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只适合老、弱、病者锻炼?
太极拳并非“柔软体操”那么简单。有人形容太极拳是摸鱼摸 虾,实际上不然。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有代表性的一大拳种。它有 基本套路练习,有长、短器械,有散手对练和推手等技击锻炼内 容,也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只是由于初学太极拳以柔和缓慢的锻炼 形式为好,实践证明它有明显的防治疾病效果。在群众中尤其受 老、弱、病人喜爱,因而被误认为是“柔软体操”。又由于大多数 打太极拳的群众只从“活动活动”,伸伸肢节的目的出发,或由于 缺乏教师指导,锻炼时未能把太极拳的本来风貌表现出来,动作过 于随便,这样难免给人以“摸鱼摸奸”的印象。
其实要练好太极拳实在不容易。由于它的动作缓慢,在方法上 要求高,其上下肢的配合、身步的合一性比之其它动作速度快的拳 术更难于协调,更易于暴露缺点错误。要严格要求起来,练太极拳 对运动员的素质要求比之其它拳种有过之而无不及。曾有一些过去 并不练太极拳的长拳或南拳武术运动员,当他们有兴趣要求学一套 太极拳的时候,只做一个“野马分鬃”定式等待纠正动作就说下肢 实在受不了,因此信服太极拳也是一种功夫,而且是一种要求有扎 实基本功的功夫。可见,太极拳实际上并非是运动负荷最小的一种 拳术运动,更不是柔软体操。
太极拳与气功是什么关系?
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可以说:太极拳就是一种高级气功,但气 功不等于太极拳。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气功有动功与静功之 分,而太极拳是通过肢体的外动来达到内气的运行,谓之动中求 静;静坐或站桩是以外静而内动,通过固定的动作来达到气血的流 通,此谓静中求动。
太极拳强调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依赖一呼一吸之引导作用, 完成拳套练习。达到功劲似有若无,看似柔软不用力,实则是练精 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太极拳的这种要求与气功要求是一致 的。练气功,突出一个“静”字,而练太极拳,也要求思想高度的 集中。气功强调的静,实际上是动静相兼,由静生动,外似静而内 甚动,内动至极而外形亦动(如气功中的动功),形气虽动而意念 尚静。 、
太极拳也是动静相兼的,静中触动,虽动犹静,外似动而内甚 静,外动至极而内意更静,形体虽动而意念尚静。
由此可见太极拳就是气功的一种。但气功不等于是太极拳。气 功是多种多样的,从姿势上讲,有静坐、站桩、动功、卧功等◦从 内容上讲,有内养功、强壮功、硬气功等。而太极拳是以武术动作 结合气功,以内壮为主,并注重爆发力和抗击能力的训练,又有其 较高的医疗保健作用。
太极拳之气,必须聚于两肾之中,贯于丹田,上通百会(吸), 下达会阴(呼),周身之劲发于丹田,收归丹田,上虚下实,团和 一气,贯通一气,与气功之要求类同。
太极拳在气与形体的结合上讲究吐气似落雁,丹田沉沉,足似 人地生根,纳气似拔葱,脊背鼓鼓,头欲顶住天,是谓“顶头悬” 及“神贯顶”之意。
练功者注重丹田,目的是使人体真气的运行,内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都是沿着经络而完成的。
功深者,练功时会感到呼气、吸气都集中运行在丹田,这股气 即谓真气。真气在人身至关重要,真气足,精神充沛,生机旺盛; 反之,体质虚弱,虚痨亏损,百病丛生。
气功家称:气在上焦的称宗气,在中焦的称中气,在下焦的称 元气,统称为真气。只因汇集在人体不同的部位而名称不同而已。
习太极拳者或气功家,要把气运送到丹田,需呼吸得法,加上 意识的诱导,与动作的配合。吸气时,先由意识引导,起自会阴, 经命门,再循脊背至百会,达人中。同时,肋骨向外、向上方运 动,下焦元气即上升。呼气时,两肋向内、向下合,上焦的宗气和 中焦的中气被迫沿任脉往下行,此时以意导气,使气由承浆经膻中 慢慢接近丹田。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逐步会感到一呼一吸都集中 在丹田运行。然后,外形与内气合拍,沟通任、督两脉,这是太极 拳运气之法,与气功家要求沟通大、小周天是一致的,只是运气的 方法上有所区别。
督脉自会阴、命门,循脊背,逆行至百会,回返到人中,谓先 天之脉,主精神。任脉起于承浆,下行循胸、腹(丹田)至会阴之 前,为后天之脉,主气血。
凡练功(拳)家,不论内、外各派,大都强调意守丹田。练外者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或“气自丹田吐”之说, 练气功更强调“守一”,故太极拳与气功在总的要求上是一致的, 仅在方法上有所差异。
太极拳对“养生”有何益处?
