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手型异常丰富,如柳叶掌、瓦棱掌、野马掌、透风掌等。手法变幻莫测, 有刁手、云手、捋手、挂手、封手、裹手等,每一种手法结合相应的手型均能单 独使用,亦可组合应用。习练六合功功法时以瓦棱掌为常用掌型,实战技击时又 多以野马掌、透风掌为主。手法讲究刁手、云手、捋手、挂手、封手,在动作变 化过程中以八大圆、十二小圆为法则。
腕关节8~12遍。上式做毕,左手向外旋四 指朝下,右手虎口抱住左手四指末梢(图2), 坐胯曲膝下压左手腕关节8~12次。练毕左 式接练右式,方法相同。此松筋活骨之法。
练功之前先要把手腕及肘关节的初带活 动开。方法如下:虚步坐跨左手以柳叶掌前 伸与左脚相应,右手虎口抱住左手四指末 梢,目视正前方(图1)。坐胯曲膝下压左手
一、瓦棱掌手型
手掌似瓦片状,大拇指微扣,余四手指 亦微扣,虎口呈半圆状虚张。手掌持虚静之 态,中空圆满,意注掌心劳宫穴。主要用于 捋手、刁手、云手的变化使用(图3~4)。
二、瓦棱掌手型的阴阳转换练习方法
眼随手走,手随身转,是瓦棱掌螺旋运动的要点,亦 是自转与公转的结合。手法的运动轨迹是前后、左右、上 下,六个方向。螺旋运动是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 阴与太阳的合化。如此阴阳相合,自如转化。
练习方法:身法自然,右手四指带大拇指依次内旋, 此手法之旋转是以脚下为根,重心从右脚向左脚移动,即 重心的偏移(图5)。拳论:偏沉则随。此过程是手法从少 阴—厥阴-»太阴的过程,是手臂内侧手三阴经的变化。与 此同时,手臂外侧的阳明、少阳、太阳也在随之变化,从 而形成阴阳表里经的相合,使经络畅通,阴阳互化。
接上式不停,手法逆行向右后方旋转。身法随脚之重 心而偏移(图6),手法的旋转是阳明—少阳—太阳,此
为手三阳经之旋转。阴阳表 里经相合,使气血畅通于经 络之中。如此左右来回练习 8〜12遍,分三组练习。
要点:以手之食指为中 心轴,左右拧转,阴阳平衡。
三、手型、手法的实用方法
少林拳手法实用方法分为两类,一类为 守,一类为攻。守则柔,以虚静退让为守中 之法;攻则刚,以硬打快进为攻击之法。两 类相辅相成,刚柔相济。少林拳在手法的使 用上讲究:依不同的手型而使用不同的手 法。因人而定,因势而变,是六合功手型、 手法变化的法门。如瓦棱掌的使用以捋手、 刁手、云手为主,多用于防守,引进落空之 法(图7~8)。野马掌:四指并拢,虎口努张,劲达虎口(图9)。多用于攻击对方咽喉,在 少林拳法中又叫咽喉掌(图10)。透风掌: 五指炸开,力达掌根及五指(图丨1)。多用 于攻击对方面门、前胸、后脑等部位,杀伤 力极强(图12 )。
以上所述,为六合功的手型练习与实用 方法。手法变化的核心机理是阴阳之道,以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为特性,来分 析六合功手法的应用法门,刻苦练习,在实 践中总结认识,反复体悟,虚实转化,形神 兼备。
身法之中正• 朋押平衡
一生二,二生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三。三就是阴阳平衡的中点。少林六合 功中的阴阳平衡点,是中正之本。中正是动态的,是阴阳平衡的。身法之中正是 双脚结合身法、手法、步法,鼓荡内气而整体运动的平衡点。
少林六合功在身法的练习上,有单独的功法练习,以功法为基础,明确功法. 的机理再去习练,可起事半功倍之效。拳谚:身如蛇行脚似钻。讲的是自转与公 转的合劲,在转中求平衡,在转中练“中”。‘‘中”实乃阴阳平衡之道,即局部的 中及局部的阴阳平衡,整体的中及整体的阴阳平衡,人体自身的中及人与自然界 的阴阳平衡。练习六合功可使人体因生活工作劳累而致的机体脏腑、气血、情志的不协调状况得到改善。在动中通经络,
六合功身法练习之罗汉钻井
罗汉钻井是六合功最基本的身法练习, 练好身法的旋转劲是做好六合功每一式、每 一动的基础。以内在的精气神合外在的手眼 身,其核心定位是身法。练习身法的每一动 均要做到交叉、拧转、开合、浮沉、呼吸相 统一,如此方能上下一体,圆转灵动。
起式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 中正、提裆收腹,目视正前方,自然呼吸(图 1 )。
罗汉钻井左式
吸气迈右脚与肩同宽(图2 ),右脚后跟 抬起,以脚尖为中轴点向左转(图3),呼气活气血,以此来顺应自然规律。
