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关于擒拿格斗
第一节概述与释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智慧、尚武强健的民族。古代,我们的祖先 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猛兽及其他氏族部落的斗争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攻击技术, 这些技术、经验随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传承,形成了最初的武术。
擒拿格斗,是武术最基础的形态之一,它发源于夏商周时期,是一种最早服务 于奴隶主的简单技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探索出了一定的搏击技巧和方法,兴盛 于秦汉时期的“捽胡”、“绝肮”等技术,鼎盛于明、清,且沿袭至今。“擒拿” 指拳术中一种针对人的各个关节和穴位,用各种方法使对方无法反抗的技法;“格 斗”指双方在对抗过程中运用攻击、防御、闪躲等各种手段,控制和制服对方的技 法(图 1-1-1、图 1-1-2)。
擒拿格斗是武术徒手搏击的发展和延续,它是一种贴近身体,避实就虚,随势 化力,折其关节,挫其骨骼,抓其筋肌,闭其穴位,手法巧妙的近战技术。擒拿格 斗技术不同于动作勇猛、节奏明快的散打技术,它突破了散打倒地后暂停比赛的规 定,以地面格斗和站立格斗的形式使对抗激烈程度大大增强。擒拿格斗动作千姿百 态,技法全面独特(动势曲折、轨迹旋绕、劲力不显、行踪不露),动则上、中、 下三盘齐变,轻灵巧取;制则身、手、脚立体兼施,招法奇妙。总的来讲,擒拿格 斗,就是结合踢、打、摔、拿等方式控制和制服对方的对抗性体育运动。在“拿” 的过程中,依据力学原理,针对人体关节、筋肌、穴位等要害部位的弱点和生理特 点,以巧劲迫使对方关节及筋肌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使对方身体或局部受制而不 能动弹,束手就擒,这不仅是擒拿格斗的特点,也是擒拿格斗区别于其他技击法的 显著标志。
擒拿格斗技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系统、丰富,技术精妙多变,风 格别致,独树一帜。经常练习擒拿格斗技术不仅可以培养习练者机智勇敢、不畏强 敌的意志品格,还可以增强习练者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 掌握一门武艺,不但可自己防身,而且在他人遇到危险时也可出手相助。
第二节擒拿格斗的起源与发展
擒拿格斗起源于武术徒手搏击。追溯其历史,最早源于原始社会。那时,人类 为了生存和获得食物,常同自然界中的各种野兽进行生死搏斗。原始部落形成及氏 族公社时期,由于物质利益的冲突经常发生争夺战斗,使用武力成为彼此间掠夺食 物、财富的主要手段。在这些战斗中,由于器械制作工艺的落后,徒手搏击成为主 要的进攻方式,在部落之间长期的战斗中,原始形态的徒手搏击逐渐发展并形成一 定的技巧,由此产生了武术徒手搏击。
夏、商、周时期,形成了具有独立形态的“手搏”,这是一种服务于奴隶主贵 族田猎活动的简单搏斗技能。发展至周代,武术徒手搏斗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并且 伴随铜器的出现,增强了搏杀的血腥,随之产生了“武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步只逐渐崛起,徒手搏击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摔法、锁喉法,是最早的擒拿格斗技法。
秦朝时,手搏技术(图1-2-1 )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汉代,武术徒手搏击成为选拔士卒的考试项目之一,此时,擒拿格斗的锁喉技术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并有理论专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战争频繁,冲突不断,各种武 技在相互对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推行府兵制,对士卒 的身体条件和技能等制定有明确的标准,搏击技术成为当时选拔士卒的标准之一。 此外,在民间,手搏成为部分地区的娱乐活动之一,加快了武术徒手搏击技术的普及。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空前繁盛 的历史阶段。武则天创立武举制之后,百姓习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加快了武术 在民间的推广和普及。同时,武术搏击发展也越来越精练化、规范化。当时的武术 搏击不仅受到百姓喜爱,更成为统治者以及王孙、贵族宴乐活动的重要内容。两宋 时期,手搏时肘、拳、脚兼用,并有各种翻转变化动作。宋朝以善文武者治天下, 习武之风盛彳了,这一'时期,播台比武成为选拔武状兀的主要方式(图1-2-2 )。
元代统治者对民间持有兵器和习武有极大限制,但民间习武之风仍存续,许多 习武之人加人农民起义的队伍,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推动了民间武术搏击的发展。明 代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我国民间武术进入全面成熟的时 期,擒拿招数得到了空前发展。
清朝前期,民间武术迎来新的发展高峰。这一时期,民间武术进一步门派化, 形成“南武当、北少林”的格局,而且进一步理论化、搏击化、套路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群众性武术活动蓬勃开展,技术不断进步、成熟, 理论上日臻完善。武坛新生力量不断涌现,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擒拿格斗技术得到 长足发展。
第三节擒拿格斗的内容及分类
擒拿格斗是用踢、打、摔、拿等技术,结合进、退、闪、躲等身法的攻防结合 的综合性、对抗性运动,以制服对方、保护自己为最终目的。
