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伤的处理
受伤初期:①将受伤部位抬高,减轻出血和肿胀;②冷敷和加 压包扎,以防继续出血和肿胀扩大;③疼痛严重者可口服止痛片; ④伴有严重休克的挫伤,如睾丸、腹部挫伤须到医院进行抢救。受 伤后期:疼痛、肿胀减轻后可热敷或按摩,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 环,使肿胀消失。
肌肉损伤的处理
原则上与挫伤相同。对肌肉部分撕裂的伤员,应在伤肌完全处 于放位置加以固定。治疗期间,最好戴保护用具。象护踝、护膝 等,在不疼痛的情况下,尽早开始活动。症状基本消失时,即可恢 复正常训练。训练中注意循序渐进,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损伤 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的锻炼。
关节韧带损伤的处理
受伤后应立刻进行冷敷和加压包扎(颈与腰除外)。包扎前, 在伤侧放上厚棉花垫,然后用绷带包扎好受伤关节,以保证损伤韧 带处于放松状态。经上述处理后,抬高伤肢,以达到止血制动之目 的。24小时后,如无继续肿胀、出血现象,即可在伤处周围进行 按摩。两天后开始做局部按摩和热敷。颈部、腰部的扭伤,轻者可 热敷,配合轻微的运动,即可自愈。重者可釆取按摩治疗,从局部 按摩开始逐渐扩大按摩面积。配合穴位进行治疗,效果更佳。
骨折的处理
①对有骨折疑虑者按骨折进行处理;②伤员出现休克时,先治 疗休克;未出现休克者,应让其安静,保暖,止血,止痛,防止休 克;③临时固定制动,即用纱布,绷带包扎起来,然后就地固定; 固定完毕立即转送医院,争取尽早整复;④如疑为脊柱发生骨折, 应保持伤员驱体不动,尤应避免一切脊柱活动,速请医务人员处理。
关节脱位的急救处理
①止痛,抗休克。措施与骨折相同;②制动,用夹板及绷带固 定脱位后变形的肢体,尽快送至医脘争取早期复位。
大权奉类
太极拳为何又叫“十三式”?
十三式系指“五行”、“八卦”。五行是金、木、水、火、土, 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八卦是乾、坤、坎、离、巽、震、兑、 艮,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
太极拳五种步法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其中顾盼 原专指眼神,在此做为步法解释。太极拳的八种手法,分别为:棚、捋、挤、按、采、洌、肘、靠3在方向上分别为:东、西、 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方与五步合称为十三式,即 十三种方法,若误认为十三个姿势就错了。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五行”和“八卦”具有朴素的辩证唯 物主义思想,用“五行”、“八卦”中的相生相克的变化关系来总领 太极拳的精要,是古人对太极拳中阴阳、沉浮、刚柔、上下,内外 诸矛盾的辩证认识。实际上,太极拳中的五种步法和八种手法确实 充满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和千变万化的矛盾运动。
但是,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光用一个平面的八卦图是 不能完整和全面地表达棚、捋、挤、按、采、携、肘、靠的劲路变 化,需要用立体坐标来加以说明才是比较科学的。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式等。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最早流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村。关于陈式太极拳的 起源问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曰是由山西人王宗岳传蒋发,蒋发 传陈家沟村陈氏第九世孙陈王庭(?~从此,陈式太极拳 在陈家沟村世代相传,这是陈家沟村早期的一种口头传说。二曰是 由陈家沟村陈姓始祖陈卜创编而成。此说最早见于陈家沟村陈氏第 十六世孙陈鑫(1849~1929)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之 中。三曰是由陈家沟村陈氏第九世孙陈王庭创编而成,传至陈氏第 十四世孙陈长兴(1771~1853),再由陈长兴传给外姓人杨露禅而 公开于世的。此说是由近代武术史学者唐豪(1897~1959)最先提 出的,当代多数陈式太极拳传人均持此说法。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归纳为:动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顺 逆缠丝,发劲突然,爆发力强等。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又名福魁 (1799~1872),自幼到河南温县陈家沟村陈德湖家为僮,并跟随陈 长兴学习太极拳长达38年之久,尽得其术。