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钻争裹,奇正相生”见于八卦掌名家姜容樵先生的《八卦 掌锻炼方法》。根据他的解释,“滚”是圆形的旋臂(内旋、外旋〉 动作;“钻”是转而向前(或向外)的螺旋形的穿钻动作;“争”是 向外撑开;“裹”是向里扣抱。在掌势运行时,既要滚中带钻,又 要裹中寓争,形成一种“奇正相生”之势。
“奇正相生”一语出于《孙子、兵势第五》,原意是说用兵作战 不外奇正(奇指侧击人后,正指正面攻击),可见奇正的变化是无 穷无尽的。这里借喻“滚钻争裹” 4种劲法,既对立又统一,又互 相变换,而无穷尽。
八卦掌“走圈”的作用是什么?
走圈是八卦掌的主要特点之一,它有以下两个作用:
健身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左右转换,循环往返;动中求静,静 中求动;意识集中,气沉丹田。这样既练习了内功,也练习了外 功,形成内外协调统一的整体。
通过“走圈”练习以舒展筋骨,活动肢体,疏通经络,调节血 脉,提高内脏机能;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 功,以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即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气的调息是在走圈中进行的。要平稳气息,要排除杂念,集中 注意力,肌肉放松,气往下沉,全身顺其自然,眼睛平视圆心并调 整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走圈动作忌用拙力、僵力。呼吸时抵唇闭口,以腹式呼吸为主,舌顶上腭,用鼻呼吸(也可鼻吸口呼)。动 作要慢、缓,顺其自然。不能急促、用力,气的出人要与走圈动作 内外协调一致;呼吸保持细长、均匀。这样呼吸与走转相结合,久 练之后,气血畅通,精神焕发,心情舒畅;从而增进人体的身心健 康,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和下肢躯干部分的肌力,提髙关节的灵活 性,防止骨质过早疏松所引起的后天性畸形和其它系统的慢性病, 如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统等。这些系统有慢性病的人,通 过练习可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走圈左转右旋,内外交替,周而复 始,动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前庭分析器官的机能,对中枢神经系 统也有良好的影响。
灵活运用攻防技术
前人总结道:“远对长拳近短打,八卦步法显神奇;三十六招 走为上,不招不架身手妙,击敌只在走转中。”走圈如同游击战, 制人取胜为上策。
八卦掌采用的是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走圈,是假设对方为圆 心,自己处于圆周上,通过八卦掌的八个方位,任意穿插,左右周 旋,由外向里进攻,使对方处于被动地位,不与对方做正面交战, 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便于伺机进攻。攻守时,两手做掩护,用腿 左右进攻。运用脚的左右扣摆,左转右旋,纵横交错,虚实变换的 步法以及掌势、掌法变化(内外交替,前后互换),指上打下,声 东击西,攻守莫测,上下翻飞。谆样可使对方如遇缠丝走不脱,防 了上盘下盘空。
走圈的目的主要是避实击虚,正如临阵歌诀云:“敌正我正奇, 敌奇我奇正。若欲觅敌踪,刻刻顺敌意。”其次才是以此来迷乱对 方的攻守战术,与对方兜圈子,打游击战和运动战。使彼劳我逸, 彼刚我柔,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动我先动,彼不动我也动。做 到:攻在对方前,防在对方后。由此可见,八卦掌的战略战术始终 贯穿着一个“动”字。在动中观察对方,动中用变,动中防守,动中进攻……最后在动中取胜。歌诀云:“浑元一气走天涯,八卦真 理是吾家;步步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功夫本从走步 来,两手变化随步开”,“二人对手腕中求”,“步步绕行自贏他”, “刚柔相遇求胜心,解此纠纷步法强”,“任他猛力来扑我,全凭膝 下两相交”。
由此可见“动”在八卦掌实战中是多么重要,攻与守变化都包 括在不停的走圈之中。
怎样掌握八卦掌“走圈”的大小?
绕國走转时头晕怎么办?
