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拿格斗基础知识
一、擒拿概述
擒拿格斗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武 术宝贵的文化遗产,擒拿具有较明显的技击防卫作用,因而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就 古代的文献记载而论,"擒"字的使用在史籍中出现得较早,擒拿在明朝时称为"锁 技",清朝称为"串指",直到民国才系统地称为"擒拿"或称之为"拿技"。由此 可见擒拿的"擒"字含义是较明确的,"擒者,捉也。〃"鸟力小可擒捉而取之", 形容拿胜对手犹如捕获小鸟般轻而易举。"拿者,牵引也。"
擒拿格斗作为一种较独特的技击之法,它主要针对人体四肢关节和颈部等要害生 理部位和穴位,并根据这些部位的生理特点和功能,以及弱点来按逆关节和超限度施 法拿制的原理,使用擒拿中刁、拿、扣、锁、拧、扳、挫、捆等技巧,进行擒拿或反 擒拿。各种擒拿格斗技巧可根据具体搏击情况分别单招运用拿制敌方,或者在可能的 情况下为增强搏击效果可各种招法互相贯通使用,或者根据对方攻势实施不同的反擒 拿之法。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发挥擒拿格斗的技击威力,不能只掌握擒拿格斗的技术方 法,要同时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使身体各部位均得到锻炼,为掌握和提高擒拿 格斗技术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从而在运用擒拿格斗技术时得心应手。
二、擒拿的起源与发展
千百年来,中国武术派别林立,门户之见极深,相互封闭。尤其是被视为门户 之宝的擒拿更是秘不外传,传徒也是择人而行,真正能得其真传的并不多,使之一直 蒙着神秘的面纱。这样就导致:一方面,各门各派擒拿之间由于缺乏交流而失去了许 多相互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上对擒拿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从而无 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擒拿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擒拿发展的实践基础。因此,为 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擒拿,我们有必要对擒拿的发展作一个历史的考究,正本清源, 达到客观、全面、科学认识的目的。擒拿之术,源远流长,它缘起于人类的斗争实 践,发端于中国春秋时期,勃兴于秦汉之际,极盛于明清今世。在2000多年的攻战拿 杀中,大致经历了折、拿、缠三大技法阶段,而今以其完备的技术和理论自成一体,在武林中独树一帜。作为一种拼杀技 击,擒拿产生之初,与其他武技并无二 致,首先从头颈部开始,以期一次性制 敌于死地。从先秦至汉代的挈头技即为 今天擒拿之始祖。据《春秋冈公羊传》 记载,"宋万怒,搏闵公,绝其",述 说二人徒搏中,宋万使用折断闵公颈椎 的绝头之技,将其置于死地。在秦国统 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兵运用挈头之技击 败全身甲青的敌人的战术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史记冈张仪传》中记载: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 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 秦卒与山东之卒,犹猛贲之与怯夫;以 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到了汉 代,随着中国医学的重大发展,人们对 人体生理、解剖学的深刻认识极大地促 进了擒拿技术的发展,使其能十分准确 地把握实施擒拿的解剖体位,这时,擒 拿又发展到绝肮、压脉技。"绝,断 也〃(《博雅》注),"肮,咽也"(《集 辞》注),"肮,颈大脉也。俗所谓胡 脉。下即反"(《索隐》)。绝肮技即为 绝头断颈之技或以手指压按咽喉或喉结 两侧之颈总动脉之技,以阻断大脑氧气 血液之正常供应,致人昏迷和死亡,同 以前的绝头以力横断相比,绝头以指巧 压技高一筹。实现了攻击部位由面到 点,手法上由断折关节到压按穴位的突 破。