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 势
剑道训练中,在作出攻击动作和某些大幅度的连贯防守反击时,常会伴有习练 者震人耳膜的喊声。这是剑道运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术。内行人只要一听到 这种喊声和竹剑的击打声,不需要见到现场的实际对练,就能大体判定出习练者的 功力和水平。
“喊声”并不是剑道独有的技术,在韩国排球、日本足球、柔道、空手道和跆拳 道及我军的刺杀术中,也都有如此规定。
为什么必须要在做出动作时,发出这种令人悚然生畏的吼喊呢?这当然是习练 者急于要弄清的问题。
(一) 对战的态度定位意识
剑道是一项激烈的单人强对抗竞技体育项目,运动的性质和目的,要求习练者 必须要有为胜利而拼搏的气势。我们知道,实际中常有的是,不管你具有多么熟练 的技术,只要在气势上被对方所压倒,畏缩了,那么你的技术发挥必然要大打折扣, 甚至输在技术远不如自己的对手的手下。这样的输着,不是那种全力拼搏,“倾力而 斗,但输得光明磊落者”,而是一种懦夫的怯阵之态。它既潜伏着一种对待艰苦之旅 的处世态度,又违背了勇于竞争,尽全力争取胜利的体育精神。而且一旦稳定地具 有了这种心理转移缺陷之后,碰到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尔辈也会习惯地采取这种逃 避命运之挑战的方式。
要改变这种消极定位意识,除了平日内心的精神修练,在临战状态下,作为态 度表象的“喊声”,给予意识的反射作用所带来的心理刺激效应,不啻是一种极富 效果的手段。而作为一种修养,剑道的一个重要锻炼目的,也就在于通过对气势的 训练,逐步减少和改变这种人固有的临阵怯胆心理,改变平日所造成的消极“态度 定位”意识。
(二) 喊声之作用
剑道之战,为气势之战。气势包括两种形态:有形的、无形的。
有形的就是表露于身体的以积极作为为特征的行为状态;无形的,就是由深藏 于内心的处世准则所支配的行事方式。当然“表”和“里”也可能不归同一,色厉 内荏和柔中茹刚者亦皆有之。但透过现象,本质总是难于掩饰,并成为最终支配人 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剑道的有形气势,就是通过形体和喊声,把内在的勇于战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人 格概念传达给对方。这种信息的输出,目的是要使对方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让对方明白,在胜败较量面前,自己抱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当然会影响对方的 心理,并迫使他就双方的态势,作出客观的第二评估。
从战术上讲,“声势”除了激励斗志,还具有震慑、迷惑、诱使对方产生心理慌 乱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对方心理,压制对方的气势,取得先机的目的。
另一个方面是,成熟的武技必具形神合一、内外一致的气概。在剑道中,这则 是指的剑气体合一的临战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高度集中意念,专注如一。 欲达到这一状态,其最直接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意念转化为语言,并同步表露于 行为。不言而谕,短兵搏斗的意念之集中后的所发之声,必然应是显露为震耳欲聋 之大吼,声色俱厉而为之。反之,意念之散乱,相应的声势也必然会嘶哑、干裂、慌 乱和黯然无力。
按相互作用原理,在道场中,喊声也可以同样反作用于人们的大脑皮层,提醒 和帮助人们排除杂念,集中精力,贯注于一剑,使速度达到极致,并不断地振奋自 己的精神,群威群胆,使之达到高度兴奋的状态。
(三)发喝之构成
真正的战阵交锋,生死相拼之喊声,必发自内心,油然使之,全无遮掩。这并 不是说逢击必喊,而是应按各人的功夫和底蕴不同,自成一体。但精神和技艺相当 成就之剑士,要末不喊,一鸣则众山皆为之悚然。此可谓,“气势”得之不易耳。
剑道的发喊分为攻击前和攻击后及防守时的三个时间段。其一、在二足一刀距 离内,身体移动攻击之际,要发“呀! ”①的拖长声,随之迅猛移步踏进。这时的 声势,若虎啸山林,急昂逼人,可令对手失魄落魂。其二、在“击出”后,大声发 出“嗨!”、“哈!”、“啊!”、“呃! ”之声,声势必须短促浑厚,雄壮沉威,要令 对手茫然失色、惊惧无神。其三、防守时,一般要求“无声”,场上只听见竹剑撞击 的“砰!砰! ”之声,于无声处震人心魂,这是沉着、顽强之声势。作为初学者,在 防守中亦可以干脆利落的“哎!”、“嘿! ”之声给以震慑;还可以“啊! ”“哈!” 声,防守反击一气呵成。
①“呀!”为日语“々A! ”的译音,意即“杀啊!”的意思。自古,日本武士以 此声伴随集团冲锋队形和单兵之间的决死之对战。现在,国际剑道界也均以此声,作为 比赛中判定攻击气势的首要要件。
最高级的声势是“无声”,即无声的剑道。此,轻易不出声,有亦多放在击出之 后,喊声低重,沉闷,要末声色不露,露则每声必着,充满自信,令人生畏。
发声时,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发出那种怪异猥琐,形同鬼蜮上阵似的“噢! 噢!”之声和尖叫。这种怪叫,再配之以恐怖的脸纹涂饰,源出自于古代山民和不 开化民族之间的战场撕杀,充满血腥和愚昧不及,极不文明。若用之,必遭人以鄙 视和嫌恶,并为剑道同仁所不齿。
(四) 历史上的战场之声
自古,两军相争,勇者胜。气势历来为兵家所视为摆兵布阵之命系。有史可稽 的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场气势,当属秦汉巨鹿解围一战。
时,项羽率江东楚军,破釜沉舟,孤军对敌,一以当十,进出冲杀,与秦军血 战九次。动天的杀声把作壁上观的十余路诸候将士的脸都吓得发白。于是大破秦军, 救出赵王,坑秦军二十万。自此,秦大势全去。后,项羽召见诸候将,众入辕门,无 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一战,气势也。
另一有名的,应是“济南战役”西南门争夺战。一九四八年中秋,我军骤开攻打 省城之先,首战济南。时,环皆敌重兵。激战数日,华野爬梯攻上西南门。胜败至关, 两军殊拼死相争。敌我交织,火力难展,遂短兵相接。骠焊忠勇的山东地方兵团,与 国民党黄埔精锐王耀武主力,展开白刃肉搏。是仗,拉锯反复,血战一天,硝烟蔽日。 缕缕余辉下,城头内外四处刀光闪闪,杀声震天,只见一个个的人,像一捆捆谷子垛 一样从城垛上往下掉落。市民中有窃观者,无不人人揣恐,两臂汗毛皆立,至今谈及, 仍惶惶然。是役毕,我军大胜。摆宴。少林和尚出身的主将许世友,举碗一气连干三 碗山东老白干,余将皆酣。至此始,国民党军如黔驴技穷,气数皆败。此亦气势也。
(五) 先辈之谈喝声
显而易见,喊声,反映出了一个剑士的最为简洁的人格构成和气势。然而,喊声还是一个人之尊严的彻底的表露,临死之决,大形之用,至为喊声。
当然,剑道的喊声,仅用之于训练和比赛之时。倘若平日也动则呲目裂牙,大 声发喊,实乃蛮匹夫之气,此无异于市井混混、泼皮乡痞而已。自古“抚剑疾视乃 匹夫之勇”,练剑者一定要知道这一点,须养成浩然之气,体会大仁、大勇的剑道精 神和宽宏、容忍的美德。此方为剑道之追寻也。
浏览1,3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