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功法的锻炼(包括形态练习),主要以增强筋骨、皮肤、肌 肉关节的伸展性、运动幅度、硬度、灵活性韧性,以及劲力的爆发 和适应性等。如在此基础上融以内功的锻炼,则能使体内元气逐渐 增多、聚集起来,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 得到内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便其元气充盈, 达到“气督血驰,气至而力显”的功效。因为通过练功,体内元气 运行过程由小到大,由里到外,遍及全身。由于内气的运行幅度加 大,.胸腹部和横隔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不仅使内气在脏腑、经 络上的运行畅通无阻,气血流通,起到按摩内脏,调节脏腑器官的 功能,打通经络,饱满气血元精,平衡阴阳,增强免疫力。而且, 由于有效地锻炼了胸腔和腹部的扩张和收缩,对于有效地利用内劲 (配合呼吸变化)> 发出的局部和整体力量进行攻击,和抵御外力的 打击,减少内脏的震动,保护肌体安全等都将产生积极作用。正如. 拳谚所讲“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 皮”的拳法实质。内功与外劝的结合,目的在于提高拳法所需的 内、外功夫的一致性,即“功以法致用,法以功为基”的武术内 涵。所以,在拳法套路和外功练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相应 配合内功的锻炼,并有意识地使之密切、自然结合,达到融为一炉 的程度。例如在呼吸方法的运用上,就要注意采用“气沉丹田”基 础上的逆式呼吸法,时刻遵循"退吸进呼,柔吸刚呼,蓄吸发呼” 的基本原则。.这样在练拳过程中,劲法才能顺达、灵巧,发力迅 疾、整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例如长期进行站桩等传统气功 法(并结合功力技法)的锻炼,不仅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肌体 强健,内脏坚实,起到有效的养护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髙神经 和肌体的灵感性,增强反应能力,在实战运用上,就可以做到情绪沉稳,准确把握战机,出手果断、凌厉迅猛,并能根据与对手接触 的瞬间,迅速感觉、体察对方的劲力意图,做出正确判断,顺势利 导,松紧相应,后发先至,破敌于瞬间。因此,具备了强有力的进 攻手段,又有比较成熟的内功修养,才能真正发挥出拳法的威力。 所以,应该有目的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外功和内功相结合的 全面而完整的锻炼,加强整个身体机能的质量,最终达到习武练功 “内外合一”的宗旨。只有这样经过长期“内外兼修”的锻炼,才 可能使自己逐步收到神凝、骨坚、气聚、精固、力强的功效,拳法 威力与长寿健康才可能和谐地统一起来。

如何理解“形神兼备”?

“神”主要指精神气质、眼神和与之相配合的动势灵感等,从 表演角度讲,就是体现出武术感人的动态魅力。“形”主要指武术 动作所特有的动态规律,在拳法攻防动作中所体现出的踢、打、 摔、拿的技术内容、具体规范和要求,是手、眼、身法、步等外在 形态变化的集中体现。

神与形在武术拳法中是一完整的概念,只有经过长期锻炼,才 可能真正体会、理解它的实际内涵。

在传统武术中突出神形兼备的特点,除了拳术特定技法、运动 表现形式、风格要求外,还需要武术锻炼者在了解、体会拳法攻防 意识的同时,在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起与落、立与转、轻与 重、疾与缓的变化中去寻求和把握住拳法运动中的共性,攻防实践 中相对的平衡感和内在结构,以及技法与劲法的运用等,并根据自 己的特点、风格,在原有的基础上予以创造性的发挥。使拳法在 “招招有势、势势有法,法法有用”的实战特点基础上,立意表现 拳术所独有的动作完整,气势磅礴,飘逸多姿,明快严谨,古拙遒 劲的结构和造型,使“神似”与“形似”达到完美统一。

