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截拳道对常与变的运用
在截拳道或一些在观念上比较先进的传统功夫中,“常”与“变”是“知常”与“知变”的简称。在 这里,所谓“知常”,从哲学的概念角度来讲,它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一般和普遍规律性的了解和把 握。“常”就是那些经过思维加工并抽象了的客观事物的普遍存在的和通常法则。从武学的角度来 讲,“知常”是指人们对一些武术知识、武术理论和与武术问题有关的各门知识的领会和掌握的情 况,这里主要是指那些固定和一般的技击原因和格斗知识。而所谓“变”,是指客观世界中那些不断 发展变化着的具体和特殊事物。“知变”,就是指对这种具体和特殊事物的了解和把握。
常与变是技击哲学中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常与变是对立的,因为搏击的理论思想和搏击的一 般规律,同千变万化的搏击实况,往往是矛盾的和对立的;而另一^方面,常与变又相互依存,相互渗 透,因为如何认识搏击中千变万化的纷繁事物,需要有对一般的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并能由 此来不断提示和指导自己的行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擂台生活经 验,即使你知道了一些有关于对手的变化活动情况和紧急事态,也难于给予适当的处置和应付。
知常以求稳,知变以求取胜,或者说知常以求胜,知变以取胜。这均是古代武学思想中的精辟 论述。取胜机会最多的人,李小龙认为在搏击实践中,是那些善于机变,善于创造性变化的人,而不 是那些过分守“常”和迷信于书本及经验主义者。此种说法体现了更高的搏击认识境界和更为纯熟 的知变与处变的搏击运动技巧。李小龙还常常说,“搏击是一项高深的艺术”,其涵义就是指能把全 部知识活化为一种智慧和能力,并使用它去进行不断的技击创造。搏击运动往往需要的是那些有 创造性的天才,而不是那些因循守旧的庸人。
李小龙认为,“变”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是一个普通的和一般的规律性,因为万事万物都在 变化发展之中,变化发展本身就是万事万物一般的和普遍的存在。在这里变”也就是普遍的规 律,就是“常”,而“常”就是“变常”与“变”是统一的而非对立的。在搏击运动这个充满着变动不 居、非确定性因素的领域里,变动不居及其非确定性即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
十、截拳道对知己与知彼的运用
在搏击运动中,知己知彼包括对敌我双方宏观的、高度抽象的认识,同时也包括了对敌我双方 微观的、具体生动的认识。所以,知己知彼不仅是人们制定战略的根本认识途径,也是人们制定战 术的根本认识途径。
知己知彼的全面系统与否,精确及时与否,将关系到搏击的成败,因此说,知己知彼是搏击的关 键和搏击认识的核心。所谓“知己”,是指了解和认识自己一方赖以存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及这些 因素和条件的发展变化情况;所谓“知彼”,是指了解和认识对手的活动行为、谋略和战术,及其赖以 存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并掌握这些因素和条件的优劣强弱及变化情况。彼是客观的和外在的,是 作用于“己”这一主观方面的活的客观事物。所以,“彼”与“己”截然不同。
在截拳道中,李小龙运用知彼的目的在于发现“彼”的弱点或破绽;运用知己的目的在于充分发 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过,能知道对手的战略计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它却是至关重要的。 李小龙认为,捉摸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对于制定有意义的战略是十分必要的,而单纯依赖对 对方能力的估计,或单纯依赖对对方企图的估计,都是很危险的做法,因此优秀的技击家总是把这 两方面都考虑进去。
知彼亦是敌我双方将要发生战斗的前奏,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地了解对手,不断地掌握敌情变 化,是十分关键的。“彼”和“己”在这时都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要把握这种变化即在于充分的知彼, 也就是说,敌变我变,首先依赖于知敌之变,而且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截拳道中,知 彼依赖的是他那惊人的洞察力D李小龙临阵察敌的许多认识与看法都是合理的,尽管其中许多内 容已好象是超出了武术的范围,但其料敌知彼的普遍原则,及其诸多精辟的见解却是不可抹杀的。 总之,知彼是一个庞大的认识结构,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组合而成的。李小龙认为知彼要求的是对多 种成分组合起来的复杂系统的了解,而不是对单一系统的了解。所以说,知彼是获得搏击主动权的 关键因素,不知彼则失去了搏击的方向和目标,必然受制于敌。
