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齐物论》: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之后,成玄 英亦有阐释:“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再 有李白《古风》诗:“秦皇扫六合,虎视何 雄哉!”少林拳古谱曰:“内与外合,外与 内合,上与下合,下与上合,左与右合,右 与左合,前与后合,后与前合。中合、中正、 中立,乃阴阳平衡之意。”
六合者,天地、东西南北四方,这是自 然界方位的六合。在少林六合功中,人体自 身的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分别 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内三 合是练功中的一种气血导引状态,以动作、 意念、呼吸三者合而为一,使气血在经络中 贯通。外三合分别是:肩与胯合,肘与膝 合,手与脚合。外三合是练功时肩胯、肘膝、 手脚与脏腑对应交叉相合的人体内外八卦的 合。在人体经络中的六合分别是:手三阴经 与手三阳经相合,即手太阴与手阳明相合, 手厥阴与手少阳相合,手少阴与手太阳相 合;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相合,即足太阴与 足阳明相合,足厥阴与足少阳相合,足少阴 与足太阳相合。与此同时相对应的脏腑亦是 表里相合,即肺与大肠相合,心包与三焦相 合,心与小肠相合,肝与胆相合,脾与胃相
合,肾与膀胱相合。
练习六合功追求的是天人相应。以人体 关节、脏腑、经络、心意的六合与自然界方 位相合,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从关节合到脏 腑、经络合再到心意合。六合功的效应是经 络通气血畅,五脏六腑调和,亦是天人合一 的阴阳平衡之道。
禅武双修天人合一
第二节
武医同源三教归一•养心為大道
身入禅境心自静心入禅境性自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武、 医五家文化的核心理论是相通的。阴阳五 行、六合八卦、消长互济、生克制化,万物 皆以此为规律。少林六合功并不是一套单一 的六式功法,他是儒、释、道、武、医五家 文化的集合体。
武医同源,练习六合功须掌握一些中医
学基础,学医药者也须留心武术功法。如 此,武者以医理明拳理,通阴阳晓五行,练 养结合,修心养性。医者以武强己,安心养 性,开心脉和谐身心。唐医家孙思邈《千斤 翼方•养性》:“神仙之术难致,养生之术易 崇。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 身人禅境心自静,心入禅境性自明。天地间, 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故 心为一身之主。养生者,养其心性也。三教 归一,儒释道三教对心性的修炼都有其各自 的经典诠释。儒曰:养心存性。释曰:明心 见性。道曰:修心炼性。养心的关键为“括 淡虚无(恬淡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 莫然无所动于中也),颐养精神”。静心平气, 刚柔互济,动作与呼吸相合,在动中修禅, 意注于脐下丹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使 肾水上济心火,心火下温肾水。如此心肾相 交,水火相济。按丹田气海与肾脉相通,人 于有生之初,先生命门,胞系在脐,故气海 丹田,实为生气之源、十二经之根本也。
十二官之外另有一心,为先天之心,名 曰命门是也。命门为小心,在人身之中,对 脐附脊骨。《内经》曰:七节之旁,有小心。 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 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即太极图中之红圈也。其右旁一小白 窍,即相火也;其左旁一小黑窍,即天一之 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相火 禀命于命门,真水又属相火自寅至申,行阳 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阴二十五度。日夜 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滞则病,息则死也。 人生男女交媾之时,先有火会,而后精聚, 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门火,此褚齐 贤之言也。发前人之所未发,世谓父精母血 非也。男女俱以火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 子阳中有阴,以火为主;女子阴中有阳,以 精为主。谓阴精阳气则可,男女合,此二气 交聚,然后成形,成形俱属后天也。后天百 骸俱备,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也。 养心者,实则养先天命门是也。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 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 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 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 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 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 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正所谓主不 明则十二官危也。
欲世之养身者,治病者,以命门为君主。
而加意于火之一字,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 人身之至宝。何世之养身者,不知保养节 欲,而日夜戕贼此火,既病矣。治病者,不 知温养此火,而日用寒凉,以直灭此火,焉 望其有生气耶。经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以此养生则殃,戒之戒之。命门君主之火, 乃水中之火。今直指其归元之路而明示之, 相根据而永不相离也。火之有余,缘真水之 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 之主,以镇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 也,亦不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原, 以消阴翳。所谓原与主者,皆属先天无形之 妙,非曰心为火而其原在肝,肾为水而其主 属肺,盖心脾肾肝肺,皆后天有形之物也。 须有无形之火,配无形之水,直探其君主之 穴宅而求之,是为同气相求,斯易以人也。 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也。若夫风寒暑湿 燥火之人于人身,此客气也,非主气也。主 气固,客气不能入。今之谈医者,徒知客者 除之,漫不加意于主气何哉。纵有言固主气 者,专以脾胃为一身之主。焉知坤土是离火 所生,而艮土又属坎水所生耶。明乎此,不 特医学之渊源有自,而圣贤道统之传,亦自 此不昧。