具体来讲,达到神似首先要注意眼神在拳术中的变化,在练习时,眼神要追随技法攻防动作中的身手和主攻方向做相应的配合, 如同中国书法中“逆锋行笔”一样,做到“欲前先后,欲左先右, 欲上先下”,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内、外因素达到高度的 统一,使整个动态过程体现出一种神气贯注,气势饱满,内外合一 的效果C:这就需要在每一招势的锻炼过程中,都要注意眼法的配 合,研究头部的适宜转动,使其做到灵活自如,定势突然,手眼相 随,突出其迅疾、明亮、敏捷、威严的特点。使眼神、灵感贯穿于 拳法的始终,充分体现每一种拳法独有的精气神和富有表现力的风 格,使整个拳法气势雄健,浑厚俊朴、古雅灵秀的形像气质达到出 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动作密切配合神态的表达方法,完全是依靠人 的双眼在“注视”和“环视”等多种眼神变化中实现的。这种方法 使之“神聚于目”,运用自然,才能使人感到神气袭人,动势清晰、 顺达、充实、神机莫测,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动有传神之妙,眼有 通达之灵”的武术神韵。许多初学者往往只注重一般动作招势的程 序变化,不知眼法的配合,或配合不协调,即使是瞪大双眼也会使 人感到“空之无物”,好像缺少些什么,自然也就不易达到神形统 一,只能给人一种无动于衷,淡漠无味之感,缺少应有的动作激 情,当然也就更难显示动作的神气和活力。武术谚语中有“眼无 神,拳无魂”,“拳法之神,眼为先”,“眼如利箭穿革,拳似斑豹出 山”,“拳似流星,眼似电闪“等比喻,就简明精妙地点出了对于眼 神的要求和作用。由于眼神与动作的有机结合,达到动态之美,会 使人感到武术的演练如同一首绝妙诗篇的意境,令人振奋,回味良 久。例如“少林五形八法拳”中龙形的眼神,以“看”为主,动作 如游龙戏水,取势轻灵,身臂沉荡,突出其内在神气;虎形拳法的 眼神,以“见”为主,动作配合腰实臂沉,势出猛桿,攻法坚刚, 突出其硬逼快攻的技术风格;豹形拳法的眼神,以“瞧、见”为 主,动作迅猛暴烈,横抽竖劈,猛起硬落,突出其搏击凶悍,转换 灵活的特点;蛇形拳法的眼神,以“看、瞟”为主,动作柔巧沉静,曲折盘转,轻灵迅疾,突出其突变刁钻,瞬息即变的拳术风 格。鹤形拳法的眼神,以“观、瞧”为主,动作轻巧如千秋之鹤, 稳实轻柔,突出其聚精凝神,以柔化刚,暗含杀机的特点。上述这 五种不同类型的拳法,配合相应眼神的运用,并使之互为精华,融 铸一炉,才充分体现出“少林五形八法拳”独特的精气神和攻防气 度。所以说,武术中的眼法是与拳术风格和具体实战意识紧密结合 的,因此无论动作形态如何错综变化,都应从具体攻防动作的需要 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因为武术眼神的运用规律,是不能等同于其 它表演艺术的。

另一体现“神形兼备”特点的,是在拳术攻防技法以及对于身 法高度运用的过程中,立意做到“形”似。相对来讲,少林拳攻防 意识较为明显,运用范围也较全面,拳、掌、臂、肘、肩、头、 胯、膝、足等均可用以击敌。但是在练习过程中,无论是班行上述 任何部位的攻防动作,首先要做到方法准确,意识逼真,气势雄 浑,凌励迅猛。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方法准确,如果技法错误,即使 神气再好,外形再威武,也会失去武术最本质的内容,轻一点讲, 也只能说仅是描摹出武术外在肤浅的皮毛而已,很难达到武术的意 境3因此,在武术实际演练过程中的动、静、起、落、站、立、 转、折、轻、重、缓、疾等动势变化,必须与拳法的具体技法内容 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神态、形态而组成的结构风格,.集中体现出不 同动作的语汇和特有实战形式的美感。在这里,体现身法(以腰、 胯、肩、背为身体主要部位)的高度运用,也是组成“形似”的重 要因素,这是因为上述部位在起到中心和枢纽作用时,集中体现了 武术的闪、展、翻、转、屈、伸、起伏、转折等多种形体变化,使 有形和无形传神的意境往往融铸于其中。.因此在平时拳术练习过程 中,要多细心观察、体会上述部位的运用方法,密切结合技击实 践,并有意识地借鉴人体动态美的原则,努力使其身法做到动而不 僵,活而不乱,舒展稳实,吞吐自如,随势而动,随形而变,通体协调,劲力顺达,刚柔迅敏。在劲道方面,还要有意识地做到关 节、肌肉松紧适度,使技法灵变自然。例如:身体“中节”跟随的 迅敏,协调有力,才能使“根节”起的力量得到有效地传递配合和 充分利用,进而在“梢节”到的拳、肘、膝、足、头的攻防中,使 劲力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迅速、完整地完成复杂多变的拳术技法, 使手、眼、身法、步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能正确和谐地置于恰当 的方位,使技法在动态的基础上更接近于搏斗实战,更利于攻防动 势、法度严谨,体现出动、静美的神采L使之更富于传神的意境, 使拳术的演练在技击的基础上,充分舒发丰富的情志内涵,达到拳 法实用性和艺术美的统一。因此,把握好武术动作中“型”的内在 气质,处理好运动中“法”的技术原则,是决定武术拳法“神形兼 备”气韵的重要因素。

浏览1,8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