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易骨、易筋、洗髓”说,初见于孙禄堂《拳意述 真》3书中将易骨、易筋、洗髓作为练习形意拳的三步功夫。这三 步功夫的锻炼方法是:
易骨:指以规规矩矩的拳势练习为基础,化除僵劲,换得明 劲。逐步变自然呼吸为腹式呼吸。“易骨”为形意拳练习的初级阶段。
易筋:指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密切配合地进行锻炼,把初级 阶段练习中获得的那种刚形于外的明劲,练成柔藏于内的暗劲。 “易筋”为形意拳练习的中级阶段。
洗髓:指按照前阶段规范加强练习,暗劲练成化劲,形成了动 力定型,表现出内外合一的动作技能。即所谓“拳无拳、意无意、 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洗髓”为形意拳练习的高级阶段。
如何理解形意拳的“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贏”?
“意”字,是指在技击中的攻防意图,“形”字,是指攻防的形 体动作。这句拳语的意思是说,有了进攻和防守的意图,决不能立 即表现在形体上,一旦表现在形体上,被对方察觉,便会使对手做 出相应的反应,自己取胜的把握就不大了。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掩饰好自己的意图,一是要出招快速突 然,一发即至。前一条要求是“打人不露相”,后一条要求是“打 人不见手”。B卩,一旦交手,即刻变相,即闭即合。
打人不露相,便要神情状貌,“含而不露,神态舒展”,面部表 情不可过于明显,令对手不易察颜观色,探知自己的心理活动。自 己则显示出勇敢、机敏、含蓄、无所畏惧的气概。切忌横眉怒目、 咬牙切齿等面相。因为外表的直露,必导致必浮气躁,不宜于临场 发挥。打人不露相,就是“以假乱真,诱敌深人”,即以假象迷惑 敌人/隐藏起真正的攻防意图,使对方作出错误的判断,按照我的 引导行动,堕我壳中,这也叫作藏拳。运用这一战术的关键在于制 造的假象要逼真。
“打人”时,要“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把握时机, 重在“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以静待动,以逸待劳”,准确判断对 手意图,一旦抓住对手破绽,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拳发宜速, 劲发宜促。
意与形的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也 就是凭着直觉反应探知对方的意向,凭着自己的智慧隐藏起自己的 意图,这便达到“人不知我,我独如人”地步,如同明眼人打盲 *人,优势陡增,岂有不赢之理。
如何理解形意拳的“有内无外不成术,有外无内 难成拳”?
' 取“形意”为拳名的本意就是主张内与外的无间契合。形是外
部的形状,意是内在的意念,二者相互融合、彼此照应、协调为 用,便是形意拳的主旨。
“有内无外”:指的是只有内部的精神、意念与气势的蕴含而无 外部形体与之相适应的动作配合,则此蕴含的内容找不到通出体外 的途径,不能发挥其在技击上所应有的作用,故“不成术”。
“有外无内”:指的是有外形动作的架式,而无内在的精神、意 念、气势等实质内容的充实,只不过是个中空的虚架子而已,指望 这种空架子去运用技战术,无异于痴人说梦,故“难成拳”。只有 做到有内亦有外,才能真正掌握形意拳这门“拳术”真谛。
练形意拳时,如何打出“横劲”和“竖劲”?
练崩拳时,后脚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脚跟?
练形意拳时,以自身为标准而言,前后谓之直劲,左、右谓之 横劲,上、下谓之竖劲。如打崩拳便是发直劲。上下用劲如“锦鸡 报晓”、“进退虎扑”中的“打人如挂画”、“钻拳”的“闪压”都是 _。“横拳”、“蛇形”都是走横劲,十二形中凡有开、合、裹、 横之劲都是横劲。打拳时,一身之中,直劲、竖劲、横劲倶在其 中,协调统一,并在一定时机能互相转化,要什么劲,发什么劲。 故内功经上说:“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 用,劲路,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比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体会, 才能摸得到而又用得巧妙。
打崩拳是一气的伸缩,要行如槐虫,但并不一定需要后脚尖碰 前脚跟。其步法之要领在于“前脚趟、后脚蹬;前脚进,后脚跟”。 后脚跟到哪里为宜,根据个人功夫与习惯用法而有所不同。郭云深老先生练时只跟到后脚距离前脚35寸远处;尚云祥先生跟到后 脚内窝挨着前脚跟处;而刘维祥先生却是后脚只踉很少一点,基本 还保持三体式的步法。练习时,后脚跟步远近关系不大,只要掌握 后脚不超过前脚;尽量做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 就行了。
练形意拳时,怎样才能做到“外形”与“内意” 的高度统一?