绕圆走转是八卦掌的基本运动形式。走圆圈是为了练外助内稳 固根基和锻炼八卦掌技法所需要的步法。圈子走得越小,要求步子 的摆扣角度越大。因此,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围绕着一棵 树或固定物体进行练习走圈。走圈的大小应根据练习者个子的高矮 和训练水平而定。一般来说,初学者走圈可稍大些;掌握基本锻炼 要求后,要逐步缩小所走的圈子。此外,以八步一圈为宜;随着训 练水平的提高,除了仍须继续坚持以八步一圈进行练习外,还要根 据某些掌法的需要,变换圈子的大小;并采用3步一圈,或4步一 圈的练习方法,加大训练难度,提高步子的摆扣能力。有些初学八 卦掌的人在练习绕圆走转时感到头暈,是因他们缺乏这类旋转训 练,位觉感受器官适应不了连续走圈带来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位 觉感觉反射。初学走圈时,圈子太小,走速过快,就更易出现头 晕。因此,初学八卦掌者,走圈可大点,走速应慢而匀,并注意左 右交替地走。待训练水平和位觉感受器的稳定性有了提高,再逐渐 缩小圈围和减少每一圈走的步数,加快走速,这样就不会出现头晕 的现象了。
练习“八卦步”有什么益处?
常言道:“人老先老腿,背驼腰弯手杖添。”这是描述衰老时在 体态上的表现。产生这种老年性畸形的原因,主要是骨质疏松和肌 力下降。八卦步以转圆走圈的形式,讲求脚的摆扣、腰的扭转,能 使下肢和躯干各关节得到伸屈转旋等多方向的活动,特别是屈腿绕 步而行,加大了下肢的运动负荷,经常练习,可增强下肢和躯干部 的肌力,保持关节的灵活性,防止骨质过早疏松所引起的老年性畸 形。
延缓老年性畸形的出现,从而防止了因胸廓变型而使肺活动受 限,避免了呼吸机能早衰和肺通气量下降,可以帮助消除气急、胸 闷,减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等症的发病。
练习八卦步时,反复交替地进行左旋右转的走圈,有助于提高 前庭分析器的灵活性;另外,八卦步与太极拳、气功一样,要求 “入静”,要在动中求静。这些对神经系统都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八卦步还要求练习者掌涵空,食指挺直,脚心涵空,趟泥走 转,致使气血运行于肢体各部末梢,使全身都得到锻炼。据练习者 的体会,经常走八卦步,感到足心发热,四肢有力,头脑清静,周 身安适。
练习八卦步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场地,一般晴天在户外,雨雪天 在室内。最好不要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练习。
总之,作为一种健身手段,八卦步不仅能收到一般的锻炼效 果,还能获得某些独到的益处。
练习走“八卦步”时,走得越快功夫越深吗?
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快”要建立在动作正确以及所需 练法的基础上。八卦掌分上盘、中盘和下盘3种练法,上盘练法是 身体直立,走起步法,就象平常人走路一样,不向下坐胯。中盘练法是两腿屈膝微蹲,上半身与腰部的重点落于两腿上,走起步法 来,就象趟泥趟水一般。上盘和中盘练法以快步为宜。下盘练法是 八卦步最困难的练法,它必须是腿极力弯曲,脚跟与臀部、膝盖要 成一个三角形。全身的重量主要落在后腿上,走步越慢越好,以练功夫。
现在全国练习八卦掌的大都练中盘,所以常见的是走快步的。 但是走快步光“快”并不一定是功夫深,而要从快中看是否步法正 确,既要观其“曲腿趟泥、足心涵空”和“起平落扣,连环纵横” 的程度,又要观其意识引导动作,劲力不断,行如游龙飞凤的状 态。所以要练“快”,就必须先练定架子,即一步一趋慢慢地、规 规矩矩地按动作要领去作,打好基础,再由慢到快。
怎样练习“八卦步”?