返原籍河北永年后以 教拳为生,后又经同乡武汝清的引荐到北京教拳,任旗营武师,因 技艺精湛,武功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杨露禅祖孙三代均以 教拳为业,积累了丰富的练拳和教学经验,为了适应不同学拳对象 和时代的需求,在陈长兴所传的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改 进了原传拳术的架式和练法而形成了一种松柔绵缓,宽大舒展的新 型功架拳式,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定型为流行至今的杨 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归纳为:动作舒展大方,松柔沉稳,速 度匀缓,动中求静,连绵不断等。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北京大兴人吴鉴泉。吴鉴泉又名爱坤 (1870~1042),满族,从汉姓吴。吴鉴泉之父全佑(1834~1902) 在清旗营当差时,曾随杨露禅学习太极拳法,后又拜杨露禅之子杨 班侯(1837~1892)为师学艺,师事最孝,学习笃诚,深受杨露禅 宠爱,兼得杨家父子的真传,称著京城。后来全佑将杨班侯小架拳 式精心传授给其子鉴泉。民国初年,吴鉴泉在北平体育研究社任教 官,专职教授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式。吴鉴泉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改进 拳式,经过努力终于创出了一种拳架适中,动作紧凑,松静沉稳, 长于柔化的新型功架拳式,被人们称为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归纳为:拳架大小适中,动作细腻紧 凑,松静沉稳,斜中求直,以柔化为主等。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武禹襄又名河清 (1812~1880),号廉泉,为清廪贡生。武禹襄自幼习文好武,初从杨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专程前往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 兴,因陈长兴年事已高,不再收徒授拳了,故又寻访到赵堡镇陈清 平(1795~1868)处学拳求艺,陈清平念其心诚志坚,为人大义, 逐收留将陈式新架太极拳技艺及奥秘悉心相授。后来武禹襄不断努 力钻研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精要,并在陈式老架和新架太极拳法的基 础上融会贯通,求变求新,逐渐创编出二种动作简练,拳式缜密, 法度严谨,强调用意,以心行气的新型功架拳式。被人们称为武式 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归纳为:动作简洁灵巧,拳式缜密,虚 实开合,法度严谨,身正势圆,外柔内刚,强调用意,以心行气, 往返有折叠,进退有转换等。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河北望都人孙禄堂。孙禄堂又名福全 (1861~1933),号涵斋。因其相貌清秀,身材巧小,动作轻灵,被 誉称为“活猴孙禄堂”。孙禄堂自幼资质聪颖,性情温和文雅,初 从李奎元(1840 ~ 1910)学习形意拳,后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 (1820~1901)学艺,又从八卦掌名家程廷华(1843- 1900)学习八 卦掌。民国初年,孙禄堂五十余岁时在北平得遇河北永年武式太极 拳名家郝为贞(1849~1920),相识后结为至交,逐向郝为贞学习 武式太极拳,得其精髓真谛。后来孙禄堂专心致志,苦心钻研,将 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之精妙,融会贯通,独自创编出一种动作 轻灵小巧,进退相随,开合有序,圆活敏捷的新型太极拳式,被人 们称为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归纳为:动作轻果小巧,柔顺敏捷,进 退相随,开合有序,圆活自然等。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是因此拳开端并流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而得名。据 杜元化(1869~1938)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介绍,赵堡太极拳的远祖为武当山张三丰(1247~1416),近祖是明末的蒋发(1574 ~?)。蒋发是河南怀庆温县小留村人,授业于山西人王林桢(即王 宗岳),后传于赵堡镇的邢喜怀、张楚臣、陈敬柏、张宗禹、张彦、 陈清萍等数代弟子。
赵堡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归纳为:动作以意承先,气沉丹田,鼓 荡循环,气贯周天,起落进退,腾闪圆转,攻防求变,意领身随, 以柔克刚,刚柔相济,顺势借力,柔化急发等。
浏览6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