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制造:宋代吐蕃人最负盛名的手工业

早在900多年前,青海西宁附近的羌族人吐蕃人掌握了冶炼、切削、磨钻及柔化处理 等工艺,并由能工巧匠制造铠甲。这种铁甲通过冷锻法加工而成,甲片冷锻到 原来厚度的1/3以后,末端留下像筷子头大小的一块不 锻,隐隐约约像皮肤上的瘊子,因此称作“瘊子甲”。瘊 子甲甲片青黑,坚滑光莹,柔薄坚韧。当时有人做过一 个试验,在50步以外用强弩射击,结果只有一支箭射 入,经检査,原来这支箭射在穿带子的小孔,铁箭头 竟被甲铁碰得卷起,其坚硬程度可见一斑。

图片1

而当时大宋王朝制作的衣甲,脆软不堪,连箭 矢和飞石都抵挡不住。

当时有官员认为,以大 宋朝的财力和技术,完全可以制造出超过羌人 的衣甲。之所以不及对 方,是由于对方专而精, 而自己慢而略。宋朝重 文轻武、武备废弛,从中 已显端倪。

图片2

铁甲著身:

光的标志

中国古人将铁甲视 为身份和荣誉,在仪仗 典礼等隆重场合,都要 安排金盗银甲闪亮登场, 以显重视和荣耀。其用 意有点类似后人在阅兵 仪式中,安排各种新式武器 装备一并受阅。

汉武帝时,有位著名的 骠骑将军叫霍去病,他生前 曾先后6次西征匈奴,屡建功 勋,却年仅24岁就因病去世。 为悼念这位早逝的英雄,汉 武帝命令铁甲军伫立长安至 茂陵沿途,为他送葬。这在当

时十分隆重的葬礼。可谓生前战功显赫,死后享尽哀荣。

唐太宗李世民还在任秦王时,曾身披金甲,率1万铁骑,3万甲士,在太庙前举行凯 旋礼。唐代制甲还注重外观华美,往往涂抹金漆,绘制花纹,以显示身份,营造氛围。唐 宋诗人留下的“金锁甲、绿沉枪”、“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银山动地来”等诗句,生动形 象地描绘了这种威武雄壮的场景。

铠甲:重板与轻鱗

欧洲重视板状铠甲有多种原因。首先,欧洲小国林立, 战略纵深不大,历来推崇面对面的阵战;其次,欧洲士兵 体身高力沉,兵器主要以矛和重型的砍砸兵器为主,而且中 世纪骑士文化强调勇力和果敢,相对来说,弓弩等远杀伤性 武器重视程度较低,即使装备也多以轻箭为主,著名的英国长弓 手也不例外;第三,中世纪欧洲军队对外作战的 主要对象是蒙古帝国、铁 木尔帝国、奥斯曼帝国, 这些国家使用刀枪的水 平普遍高于弓弩,因此, 防砍砸能力优秀但防穿 透性能较差的板甲和骑士铠甲才会大行其道。

图片3 图片4

中国的情形则完全不同。古代中国面对的 最大对手是草原大漠上的游牧民族,为了防止 阵形被对手的骑兵冲散,大多采取密集结阵的 方式作战,然后双方展开步骑对射的拉锯战。 如果没有防穿透性能优秀的护甲,势必在与骑 兵散线驰射中吃亏,因此鳞甲类护甲是首选。 而且,古代中国弓弩技术比较完善,几乎各个 朝代都装配重箭,防箭能力差的板甲始终成不 了主流。

欧式铠甲在防御弓弩上比中国差,这也是 英国弓手在欧洲大行其道的原因。当然,欧式 铠甲种类也比较多,不能简单地说欧洲铠甲就 全是板甲。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欧洲普通士兵还穿过毡甲和纸甲,这些装甲对阿拉伯弓箭具有很好的防御力。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基 于经济原因,因为板状重甲只有骑士阶层才有财力购置/穷人出身的步兵根本消费不起。