太极拳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适宜于年 老体弱者。
太极拳有架式轻松柔和、动作连贯均勻、体态圆活自然、上下 协调完整的特点,因此在操练太极拳时强调意识引导动作。就是说要放松全身肌肉,静下心来,把意识全都集中到动作中,气沉丹 田,做到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要求在动中求静,以静 御动,虽动犹静,意念集中。用太极拳的术语,称做“练意、练 气、练身”。练太极拳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能得 到调节,增强大脑的记忆能力,延缓脑细胞的衰老。
太极拳运动可以充实人体“精、气、神”这三种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中医认为太极拳的练腰,能加强肾的藏精、保精功能,并 可调节内分泌系统。因此,通过太极拳锻炼,可治疗发育不良、阳 萎遗精、腰腿酸软和体虚肾亏等病症。太极拳主张练气,所谓以意 领气,气沉丹田,即腹式呼吸。通过腹式呼吸的机械作用,能增强 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同时又能扩大肺活量,促进血液 循环和新陈代谢。因此,太极拳的练气能改善呼吸、循环和消化系 统的生理功能,对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以及胃肠功能紊 乱等症,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太极拳主张练意养神,以调整神经 功能活动,使髙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得以恢复,使阴阳平衡。因此通 过练拳养神,可以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神志不宁等病症。
此外,在太极拳运动中,不仅全身大块肌肉要保持一定的张 力,甚至连平时锻炼很少的短、小肌肉群也发挥作用。因此长期操 练太极拳,能促使关节灵活稳健,特别对于腰脊活动度和下肢肌力 的增强,具有良好的作用。
初学太极拳,怎样入门?
太极拳有陈、杨、吴、武、孙等拳式流派,锻炼者可以择其所 好进行练习。不过,初学太极拳的人最好先学“简化太极拳”。简 化太极拳釆取了杨式太极拳主要技术内容,去掉了原套路中过多重 复的动作,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编组而成。它既体现了 太极拳的特点,又易学易记,便于掌握。目前简化太极拳已在群众 中广泛流传,初学者可就地寻师学习,也可参阅“简化太极拳”的图书自学。要学会这套太极拳,可以遵循下述几条原则努力学习。
动作规格认真学
掌握动作的正确规格,是学好太极拳的基础。初学时,要搞清 肢体在每个动作中的空间位置。比如一个动作处于完成姿势时,下 肢是什么步型,步幅有多宽;上肢是侧举还是前举;两臂之间的夹 角与躯干的夹角约多少度;手心是向前还是相对,等等。还不能忽 视动作的全过程,即肢体的运动路线,特别是对于那些姿势相同而 运行路线和方向不同的动作更要注意。如左揽雀尾中“按”的完成 姿势和如封似闭的完成姿势相同。其下肢同是左弓步,其躯干都保 持正直,其两臂都是前平举,高与肩平,宽与肩同,两肘徵屈,两 者都要求头向上顶,眼向前看。但是,两者在形成这一相同定势前 的过渡动作并不相同。象这种容易混淆的动作还有“野马分鬃”与 “揽雀尾”中的“棚”等,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细细体会。
复杂动作分解学
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比较复杂难学,初学时,动作往往做不准 确和不易协调。但采用分解学习就能逐步掌握。如“云手”,是两 手在体前交替划立圆和两脚向左侧方连续移歩的配合动作。初学 时,可以先原地站立,练习两手交替划立圆,然后练习侧向的移 步,再逐步过渡到上下肢的连贯配合。这样学习动作就会有序化而 提高学习进度。
浏览1,3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