身法亦随之旋转同时左腿屈膝,身法下沉, 重心在左腿(图4 )。
要点:此时右肩与左跨相合,右肘与左 膝相合,右手与左脚相合。式法是沉,气沉 丹田,有下坠之意。但左膝关节的屈度不能 低于90度,以圆转为法则。
罗汉钻井右式
接上式(图4),吸气左腿支撑身体,螺 旋上升,式法为浮,虚领顶劲,身法合正(图 5〜6)。左脚后跟抬起,以脚尖为中心轴点向 右转(图7 ),呼气身法亦随之旋转同时右腿 屈膝,身法下沉,重心在右腿,项正目视正 前方(图8 )。
要点:手脚、肘膝、肩跨对应的合是保 持身法的中,即平衡。守中,用中,以中正为法。只有把身法练的中正,气血才能在经 络中畅通循行。
收式
接上式,吸气右脚支撑身体,螺旋上升, 身法合正(图9)。呼气右脚收回,吸气聚津 液于舌下,咽至胳下丹田(图10)。一般练 习时每8~12遍为一组,分四组练习。
要点:百会穴与会阴穴相合,上下一 体,是脊柱的中正之本。把握住身体的中心 随身体之重心的变化而变化。
六合功的练习讲究:手、眼、身法、 步法,一身背五弓(脊柱与四肢的发劲如 弓弦之箭瞬间而发)。其中身法主弓尤为重 要,身法中正,以主弓脊柱的阴阳合劲发放劲道。其核心定位是脊柱的曲折变化。脊柱共分三 养 段,上段颈椎7节,中段胸椎12节,下段腰椎5节,三段各有其相应的生理曲度。发放劲道时虚实与刚 柔结合,做到伏弓而备, 伺机而发。
身法中正的养生价 值:在人体背部脊柱中间 和两侧分布着督脉和两条 膀胱经,与前胸的任脉和 肾经相对应,每条经络上 均分布着与五脏六腑相应 的腧穴,通过六合功身法 中正的练习,可刺激经络 中的腧穴,以此来疏通经 络,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 对于因过度疲劳而导致的 脊柱变形及常见的颈椎、 胸椎、腰椎病等,练习六 合功身法可矫正由脊柱两 侧肌力拉力不平衡引起的 亚健康状态。以局部的中, 来转动整体的中,阴阳平 衡,中正圆和。
《王宗岳•太极拳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六合功的步法是以双脚互换 重心,前后、左右、上下交替滚动的点来转动的,如车轮之滚动。其中心即人体 之脊柱,中心随重心而前后、左右、上下整体的转动。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进退、顾盼、浮沉、开合、呼吸,皆以中定为核心。以点划线,以线成面,以面頋体。点、线、面、体,一动就是体,如水中漂荡之浮萍,无固定之式亦无固定之根。随势而变,一动周身无所不动。
一、六合功步法•练法总论
起式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提裆收腹,目视正前方,自然呼吸(图1)。
身法左式练习
吸气向前迈左脚与肩同宽,身法中正,重心在左脚(图)。呼气身法重心后移于右腿,屈膝坐胯,左脚掌跷起(图)以左脚后跟为中轴点向外摆,身法亦随之向左转,右 脚尖也随之左转,重心转至左脚,右肩与左胯相合,右肘 与左膝相合,右手与左脚相合(图4)。这时开前腿之足三 阴经,合后腿之足三阳经。接上式,吸气右脚从左内踝斜 上右侧前方,后脚(左脚)脚尖为中心轴点向右旋转(图 5)。呼气身法重心转至右腿(图6),左肩与右胯相合,左 肘与右膝相合,左手与右脚相合。这时开后腿之足三阳经,
合前腿之足三阴经。
要点:进退、沉浮、开合形成整体的漂浮劲,在右脚 上步时形成右腿的盼劲(挤劲)。经络的阴阳表里经相合,
收式
吸气上右脚与肩同宽,身法合正,呼气 双手从胸前下按至胳下丹田(图10),右脚 合左脚呈八字形,聚津液下咽丹田,双手收于大腿外侧,自然放松(图11 )。从图1~9 为一组,练习时根据自身条件可反复练习。
要点:左右顾盼、浮沉、开合、呼吸、 进退均是阴阳互化,表里对应。
二、步法之用法
武术界有一戏言,教拳不教步,教步打 师傅。可见步法在拳术中的价值。六合功的 步法无论是用于养生还是搏击都有着极强的 实用价值。六合功每一式的动,均是整体的 动。拳论:“活似车轮。”即步动身随,身随 步动。现介绍六合功步法脚脖与脚后跟的实 用方法。
脚脖提打之法
以六合功身法后退时,前脚尖内扣,收前脚上提,手法由怀中划圆,向前发劲(图 12),形成前后相争的分力。此欲进先退之 法,主要用于近身直接提打对方,虚实结合, 变势发劲。
脚艰桂打之法
以六合功身法进势时,脚后跟挂起,又 称刀腿。随即双手由怀中划圆,向前发劲(图 13~14)。脚后跟又称跟骨,在人体骨骼中异 常坚硬,多与手法配合发劲,攻击对方膝关 节周围的穴位。