擒拿按门类可分为擒拿功夫、现代擒拿、少林拳擒拿、武当拳擒拿、峨嵋拳擒 拿、太极拳擒拿和军警拳擒拿等;按人体部位可分为头部擒拿、颈部擒拿、指部擒 拿、腕部擒拿、肘部擒拿、肩部擒拿、腰部擒拿、髋部擒拿、膝部擒拿和踝部擒拿等; 按技术特点可分为基本擒拿、部位擒拿、筋肌擒拿、穴位擒拿、摔法擒拿、擒拿打法、 擒拿踢法、连环擒拿、擒拿解脱和反擒拿等。
无论哪种擒拿,其技法概括起来不外乎抓、领、锁、扣、握、拧、拉、缠、切、 压、扛、砸、折、推、挎、掐、捏、别、踩,以及连环拿、拿中摔、拿中打、拿中踢、 擒拿解脱(压撬、撬拉、推抽、旋撬、撬别,以及以打破拿、以拿破拿、以摔破拿)等。 擒拿的招法动作千姿百态,由于两人所处的角度、距离、出招时机及运用方法不同, 所出现的姿势也不同,因此,难以用有限的篇幅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招式表述出来。 本书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动作,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详细讲解。
格斗是一种古老的技能,拳击、柔道、跆拳道、泰拳、散打、法式踢打术、综 合格斗(MMA )都属于“格斗”的范畴。
总的来讲,擒拿格斗分为站立擒拿格斗和地面擒拿格斗两种。
第四节擒拿格斗的特点
擒拿格斗是一项对抗性的体育运动,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靭、灵敏等 素质。在进行擒拿格斗训练和实战中,肌肉活动强度大,动作持续时间长,身体肌 肉和精神高度集中,可激发和促进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机能的提高,从 而增强和提高人的耐久力。在擒拿格斗中,拥有较大的绝对力量是制胜的关键之一。 绝对力量与速度结合,通过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力量,是擒拿格斗取得胜利的关键 条件之一。擒拿格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和快速 的反应能力。
擒拿格斗属于武术技击,它通过尽可能地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使对方的 关节活动幅度超极限、生理承载超负荷、器官功能超刺激、神经传导中断、气血运 行受阻,从而达到制服对手的目的。擒拿格斗的制胜理念是控制和制服,既延续了 传统武术技击“战胜对手”的思想观点,又承接了当代竞技体育的特点。擒拿格斗 的格斗形式有立战和地战,继承了拳、腿、摔、拿的技法,其中,地战技法的拳脚 击打和地战控制、窒息、臂肩部反关节、腿部反关节的控制、要害部位反擒拿,技 法灵活巧妙,系统性、攻击性极强。
擒拿格斗训练可提高习练者的防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擒拿格斗被公安、武 警等应用到实战中,对促进中国警力、特种兵战斗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擒拿格斗方法包括拳法、腿法、肘法、膝法、摔法、拿法,学习擒拿格斗,必 须要有良好的技能、体能、心理素质作支撑。
擒拿是以一定的功力,施用擒拿技术,控制对方和化解对方控制的技术,其具 有以下特点。
(一)力学为理,巧妙施用
擒拿的技术方法是建立在力学原理基础之上的,擒拿中的技术暗含了力学的杠 杆原理、力偶原理等。运用这些原理,能使对方身体旋转后摔倒、使对方扑空并失 去控制、可使对方某一部位受力更大,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若想达到以上效果,就必须合理运用力学原理,巧妙地施用一些手法。当然,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具体运用,不仅要做到用得角度好、抢得时机对,关键是运 用的招法要符合力学原理,比如,“旋臂锁肩别肘”就充分运用了杠杆原理。锁肩
别肘,臂就是杠杆,肩部就是支点,使对方之肘离肩越近,擒拿效果越好。再如“金 丝缠腕”充分运用压力原理,切腕的时候用得是掌外缘,而不是掌心,这是因为着 力点越小,压强越大。由此可见,有效的擒拿离不开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本书中 讲的招法都是符合力学原理的有效精妙招法。
(二) 以巧制胜,以技制人
擒拿格斗技术并不是一味地使用蛮力,而是要用巧劲、施妙招,找准时机,顺 势应招。在完成动作的时候要虚实结合,随机应变,使对手走不脱,化不掉,有劲 使不上,这才是擒拿的妙处。
(三) 拿其一点,控制全身
擒拿主要是通过改变对方关节正常动作轨迹制敌,同时利用抓筋、点穴、拿骨等 技法牵制对方。擒拿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控制对方身体部位的某一点,使对方不能动弹。 当然,这需要过硬的功夫和纯熟的技术方可奏效。比如点穴,必须指功过硬,又能准 确、合理地点击,才能使点穴有效。再如拿指,俗语说“十指连心”,若将对方指节 捏于手中,超其限度,使对方产生钻心的疼痛,全身不能动弹,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四) 抓筋拿脉,扭挫关节
关节是连接人体骨骼结构的“桥梁”,分布在关节周围的筋脉、韧带是承受击 打的薄弱部位。关节的运动轨迹是一定的,其弯曲幅度有限。擒拿术就是针对人体 关节的这种特点,通过反关节扭转的手法,使对方关节及周围韧带受挫,疼痛难忍, 丧失反抗能力,束手就擒。
(五) 手拿脚絆,打摔兼施
擒拿格斗尤其要注意手脚的协调配合,在擒拿过程中,当拿住对方关节时,脚 下步伐要迅速贴身上步,并锁绊对方下盘,这样不仅可封锁对方的步伐,同时可破 坏对方的身体平衡,以便于更好地发挥擒拿技法。
擒拿格斗不仅可用反关节制敌,也可用“摔法”制服对手。擒拿中,摔法的适 用范围广泛,通常摔法和击打相结合,使对方受到控制,丧失反抗能力。
(六) 拿中有解,解中有拿
擒拿虽然招法多样,但也有解脱之法,即“拿中有解,解中有拿”,如传统擒 拿中的“三十六擒拿”、“三十六解脱”,合称为“七十二擒拿”。还有一些擒拿 套路也体现了“拿中有解,解中有拿”的技术特点,体现了其内容的丰富性。
擒拿好手出手可使对方无法解脱,称为“死手”。所以,解脱擒拿要在未形成“死手”之前实施,一旦成了 “死手”,想解脱就不容易了。太极擒拿采用的“彼不动,己不动;彼一动,己先动”的技术,是很有效的解脱之法。
浏览2,5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