图片5

▲清八旗军盔甲

在重量上,中西方铠甲也有差别。欧洲的铠甲普遍较重,顶级的骑士全铠可重达100 多斤,穿上之后上下马需要人扶。在欧洲中世纪战争中,重装骑兵一旦倒地,往往难逃任 人宰割的厄运。英法阿金库尔战役中,雨后湿滑的地面使不少法军重装骑兵摔倒,被英国 弓箭手轻而易举地结束了生命。

中式铠甲则相对轻盈。比如,南宋绍兴四年(1134),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甲由 1825枚甲叶组成,重量以49斤12两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53〜58斤。 由于弓箭手、弩射手经常参加近战格斗,其铠甲比长枪手轻10斤左右。即便如此,沉重 的盔甲有时还是成为部队行动的障碍。绍兴十年前后,名将岳飞、韩世忠率领以铁甲、长 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骑兵。当时宋军重装步兵负荷 高达45~50斤,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绍兴H年的拓舉战役中,宋朝重装 步兵将金朝骑兵打得溃不成军,但由于身披重甲,加上兵器过长,负荷过重,未能全歼 敌人。

当然,这个比较需要一个时间坐标,中西方在不同发展时段,盔甲的轻重有所变换。 总体来说,与冶铁技术水平直接相关,水平越高铠甲越重。早期中国冶铁技术领先,后来 西方反超,所以轻与重并非一成不变。

中式铠甲还有一个特点,可以量体裁衣,酌情增减,根据个人能力和战斗需要,在防 护性能和机动能力之间寻求平衡。特殊情况下,士兵甚至可以披挂两层以上的铠甲。这与 现今装甲车上的外挂装甲如出一辙。

图片6

随着技术发展和战争需要,中 西方铠甲也并非泾渭分明,一成不 变。虽然没有直接的交流合作,但 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却成为双方共同 的选择,这个有趣的现象出现在南 北朝至宋朝时期。在唐宋交替的时 期,拜占庭帝国的片状铠甲开始流 行。相对应的,中国南北朝至唐朝 时期,板式铠甲明光铠被广泛使 用。后来,欧洲士兵也习惯于使用 多层铠甲,外面穿全身铠,里面着 锁子甲。中世纪后期,欧洲刺剑出 现,这种兼具弓弩穿透力的细身 剑,改变了欧洲士兵的铠甲样式, 他们也穿起了类似中式的铠甲。

马铠:并非可有可无

马铠是古代军队作战时用来遮 护战马的装备,又称具装、马甲。主 要由皮革或铁制成。一副齐备的马 甲应包括遮护头部的面帘、颈部的 鸡颈、胸部的当胸、身腹的身甲和 臀部的搭后,以及插立在马臀搭后
上的装饰物——寄生等六大部分。

古代中国战火连绵,马铠被广泛使用。早在殷周时期马甲便 出现了,主要用来保护驾车的辕马。战国以后,战车没落,骑兵 兴起,用于装备战车驭马的甲胄,经改进后用来装备骑兵战马。 秦汉以后,骑兵成为军队的重要兵种,马甲又用于保护 骑兵的乘马。

图片7

三国时期,马甲逐渐完备,已能遮护马的大部, 但使用尚不普遍。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重量接近90 斤的“甲骑具装”,这是当时重装骑兵的重要装备。马铠 结构日趋完善,战马除了耳、眼、鼻、嘴、尾及四肢暴露 以外,其他部位都有了保护。隋唐以后,重装骑兵日渐减 少,但马铠仍是军队使用较多的防护装具。明清以降,随 着火器威力不断提升,装甲骑兵地位迅速下降,马匹不再披挂这种笨重的马铠。

欧洲在十字军东征时期,骑兵护身盔甲得到不断改进,但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因 此,对手总要想方设法伤害马匹,这就导致人们设法增加马的护具。到了M世纪末期,重 骑兵的马匹所驮载的盔甲和装备重量 至少达到150磅。这就必须选择健壮 而稳重的马匹,充当重骑兵的坐骑。