用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武、医五 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诠释心性,开悟心外之 心。愿能以平常心于禅宗般若智慧中悟得菩 提心法,禅武双修,在六合功中体悟无我无 相、明阳平衡的养心大道。
命门与两肾太极图:两肾俱属水,k为阴 水,右为阳水。命门在两肾中,命门k边小 黑圈是真水之穴,命门右边小白圈是相火.之 穴,此一水一火俱无形,曰夜潜行不息。两 肾在人身中合成一太极,自上数下十四呤, 自下数上七节经曰:“天地二字即阴阳二字,盖一阴 一阳皆生于子午坎离之中。阳则明,阴则浊, 试以照物验之。阳明居坎之中,阴浊在外, 故水能照物于内,而不能照物于外。阳明在 离之外,阴浊在内,故火能照物于外,而不 能照物于内。观此阴阳,生于坎离之端矣。 坎卦一阳居其中,即一阳生于子也,故谓天 一生水。及水之盛必生木矣,故天三又生木。 离卦一明居其中,即一阴生于午也,故谓地 二生火。及火之盛必生土而生金矣,故地四 又生金。从坎自艮至震巽,乃自北而东,子 丑寅卯辰已也,属阳,皆天之生。至已则天 之阳极矣,故至午生阴,从离自坤至兑乾, 乃自南而西,午未申酉戌亥也,属阴,皆地 之生。至亥则地之阴极矣,故至子而生阳。 艮居东北之间,故属天生,坤居西南之间, 故属地生。”
此言天地万物之道皆依阴阳八卦之理而 生。盖阴阳八卦之理皆出于河图与洛书。阴 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儒、 释、道、武、医文化的核心理论。修炼中国 传统功夫必须探究阴阳学说,如此方能登堂 人室,以求技艺之大成。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古代唯物论基础上 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 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由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错相荡, 促成了事物的发生,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二气的相互作 用,是一切事物生成、发展、变化和消亡的 根本原因。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 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 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 立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i和消长变 化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 律。如《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 谓道。”
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身并无实物 可见。阴阳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撇开个别 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 性而形成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因而它不 再特指某一具体事物和现象,其本身亦无实 物可见。所以《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且 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由于阴阳是以具 体事物和现象为基础而形成的抽象概念,因 而讨论阴阳时,一般须借助于具体事物和现
象来论说。离开了相互关联而又性质相反的 客观事物和现象,也就无法论阴阳。
用水火的特性来说明阴阳,最具代表 性,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虽不可见,但水火可 见。通过观察水火的不同特性来理解阴阳这 一抽象概念,无疑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事物的阴阳属性有其相对性。阴阳的属 性是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归纳出来的,若一 对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性质未变,它们的阴 阳属性确定不变的,既不可指阴为阳,也不 可指阳为阴,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方面。但如果双方由于相互斗争而 使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则它们的 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这是事物阴 阳属性的相对性。
总之,阴阳的相对性,一方面 表现为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 化为阴;另一方面,表现为阴阳的 无限可分性。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 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相互间密 切联系着的四个方面:阴阳的相互对立,阴 阳的互根,阴阳的互为消长,阴阳的相互转 化。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 促进,这是少林六合功中阴阳之间最基本的 关系。而阴阳的相互消长与互相转化,是阴 阳的基本运动形式。在阴阳对立,互根、消 长、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由量的变化到 质的变化,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维持着 阴阳之间的相对协调与平衡。
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是说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切 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 面。而阴阳之间具有相互斗争、相互抑制与 相互排斥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使事物取得了统 一,即阴阳的相对协调平衡。在少林六合功 的练习方法中,上与下相对,左与右相对, 前与后相对。在上的、在前的、在右的属阳, 与之相反则属阴。上下、左右、前后相对, 从而形成对应相合的分力与争力。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系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 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相互贯通 的关系。
