最普通的击打目标是面 部,下颌和眼睛也是特别受欢迎的击打点,
从力学上来讲,平肘类似于泰拳摆拳,
恢复防守姿势。这样,拳手只在发出肘击的很 短时间内没有保持防守姿势。发动肘击。就右平肘来说,在临近右肘击中目 标之前,左手还应保持在左眉处。击打结束 后,右手立刻返回到右眉处。右肘弧线返回,

因为在这些攻击点对手受伤并取得技术击倒 胜利的概率极高。

砸肘

砸肘可有多种角度,例如,直接向下或者45°角倾斜向下。砸肘的技术性细节与右直拳几乎完全相 同。向下肘击时,拳手身体快速前移以获取动量。同时,拧转胯部,迅速甩动肩部,然后向前挥肘,轻微 转动手臂,积聚少量扭动劲力,击中目标时,拳手向下沉肘,产生沉劲,而地球引力是上述一切的基础。

在打击过程中,右手贴近右眉处,右手要像胶水一样尽可能长时间地粘在这一防守位置。就在击中目 标之前,右手才举起,然后在击中后又立即返回到右眉处的防守姿势。而这时,肘以弧形路线恢复到防守 姿势。

盖肘

盖肘与平肘、砸肘不同,因为击中目标时,它产生上掀劲力。盖肘在结构上与上勾拳完全一样。这种

打击只用在贴近对手的时候,是在对手的防守姿势 内实施的肘法。

盖肘经常用在与对方缠抱的情况下。多数情况 下,盖肘的攻击目标是下颌,这样,击打后它能安 全、迅速地返回防守姿势。与其他肘法一样,发出 盖肘进攻的手要尽可能长时间地靠近眉毛处,手臂 要尽可能快速返回防守姿势,使拳手被反击的机会 减到最小。肘在上击时,手几乎没有离开靠近眉的 防守位置。或矮的拳手都有很多例外。
一些泰拳手是肘法专家^他们的基本策略是靠 近对手然后用肘击和膝顶进攻。这些近距离泰拳手 往往身材矮小;身材较高大的拳手常常更喜欢远距 离攻击技法。然而,策略是因人而异的,身材或高图片16 图片14 图片15图片18 图片17

有时泰拳手使用“专业肘法”。首要的也许最普通的专业肘法是反肘。为了发出这种肘法,进攻者把 左脚置于对手的左腿外侧。拳手顺时针旋转180°,然后用肘击。右脚不要向前移动。拳手旋转时,右脚 只是原地拧转。

反肘有三个攻击角度:水平、向上、向下。不管哪一种角度,反肘都非常有力。

在泰拳比赛中拳手转身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反肘必须有所节制、小心地使用。有时反肘用在当对手在 拳台围绳上或在场角没有后退余地的时候,但是动作必须非常迅速。

反肘通常用在组合进攻当中。有时拳手的踢击落空,他会顺势用反肘攻击对手。同样,短直拳落空 时,拳手也会顺势发动反肘攻击对手左侧。

踏股砸肘是另一种泰拳专业肘法。使用踏股砸肘时,拳手前冲,踩在对手的大腿之上,身体上冲然后 落下,同时屈肘举臂,以向下的巨大劲力砸击对手的头部。

腾空劈肘也是向下砸击的肘法,也是唯一从踢击距离发出的肘法。使用腾空劈肘时,拳手跃向对手。 拳手的进攻路线是向前、向上。在这一技法中,拳手设法以最大的劲力肘击对手头顶。很显然,这种进攻 非常有力。但是,对进攻者来说也非常危险,因为在泰拳比赛中,身体腾空是最大的冒险。

然而,正是因为极少使用,腾空劈肘会非常奏效,而对防御者来说是很难预料的。维拉罗勃斯建议, 当对手在拳击台围绳上或完全精疲力竭时,可以使用腾空劈肘。

暗肘也是一种泰拳专业肘法。大致来讲,暗肘技术与向上肘法技术被普遍使用。暗肘的不同之处 在于使用时的角度和时机隐蔽性极好。暗肘用在对手防御姿势里侧的缠抱距离,通常攻击的角度是向 上45°。拳手发动暗肘时,双手罩住并轻击对手的双拳,这样会使对手产生拳手不可能发动肘击的错 觉,事实上,拳手恰恰要发动暗肘攻击。而且,这一动作有力地限制对手的视野,起到不被对手看到 的效果。