即使骑乘这样的马匹,也不可能纵横 驰奔,最多作些慢跑式冲锋。

由于盔甲的改进,十字军在后来 的征战中,伤亡率一直在高低两端摇 摆。在打胜仗时,伤亡总是比较轻微,而一旦失败,那么在战斗的最后阶段 就会遭受重大损失,因为他们无法逃 避敌人灵活机动的屠杀。可谓成也盔 甲,败也盔甲。

欧洲重骑兵还装备一种复杂精 巧的防具手套。指套为钢制,用 皮革与锁网相连,可以用来握住对手 兵刃而手指不被割伤。在骑士礼仪 中,扔出手套表示要求决斗。这个传 统被后来的剑客保持下来,他们在决 斗前交换手套,喻意“擦亮你的剑”。

►德国盔甲图片8

可守可攻的盾牌

盾是一种手持防护兵器,用途是消耗或偏导杀伤力,以掩蔽身体,防卫伤害,常与刀 剑等兵器配合使用。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 为守城护具。骑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小型灵便,坚固耐用。

镶由盾派生而出,形状怪异,由铤架、镶板和上下两个曲构成,多由步卒使用。传说 镶为战国时期鲁班创制,但无据可考。目前我们见到的镶大多出自东汉时期。

在相当长时间里,欧洲和中国的步兵都流行盾牌加长剑这种攻守兼备的配置。欧洲全 身板甲出现后,骑士们并没有立即抛弃盾牌,出于显示纹章的需要,盾牌的使用时间又延 长了很久。火枪大规模使用后,欧洲人逐漸抛弃了重型铠甲,军队也逐漸由封建领主式向 雇佣军转变,盾牌才在欧洲彻底的消失了。亚洲人的体格难以披挂重型甲冑,士兵更需要 利用盾牌抵挡箭矢刀剑,所以盾牌在亚洲的生命力更为持久。

图片9

盾的称谓:干、排、牌不一而足

盾在古代称为“干”,古人常用千戈比喻战争,比如“大动干 戈”。在中国传说中,盾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山海经》中有一则 关于“刑天”神话,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是个英雄人物。为此, 陶渊明曾写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作为实物存在 的盾,出现在商代,当时即被作为“主卫而不主刺”的防护 装具。盾在唐代改称“彭排”,宋代时称“牌”。明清两代沿 袭宋朝的称谓。

盾的材质:轻便坚硬是基本要求

盾牌按制作材料不同,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 铜牌、铁牌等。由于重量问题,历代盾牌都以藤、木或革盾 为主。其中用木和革制作盾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 中国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藤制作的

戚继兴的墨阵法

明朝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使用,他选拔“少壮便捷” 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 指挥队伍“二牌并列,狼筅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后”。戚 继光还命令伍长手持挨牌在前,其余士兵按鹙鸯阵紧随在牌 后。挨牌是一种近似倒梯形的长牌,上下两缘呈孤形穹曲,高 约5尺,宽约1尺多,用轻便而坚硬的木头做成。这种鹙鸯阵 法,既科学又严密,曾经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大显神威。

盾是军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前面镶嵌青铜盾饰, 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 恐吓敌人。有一种木盾特别流行,顶上有双重弧花纹,呈长方形,表面涂漆,并绘有精美的图案。藤牌也是军 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最早出产于福建,明代中叶传人 内地。藤牌由采集于山上的老粗藤制作而成,一般编制 成圆盘状,重不过9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 手臂执持。这种藤牌,制作简单,使用轻便,加上藤本身 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钿,不易被兵器砍射破入,所 以藤牌传入内地之后,很快便成为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 铜盾和铁盾在中国古代曾经作为仪仗物使用,尽管它们防护力强,但持在手里,面积小则 降低效力,面积大则分量加重,所以一直未能用于作战。