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 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条件和 依据。前人说“无阴则阳无以生, 无阳则阴无以化”,“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等均含此义。少林六 合功的每一式,每一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阴阳互根,六合互应,内外相参,共成八卦。
阴阳对立,体现了阴阳的不调和性;阴 阳互根,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它们之 间,互为根据与前提,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矛 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阴阳消长
阴阳的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 的阴阳两个方面,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 态,而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 地运动变化之中。消,即消减,衰弱之义; 长,即长,盛大之义。
阴阳消长是由于同一体中对立双方的相 互斗争、相互抑制与排斥所引起,另一方面,
消长又因阴阳的互根互用而使之保持在统一 体中,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一盛一衰,一进一退,使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始终处于不断 运动的状态,且维持着相对的平衡。阴阳的 正常消长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即以维 持统一体的存在为条件。否则,这种阴阳消 长的结果就会使原来的事物解体消亡。
阴或阳的偏盛偏衰,反映在自然界会表 现出气候的异常变化,体现在人体即是一种 病理状态,在武术中则表现为六合不应,手、 眼、身法、步法散乱,精气神不能统一。
阴阳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 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的方面转 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双方在斗争抑制和互根互用基础上 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即所谓“物 极必反”状态)所出现的转化,是事物运动 变化的又一种基本形式。经过两次转化,即 表现为一个周期,从而使自然界一些事物的 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特点。
阴阳的转化与阴阳的消长是密切相关 的。如果说阴阳的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 话,那阴阳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 变。阴阳的转化既可以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也可表现渐变的形式。“太极”之真意,就 是事物的阴阳双方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 质变。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等几个方面。阴阳的对立与互根,阐明事物 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是事 物运动转化的基本形式。阴阳的对立统一是 在阴阳的不断消长、转化过程中实现的;而 阴阳的消长是在阴阳对立、互根基础上表现 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 质变。阴阳之间的这些关系既相互区别,又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理解这些基本观点,
有助于认识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掌握少林
拳派功夫的主要学术内容。
少林六合功的练习就是阴阳太极的自然 规律在吐纳导引、拳式中的变化之道。《王 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 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阴盛极阳,阳盛极阴,太极而变,变则生三, 三生五行,五行生万物。太极图是阴阳学说 的图示法,八卦是阴阳学说的数字表示法。 通过古太极图的运动方式,我们发现动静阴 阳,处处相合。前、后、左、右、上、下六 个方向的整体合劲,即局部的六合与整体的 六合,是一统一体,形成一个滚动的太极球 体。在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其它的方位都是 一体而动的。这样就需要脊柱与四肢做到圆 转自如,做到“不着相”,松空圆满,自转 与公转相合,周身无处不圆通,全身处处皆 阴阳的活太极状态。这样四肢、关节、脊柱 与脏腑、经络、气血才能浑然相合。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五行 相生。中医经络学认为一阴一阳表里两经称 一合。经络之六合,即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 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 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 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此经络之六合。少林六合功的导引就是使经 络相合,合则经络通,经络通百病不生,经 络贯通气血方能如环之无端,濡养脏腑、四 肢百骸。
少林寺山门户对石倒面雕刻的阴阳相抱图
气是练习六合功的根本,内练一口气是 历代武术家毕生的追求。《庄子•刻意》:“吹 咆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练习六合功时呼吸讲究:气气归脐、寿比天 齐;哈字一声、长生不老。即动作配合呼吸, 气蕴丹田,吐故纳新。呼气时以哈音震动心 包经,畅通心脉,心脉通百脉通。六合贯通, 三维相代,内外环境协调统一,形神相聚。
(丹田在人体任脉神阙穴(肚脐眼)与督脉
命门穴的前后连线中点处。《道经》谓此当 上下左右之中,其位象极,名为“丹田”。)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气在脏腑功能中的升 降机理,下文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六合功吐 故纳新的呼吸方法。气包括宇宙中的天地之 气和人体的先天之气及后天之气(水谷之 气),概括为两个含义:一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 水谷之气;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但二者都是互相联系 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 功能表现。