规矩方圆• 肘法
孟子曰:离娄之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若古之 方书,固离娄之规矩,师旷之六律也。故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则 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
盖《内经》、《难经》乃医家之鼻祖,济生之心法,垂之后世而无弊者也。夫拳术者,北 崇少林,南尊武当。少林者以禅宗般若智慧入拳术之道,能于动中参悟心法而悟空。武当者 以吐纳导引,顺自然之境,练内丹功而返本还原。少林武当实则一家。医者以内、难溯其源, 拳术者以动静阴阳穷其流。然其理其法皆不出河图洛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虚实动静之道, 不以此便不合规矩也。
六合功的练习,讲究内方外圆,一举一动皆依规矩,合规矩而能方正圆转自如。六合功之 六式的变化均是一开一合,开则中轴圆转,合则方正有法。用于技击一道,依阴阳变化之法, 规(圆)是圆守,矩是从各个角度发出的劲道,即少林拳讲的“圆守直攻”。六合功的练习, 讲究养生与搏击双效合一,让习练者客观掌握每一招的实际意义。在攻击方法上,上盘手臂的 用法,分肩打、肘打、手打。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如肘捣、肩靠、胯撞等打法均 是以巧力发劲的方法。拳谚:拳轻掌重肘要命。六合功的肘法是依六式的方向而练习使用的, 可单独使用亦可组合变劲应用。练习时不宜着相,用时自然形成,现就六式之肘沬作一概述。
单手推山之前顶肘
顶肘的练习在功法中每一动皆有,拳 论: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尔。节节即每 一关节都要依规矩而动,中规中矩。肘法的 练与用,是中节的矩劲。顶肘多用于攻击对 方胸骨及咽喉等部位(图1 )。
杯中艳月之肘
盘肘的练习是在怀中抱月一式的基础 上,腰跨合一,拧旋发劲,打出斜面的横劲。 属于贴身时用的短劲,即小横劲(八面小劲中的横劲),多用于攻击对方下颌骨,左右 均可使用(图2)。
风摆杨柳后顶肘
后顶肘是以身法之螺旋劲平扫发劲的, 应用时配合步法灵活使用。身法的旋转可以 结合公转,当然近距离时可自转发劲,肩胯 相合,劲达肘尖。主要用于攻击对方颈部及 后脑(图3 )。
罗汉托天之桃肘
挑肘属于近距离攻击向上的劲道,在手脚被封住后使用的挑劲。双肘可连环使用, 以后脚为发劲之源。单手使用时前手挂手(封 手的方法)后,随即上挑肘。双手协调变劲 使用,封打合一。主要用于攻击对方前胸、 下颌骨等部位(图4)。
降龙伏虏下捣肘
下捣肘的使用属于向下的沉坠劲,身法 下沉,螺旋运行劲至肘尖。下捣肘的使用应 与膝的角度成一垂线,上下一体,屈伸自如。 主要用于攻击对方头顶后背前胸等部位(图)。
青龙摆尾后顶肘
后顶肘的杀伤力极强,这与其攻击的部位有直接关系。主要攻击对方胸肋部,又称 穿心肘。手脚对应,圆转曲折,以一身之劲 贯于肘尖,形成整体的顶劲(图6 )。
六合功肘法的练习与使用,是体与用的 关系。在练习功法时不宜刻意曲肘,肘关节 与膝关节一样,一定要圆,只有圆了才能转, 脚转、腿转、腰转、肩转、身法转,这一过 程是螺旋向前传劲的,是圆的,至中节肘关 节时顺势变劲而发。发放各个方向角度的肘 劲,这时发的是矩劲。依阴阳变化之道而知 五行八卦变化顺序。在阴盛阳衰、阳盛阴衰 的消长转化过程中定位发劲。明白了阴阳的 变化之道,便能在规矩中悟到方圆之法。
套路是各拳派传人为传承拳系中之重要动作,练习传承者的体能与攻防招式的连环性而 编排的套子。套路兴盛于明清时代,因当时武术功能受环境之影响而流传于民间,为武师走 镖、护院、开设武馆等营生所用。为了传承一派功夫,习练者需付出很大的代价来学习套路。 有些拳派传人以终生精力来练习传承的套路,实不知套路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那就是功
功法是通过一动作的左右式反复练习,来增强功力(有内壮之效),依阴阳变化之道能 开套出相应的实用方法。功法是高于套路的功力性功夫,古代武术家在传承的拳系中都有功 法练习,在套路的编排中也蕴藏了许多功法内容。拳谚: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说的就 是功法的重要性。