图片10

▲西藏古格王国时期的藤盾牌

盾的形状:样式繁多面饰纹案

盾牌的形体也有许多种类,有长方形、梯形、圆形、燕尾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 手。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步盾长大,利于防箭和维持阵 列;车盾短窄,利于车上使用。防护最大的威胁是弓弩的刺杀,力量远在刀剑劈砍之上。 因此到战国时,用于近战的双弧形方盾就盛行起来,纵中线凸起的形状有利于分解刺的力 量。东晋南北朝时,双弧形方盾被改进成六边形盾,盾体很长,盾面纵向内弯,就像一片 叶子。作战时不仅可以手持,还能将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到宋代时,这种盾被 去掉底部尖角,绑在兵步左小臂上,成为旁牌。随着骑兵的兴起,西汉出现了椭圆形盾 牌,骑兵可以单手举着抵御攻击。这种样式在魏晋南北朝时一度被冷落,至宋代又咸鱼翻身,成为骑兵的旁牌。

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既能防御又能 攻击。它们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 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 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二三丈远,足可抵 挡强兵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一二十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 杀,还能多面盾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

中世纪欧洲盾有撒克逊盾、诺曼盾、纹章盾、弩兵用 大盾,还有专门适用于骑士的盾,它与铠甲相结合,放置 左胸用于保护心脏部位。盾面上常绘有各种图纹,表明自 己所处的军事集团。还有一些盾面上写有宗教箴言。攻城 的一方有时还会建造足以遮蔽几名士兵的竹牌,以防御敌 火力,掩护部队推进。这种形式的木盾还经常装在望楼或檐上,为藏身其中的士兵们提供防护。

▼公元前4世纪伊特 鲁里亚士兵的盾牌

图片11

第五章显示雄风的车战兵器

原始社会时期,氏族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徒步格斗,近 距以刀剑搏杀,远距用弓箭盾牌攻击和自卫。夏代时发明 了车,起先用于运输,后来引入战争。战车的速度和冲击 力使古老步兵无法望其项背。战车有专门的御手驾马,士 兵可集中精力充分发挥武器的威力,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车战的优势很快引起了作战方法的改变,人类从此步入以 车战为主要作战样式的历史时期。

车轮立起大国形象古代战车一般由两匹或四匹马驾挽,以 四马为主。从段墟出土的车马装具可知,大 约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武丁时期,每乘四 马战车的编制装备已经制式化。按当时规 定,每车编左中右三名甲士。左方的甲士持 弓箭射远,称车左,是车首;右方的甲士执 戈或矛同敌击刺格斗,称车右;居中的甲士 称御者,装备一把剑。

图片12

 

▲秦陵1号铜车马(局部)

运输与战争的双重演变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在木板圆轮上装上架子,作为陆上运载工具,这是战车的雏形。 中国在远古时代已有车骑,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战争规模扩大,战车使用的数量越来越 多。周武王灭商的牧野(今河南淇县)之战,动用了300乘战车。到了春秋时期,战车发 展到鼎盛阶段,千乘之国已不稀罕。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发生城贌之战,晋国已能出动兵车700乘。为炫耀武力, 在邻国检阅部队时,竟列出战车4 000 乘。春秋战国之交,由于骑战兴起,车 战地位逐渐下降,但各诸侯国仍拥 有相当数量战车。直到汉代初 年,战车在战争中仍然发挥着 一定的作用。

图片13

▲山东临淄后李春秋殉葬车马

到西周时期,为适应作战 的不同需要,战车的分类已经 越来越明显。据《周礼•春官》 记载,当时的战车已分成 戎路、轻车、阙车、苹 车、广车五大类。戎 , 路也称戎车,是国 君或统帅乘坐的 指挥车。轻车便于 往来驰骋,是攻击型 战车。阙车负责警戒 和补充缺损的战车。 苹车是一种防御性战 车,可互相联结成屏障,以抵挡或阻滞敌军的进攻。广车兼有攻 防作用,主要用作防御。西汉以后,步 骑兵逐渐取代了战车兵。

