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是习武者的口头禅。它告诫那 些什么都想学,而又不刻苦操练的人,结果所学的东西消化不了, 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此下去,什么也学不到,老来还是两手空 空。这对华而不实的习武者,无疑是当头棒喝,一剂良药,这个谚 语言简意赅,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其理何在?让我们用现代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来剖 析吧。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建立在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 运动条件反射之上,它包括泛化、分化、巩固和动力定型四个阶 段。

在泛化时期,是初练者学习掌握动作的初级阶段,只能获得一 种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的兴 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的暂时神经联系不稳定。到 分化期时,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 步了解。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内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 到发展,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复练习,使运 动条件反射系统固定下来。大脑皮质内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 上更加集中和精确,进人巩固阶段。再继续坚持不停地反复练习, 心领神会,使运动神经联系达到非常巩固之后,才有可能出现自动 化现象。

由此可见,上述四个阶段始终贯穿着“练习”二字。对于华而 不实的习武者,总是停留在原始的泛化阶段,大脑皮质内的条件反 射尚未建立,又学新的东西,接受新的刺激,必然使原有的神经联 系产生消退抑制。如此循环,岂不“到老一场空”!

如何理解习武中“练拳”与“练功”的关系?

习武者时常谈到“练拳”和“练功”,其实这是两个含意不同的概念,武谚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那么练拳和练功有 何区别?练拳为何必须练功?这是习武者应该知道的。

练拳:指一般武术锻炼,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练拳”通常 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学会整套基本功法:压腿、踢腿、站架子等, 掌握基本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二是根据个人不同爱 好学会一套或几套拳术,如初级拳、长拳、太极拳、南拳、少林 拳、形意拳、通背拳等,且能够练得较熟。三是学会一套或几套器 械和对练以及散手实战方法,应用形式只是停留在比划和意会阶 段。应该肯定,上述练拳活动,对增强体质有益,但从功夫角度就 显得肤浅和片面,武场上常说的“样样会,样样松”,即指这种不 求甚解的习武状态。

练功:同练拳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停留在表面而是进一步磨炼 功夫。何谓武术功夫?应从两方面来讲。

从套路运动看•.套路是武术的重要运动形式,它以技击为技 术核心,集中体现出我国武术的各种流派和‘风格。能够高水平地以 足够的功夫,表现出各路拳派的技法和神貌,即谓“武术功夫”。 享誉武坛的武术家大都对某个拳种有颇深造诣。具体来说,练功过 程可先从“臂功、腰功、腿功、桩功”(武术四大功法)入手,持 之以恒,自见成效。当你腰腿功夫达到较高程度,而结合攻防进而 磨练身法、劲力、协调等身体素质,提高武术特有的意识和修养, 套路运动水平就会达到高级阶段,即功夫境界。

从技击实战看:武者,善战也。自古以来,习武是掌握自 卫、击敌本领的一种手段,力童、速度、方法等是武术实打的“要 素”。当你经过苦练,在这些方面功底日深,也即“练功”。我国武 术每个拳种长期发展都积累了一些门内的拿手招法,实用性强,攻 守倶佳,如你能够谙熟一种或几种,那算在练功方面取得了成绩, 如行家所说“伸手就有”了。

练拳和练功要辩证地看:练拳是练功的起步,“练功”是练拳的深化。凡习武者强身健体的同时大都希望能够获得功夫,因此提 倡练拳要“练功”就颇有益处了。

为什么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呢?

腰是躯干上活动范围最大的部位,是联系上下肢体运动的枢 纽,具有屈伸、回旋等运动能力。腰的转动能够带动四肢运动,加 大四肢的运动幅度,是传导劲力的媒介。对武术运动中的身法变 化、肢体的协调配合、调整肌体重心及力量发挥等,都是极为重要 的环节。

武术运动中的吞、吐、开、合、拧、转、折、叠、含、闪、展 等的身法活动,要求腰部要有很高的灵活、协调、速度、柔軔及力 量素质。不但如此,武术运动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最终 贯穿于一个“整”字,“整”字在动作中体现为根节起、中节随、 梢节到。人体的中节运动则体现为腰部的运动,讲究以腰的运动来 带动肢体的运动,这#运动在生物力学中称之为整体运动。大多数 武术动作并非是单关节的活动形式。其因有二:一是参加这一动作 活动的肌肉多;二是脊柱(主要是腰椎关节)、肩、肘、腕等多关 节的协调配合,构成复合杠杆的运动形式,它的特点是能够发挥较 大的力量。

在实际的攻防运用中,腰的重要性更为明显。例如长拳中的 “左弓步右冲拳”这个动作,我们只要把腰向左一拧转,就会促使 右肩前顺,从而加长右拳出击的距离;右蹬脚、挺膝、转胯所产生 的劲力,也定是通过腰的拧转,传于肘,达于手。又如在散打中, 甲方向乙方胸前正面直拳击来,乙方则只要稍把腰一拧,使躯干侧 移,即可避开甲方来拳。如欲立即还击,也不需上步,只要将腰回 拧出拳即可直击对方。

这两个的例子粗浅地说明了腰部运动在武术运动中至关重要。 在拳术练习中,腰不活,则转不圆;没有腰的拧转,便表现不出闪避;没有腰的屈伸,便表现不出吞吐;没有腰的折叠,便表现不出 幅度。练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前俯腰、涮腰、甩腰、下 腰等方法,来提高腰的灵活性。并在套路演练中注意以腰为轴、带 动四肢;步随身行,身到步到,以体现上下相随,变化多端的身法 特点,使武术技艺日臻佳境。

为什么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呢?

拳谚云:“学拳容易改拳难。”其意是学会武术动作并不是一件 很难的事情,但如果初学时姿势就不正确,对出现的错误动作不及 时纠正,积习日久,就会形成错误习惯,那时再纠正动作,使动作 规范化就相当困难了。

从人体的生理规律来看,我们学习每7个动作都是受意识支配 的,形成动作技能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段、稳定阶段,直至达 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所谓自动化是指动作非常熟练,大脑皮质对 动作的意识反映和意识支配逐渐减少,甚至可以暂时变为无意识的 条件反妙(有别于随意动作)。动作越熟练,意识支配的成份就会 越少。这是因为在学会动作并驾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大脑皮质 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了严格的排 列和组合,构成了固定的“型”和格局。在生理学中,把这种系统 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无论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还是形成错误的动 作都是如此。

根据以上动作技能形成的生理机制,倘若初学者开始姿势就不 正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那时再来纠正,错误 动作往往就会无意识地出现,干扰和妨碍正确动作的建立。

要知道,武术动作姿势的正确与否,往往表现在动作的结构大 体相似,而细微结构又有显著区别的技术、技巧上。例如:长拳类 拳种的定势,上体要求挺胸,眼应视相应的方向。而有些人却习惯 地、错误地做成含胸和眼朝地下看等。另一方面,武术大多是以套路的形式进行演练的,由于构成套路的动作多而复杂,在运动中, 很难动动都顾及到,所以错误习惯也就不可能不在套路的演练中再 现。故此,要想纠正已经定型了的错误动作或姿势,一般是不易做 到的,亦即所谓“改拳难”。

综上所述,学练武术,特别是初学者,首先要注意姿势的准 确,招招规范。只有在开始时就建立起正确的动作姿势,才能为技 术的进一步提高创造条件,打下良好的动作技能定型基础。

浏览1,4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