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内劲? 一般指内在的劲力。力和劲不能截然分开,但又有 区别:力方而劲圆,力滞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钝 而劲锐。太极拳讲究不用拙力,着重运用内劲,所谓内劲,就是在 练拳中得到的环而无端,周而复始,外柔内刚且富有弹性的劲。这 种劲“形不外露,功蕴于内”,故叫内劲。

太极内劲由“八门劲”构成:即棚劲、提劲、挤劲、按劲、采 劲、冽劲、肘劲、靠劲。名称虽有不同,其实质都是一种具有弹性 的螺旋缠丝劲。

劲从何来?拳论曰:“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 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可见,不论盘架子或推手,正确地用 腰,对增长内劲是至关重要的^

腰部的训练为何如此重要呢?首先从解剖学来看,腰在躯干 部。胯关节以上、两软胁以下为腰。其前有丹田(脐下三寸气海 穴,也称前心),后有命门(两肾之间,也称后心)。周身之气往外 发者,皆源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气沉丹田,上虚下 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内走五脏百骸,外物肌肤皮毛, 运行周身,达四梢,通九窍,缠绕往来,圆转自如。内劲足,有感 于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头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 热。

太极拳要求周身处处分清虚实,为什么?拳论云:“虚实分明, 周身相随,引进落嚓,借力打人。”如果不能做到虚实分明,就不 能周身相随;不能周身相随,就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引进落空,就 不能借力打人。但虚实转换的关键在于腰腹,腰腹转换的枢纽动 力,在于丹田穴。丹田穴始终以意贯注,才能中定而不摇摆。动作 时,以丹田穴为原动力,带动腰腹胸背肌肉松沉,变换虚实。只有 这样,才能周身气通劲连。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直线 发击。即所谓:“全身处处都是拳”,“全身处处有太极”。

从运动学观点看,腰是运动之枢纽。拳论曰:“诀窍以两腰之 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在技击攻防中,无不 通过腰部来维持和调整身体重心,使动作既轻灵又稳健。太极拳身法的轻灵、圆活,全凭腰胯。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者,身便 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不得机不得势,必是手动而腰腿不动 (不是一动而无有不动),手愈有力,而力愈散乱。

腰的作用如此重要,怎样加强腰部训练,提高其灵活性、柔韧 性、协调性,从而收到增长内劲的效果呢?太极拳要求周身各部位 的姿势必须正确: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屈膝松胯,圆 裆敛臀,气沉丹田。其中含胸、拔背犹为重要。总之,要做到松、 沉、正、活。正,是躯干正直,立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只有尾闾 正中,才能神贯顶,支撑八面。正,有助于重心的稳定,能使内劲 通过腰轴推动并贯注于四肢梢端。所以说“低头弯腰,传授不髙”。 松,是腰部略向内收,两胁放松,腰劲下沉。腰部松活,气自下 沉,下盘稳固,上下肢运动起来才能圆转、灵活、有力。但腰部放 松,不可太过。过则腰部软而无力,不能及时准确地调节全身劲力 的分布。腰部也不能太用力。用力则硬,硬则运转不灵活,从而影 响全身运转的灵活性。陈鑫说:“腰不可软,也不可硬,折其中方 得/总之,腰活就是要在无论进退、旋转时,都要掌握好整个身 体的重心。注意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浑然一体。

究竟怎样练好腰、用好腰,使“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要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细心揣摩,“拳打千遍,其理自现”,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不懈,妙理循环 自然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理解推手中的“不丢不顶”?

“不丢不顶”源于王宗岳修订的《打手歌》“粘连黏随不丢顶” 句,是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技法原则之一。“不丢”指推手时手臂不 离开对方。“不顶”指推手时毫不与对方抗力。在推手实践中,“不 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动作。但它不是置己于被动地位任人 摆布,而是主动地去适应对方的动作。顺彼伸而屈,彼进一尺,我让一尺,决不少让,也不多让。用弧形走化的动作引诱对方前进而 落空。“不丢”是人去我随的动作,在黏住对方随彼屈而伸的同时, 总要微微送劲,逼使对方陷于不利或不稳的形势。