“八卦步”是八卦掌的基本步法,由于它每走一圈,正好经过 了八卦的八个方位[注:八卦方位:乾(西北)坎(正北)艮(东 北)震(正东)巽(东南)离(正南)坤(西南)兑(正西)], “八卦步”因此而命名。练习“八卦步”,可以为学习和掌握八卦掌 打好基础。据说,过去练八卦掌的人,往往要走2~3年的圆圈, 师傅才教给各种掌法和器械。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生就曾反复用 “百练不如一走”、“走为百练之祖”这两句话来教育弟子们重视走 圈,多练走圈,练好走圈。 ’
“八卦步”的练习方法是:
起势
立正站于圆周上,左侧对圆心(图75-1)。
两膝略蹲,上体随之微微右转,同时,两手手心向上,在腹 前重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图75-2)。
左掌经右向前划弧至左前方,掌高与肩平。右掌紧贴左臂、 随其划弧,逐步向右肘尖处移动。同时,上体随之左转,重心逐步移至右脚;左脚平提起,靠于右踝内侧(图75-3)。
左臂继续向左划弧,同时左掌内旋、并慢慢下沉至指尖与眉 同高。右掌内旋成掌心对圆心,食指靠近左肘尖。上体亦随之继续 左转成左臂与右脚跟和圆心在一平面上。同时,向前出左步,膝略 屈,肢微扣,目向圆心方向平视,成“(左)转掌势”(图75-4)。
转掌势各部要领:①头向上顶,两眼从左手虎口处平视前方, 舌顶上颚,自然闭嘴,微收下颏,颈项自然竖直;②肩往下沉并微向里合,肘向下垂,腕向下蹋,食指挺直,拇指前顶,小指和无名 指微向里扣,虎口圆撑,掌心涵空•,③含胸,圆背,松腰,收臀提 肛如忍大便状;④两腿内裹,两膝内扣,脚心涵空,二指抓地。
流传的掌谚把上述要求简括为四句便于记忆的歌诀:
空胸拔顶下松腰,扭步合膝抓地牢,沉肩垂肘伸前掌,二目须冲虎口瞧。
走圈
上体及头部保持转掌势的姿态不变。左脚掌原地外摆于圆周 上。然后。由右步开始交替上步,绕圆走圈。其步法要求是:
行进时,脚掌要平平抬起,.保持在离地约一寸高的空间,逐 步伸直脚面向前迈进。术语称之为“趟泥步”。落地时,仍要求脚 掌平平落下,同时,外脚落地要向里扣,里脚应该正直落在圆周上 (走大圈时),或脚尖外摆落于圆周上(走小圈时,足迹参阅图75 -12)。脚掌摆扣幅度的大小,由圈的大小决定。圈子越小,摆扣 的幅度越大。
向前上步时,后腿的膝盖和脚内踝必须分别贴近前腿的膝部 和脚内踝。
走圈过程中,两膝保持一定的弯曲程度,重心不能高低起 伏。另外,身体要正直,不能左右歪斜;速度要均匀而不间断;姿 态要轻松自然,如水漂木。
练八卦步时,要排除杂念,集中思想于练功,以达到动中求 静的要求。并且要采取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注意气沉丹 田,使小腹部充实。
回身法(向左走圈)
当左步在前时(见图75-5),向前扣上右步,两脚掌成内 八字形(图75-6)。
上体左转,紧接着原地外摆左步。同时左掌内旋成左臂圆撑 平举;右掌外旋成手心向上,前伸于左肘下。眼看前方(图75 _7,足迹参阅图75-12)。
重心逐步左移,然后,提右脚靠于左脚内踝处。同时,右手 经左肘下,顺左前臂外侧穿出,并划弧至右前方,手指与头顶同 高。左手随之移于右肘内侧(图75-8)。
右臂继续向右侧划弧并内旋右掌,慢慢下落,至指尖与眉同 高为度。左掌根向右腋外下沉,至食指靠近右肘尖。上体随之右转 至右臂与左脚跟和圆心在一平面上。同时,向前上右步,膝略屈,步微扣,两眼向圆心方向平视,成为右转掌势(图75-9,要求同 左转掌势,唯姿势相反)。
当走完一圈至里脚在前时(图75-9),后步跟并前步,两 腿仍保持弯曲度,两掌收于胸前(图75-10)。
两手下落于两腿侧,两腿慢慢伸直,上体随之挺直转正,成 为立正姿势(图75-11)。
八卦掌的走圈,一般以锻炼者的8步走满一圈为中圈,超过 10步为大圈,3~6步为小圈。鉴于圈子走的越大,对腰的拧转和 脚的摆扣幅度要求越小,所以,初学走圈时,都是先走大圈。随着 腰的拧转和腿的摆扣能力的提高,所走的圈子也会随之缩小。缩小 至中圈就适宜锻炼身体了。如果还想加大难度、提高摆扣步的能 力,或者寻求技击精奥,可以进行小圈练习。
练习八卦步不能只向一个方向走圈,应该左右两边交替进行。 至于走多少圈换一次方向,并无一定之规。一般走3圈换一次方向。也可以多走几圈,甚至十几圈再换一次方向。换圈换的勤,对腰腿的转动锻炼效果大一些,多走几圈才换一次方向,能在长劲和练习八卦步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一个人绕圆走圈,或者几人 甚至十几人同绕一个圆圈走转,也可以以树干或某种标志物为圆 心,围绕树或标志物走圈。这样练习有利于促进意识集中和做好肢 体扭向圆心的有关要求。还可以两个搭扣手腕而走(以手腕相交处 为圆心),要换方向时,只要两人按回身法同时变式,就可以穿翻 为另一手腕相搭扣的走圈了。
气功类
何谓“气功”和“气功学”?