随着实战的不断深入及击技的普及 与发展,徒手搏斗技法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实施折颈压脉以制敌的战机明显减 少,从而使拿技进入多技并进以适应新 形势。此时擒拿已从固守传统头颈部位 开始向人体两侧转移。汉代中后期出现 的拿腕折臂技是擒拿的新发展,其技艺 曰趋成熟,手法多样化,战术运用注重 避实就虚,主动创造战机,以适应不同 情况。这是擒拿作为一门独特的技击方 法登上搏击舞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 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上千年的发 展,擒拿到明朝时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 变革,从而开创了擒拿的新纪元一 拿体技。拿体技是以指锋、指腹曲扣 如环,以深厚的功力,掐扣肤肌深层, 以破坏肌肉纤维组织,产生剧烈疼痛和 酸麻体感而使敌手曲服为目的的技法。 明代擒拿技术的成就是在实践中对人体 全身拿点全面认识、筛选和固定的基础 上逐步升华而来。与以前的擒拿相比, 明代拿体技是以劲拿全身为主,而非以 强力折断头颈为主,其目的是使对手被 拿后产生剧痛或酸麻难忍而束手就擒, 而非简单置人于死地。在拿体技中,拿 穴、点穴之法是其精髓。随着医学的发 展,人们对人体解剖、经络知识有了更 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使拿体技更加走 向科学化。在拿穴数量上,自西汉压脉 指点人迎一穴始至明清大为增加,对不
同穴位的击打会导致麻、昏、哑、死的 规律也有了全面的认识。所有这些经由 内家拳师的提炼、揣摩运用于擒拿之 中,从而达到空前的高度,跳出了拿技 以力取胜的羁绊,增加了拿技的实战威 力,揭开了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光辉灿烂 的新篇章。余姚黄百家在其撰编的《内 家拳法》中,详实地记录了人体的十二 经验穴位,对劲拿一穴而控制全身的技 法进行了精湛的论述。到清代,擒拿受 其他技击的影响,尤其是受明代六合枪 之圈枪、缠枪技法之影响,创造了劲力 上以柔克刚,效果上反筋错骨的金丝缠 腕技。此技以力学杠杆原理为依据,对 敌人手腕部尺骨侧肌肉韧带进行强力超 常拉伸,造成该肌肉被动不足,从而产 生剧烈痛疼,导致其意志上的瓦解,终 至曲服而束手就擒。从今天擒拿擒敌制 胜的方法来看,主要是错骨拿筋和拿 穴。拿筋错骨比较直接,因而成为古代 擒拿的初始方式,其手段随着实战的需 要不断积累完善,但其运用在很大程度 上摆脱不了劲力的限制,而拿穴术能够 在相当程度上突破这一限制,起到以小 胜大、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拿穴术的形 成和完善需要以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 身经络的全面认识为基础,因而产生较 晚,技艺的完善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发 展的过程。因此,在擒拿的发展史上, 拿筋错骨和拿穴法经由两条不同的形成 轨迹而相互促进,最终融合而成今天博 大精深的擒拿。然而,擒拿在其发展过 程中,由于各派暗于自知,妄自夸大擒 拿的效果,加之习者机械模仿,缺乏权 变,导致对擒拿产生许多片面甚至错误 的理解。作为武技之一,擒拿并非万能 制人之技,一切因时、因地、因人而 异,且需与其他武技相配合,这就使中 国擒拿进入了一个新的综合阶段,即与 踢、打、摔交叉使用以制敌的阶段,它 突破了拿技制胜之偏见,确立了以巧拿 不如拙打为辅倚方为万全之策的思想。 纵观中国擒拿的历史发展,其技术和理 论在实践中不断融入医理兵论而日臻完 备,在技法上经历了折、拿、缠三个阶 段而形成今天以错骨拿筋拿穴为主要内 容的综合技术体系,并与其他击技相互 配合而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
三、擒拿格斗五要诀
胆大
古人说的"胆大人艺高,艺高胆更大",是一条重要的实战经验。所谓"胆 大",是指临阵杀敌时的胆略。胆大是建立在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无比仇视 的基础上,在战斗时充满必胜的信心。平时训练为了临战,因而能带着强烈的敌情观 念,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严格要求,练就一身杀敌制胜的过硬功夫。临 敌运用纯熟,能表现出勇猛顽强、机智灵活的战斗风格。敢于同敌人作殊死的斗争。