肘法也可用于击打躯干和腿部。例如,当拳手抓住对手的一条腿时,他可以迅速对它施以猛击。或 者,当拳手抓住对手的胯部缠抱住对手时,对手可用左手抱住拳手的脖子,同时,迅速滑入右肘,狠狠地砸击拳手锁骨处。

击耳肘是特别难以对付的肘法,这一肘法用在缠抱姿势。当拳手用双臂抱住对手时,他会在一只 肘与对手的面部之间挤出一席空隙,然后迅速用肘横击对手的耳部和下颌。击耳肘有力、迅速且不易察觉。

泰拳中最不常见的肘法是戳(刺)肘。它是指在近距离时,拳手通过抓住对手的颈后部,肘尖直接猛 戳对手。通常,戳肘攻击的目标是眼睛或鼻子。因为极容易被对手防守,戳肘是极其少见的。图片19

上肢防御技术

拳手发动腿踢、膝撞、拳打、肘顶等任何攻击时,都是最容易受到对手反攻的时刻。为了进攻,拳 手必定暂时不能保持防守姿势,因此以任何形式的出击都要改变平衡,使拳手处于危险之中。不同的进 攻技术会使拳手相应在某些方面最为薄弱。例 如,发动拳击进攻时,拳手就特别容易受到踢

击与膝击的反攻。

主要的防守技术可以分为为数不多的几种, 即闪躲、格挡、阻挡、阻截(用更快的进攻攻击 对手)。拳手也可选择这些防守技术与反攻技术 配合使用。

例如,试想对手用短直拳进攻时,拳手可 能采用的防守技术。首先,拳手可能以向侧、 向后偏头来闪躲防守。其次,拳手可能用左手 弧线运动来格挡防守。第三,在对手短直拳击 中之前,拳手可能发出蹬腿或横扫腿攻击对手 腹部来防守。短直拳速度非常快,通常用于试 探对手。正因为其速度非常快,所以很难以组 合技术还击。架挡或闪躲是最常用的防守短直 拳的方法。

但是相比较而言,右摆拳力量更大,行进路 线更长,所以反攻这一技术相对较为容易,例 如,拳手可以用拳打、膝撞、肘顶、脚踢来反 攻,或者用左手格挡、右摆拳还击。

同短直拳一样,挡开后直拳或任何拳击的最 好防守选择是让对手击空。在拳击中之前,拳手 后闪或侧闪就可做到这一点。保护好自己,然后 以快速的拳打或脚踢来反攻,是第二个常用的防 守选择。

泰拳手防守时,既不来回晃动,也不绕对 方迂回跳动。他们可能后闪或侧闪,而不是在对 手拳、脚攻击时低头闪躲。低头闪躲在允许钩抱脖子和膝撞面部的运动中,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防御左、右摆拳时,泰拳手身体保持直立。他们经常后 闪,让对手摆拳击空。有时他们把双臂作为防护物,让对手的进攻臂撞在上面。泰拳手也会转动双肘击伤 对手的拳。

对摆拳和对所有的进攻一样,拳手总是期望在进攻者恢复到防守姿势之前予以还击。对摆拳的一般还 击包括阻挡,然后膝撞对手腹部或肘顶对手头部。维拉罗勃斯面对摆拳时,喜欢用左摆拳、右直拳和左膝 撞的组合技术来还击。图片23 图片20 图片21 图片22

摆拳特别有效,是因为进攻角度很大且不容易被对手察觉。摆拳绕开对手的防守姿势进攻,因此需要 敏锐的格斗意识和极好的把握时机的能力来阻挡它。防守左右摆拳的技术是一样的。首要的选择是将头后 闪,使进攻者的拳击落空。通常情况下,闪躲之后立即发动像右踢脚一样快速的反攻。

防守摆拳的第二种方法是阻挡,然后反攻。拳手也可能格挡摆拳然后以右直拳、左摆拳、右膝撞组合 来反攻。摆拳以一定的角度靠近对手时,也使进攻者容易受到对手的反攻。

一种行之有效的防守摆拳的方法是抬高肘尖,使对手发动摆拳的手臂击打在自己的肘尖上。当对手发 动右摆拳时,拳手将肘外摆,保持左手靠近眉骨,下领向下内收,抬肩增强保护。这样,进攻者的手腕击 打在肘尖上,可能会严重受伤。