从比较认的角度来看,知彼过程中已经隐含了知己,知己渗透在知彼的所有方面和层次结构 的各系统之中,知己是知彼过程中所有信息的有效反馈。所以,要知己不能不知彼,知彼是知己的 前提。即使是在远古的圣人老子看来,智慧和明察都是圣贤所必备的品格,他认为智慧在于知人, 明察在于知己,知人与知己都是聪明圣哲的体现。因此举凡武学大家言兵,知彼知己已同列并重。
截拳道的深层拳理中,只有深刻知己才能体现为一种伟大的智慧,它能排除潜在的、深远的、更 多的失误和危机,从而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只有深人知己,才能发现存在于自身之上的种种 缺陷,以及蕴藏在这种缺陷中的潜在危机。在李小龙的个人意识里,知己还在于明确自己的目的, 并不迷失自己所为之努力的方向。同时,知己亦可在于发现自身的局限并超越自我。对于一个伟 大的技击家来说,不在于他的理智和人格有多么完善,通常也不在于他们的认识和理性有没有盲 区,而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及了解到自己主观认识的局限。李小龙认为,认识了局限,便 超越了自我。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妄为于无用之地。
十一、截拳道侦知对手的途径
尽知与先知是侦知对手的主要方法。所谓“尽知”,是相对于片面之知而言的。尽知在搏击中 着重强调了非片面性、非局限性和非孤立性。因为在实战对抗中知而不全”或“知而不周”,往往 会陷于被动状态。而且,尽知虽包括了真知,而不是假知,但如果不能全面地了解搏击中敌我双方 的真实情况,而是为对手的欺骗和假象所迷惑,则不仅不能尽知,还有可能使自己在打斗中丧失取 胜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对于对手的一切活动要认真仔细地侦察与分析,剥去其伪装,弄清其真 象,这是夺取胜利的基本环节与重要保障。
所谓“先知”,是相对于后知而言的。要知道,搏击中“知”的先后,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它关系到 作战双方的生死存亡。先一步、先一着、先一秒、先一谋,往往成为胜负的分水岭。可以这样说,武 家之胜是由“先”造成的。人们常说:“兵贵神速”,即是这种争先意识的具体体现。深入地讲,先知 就是先于对手发现新形势下的搏击规律,并先于对手发现战略与战术上的优势和劣势,先于对手发 现一切有利和不利于我或敌方的各种事态的萌芽,先于对手发现搏击中敌我双方均有可能取胜的 那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机会,并能先于对手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制敌机先。
李小龙说过知”是一切技击行动的基础,要夺取搏击的胜利,就不能仅限定在“知”的一般程 度上,它必须要求先知,因为只有先知,才能先行,只有先行,才能先敌而胜。因此先”被看作是立 于不败之地的首要条件,也被看成是制胜的基本规律之一。
在截拳道中,先知的内容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知敌我双方的虚实。这是知的首要任务,它着重于对敌我双方的强弱虚实进行观察和 研究。
第二、先知敌谋。在搏击运动中,先知敌谋,也就是先知敌心,即敌谋我之心。如能先侦知对手 的心理,则能测知对手用何种手段对付我方,及谋我的目的。知道了对手为什么要谋算我,就可以 知道采取何种方法和手段去防止对手的谋算。并不待其谋实施,便先发制人,夺得胜利。
第三、先知于微和胜于微。即先知在于善于体察事态的细微变化,并能够从这种细微的变化 中,嗅出一些重要的信息,并采取预先防范的措施,消除祸患于萌芽状态,洞察胜利于微息之中。
第四、先知搏击中的先后。搏击过程是多方面情况相互交织的活动过程,而且攻击的方面很 多,防守的方面也很多。然而,以哪一个为先,哪一个为后,这是必须首先知道的事情。若不知先攻 击对手的何处,后攻击对手的何处,则错误的攻击方向和错误的行动可能会造成自己的被动,进而 导致全盘的被动或失败;若不知道自己先守何处和后守何处,则可能会导致应守者不能固守,不需 守者反集中精力去守。如此,敌方如乘虚而来,则必败无疑。此外,如果能知道何方先攻为利,何方 先守为固,则可攻无不克,守无不固。
李小龙的先知和先胜思想是搏击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一种“先发制人”的竞争意识。然而在 搏击中,“先发制人”不是取胜的唯一道路,这种阳刚之气虽为大多数武家所摧崇,但适时的防御与 反击同样能给对手以及时、巧妙的一击。在这里,前者是一种阳刚、直观的深邃,后者则是一种阴 柔、隐幽的深邃。历代的武学大师在搏击中都强调对于敌情必须事事尽知,而且还要事事先知才能 制敌取胜。
在传统武学中,与“知”相对的有四个概念,其一是不知,其二是假如,其三是不能事事尽知,其 四是不能事事先知。在这里,李小龙认为,不知和假如,必然是每战必殆;至于不能事事尽知和先知 的搏击,可能将是胜负各半的打斗。
总之,一切失败都是从不能正确侦知对手,不能全面认识对手,不能事先正确认识对手开始的。 所以,尽知不为不重,先知不可不慎,此为搏击对抗中制胜的法典。
浏览6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