人体之气循经络系统运行周身,内属脏 腑,外络肢节,具有防御外邪侵袭机体,固 摄体表气血津液,温煦机体的作用。古医家 为了明析气在体内的升降出人特列出三焦学 说,即胸膈以上心肺、上肢、头面为上焦, 脐以上脾胃、肝胆为中焦,脐以下肾、膀胧、 女子胞(子宫)、下肢为下焦。分别以上焦 如雾,中焦如抠,下焦如渎来形容各自的功 能状态。上焦肺主气,司呼吸,吐故纳新。 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之 气,升清降浊。下焦肾藏精,主纳气,即气 沉丹田。
六合功周天行气呼吸之法:以舌舐上 腭,立身中正,神隐于形,呈和和之态。鼻 吸清气,行于任脉,至胼下丹田,过会阴穴, 上走督脉,经腰间命门穴,上达百会穴,下 至人中穴,以口呼出浊气。如此练习,动作、 呼吸、意念三者合而为一。图示(《任督二 脉经络循行图》)
《针灸大成》: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 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 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 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曰阴脉之海焉。 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 人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以人 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 脉则为之都纲,故名曰海焉。用药难拘定法, 针灸贵察病原。
要知任督二脉一功,先将四门外闭,两 目内观。默想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主。却 乃徐徐咽气一口,缓缓纳入丹田。冲起命门, 引督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追动性元,引 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心如止水,身 似空壶,即将谷道轻提,鼻息渐闭。倘或气 急,徐徐咽之;若仍神昏,勤加注想。意倦 放参。久而行之,关窍自开,脉络流通,百 病不作。广成子曰:丹灶河车休矻矻。此之 谓也。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经设作许多言, 予今指出玄机理,但愿人人寿万年!此周天 行气呼吸之纲要。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 以后天脾土之气血滋补先天肾水之精气。此 养气内壮、培本固根之法。
行气玉佩铭
附:《行气玉佩铭》上的铭文记录的周天行气 之法:“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 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 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少林六合功的练习,是以点 带线,以线成面,以面顾体。以 局部的点带动整体的圆,以脚的 自转带动脊柱公转,从而形成手 法的公转,手法的公转至步法自 转,如此循环形成顺逆、大小、 左右、前后、上下的阴阳缠丝劲。 缠丝劲的核心中轴是腰,统领腰 转的是心意,心性空淡,周身无 处不圆通。以心意之开合牵动腰 间之命门,转折屈伸,如车轮之 转动,阴阳相济。随心而转,形 成一立体的空心太极球。
脚转时脚心要空,意注涌泉 穴。脚的自转分前后,内外自转。 前即脚尖的内转,后即脚后跟的 外转,前后内外,阴阳平衡。这 是步法不动时脚的自转,步法在 迈动时形成的转是公转,以自转 带动公转,以公转济动自转。脚 尖的转可刺激足三阴经与足三阳 经之五腧穴(图1~2 )。疏通经络, 增强局部血循环。脚后跟的转(即 外摆)同样通达足三阴经与足三 阳经,重心在后脚(图3~4)。
开足三阴经(大腿内侧),补肝 肾、强筋骨。脚后跟之跟骨,是 人体最坚硬的骨头,亦是气血最 难滋养的骨头。中老年人多见的 足跟痛,其根本原因是肾中精气 不足引起的。通过对脚跟转动的 练习,可刺激肾经之腧穴,从而 达到益肾养阴、强健筋骨之效。 公转时脚尖与脚后跟的前后滚动 劲,是靠两个点滚动产生的,脚 心要空,这是关键。疏通经络, 平衡阴阳,是公转与自转的根本。
手转时手心要空,意注劳宫 穴。手法的转与步法的转是相同 的,讲究阴阳相合。在自转与公 转中体悟阴阳变化之道。太极分 阴阳,阴有少阴、厥阴、太阴, 阳有阳明、少阳、太阳。手法向 里转即是少阴—厥阴—太阴的过 程,这个过程是公转,至太阴时
阳明出现,这时自转阴盛及阳。 向外转是阳明—少阳—太阳的过 程(图5~7)。如此阴阳相济。 了解手法的阴阳太极变化之道, 能更清晰的认识公转与自转的关 系。法从手出,手随心转,转则 经络通,气血旺。
腰转时做到腹中空,腹空后 以意领气,方能气沉丹田。腰的 转动是一身之关键,腰胯相合, 力达八面,劲放四梢。是腰亦是 胯,以腰带点,百会中极,上下 一体,六劲贯通,形成一个立体 的空心圆。通过腰的转动可刺激 带脉(图8),以加强经脉之间 的联系。经曰:腰为肾之府,转 摇不能,肾将惫也。现代人的腰 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实际是 命门火衰肾虚之故。肾有两枚, 左右各一,左为肾阴,右为肾阳。
腰向左转时是少阴—厥阴—太阴的过程,此 为公转,这时命门济动自转,阳明—少阳— 太阳与之相合,阴阳相济,转动平面的圆。 左右、上下、前后皆依此为规律。
《医旨绪余•命门图说》:“命门乃两肾 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 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 脏腑以继而成。”腰椎分五节,一二节为上 段,三四五节为下段。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 突下。命门是人体阳气的原动力,亦是先天 之心,自转与公转的核心是命门心意动,动 则生阳,静则生阴。在动静之中探究阴阳平 衡的中点,禅缘性空,明心见性,以心转继 而性空,性空而海纳百川。
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如渴而穿丼,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当以青壮之年始习养生功法, 使经络通,气血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纵 横交错,遍布全身。古代武术家、养生家、医学家无不通晓经络学说。只有经络 畅通,机体内气血方能畅通循行,气血在经络中贯通,滋养于脏腑,而脏腑中的 气血又顺经络之循行来濡养四肢百骸。为了能使读者客观掌握经络的分类循行, 以便在练习六合功时以经络学说指导养生,本节特参考古医籍原图原稿,把古老 原始的经络学呈献给大家。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是在医疗实践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与中医针灸学科关系最为 密切。掌握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体系,对于练习六合功,用于养生防病,延年益 寿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灵枢•脉度》),“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本藏》)。 说明了经脉是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主干, 位于涞层,粗大,纵行;而络脉是经脉的分 支,具有网络的含意,位浅,是较细纵横的 分支,其主要分支称十五络脉或称别络。整 个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二、《内经》中经络学说的 形成