练拳时,外形动作要靠内在意念的催动、引发,一举一动不要 听手脚自做主张。手的一起一落,脚的一趋一停,以及周身的一蓄 一发,皆要与内在意念所引导的方向及去意的速度、距离等保持绝 对一致。当周身完全服从意念的驱使时所出现的动作皆顺遂自然, 其劲力迅猛而又刚实,有大机一发扬必落”的效验。
在练拳时,不要急于求成,贪多求快,一鼓劲儿练很多姿势, 而要从最基本的三体式和五行拳练起,着意体会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与意念上的差距。从站立姿态到开步、出手,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 要服从意念的指挥,反复揣摩外形的运行路线是否与意念的趋向契 合无间,稍有差异即刻改正。如此从点滴细微处做起,培养外形与 内意的统一,由浅入深,功到自然成。,
练习形意拳的速度究竟是快好?还是慢好?
形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础,以劈、钻、崩、炮、横为基本拳 法,以模仿12种动物的活动特长和神态为特征的一个拳种。快速 刚烈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运动特点之一。正如形意拳经所云:“起 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落好似卷地 风”;“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 倒还嫌慢”。我们应该在练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形意拳的这 一'特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训练工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 发,区别对待,对于不同的学练对象,在不同的学习训练阶段,应 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一个初学初练者来说,第一步应使他 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来龙去脉,对于动作的劲力、速度、节奏、 精神等可不作要求。再如,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错误动作,如架式不 准确、不工整等,可让他减慢速度,一板一眼,反复练习。总之, 在教学练习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快速,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 待。但是在动作熟练后的整体演练时,还是要体现快慢相间,刚柔 相济的风格特点为好。
八补拿矣
如何区别“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有些读者,由于对中国易学理论缺乏学习和了解,往往对“先 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不能正确区分开来,甚至将两者混淆。
无论“先天八卦”还是八卦”,都是由八个卦象组成: 乾(—)、兑(—)、离(—)、震(—)、巽(二二)、坎 (三三)、艮(三三)、坤(三三)。八个卦象的形状可用歌诀记忆 为: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孟,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在图形上的区别,是八个卦象排 列的方位不同。
先天八卦(图73)传说由伏羲氏所创制,所以也叫做伏羲八 卦、羲易等。“先天八卦”以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
巽为风,震为雷;兑为泽,艮为山。天和地、水和火、风和雷、山 -和泽,古人认为这都是相对立的东西,所以它们所代表的卦象在 “先天图”中八卦都是相对的,也就是《易传•说卦传》中说的: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所以,“先天八 卦图”所揭示的是宇宙及自然界事物对立的道理。
“先天八卦”所代表的方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 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先天八卦 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先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74)传说为周文王创制,所以又叫做文王八 卦、周易等。后天八卦图所揭示的,是宇宙间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易传•说卦传》中以乾为父,坤为母。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乾 坤相交,生出震、坎、艮,分别是长男、中男、少男;生出巽、 离、兑,分别是长女、中女、少女。
因为“后天八卦”不表示对立的道理,所以不能以艮为山,巽 为风等。
“后天八卦”配方位: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 东北、乾西北、坤西南。
“后天八卦”配列天干、五行:震为甲乙木,离为丙丁火,兑 为庚辛金、坎为壬癸水,而戊己和土,则配在中宫。
总而言之,“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在内容上的区别是它 们所阐述的对象不同,“先天八卦”所寓含的是“天”,包括天、地 和自然界,而“后天八卦”所阐述的是“人生”。
北宋邵雍说:“文王八卦,乃人用之位,后天之学也。” “后天 八卦”注重应用,所以传统武术和气功应用上的时间、方位等都用 “后天八卦”来配列。
浏览3,8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