何谓“气功”?“气功”古人称之为“吐纳”、“导引”、“行气”、 “食气”、“练气”、“静坐”、“坐禅”、“内功”等,是中华民族特有 的一种养生术。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対自身进行调身、调心、调息 三者结合进行练功。“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道士许逊写的《净 明宗教录》中的“气功阐微”,但没有清楚的概贪和定义。对于什么是气功可以理解:气功即生理练丹学,是用人体本来就有的各 种体液、器官和身体产生出的物质来练就长生不老的“丹”。用现 在的概念概括起来是这样一个意思:利用人体内固有的物质,把它 调顺了,产生人体系统的一种功能状态,这种状态是健康的,是能 够抵抗疾病的。也就是说,结合系统科学的观点,练功(练内丹) 无非是让人的身体进入一种特别健康的功能态。
什么是气功学?气功学也可称之为“唯象气功学”。钱学森先 生解释说:“什么叫唯象,就是只知其然,还不知其所以然。一旦 从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大道理知其所以然,就上升到现代科学了。 唯象的学问是前科学的性质,但是唯象的学问又比经验的学问向前 进了一步,它比较系统。”我国的气功学就是通过一定的内向性, 运用意识的自我锻炼方式,来研究人体如何实现内环境与外环境的 动态平衡,以达到增强人体机能,激发、强化人的潜在机能和人体 最佳健康功能态的学问。
气功是如何分类的?
道家气功与佛家气功的区別是什么?
气功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分支出 很多不同的流派和支派,它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内 容可分为动功、静功、性功、命功、性命双修功等;按地理区域可 分为嵩山少林气功、四川蛾嵋气功、湖北武当气功等;按不同流派 可分为道家气功、儒家气功、佛家气功等;按练功方法和姿势可分 为站桩功、坐功、卧功、行功等。
道家气功与佛家气功同是中国古典功法。从历史上看,道家气 功肇始于前,佛家气功盛行于后,自明清以来,又有汇流共融的趋 势。历史上不少气功家皆是佛道兼修的。尤其在佛教传入中国后, 逐步被道、儒所同化,“三家合一”的格局更加明晰,反映在气功 中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既分两家,说明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佛家重悟性,道家重层次。 这突出体现在练功方法上。佛家气功一般较少具体的技术性调节内 容,而是强调心境、智慧的灵悟;道家气功则多含严格的演进程 序,按部就班地操作运行;②佛家重能量,道家重结构。佛家讲人 类通过特殊的修持方法,得到能量层次上的超越,从而完成自我的 升华;道家则着眼于通过锻炼改善全身内外的生命构造,因而多循 经、守窍、行关等练法;③佛家尚顿悟求变,这在禅宗一脉中尤其 如此;道家尚渐修循进,练功中的感应过程阐释较细。
佛、道两家功深义奥,上述区别乃是一定意义上的相对而论, 并非严格的界定,需在研修中细心体察。
“导引”源于何时?导引与体操有什么不同?
导引,又称吐纳、行气等,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 种医疗体育方法。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导引。传世的战 国时期“行气玉佩”上,刻有规整的行气铭文45字,这是讲导引 的最早的考古实物资料。《庄子•刻意篇》对于导引作了扼要的解 释:“吹煦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 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吹煦呼吸,吐故纳新”是属于 锻炼内脏器官的呼吸运动;“熊经鸟伸”指的是模仿熊、鸟攀登、 飞翔的动作,使肌肉和骨骼得到锻炼。凡经常做导引的人,能象彭 祖那样健康长寿。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画有四十多 个男女的各种运动姿势,残存的说明文字有“熊经”、“(鸟)信 (伸)”、“爰(猿呼)”等。这是目前所见导引最早的形象资料。东 汉的著名医学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 了一套强心健体的“五禽戏”,是#引方法的一种。隋、唐以后出 现的“八段锦”、“十二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气功”等保 健运动术,都是由导引派生出来的。
导引是气功的一种,是综合性的运动,它更多地强调“状态”, 即身心的合一。体操的每项均突出一个单项指标,而且较注重 “量”的概念;导引无论是形体还是意念活动,都以柔和圆通为主 要风格。体操则表现出力的刚性,且注重造型,有棱角。最为重要 的一点,导引主练内,精神向内,行气在内,效果在内。体操主练 外,外展的风采,外放的精神,肌肉筋骨的强壮等。
练好导引应把握以下几点:①协调意念与动作的统一性,不可 脱节•,②使肌体的空间移动流畅、松弛,不能有僵劲;③呼吸与动 作高度配合;④形体到位的同时掌握身体内在的平衡规律,做到心 意与形体动作协调统一。这样反复练习,就可逐步练好导引气功了。
浏览2,8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