六合功属于功法类的功夫,练习时来回一条线。在一方向上,以点划线,以线成面,以 面顾体。进、退、顾、盼、定,以五行为法。开合、浮沉、呼吸,以虚静中和之态,周身放松,
松空圆满。
六合功的练习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练松,脚下要松,膝关节要松,腰胯要松,肩背要松,肘臂要松,手腕要松。
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心情放松,以平常心在动中求静。许多练习者说是松了,其实 只是手松,表面的松,浑身僵硬,这样气血疲滞,经络不畅,致练功时出现口干胸闷等现象。 松的目的是疏经通络。松是心性虚静,心静如水.水性柔和,无孔不人,遇风后水的力量是 不可估量的,这就是松。
第二阶段是练空。练习六合功时,内三合是以意念导引气血,吐故纳新,使经脉中的气 血畅通循行。经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气血同源,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以有形 之血化无形之气。外三合在势法转换时,做到一处一虚实,一处一阴阳。对方摸哪里哪里空, 随势而变,滑如游鱼。空的本意是中空,即中焦脾胃气机的运化宜空不宜实。以中空而利脾 胃之气,使气血充盈于经络与脏腑之中,以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只有空了才能让,舍己从人, 虚怀若谷。中空的目的是气机通畅,发劲时以内气催动气血,发放山崩地裂的爆炸劲。中空 不是没有而是心性空灵、悟空。
第三阶段是练圆。圆转自如是六合功“不着相”,无我无相的大道。圆的前提是松、空。 圆是通身整体的太极圆,圆的核心是中轴脊柱圆。全身无处不是圆,内方外圆。从处世哲理 上讲,做人要诚,即内方,做事要圆,即外圆。规矩为方圆,中正为法则。少林拳有八大圆、 十二小圆,太极拳划圆,八卦掌走圈。六合功的圆,即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运动规律。 练习六合功时要强化圆的观念,岡守直攻,在圆中找最合适的发力点。这个点就是八卦中阴 阳变化的最佳方位,如坎和离、震和兑、乾和坤、艮和巽均是对应的,在八卦的每一个方位 均可发劲,依手、眼、身法、步的最佳位置而发劲。所发劲力的点均要靠小圆的螺旋变化, 来转化大圆发劲,大圆再落在新的点上变小圆,如此一卦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出手成圈, 圈圈相连)。以内五行练五脏之气,浑然相合,运化外五行,圆转自如,中和圆转谓之圆。
第四阶段是练满。六合功的满是气机升降、浮沉、开合、虚实、阴阳的变化之道。满而不滞, 满而不实,全凭乎一心用气,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返道。 以道而回归无极态,浑浑然随气而动。一处一太极,一处一虚实。道由气生,气乃中和之气, 中庸之气,浩然正气……禅心合一,六合功的练习是在动中求静,满而不实谓之满。
上述六合功练习的四个阶段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需习练者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因为 六合功是集儒、释、道、武、医五家文化之大成,动则分阴阳,静则演易理。三教归一、武 医同源,均不出阴阳之道。
武医同源,掌握中医学基础是学习六合功练养结合的理论基础。早在东汉时,中医外科 鼻祖华佗便将导引吐纳之术与武术功法相结合,创编出著名的华佗五禽戏,形成练养结合的 养生功法,被后世奉为养生宝典。六合功是以六式功法为体;以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藏象 学说为法;以疏经通络治未病为用。经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经络通则百病不生。在上 古时,祖国医学便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理念,来预防疾病的产生。传统养生功法具有疏 经通络、活血化瘀,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特殊功效。长期坚持练习六合功,在动与静 的结合中吐故纳新,导引行气,畅通经络中之气血。六合功的练习是人体自身和谐的根本, 是益寿延年,平衡阴阳的养生大道。六合功依阴阳变化之道,以肢体、脏腑、气血的运行来 演绎十二经络相合的阴阳太极之道。