力雄
身体壮。力气雄,这是学习和运用擒拿格斗的必备条件,是战斗取胜的物质基 础。俗话说:"要毒要狠,力量为本。百巧百能,无力不实。"就是说明力雄是习武 之要素。如果一个人手无缚鸡之力,怎能在紧张激烈的殊死搏斗中战胜敌人而保存自 己呢?所以身体好,力气雄、功力厚的人,能最快掌握擒拿格斗技击方法和战略、战 术,临阵应敌自如,能巧妙地使用避实击虚、虚实并用、以柔制刚、刚柔相济等方 法,将敌人攻击之猛力引进落空。功力雄,还应懂得节约体力,学会望劲:即知来力 之大小,着力之部位;懂劲:即知来力之刚柔、虚实、变化;借劲:即借他人之力还 击他人,如使四两拨千斤之力;使巧力:即我用粘、连、绵、随,缠于敌手,遇机实 发,这样就能在交手时处处主动。
准确
俗话说:"踢打不准,犹如跳井。"因为各种擒拿与解脱法,不但技术非常复 杂,规格十分严谨,而且在使用时必须精细准确。其动有方,其用有法,使法必准,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擒拿力求反侧关节要超过其生理限度,点穴时要集中全身之力于 一点击其要害,法到力到,充分体现"手到擒来"的功用。
快速
与敌决斗十分强调"拳似流星眼似电〃,"伸手擒拿快打慢〃。擒拿是应敌防 身之术。因此,快速的擒拿与解脱,能使自己主动灵活,能一快制百慢,能在快速中 臝得制胜的时间。快能捕捉战机,攻其不备。快速可以寻求敌人弱点,以逸待劳, 多变战法,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当然,快速要建立在准确的基点上。快与慢是相辅相 成的,因此要求在快中求准,快中求稳,快中求活,快中求巧。要伺机而动,因人 而异,切不可百合一法,千篇一律。要在快速中寓绝技于_般动作之内。在战术上做 到:"彼不动,我不动"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彼若动,我先至〃,以期先发制人 或后发先至。
狠毒
擒拿本身就是以反侧关节、点穴窒息、分筋碎骨为目标,因而临敌必须心狠手 毒,否则将为敌人所俘获。心狠是指对敌人不留情,只有制敌人于死地,而后才能保 全自己。而手段毒辣,是指使用靠近敌身,攻其要害;粘贴敌人四肢和头身要紧,以 防其滑逃;或最大限度地牵张敌人各关节,使之旋折。
四、擒拿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擒拿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一门独特的技击术,擒拿继承了中国古代技击法的精华, 又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创新,自成体系,独具一格。从民间流传的多种擒拿技法中,可 以看到其技击特点非常突出,实用效果特别显著,确有变化莫测之妙,"分筋错骨〃 之威。它以巧制关节为手段,以擒伏对手为目标,以不伤害对手而达擒获为高超技 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特点,用武来止息干戈,不伤害对手而最终达到目 的的武术精神。
中国传统"仁爱〃思想对擒拿文化的影响
关节是人体骨骼结构及运动的枢纽,关节周围的筋脉穴位是难以承受打击的薄弱 部位。关节只可顺动,不可反方向逆转,关节的曲伸旋转都有一定限度和幅度。拿住 对方后,实施反关节,使其关节及韧带受挫,产生剧烈疼痛感,从而丧失反抗能力而 就擒。对方若要拼力硬抗,势必造成骨折筋伤。所以拿其关节及筋穴,就能对其牵引 控制。如,擒拿技法里的小关节擒拿,折其手指,就能达到控其全身的作用。擒拿这 种控制擒服对手而不伤害对手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仁"字为核心的思想结构, 《论语冈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清谭嗣同《仁学冈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 识。"都指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要以仁爱为做人的根本。"制其一点,而控全 身〃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仁爱〃的一种表现。
老庄思想对擒拿文化的影响