图片14

▲中国古代重骑兵

宋代战车种类较多,形制构造各有 特点。《武经总要•器图》中,绘制有 车身小巧的独轮攻击型战车,包括运干 粮车、巷战车、虎车和象车、枪车等。

运干粮车、巷战车和虎车的基本构造相 同。以虎车为例,在一辆独轮车上方或 前方安置挡板,两侧安置厢板,或在车 上安一个虎形车厢,以掩护推车士兵。

同时在车的底座上和虎形大口中,伸出 多支枪锋,以便在作战时冲刺敌军。由 于这种独轮车车身小巧,便于机动,所 以士兵可以在狭窄的田埂、道路、街巷 中推动冲进,同前来劫粮和进攻的敌军 搏战;也可在旷野中排成车阵,成百上 千辆蜂拥而前,冲击敌军的前阵,配合 步骑兵进攻。 ▼中国古代战车

车之五兵与天子鳄六

中国古代战车上一般装备五件兵 器,称作“车之五兵”。分别是戈、殳、

戟、酋矛、夷矛,插在舆侧的固定位置,

供甲士临战使用。兵器的这种装备方 式,具有长短结合、攻防兼备的特点。不 过战车装备的兵器也并非千车一律,种 类和数量根据实战需要会有适当增减。

天子驾六为东周时期大型车马陪 葬坑,在河南省洛阳市出土。洛阳市在 遗址上建成专题性博物馆,系统展示东周洛阳珍贵遗迹遗物,生动再现了以王室贵族为代 表的上层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

其中“驾六”陪葬坑,长42.6米,宽7.4米,坑内葬车26辆、马70匹,规模系同期 罕见,为当世唯一原址展示。车马摆放与驾驭形式一致,车队呈两列放置,头南尾北,秩 序宛若出行场面,十分精彩壮观。车前马匹分为2匹、4匹、6匹三个等级,反映了东周 时期的用车制度。它直观清晰地印证了古文献中关于“天子驾六”的记载,廓清了汉代以 降有关天子车骑役使马匹数量的疑问,解决了历史谜题。

▼中国古代战车

图片15

外国战车之最

公元前世纪,小亚细亚赫梯国兴 起,赫梯征服者依靠两驾轻型战车,横 扫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迅速 成为一个军事帝国。它逐渐向南邻叙 利亚推进,威胁到埃及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公元前3000年,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亚述人,在古伊 拉克北部的两河流域上游定居。公元前1350年左右,在巴比伦 王国陷入衰退之际,亚述人在国王尼拉利的统帅下迅速扩张,建立 起强大的军事帝国。之后数百年,亚述人用四轮战车洗劫他方领土, 成为著名的东方大帝国。这两个依靠滚滚车轮建立起来的古老帝国,在车战发展史上自然要留下可圏可点的一笔。

图片16

▲西亚/瑱及战车

赫梯战车: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战车

公元前14世纪末,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埃及法老与赫梯国王在卡迭石展开会 战。埃及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调集本国军队和外国雇佣兵共2万余人,战车2 000辆,向叙利亚大举进军;赫梯国王穆瓦塔利 斯集结约2万人,战车2 500辆,坚守军事 要塞卡迭石。

两军对皇之初,穆瓦塔利斯为诱使埃及 军队陷入伏击,派出“逃亡者”向埃军谎报 赫梯军队主力尚在百里以外,卡迭石守军薄 弱。拉美西斯二世信以为真,亲率先头部队 渡河抵达卡迭石以南,结果陷人赫梯部队包 围,后续部队也遭到袭击,损失惨重。被困 的拉美西斯二世奋力抵抗,将护身的战狮放 出来保驾,并急令另一支后续部队火速增 援。援军赶到后,以一线轻步兵掩护战车、二 三线步兵和战车各半的战斗队形,猛冲埃及 中军,并令要塞守军8 000人出击配合。战 斗十分激烈,双方势均力敌,未分胜负。赫 梯军退守要塞,拉美西斯二世亦无力夺取要 塞,决定返回埃及。