单手推山宣肺气
手太朋与斗明湘各
一、功法练习
靼式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提裆收腹(气沉 丹田),舌舐上腭,目视正前方,自然呼吸一无极式(图1 )。 吸气双手掌由两腿外侧(足少阳胆经)缓缓抬起,同时 双膝微屈(图2 ),双手抬至胸前时双手小指向里刁手(图 3 ),呼气双掌下按至小腹丹田处,双膝微起(图4 )。—— 动则分阴阳,此无极生太极式。经曰:未有天地以前, 太空无穷之中,浑然一气乃为无极,无极而太极。太极者, 天地之根芗,万物之原始也。
右单手推山式
接上式(图4),吸气身体重心由左腿向右移动,左 脚丁步式,重心在右腿上,同时左手臂斜行捧起至眉前 (图5 ),右手在左肘下,随身法而转,重心在左腿(图)。眼随手走,右手从左肘下抄过随身法转至右侧,右 手置于右耳后,左手在右肘下,重心落至右腿(图7)。 呼气时向前迈左脚与肩同宽(图8 ),身法缓缓向左旋转, 以左肩带肘带手整体向后旋转,重心在左腿,同时右手 呈野马掌式,从耳门向前推出——此单手推山(图9), 推掌时意念有推动山体之意。后脚尖自转带动身法公转,
目视右手掌虎口。拳论:随曲就伸,无过不及。推掌时 手臂的螺旋运转始终呈圆形,伸出即收回。
左单手推山式
接上式(图9 ),吸气身体重心后移至右 腿,同时右手野马掌螺旋内收变瓦棱掌收于 胸前(图10),左脚掌抬起,以脚后跟为轴 点向外转,身法下沉时左手从右肘下抄过, 眼随手走,手随身转(图11)。呼气上右步 (图12),身法向右旋转带左手掌从脑后耳 门推出,重心在右腿,目视虎口(图13)。 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 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如此 左右旋转可反复练习,一般以八遍为佳。
收式
接上式(图13),吸气屈膝上左步,双 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内收顺任脉下 按至小腹前(下丹田)呼气一无极式(图 14~16)。初习者呼吸自然,待动作熟练后凡 推掌时皆以呼气为主,中间运行时吸气。
二、养生之道
在单手推山一式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胸 椎骨的螺旋运动可舒展胸腔,刺激背部肺腧穴,以此展胸扩肺,宣发肺气。单手推山之 前推劲是螺旋运动,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 手阳明大病经从手走头,以手臂的螺旋运动 导引气血在经络中畅通循行,疏通手太阴肺 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 肠经相合,肺与大肠相表里。
《内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 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肺在五 行中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肺有清洁、肃 降功能。肺气以肃降为顺。《难经》曰:肺 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脊第 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脏清浊 之气,为五脏华盖云。肺开窍于鼻,其华在 皮毛。肺朝百脉,宣发肃降,治理调节脏腑、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肺气的清肃下降,使津液下行 布散,肠道得其濡润,有利于促进大肠的传 导功能。大肠之气通降,则腑气通畅,有利 于肺气的清肃下降,使呼吸调匀,功能正 常。®t气旺则肠运体健,肺气虚无以宣发气 机则咽鼻干燥,毛发干枯,皮肤容颜无泽, 便秘。