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咏春拳盛于佛山,在历代宗师传承和发扬中,咏春拳不断地发展和融 合,逐渐形成了佛山、广州、香港、古劳四大咏春拳传播中心,并发展出侧重点 各有区别的几种不同流派,其中以岑能咏春拳、古劳偏身咏春拳、叶问咏春拳、 彭南咏春拳影响较大。

岑能咏春拳

岑能咏春拳是现代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地区盛传。

岑能派咏春拳是岑能在前代宗师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来,为佛山咏春拳的嫡传 流派。对岑能派咏春拳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岑能和他的两位师傅张保、阮奇山。 1948年岑能从佛山只身闯荡省城广州,在广州大德路开设医武馆,并先后受聘于 打铁工会、饮食工会、五金工会等组织,授拳行医。此后数十年间,岑能传下的 弟子遍布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1989年,岑能创立了“广州市武术协会咏春拳会”,云集了当时广州大部分 的咏春拳精英,为了方便与国际民间团体交流,且当时咏春会的成员基本上是岑 能的门人、弟子,故对外称“岑能咏春会”。

古劳偏身咏春拳

古劳偏身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广东鹤山古劳地区盛传。由梁赞 一脉相传的咏春拳本来并无正身与偏身之分,都是以正面攻击为主,梁赞晚年才 创造了偏身派咏春拳。多年来,古劳偏身咏春拳一直是以“父传子或带徒”的形 式流传。在梁赞的故乡古劳,男丁基本上都会一些基本技法,近年有古劳咏春拳 的传人在香港开创了古劳咏春拳国术研究会,广收门徒,使古劳咏春拳得以发扬 光木。随后又有传人在广东鹤山沙坪城区开设咏春拳健身馆,开门授徒,开始使 这种“神秘”的民间拳种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古劳咏春拳和其他咏春拳门派均属少林内家功夫,是少林派中较难的拳种。 古劳咏春拳虽然练习方法有所不同,但各种动作变化、技法、拳理、拳法与其他 咏春拳流派基本相近。除古劳咏春拳外,其他咏春拳都有套路练习,都有小念 头、寻桥、标指三个套路的练习,只是名称有所不同。古劳偏身咏春拳拳艺刚柔并济,身法、手法敏捷多变,步法灵活,进退自如;善用短桥、蝴蝶掌,善发寸 劲,善于短桥短打,侧身快打;善黏手,手感强、反应灵敏;三点半棍为其一 绝。这种看似“花拳绣腿”的功夫,实则攻击力十足,在偏身消卸对手正面进攻 的同时,从侧面攻击对手,击其弱点,达到“连消带打,借力打力”的目的。

叶问咏春拳

佛山咏春拳一门是由梁赞先生一脉相传,因咏春拳收徒严格,易学难精,能 真正入门的弟子不多,但由于梁赞先生终其一生的努力,使咏春拳能在佛山一带 得以发展。

后来叶问在佛山继续发扬光大咏春拳,在理论、心法、手法等方面除保留小 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种套路及木人桩法,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 后的感觉和反应。叶问咏春拳之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 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叶问咏春拳目前主要在香港、台湾地区流传。著名传人有梁相、骆耀、黄淳 梁、徐尚田、招允、李振藩(李小龙)、梁挺等,他们都遵照叶问遗志,把咏春 拳发展至世界各个角落。叶问逝世后,被誉为一代宗师。

彭南咏春拳

彭南咏春拳是佛山武学大师彭南老先生穷其一生精力,吸纳了招就、黎叶篪 两位咏春拳大师的心法而形成的一套独特内家拳术。

彭南咏春拳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从小念头、寻桥、标指,到木人桩技法, 层层深入,练习从手法、步法、腰胯转动到技击标指,整体实战的木人桩法,通 过先练习“点”到整体,是一个由点到面的修炼过程,腰胯的吞吐浮沉,阴阳虚 实,更是练习彭南咏春拳的核心。练习者务必要谨记拳诀,练习时要形松意紧, 有心求柔,无意得刚。

彭南咏春拳是一套内家拳法,该拳点特点立足于实战,每招每式都包含攻防 技法,.注重留中、守中、攻中的理论,练习时要求很高,讲究“立身中正,曲手 留中,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修炼成功者能真正达到以柔弱胜刚强,且对习练者身心调理有很大的帮助。练咏春拳可调节人体内在循 杯系统,达到防病治病的医学效果,同时改变人的恶习,磨炼人的意志,又可达 到防身自卫的目的,可谓一举三得,看得、讲得、打得。

佛山彭南咏春拳融入了洪拳风格,故称“咏春手、洪拳劲”。修炼彭南永 春拳讲究用意不用力,要求做到立身中正、心静体松。开马必须做到脚与肩平, 全脚掌着地,开膝开跨,提肛提臀,塌腰,气沉丹田,舒胸拔背,沉肩坠肘,舌 顶上腭,顶头悬。动作缓慢均匀,以意导气,以气导体,要做到意到气到,气到 劲到。在修炼中,要充分遵循“三式六力九节空松,圆整一气”原理,退去一切 僵硬之力,使身体柔化,达到手似灵蛇,腰若游龙,步如舞鹤,从而使人达到咏 春拳的核心思想“黐”的目的。