《老子冈德道经》:"老子曰:反 复;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 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冈说剑篇》:"庄子曰:夫为剑 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 至。"道家的这种思想是一种因时而 变、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道家的这种思 想形成了擒拿技战术的基本思想原则。擒 拿中的反擒拿技术主要是"后之以发,先 之以至"原则,在敌人先抓住我方身体某 些部位时,我方用技法反擒敌人,使敌人 由主动变为被动,从而制服敌人。
3、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对擒拿文化的影响
古代的兵家著述及其思想中,影响最大、最受古今人士称颂的就数《孙子兵 法》,它深厚的内涵、精深的思想及独特的见解,无不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至今 仍被当代社会的很多领域作为决策和实践的一种思想准则。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大河 中的传统武术也不例外,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擒拿 文化内涵有着更为深刻和微妙的影响,《孙子兵法》在作战应敌时有一条重要的指导 原则,那就是:"制人而不制于人"。所谓"制人"就是调动敌人,在战争中处于主动 地位。"不制于人"就是不被敌人所调动,不使自己处于被动作战的地位。因为谁掌 握了主动,谁就能牵着对方走,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擒 拿是斗智斗技的直接对抗性的运动,也可以说是一场"战争"。擒拿技法中,强调"听 劲",只有"懂劲〃才能随对方的劲而变化,才能在技术上取得先机,在技较中占有主 导地位。所以说擒拿技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与我国传统兵法思想联系在一起。
传统武德思想对擒拿文化的影响
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特有的武德思想, 孔子在传授射御技艺时,就提出了武德准则:"仁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德于 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将道,德、仁、艺同时并列为武德要求。在中 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武术形成了 "尊师重道〃、"武事文取〃、"德艺双修〃、 "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传统武德思想体系。武德思想已经完全融入擒拿文化 之中,由于擒拿其特有的技术体系,这就要求练习者经常找人"切磋武艺〃,以达到 更高的境界,所以"尊师重道、以武会友、点到为止〃一直被擒拿练习者所遵守,成 为衡量一个人"武艺高超"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人体要害部位
头面部
头部是人体的中枢,它由颅与面两部分组成。颅由23块骨组成,除下凳骨、舌骨 外,其余颅骨均以缝式软骨连结在一起。彼此间不能活动。颅呆分为脑颅和面颅。脑 颅位于颅的后上方,构成颅腔,保护着脑;面颅位于颅的前下方,构成骨性口腔,并 与脑颅共同构成骨性鼻腔和眼眶。以维持面部形态,同时起着保护作用。
太阳穴
颅骨大部分以缝的形式连结。小部分以软骨连结形式相连结。以关节形式连结的仅 有下颌,平均厚度均为5毫米,最厚处约1厘米,而太阳穴处平均厚度只有1〜2毫米,医 学上称此处为翼点,薄而脆弱。脑表面的脑膜中动脉又从此处经过。击打太阳穴很容易 骨折,重则引起脑血管破裂、硬膜下血肿;轻则直接震荡大脑,使人失去抵抗能力。
风府穴
风府穴属督脉穴位,为脑与脊髓相连的通路。击打此处可直接引起寰椎关节与枕 骨大孔相错。轻者造成脑脊神经损伤,立即晕厥,重者立即死亡。
后脑部
后脑也是头部薄弱的要害部位,击打震动后易引起眩晕或造成颅内出血、脑损伤 而死亡。
两耳部
两耳有大量的神经和血管通过。同时击打两耳,通过外耳刺激震荡耳前庭器和蜗 器,引起眩晕。重者导致耳聋或震荡刺激脑神经,造成休克,失去抵抗能力。