《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 它分《灵枢》、《素问》,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 方面的成就,尤其对经络的论述更为详尽, 从而说明了战国时代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1)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 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 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⑵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 的病候。
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
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⑶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
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织器官所起 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三、经络的循行分布
经脉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每 一条经脉都有一定的循行路线,掌握经脉的 循行分布,在练习六合功时,以意领气,导 引吐纳。使气血畅通于经络之中,往复循环, 联络脏腑,表里相合。
手太阴肺经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 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人寸口,上鱼,循循鱼际穴 出大指之端 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上隔
下络大肠 起于中焦
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 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 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骨两骨之 间,上人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人肘外廉, 上臑外前廉,上肩,出耦骨之前廉,上出于 柱骨之会上,下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 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_上 挟鼻孔。
大肠经循行图
络肺
足阳明胃经循行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 交頦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人上齿 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 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 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 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人气街
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 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人膝膑中,下循腔 外廉,下足跗,人中指内间(应作次指外间)。(按: 足部指应作趾,以下足经均同)其支者:下膝三 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 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
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
手太阳小肠经循f亍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 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 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 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人缺盆, 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 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目此,斜络于颧。
足少阴肾经循行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 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 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胭内廉,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支者: 从肾上贯肝膈,人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太阳膀肤经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 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 耳上角。其支者: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 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人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胭中—— 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 外侧。
浏览8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