肺为水之上源,肺热灼津,津液不能 下润肠道,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便秘等症; 反之,大肠实热壅滞而腑气不通,又可影响 肺气不利,出现气急喘促胸满等病症。此为 太阴与阳明不合之症。单手推山的练习可增 强肺的生理功能,疏通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 大肠经。上下相合,表里相应。调和营卫,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手太阴肺经 与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参看第一章第 六节。)《导引本经》:肺为五脏之华盖,声音 之所从出,皮肤赖之而润泽者也。人惟内伤 七情,外感六淫,而呼吸出人不定,肺金于 是乎不清也。然欲清金必先调息,息调则动 患不生,而心火自静,一者下着安心,二者 宽中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用无障, 而细其心,令息微微,此为真息也。盖息从 心起,心静气调,息息归根,金丹之母。《心 印经》曰:回风混合,百日通灵。《内经》曰: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逆之则伤肺。若过食瓜果,宜微利一行,静 息二日,以薤白粥加羊肾空心补之;如无羊 肾,以猪腰代之,胜服补剂。秋当温足凉头, 其时清肃之气,与体收敛也。自夏至以来, 阴气渐旺,当薄袵席,以培寿基。其或夏伤 于暑,至秋发为痃疟,阳上阴下,交争为寒; 阳下阴上,交争为热。寒热交争,皆肺之受 病,如二少阳脉微弦,即是夏食生冷,积滞 留中,至秋变为痢疾。如足阳明、太阴微弦 濡而紧,乃反时之脉,病恐危急。然秋脉当 如毫毛,治法详后与前也。《素问》云:秋 伤于湿,冬生咳嗽,纯阳归空。《秘法》云: 行住坐卧常噤口,’呼吸调息定音声,甘津玉 液频频咽,无非润肺,使邪火下降,而清肺 金也。
足太朋与足明湘各
—、功法练习
钽式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提裆 收腹(气沉丹田),舌舐上腭,&视正前方, 自然呼吸——无极式(图1 )。吸气双手掌由两腿外侧缓缓抬起,同时双膝微屈(图 2),双手抬至胸前时双手小指向里刁手(图3),呼气双掌下按至小腹丹田处,双膝微起 (图4)。——此无极生太极式。经曰:太 极生两仪。(两仪即阴仪与阳仪,阴仪生少 阳与太阴,阳仪生太阳与少阴,此两仪生四 象。)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 酝酿而生,天地固此理,三教归一亦此理。 即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 艺焉。
右杯中艳月式
接上式(图4 ),吸气身体重心由左腿向 右移动,左脚丁步式,重心在右腿上,同时 左手臂斜行捧起至眉前(图5 )。左手随身法 向左后转,右手置于左肘下,重心在左腿上 (图6)。眼随手走,右手从左肘下云手而 过,随身法转至右侧重心在右腿,这时左肩 与右跨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手与右脚 相合。身法呈裹包状,呈一螺旋体(图7 )。呼气向前迈左步(图8 ),右手野马掌从脑后 过耳门推出,左手瓦棱掌置于腹部与胳平(图 9 )。此时的右脚尖自转,带动身法旋腰公转, 劲至右掌向左肩位抱抓,吸气并右手在左肩 位划一圆(图10),同时左手随身法旋转极 力向后转。呼气身法重心随即后转移至右腿 上,右手随身法旋转遂置于身法右侧,左手 在右肘下,目视正前方(图11)。
左杯中艳月式
接上式(图11 ),吸气左脚掌抬起以左 脚后跟为旋转点,带身法向左旋转时,同时 身法下沉,重心在左腿,左手从右肘下抄 过,右手紧随之(图12)。呼气上右步(图 13),身体重心由左腿渐移至右腿,随即左 手野马掌从脑后耳门向前推出(图14),吸 气左手野马掌向右肩部抱抓,在右肩部划一 圆,右手随之后转,目视左掌(图15),左
手划圆后呼气。如此左右旋转可反复练习, 一般以八遍为佳。怀中抱月:即手法在胸前 划一立体太极圆,意念抱月之阴阳缠丝手。
收式