与摆拳相比,上勾拳的隐蔽性更强。泰拳手要

保持身体直立,防止重心偏前。因为如果身体重心 偏前,躯干、颈部与头会形成一个弧形,这种姿势 使拳手特别容易遭受对手上勾拳和低踢的进攻,因 为他的重心偏向前腿。

上勾拳的首要防守方法是后闪,让对手的攻击 落空,之后采用肘顶、膝撞、脚踢、拳打等技术来 反攻。第二种防御上勾拳的方法是,在对手发动上 勾拳之前迅速移入缠抱距离。因为对手在近身缠抱 距离内不可能使用上勾拳进攻。

使对手的上勾拳转变方向也是防守方法之一。 一种方法是将防守手臂上举,好像拳手在看手表, 然后转动手腕使“手表”朝外。这种格挡之后,通 常拳手立即发动肘顶、膝撞等反攻。

阻挡也能拦截上勾拳的攻击。在防守姿势,拳 手将双肘贴靠在一起便可能做到这一点。对手的拳

维拉罗勃斯身体后闪来防守左手(左图)、右手(右图)上勾拳

落在肘尖上,会使对手受到严重的伤害。使用先发制人的蹬腿也能使对手的上勾拳丧失攻击力。常用的防 守方法是用快速蹬腿击打对手的上勾拳。

对于进攻者来说,发动上勾拳比多数其他拳法更难恢复到防守姿势,而且上勾拳中有上升的角度,动 作难度较大。所以进攻者更容易受到对手肘法的反攻。西洋拳手使用上勾拳非常有效,但泰拳手只有在万 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因为西洋拳手不必担心膝撞和肘顶的反攻。

在泰拳比赛中,防守肘击是拳手生存的关键所在。闪躲足以防守水平、向下、向上的肘法。也可以通 过轻微调整防守姿势使肘击偏离。另外,防守姿势也使进攻者很难抓住防守者的颈部实施肘击。

另一防守肘击的方法是在对手肘击攻来之前,用手推开对手的面门。拳手先发制人的膝撞或肘顶可以 用来阻截对手的肘击。

肘在缠抱距离内非常有效。然而,经验丰富的拳手却可能选择贴身缠抱,不给对手留出施展肘击的空 间。在这种贴身缠抱距离内,拳手双方都不能保持防守姿势,膝撞代替肘法成为攻防的首要武器。

反肘具有很大威力,同时不易被察觉。闪躲是常用的有效防守反肘的方法。通常情况下,防守者只要 向对手进攻的方向移动,就会使其进攻落空。当对手转身发动反肘时,进攻者的背部最易受到反攻。因 此,在这一时刻,用蹬腿或横扫腿攻击进攻者的任何部位都可以阻截反肘。在近身防守姿势中,也可以阻 挡反肘的攻击。,

防守攻击躯干和头部的踢击,拳手可采用闪躲的方法,也可采用踢击和肘击的防守方法使对手的攻击 偏离。拳手用前臂的中外部格挡高踢。技术娴熟的拳手也会用肘尖阻截对手的脚,这样可给进攻者造成极 大的伤害和痛苦。

拳手后闪或侧闪可以躲开攻击者的高膝进攻,也可以通过加强防守姿势或使对手的进攻偏离来防守, 也可用肘格挡来防守。防守者常用膝法使对手膝的进攻偏离或用膝击阻挡对手膝击进攻,防守膝法是为了 拦截进攻者膝击而与对手的膝击同时发出的。拳手防守高膝进攻也可采用将进攻者推开的方法。

泰拳的身体武器如此之多而泰拳规则如此之少,所以进攻组合和防守反应的可能性变幻无穷。泰拳手 必须能够熟练地在各种距离防守,也能在任何距离发动击倒或极具破坏性的攻击。例如,如果你要将一个 泰拳手拉到缠抱距离,你的头部就可能会遭到有力的劈肘攻击。泰拳手能够轻而易举地用膝击碎肋骨,然 后,用扫腿踢击膝部,将对手扔在地上。图片27 图片24 图片25 图片26

 

浏览8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