丟顶发生在太极推手里,丢是未与对方步调一致,顶是与对方 以力相抵,二者都违背了太极拳的技术原理。

太极拳推手是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吗?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笼统地说它就 是太极拳中最高级的运动形式。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拳种, 自有其完整的体系,有较深的理论,有徒手的拳术,有短器械的刀 术、剑术,长器械的枪术、大杆练法,更有太极推手和散手练习, 而推手则是二人利用太极拳八门五步十三势互相化发,“引进落空 合即出”的技术训练。练习推手最好先有一定的套路功架基础,而 又将推手作为功架训练的另一种促进手段。通过推手,可以使人理 解十三势的运用,促进单练套路技术的提高。有些人不练推手,光 喜爱拳术和器械练习也是有的,并且技术上也可能达到一定的水 平。有些人爱推手,不喜欢练套路,认为套路无用,只有推手才是 练太极拳的上乘功夫、最高境界,这种看法稍嫌偏颇。太极拳论 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最高境界是一 步一步练出来的,不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着熟”是什么? “着”,就是“招”,就是一招一式的技法,在太极拳来说就是组成 运动套路的各个动作架势、方法。练好功架了,进而研究劲力问 题,要求“懂劲”,可以从推手中求得,也可以通过长期的盘架子 中求得。到了举动轻灵、知己知彼、意到气到、气到劲随、屈伸自 由、从心所欲的地步,乃臻化境,也就上升到“神明”的境界了。 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氏说:“懂劲后的阶及神明,并不完全依靠 推手,还须从盘架子的功夫里去不断培养,他说:“太极拳的最终 目的是健身与技击不可分,应是与技击有关的道理,也就是与健康有关的道理。”

可见所谓最高境界是技术的全面发展,是知己亦知人的身心获 益、体用两全的一个锻炼层次。从武术的技术方面而言,推手的目 的是要练就舍已从人,在适当时机加以反击的巧功夫;这种功夫不 一定全靠推手,深化套路练习也有可能达到目的。而且,武术还有 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健身,通过锻炼提高自身的体质和健康水 平。就此而言,太极拳推手和盘架子,亦有同样的价值。推手与走 架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能说哪一种比哪一种锻炼要 高明些。然而套路练习是自己个人练习,自我协调、自我控制的知 己功夫。而推手必须知人,要与对方协调,要控制对方又不为对方 所掣。此两种难度不同。盘架子有较强的艺术性,推手练习则更能 增长人体的劲力、灵敏性和反应速度。所以一般说来,推手的运动 负荷要比盘架子大些,下肢肌肉的静力负荷也大些,对心脏及躯体 四肢都有较大的锻炼效果。

我们提倡将推手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去推广普及,特别对老年 人,推手有很多好处,可以行气活血,舒筋活络,增进食欲,提高 情绪等等。有些人害怕推手时两人靠得太近,彼此皮肤接触,气息 相闻,怕因此而传染疾病。另外又害怕在互推中失手倒地,造成骨 折、外伤或因胜负而伤害感情。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存在的,但可以 避免。一是有传染性疾病者,主动不推;二是大家都抱着锻炼身体 目的去练习,排除好胜心理,而互相协调,互相尊重,彼此关照, 增进友谊。

怎样避免推手的“顶牛”而做到“引进落空”呢?

太极拳推手是恃巧不恃力的运动。在太极拳推手训练和比赛 中,双方经常出现“顶牛”状态,按理说是不正常的,但在现实状 况下却又是难免的。

“顶牛”的出现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练拳和推手时间短,功底不扎实,腰腿运化不灵,有的甚至连基本技术也未能熟练掌握。 一旦搭手,只有拙力,根本无“巧”可讲,自然是一推手必“顶 牛。

另一种情况是:双方水平相当,相互之间奈何不得,又运化不 了。为了不被“顶”出,也只有用“顶”劲挡住。只经过短期训 练、水平较低的人进行推手,出现“顶牛”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

太极拳推手讲究一个“巧”字,原则上是“我守我疆,随人所 动,浑身成圆,引进落空,松活弹抖”。所以,推手中出现任何违 背上述原则的现象如顶牛、较力、丢、失手等,都是不合太极拳理 的,都属不正常现象。

究其根源,是“化劲功夫不够,不能引进落空”。推手中如能 浑身成圆,沾粘连随,自能达到松柔化劲,以巧胜强。松柔圆活化 劲即先要将对方来劲牵引开,才能引进落空对方,“空”的表现可 归结为:身空、心空、身心俱空。这三种表现形式是三种不同的功 夫层次的体现。

“身空”,是承彼来势,顺势借力,进之愈长,退之愈促,“仰 之弥高,俯之弥深”。使其失机失势,身手齐空,毫无凭籍,重心 偏移而失势、倾斜、跌倒。

“心空”,是一种高层次的空劲。

神意倶生即可使对方心虚胆寒;或微微一引,就使对方有如临 深渊之畏感,使其手未动而心已虚,神气失尽,被动挨打。

“身心俱空”,高手引人,形神并用,小圈、微圈,甚至无圈 (有圈意而无圈形,即有圈不见圈)之变,即使人心、身齐空,魂 飞魄散,任其发落。

太极拳前辈陈照奎、冯志强推手时,能达到使人身心俱空,心 虚胆寒,进不敢进、退不敢退。化劲、合劲发放时更是疾如迅雷, 被发击者往往是莫名其妙,心有余悸!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只要使敌方目的落空,引其来劲,使 其跌倒算空,失势算空,身不空而意已空也算空。总的来说,只要 能掌握好发放的时机,趁其空虚之势,看准落点,一发奏效,那又 何需“顶牛”呢?

浏览1,0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