接上式(图15),吸气身法左转,屈膝 上左步,双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内收 顺任脉下按至小腹前(下丹田)呼气——无 极式(图16~18)。
二、养生之道
练习怀中抱月一式 时,以双下肢的内旋与外 摆,结合胸椎无极限地向 里旋转,接劲力之传导, 手法顺内旋之劲向怀中做 导引之式。名曰:怀中抱 月。因月有盈虚,即阴阳 盛衰,以节节贯穿之螺旋 劲配合呼吸,起式时为阳 明与太阴相合,至中间时 少阳与厥阴相合,待抱月式结束时太阳与少 阴相合。在左旋右转的练习过程中,随身法 的转动刺激后背脾腧穴及双下肢足太阴脾经 与足阳明胃经,开合相间,以合式健脾气, 开式通胃脘。脾与胃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 足阳明胃经相合。(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 经的循行路线,参看第一章第六节。)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 出焉。脾在五行中属土,土有生化万物的特 性;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营养五脏六 腑和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难 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 掩护太仓,附脊十一椎。第十一胸椎旁一寸 五分,即为脾腧穴。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 肉四肢。脾实则饮食消而肌肤滑泽,脾虚则 身体瘦而四肢不举。胃主纳谷,脾主运化水 谷精微。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常 见的脾胃不合,如过食生冷寒凉、辛辣油腻 致脾失健运,胃不纳,食亦无味,久之中气 不足。又如思虑劳倦直伤脾气,脾之清阳不 升,胃之浊阴不降,致人四肢困倦、懒于言 语、无气以动、腹胀等症状。凡此皆因脾与 胃不合之故。以轻盈之身法在进退中沉降升 浮,左右旋转,开合升降,化生气血,以益 后天脾胃相合之本。《导引本经》:脾居五脏 之中,寄旺四时之内,五味藏之而滋长,五 神因之而彰著,四肢百骸,赖之而运动也。
人惟饮食不节,劳倦过甚,则脾气受伤也。 脾胃一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 倦,心腹痞满,为吐泄,为肠擗,此其见之《内 经》诸书,盖般般俱载,可考而知。然不饥 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食若过饱, 则气脉不通,令心闭塞;食若过少,则身羸 心悬,意虑不固;食秽浊之物,则心识昏迷, 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则四大违反,而动 宿疾:皆非卫生之道也。举要言之,食必以 时,饮必以节,不饱不饥是也。人能饮食如 是,不惟脾胃清纯,而五脏六腑,亦调和矣。 盖人之饮食人口,由胃脘入于胃中,其滋味 渗人五脏,其质人于小肠乃化之。至小肠下 口,始分清浊,浊者为揸滓,人于大肠;清 者为津液,人于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 胱又分清浊,浊者入于溺中,清者人于胆, 胆引人于脾,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 为泪,为汗,其滋味人五脏,乃成五汗,同 归于脾,脾和乃化血,复归于脏腑也。经曰: 脾土旺能生万物,衰生百病。昔东坡调脾土, 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召饮者,预以此告: 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 费以养财。善卫生者养内,不善卫生者养外; 养内者安怡脏腑,调顺血脉,养外者极滋味 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而酷烈之 气,内蚀脏腑矣。
浏览2,8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