图片17

在以后的16年中,双方仍不断争战,但 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大约公元前1280 年,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哈图西利斯三世缔结和约结束战争。此战也是古 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 会战之一,步兵与车兵协同是这次 会战的一大亮点。

 

图片18

▲埃及图坦卡门法老的双轮战车

亚述战车:现代坦克 鼻袓

亚述人的弓箭手和矛兵坐在 双轮战车上直接攻击敌人,将车辆 转换成一种可怕的攻击性武器,很 少有敌人可以抵挡得住亚述人双轮战车的突击。这种毁灭性的攻击形态,很快就被许多亚 述的敌人模仿,也利用两轮马车反击对手。除了双轮战车外,亚述人还发明了一种类似坦 克的攻城武器,从而将这个一战产物的雏形,定格在3 000多年前。

亚述人发明坦克之际,亚述帝国的版图从地中海东岸一直延伸到了波斯岸,这也恰恰 是整个海湾战争的战场。公元前701年,犹太城市拉基(在今以色列)开始奋起反抗亚述 王西拿基立的独裁统治。西拿基立乘坐战车将拉基城团团围住,但他无法忍受自己的军队 被长期羁绊在此地,毕竟他要管理整个帝国。于是,他要求工程人员发明一种攻城武器, 以便尽快攻破城池。世界上第一辆坦克便由此诞生。

这是一种轮式车辆,由表面覆盖防护性生牛皮的木质框架构成,前端装有金属制成的 攻城锤。奴隶们在里面推动车辆前进,士兵们紧随其后,利用车体的掩护靠近敌人的城 池。为了使坦克能够直接攻击城池上端比较薄弱的部位,西拿基立命令奴隶在城墙前建制 一个土坡。奴隶们冒着箭雨,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坦克沿着土坡向城顶进发,坚硬的车 身有效抵挡了犹太人的进攻。然后,攻城锤开始攻击塔台的顶部。不久之后,坦克攻破了 城墙,西拿基立的军队涌入城中。犹太首领希西家王派人送信,请求西拿基立宽恕,提出 对方如果愿意撤军,可以答应所有要求。但是,西拿基立一向铁血残暴,绝非心慈手软之辈,他将叛军头目们包围起来,并 且将他们处死。许多人被钉死在尖 桩上,另一些人被活活剥皮。随后, 他将当地20万居民全部流放在外。

亚述人发明坦克,固然体现了智 慧才干,但它制造的毕竟是武器,服 务流血政治的根本目的并未改变。 亚述坦克的出现说明,所谓先进武 器,很大程度上是降低了征服的难 度,提高了杀戮的效率。

图片19◄亚述战车

第六章风尘突起的骑兵兵器

骑兵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公元前2000年,马就已加入了战争 的行列。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在商代时已经出 现,但那时主要用于追捕逃亡奴隶。春秋初年虽然有些诸侯国建立 过小规模的骑兵部队,但一般都不参加作战。春秋中后期车战发展 到顶峰阶段时,战车费用昂贵、驾驭困难,特别是对战场要求过高 等弊病凸显,于是步兵、骑兵逐步兴起。战国时代,西汉政府出于 与游牧民族战争的需要,骑兵正式成为一支独立兵种。元朝是中国 历史上骑兵发展的鼎盛时期,蒙古军团以轻装骑兵闪电作战,攻占 下辽阔疆域。随着火器迅速发展,骑兵地位日渐衰落。清朝以弓马 开国,对骑兵有所倚重,所以骑兵建设较之明朝有小步回升。

骑兵在西方同样受到重视。在11世纪,洛尔河与莱茵河之间 的贵族子弟从小就接受格斗技巧和马术训练,这些骑在马上的武士 后来形成一个贵族阶层——骑士。这些人组成的重装骑兵,成为中 世纪军队的主力。十字军东征期间出现的三大骑士团,使欧洲骑兵 发展到了颠峰。