红船咏春拳

红船咏春拳是清朝晚期流行于广东佛山的南拳,也是咏春拳流派之一,由 红船戏班传出。

红船咏春拳大部分散手动作同其他咏春拳用法是一样的,只是在对练中多 了肘法还原对拆,太极拳的单、双推手和低桩对拆法,并要求习练者如打太极拳 一样意紧形松、先慢后快,把每一个动作练至准确无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后,加入本门手法和其他手法训练,达于灵变。

刨花莲咏春拳

刨花莲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香港地区盛传。其历史及拳理、 功法等,与由红船传出的各支咏春拳差别极大。而现在是“大东风”南传二百多 年间之第五传。由于此门咏春一向很保守,很少公开,现仅于香港地区可见。

刨花莲咏春拳属内家拳,入手以形,出手以意,用劲走阴柔一路,要柔中 带刚,即“軔”,身形要浮沉吞吐,步法进退及虚实转换要轻灵,如珠落玉盘, 手法走弧线及直线,要能变化无定,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圍名师辈幽后缝有人

Four Numerous Masters, Millions of Successors

咏春拳自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传人佛山至今100多年,造就了大批武术英 才。历代传人中不乏佼佼者,他们播下了咏春拳的种子,门人遍及世界各地,使 咏春拳这一古老拳种盛名于世界武林。广州咏春拳的传承简表大致为:冯少青传 给马仲如、阮奇山(曾师承郭保全)、赵简卿、区树、罗厚普、仇达卿、仇贵 甫、梁恩等(第五代传人);阮奇山(阮师承郭保全、冯少青二人)传至岑能 (曾师承张保)、黎光甫等(第六代传人);岑能传至本书编者李志河等人。

冯少青一代咏春宗师。受马仲如、阮奇山、赵简卿、区树、梁恩、罗厚 普、仇达卿、仇贵甫等人礼聘,到佛山传授咏春拳武功。后病逝于佛山,一众弟 子将其厚葬。

况奇山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世居佛山朝观里,其父阮宠明是 从事化工颜料业的富商。阮奇山排行第五,人称“阮老楂”。他自小顽纵不羁, 酷爱武术,其父不惜以重金先后礼聘咏春武术名家郭宝全、冯少青教授其兄长阮 济云及阮奇山拳技,二人数载勤奋,技乃大成。被后人称为“佛山阮老楂”的阮 奇山,他天资聪颖,在研习拳术中懂得融会贯通,将咏春门的拳、桩、刀、棍等 功技集于一身。其仅传技于挚友张保的爱徒岑能,其传人在世界各地将咏春拳发 扬光大,源出阮奇山一脉的咏春拳高手为数不少。1956年阮病逝于广州,享年 69岁。

韦玉莖佛山人,自小在胞兄的监督下苦练童子功、咏春拳、气功、金钱 镖及跌打正骨之术。为练穿心腿,他常将两碗水置于肩头,起单提穿心腿踢 墙,凭着自己的执着和良好的童子功底,穿心腿练成后,能把墙砖从墙中踢 出/长期在南海某军营里任职拳脚教官。后来与一位练六合八法的拳师黐手较 技,在难分难解之际,失手击中对手的要害部位,导致对方去世。虽然是无心 之失,但韦玉笙心存愧疚,遂礼佛吃斋、不授武,潜心研究养生之法,并根据 《易筋经〉演变成一套养生功法“肾气归元功”。

张保1899年4月出生,原籍四会邓村,世居佛山。早年曾师从中山县一出 家人习武,后随佛山咏春拳师韦玉笙习拳兼学跌打正骨术。张保到佛山天海茶 楼点心部,任点心师傅兼茶居行“会义馆”武术教头,常在“会义馆”、先锋 古道“洪圣庙”及居家中传授咏春拳技。张与阮奇山为挚友,二人每有闲暇便 切磋拳术,技艺日臻神化,成为一代名师。张保武功高、为人侠义、古道热 肠,颇具大侠风范,是当时佛山最具影响力的咏春拳师之一。其奠定的咏春拳 七二散式,更是名扬海内外,有“十二散式学到家,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 寒众f H弟子中,得意门徒有岑能、黄吉泉、梁德源等。1958年张保因病逝 世。岁能1926年出生,南海深村乡仁和村人,12岁到佛山天海茶楼打工,因工 作勤快,深得点心师傅、咏春拳师张保器重并被其收为徒弟授以咏春拳技,后来 张保又推荐岑随韦玉笙学习医术。岑习武刻苦,悟性颇高,为张保挚友阮奇山所 赏识,张保力荐岑能拜于阮奇山门下,阮将自身武技悉数尽传。岑能兼得二位师 傅所长,年纪虽轻,然武功精湛,十八岁时在深村乡已是名声大噪。1948年因生 活所需到广州谋生,在广州大德路开设医武馆,主教多年,桃李甚多。其医馆主 治跌打伤科,因医术高明每能妙手回春。1984年代表省体委参加全国民间武术汇 演表演咏春木人桩,名扬京华,饮誉神州,国内外前来求学者极一时之盛。 1989年岑能在广州成立“广州咏春拳会”,如今,广州地区习此拳者数万人。岑 能也常年应邀到美国、澳大利亚、秘鲁等地授课、授拳,为中华武术的传承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

浏览11,4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