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颅骨连结的冠状缝与矢状缝的交点,是督脉经穴位,也是 头部薄弱的部位。此处受到打击后,轻者引起眩晕,重者造成脑损伤,颅内出血死亡。
印堂穴
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鼻骨与泪骨位居于此。鼻骨孔通过小静脉和筛前神经分支 通过。同时还有额内侧动脉、内眦动脉、筛前动脉、鼻脊动脉。泪骨又薄又脆,受到 击打后会大量出血,泪流不止,从而减弱或丧失抵抗能力。
眼部
眼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能洞察万物。现代科学认为:它是获取外界信息、认识客 观世界的"信号接收器"。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99%以上通过眼睛获得。 眼睛包括眼球、眼睑、眼肌和其他辅助结构。眼球前部稍凸,后部略扁。后部靠近鼻 侧部位有视神经和脑相连。眼球壁由三层被膜构成,内有透明的内容物为折光装置。 眼睛裸露在外,很容易遭到打击,因此应特别注意保护。
颈部
颈部位于头、胸间,颈椎将颅骨与胸椎连接在一起。颈椎由7个椎骨组成,是颅 骨大脑与脊髓、身体和头部连接的枢纽。颈椎的特征是横突上有横突孔,并且有椎动 脉通过,并发出8对颈神经,形成颈从神经和臂丛神经。它是人体主要的呼吸通道。 是人体供给大脑中枢神经的供血,损伤颈部诸神经和淋巴,阻断人体呼吸,轻者使对 方窒息、昏厥;重者死亡。
左右两肋
肋骨共12对,左右对称排列,每一肋均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肋骨为细长的弓形 扁骨,分为体和前后两端。体在内面近下缘有一浅沟,肋间血管、神经沿此沟通过。 在肋结节外侧,肋骨急剧地转向前下,形成肋角,前端接肋软骨,其中第1〜7肋软骨 相连,形成肋骨;第11〜12肋前端游离,称为浮肋。第8〜12肋称为假肋。后端膨大称 肋头,其关节面与胸椎的肋凹形成关节。肋头的后外侧有助结构,肋结节关节面与横 突内凹形成关节。左侧是心区,右侧是肝脏上部。两肋受到打击后,易使心脏受到震 荡刺激或由于肋骨内向骨折,致使心脏、肝脏损伤,导致大量出血死亡。
4•胸骨下角(心口窝)
胸骨下角是中心两侧肋弓和剑突共同形成的。胸骨剑突部位俗称心口窝。心口窝 后面以及下部是肝与胃的重叠处,剑突由软骨组成,此处又无肋骨保护。击打胸骨下 角会直接震荡心脏,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严重时还会出现胃充血、肝脏破裂、心脏 震颤等症状甚至死亡。
腹部
腹部位于胸部与骨盆之间, 包括腹壁肌、腰肌、腹腔和腹f 器。腹内器官均被腹膜覆盖。腔内器 官包括胃、小肠、大肠、部分肝脏、 脾脏、肾脏、卵巢、输卵管、子宫和 膀胱等。这些内脏器官均属人体的重 要器官,腹部遭到击打会引起剧烈疼 痛,丧失抵抗能力。
会阴部
盆腔内有重要的脏器如膀胱,盆腔外有外生殖器。外生殖器包括阴茎和阴囊。阴 囊是腹壁的特殊膨出部分,内藏睾丸、附睾和精腺下部。会阴部神经非常丰富,当遭 到击打时,会产生痛。重者还会引起睾丸、膀胱破裂,导致休克或死亡。
背部心俞穴
心俞穴俗称后穴,人体后背第五胸椎至i 保护层,遭到击打后,可直接震荡刺激心脏,九胸椎之间是心区。后心区没有较厚的 抵抗能力,甚至死亡。
第二章格斗基本技术
第一节
基本姿势和步法
基本姿势是进入对抗前的准备姿势,一般习惯将力量大的拳放在后面。通常右 拳、右腿在后为正架;左拳、左腿在后为反架。
格斗基本步法首先是为了配合攻守动作的运用,以达到攻防效果;其次是为了保 持动态中的身体平衡与敌我双方的有效距离。要求"快〃"灵〃 〃变〃"稳〃。
以右架为例,两脚开立,与肩 同宽,右腿垂直后退约30厘米,前脚内 扣约45度,后脚约30度,身体略右转约 25度,双脚略提踵;同时,膝关节微曲,保持弹 性,重心落在两腿中间,收腹含胸、 松肩沉肘,双手呈半握拳,前手与鼻 同高,距头部约30厘米,右拳落于右腮 侧,前臂与上臂夹角小于60度,下颌微 收,目视前方。两脚不要成一条直线,注意重心在 两腿之间,身体处于放松状态。
两脚在一条直线上,上体前倾或 后仰,两臂夹的不够紧,而且紧张,挺 胸拔背,重心靠前或者靠后。因此,应 强调重心在两腿之间,要求防守的严密 性,主意收腹含胸,体会身体处于放松 状态,多练习,体会动作要领。
步法
1.前滑步
(1)由基本姿势开始,后脚 | ||
掌用力蹬地,重心前移; | ||
(2)前脚略提踵离地,左腿 | ||
向前滑行约10厘米,后脚随之跟进 |
浏览7,2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