尽管克制骑兵的战术越来越多,但由于骑兵拥有的强大机动力 和冲击力,在战争中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地位。公元17世纪时,日本 出现了纯火枪骑兵队,称为“骑铁”。约300年后,欧洲“龙骑兵” 出现。机枪、战壕组成的阵地战出现后,特别是装甲战车推广使用 后,骑兵离开了战场,只是偶尔在庆典礼仪场合亮相。

金脎兵

辽金的军队很讲究骑兵的机动作战, 一般军中的正兵均配有3匹左右战马,机动 力很强。辽宋的幽州之战中,辽军就凭借当 地平坦的地形和骑兵的机动力,先后将宋 将曹彬、潘美各个击败。金兵也长于骑兵善 于野战,史称“金之初起天下之强莫过于 此”,金国有著名的拐子马,在作战时以步 军为正兵,拐子马作两翼突击,在平原上对 宋军作战占据很大优势。当时有民谣曰:它 有金兀术,我有岳元帅;它有拐子马,我有 麻扎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

攻击防御机动能力集于一体

有刀锋之利,有效打击敌人;有防御之 坚,更好地保护自己;能够快速驰奔,以把 握稍纵即逝的战机,这是古往今来的军队 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攻击力、防御力和机 动能力,常常是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重 要指标。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在机动性能上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进可纵横驰奔,退可 迅速撤离,一度成为许多国家重点发展的 兵种。

马鞍、马镫:骑兵重振雄风 的契机

骑兵刚在欧洲大陆出现时,一度威震 四方,随着古希腊方阵的出现,曾经显赫 一时的骑兵,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因为当时的战马还没有马鞍和马镫,士兵靠两腿夹着马 匹,马一旦受惊吓,骑兵就会翻身落马。而且那时的马蹄还没铁掌,时长久长了,奔驰的 骏马也就成了可怜的跛马。在荷马时代,欧洲骑兵发展都比较缓慢。

公元前6世纪前夕,斯基泰人发明了马鞍。4世纪时,日耳曼人在马鞍两边安上环状 皮带,用来放脚。马镫的发明出现在8世纪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灭亡时。到9世纪,人们在 马蹄的底部钉上铁掌。这些在今天看来不值一提的发明创造,在古代欧洲却经历了漫长的 探索,当马鞍、马镫、马蹄铁应用到马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骑兵完全可以大有作为。技 术进步给乘骑提供了有利条件:马鞍的出现,提高了人体的稳定性,同时鞍面抬高后人的 视野更宽;马镫踩脚的部位加宽,骑马者上身会微微向后仰,身体与马颈间的距离拉得较 开,不再受马头昂起的干扰;马蹄的安装,极大方便了长途奔袭。这些也给骑兵作战方法 带来了新的变化:不仅可以双手同时 出击,而且还能使用砍砸兵器;作战动 作不再局限于突剌,还可以作盘旋、架 隔、挥舞等动作;行止的自如使作战双 方不必仅靠交叉驰过的瞬间来交锋,而可以在胶着状态中反复进行。到罗 马帝国时期,跨马持矛的蛮族士兵成 为罗马军团的劲旅,骑兵成为了中世 纪驾驭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力量。

▼辽代马镫

图片20

在古代中国,鞍具不完备也一度 妨碍了骑兵的发展。汉末之前,骑兵在快速机动方面有了进步,但作战方法仍比较原始。秦汉兵马俑中的士兵销甲,大都只集中在胸部和背部,臂腿和头部却没有相关保护,不仅与后世相比显得简陋,而且与当时秦汉的强势地位好像也不相称,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骑兵作战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三国演义》中妇孺皆知的英雄关羽,很难以“拖刀计”这样的战法斩杀颜良。《三国志》的说法是“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根据当时马匹装具的发展水平可以判断,“刺”更为接近历史真实。

图片21

浏览4,9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