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骑兵与哥特重骑兵:覆灭对手的劲旅

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中,西楚霸王项羽军事思想比较先进,他非常重视骑兵的运 用。项羽的骑兵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几次险些歼灭刘邦的军队。在彭城之战中,项 羽曾用3万骑士大破刘邦与诸侯联军56万之众,并斩杀了近30万。

这次惨败使刘邦领教了骑兵的战斗力,为了对抗项羽,刘邦专设了一支精锐骑兵部队, 称之为“郎中骑兵”。他起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专门训练骑兵。后来,韩信在 其一役成名的破赵之战中,曾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如果没有骑兵参战,韩信背水一 战的成功系数会大大降低。

欧洲中世纪前期,以哥特人和萨桑人等为代表的重装骑兵迅猛发展。哥特人于公元2 世纪进入黑海沿岸地区,从苏美尔人和艾伦人那儿学到了精湛的控马技术。随后,他们 以欧洲大型马为骑具,装备上厚重的马铠,使用直剑、标枪等进攻兵器,建立起哥特重骑兵。

公元378年,在亚德里亚堡战役中,西哥特与亚伦联军投入2万骑兵和3万步兵,与 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率领的4万军队对决,当时两军兵力总数相差不大,但西罗马骑兵 数量较少,只有对手的一半。

战斗打响后,哥特骑兵锐不 可当,从中央突破对方的 防线,绕至敌军背后展开 攻击,配合突进步兵完成 对敌军的分割包围,将 瓦伦斯皇帝及四万名官 兵一网打尽,西罗马 从此一蹶不振。

►十字军的 战争场面图片22

作为欧洲职 也化军队萌芽的骑士

骑士是一个阶层,原本是隶属于责族的士兵,后来逐步与贵族形成契约式雇佣关系。骑 士有义务为王国或领主作战,并管辖部分农地收取租金,以此作报酬。初期所有士兵都有 可能成为骑士,不过后来具有地主身份的骑士漸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级,成为统治者的 附庸。

骑士制度:欧洲中世纪的一抹亮色

公元9世纪时,北欧海盗像旋风一样所向披靡,不断地劫掠北欧和西欧海岸。为应对 海盗的威胁,各国相继出现了常备的机动部队,它由经过战争锻炼的骑士组成,能迅速迎 击入侵之敌,这是职业化军队的萌芽。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査理大帝一统西欧,被教皇加冕为“伟大的罗马皇帝”,12名跟随 査理大帝南征北战的勇士成了“神的侍 卫”,被人们称为圣骑士,这便是最初的 骑士。完整的骑士制度到公元11世 纪才成型。

罗马天主教和统治者发 动的十字军东征,将骑士阶 层推向极度繁荣。战士的 骁勇和基督教的信仰结 合,骑士随之也具备了 一个新的身份——基督 卫士。披上天主光辉的骑 士忠诚于国王和基督,一部 分骑士在基督教义感召下,乐 于救助鳏寡老幼,他们脱 离了其蛮族和异教的背 景,而被整合于基督教 文化的社会结构中。骑 士与神甫、农民一起,被 视为当时社会不可或缺 的三个器官。

基督教义骑士精 神,概括起来有八大美 德:谦卑、荣誉、牺牲、 英勇、怜悯、精神、诚实、公正。在中世纪盛行的骑士文学中,骑士们总是言行得体,举 止优雅,追求浪漫,并且追求灵与肉分离的爱情,他们有武士的忠 诚、信徒的谦恭、男人的纯洁、贵族的善心,成为正义和力量的 化身,荣耀和浪漫的象征。骑士制度则成为西方的伦理标准,深 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时至今日,英国仍然设有骑士头 衔,凡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便有可能 得到女王的授勋。

图片23

三大骑士团:中世纪骑兵的重要力量

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欧洲中世纪骑士充满了神秘,他 们侠骨柔肠,优雅从容,浪漫多情,几乎成了男子的典范。 其实,历史上的中世纪骑士远非如此。他们貌似修士僧侣, 实为战争工具,倾心的不是传经布道,而是讨伐征战。刀光 剑影固然显示了其铁血勇敢,但却充满了野性和邪恶。

骑士团出现在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期间,1099年,第一次 十字军远征结束后,建立起4个十字军国家。在穆斯林虎视 眈眈的威胁之下,十字军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于是,罗 马教皇组织起了三个僧侣骑士团,即善堂骑士团、圣殿骑士 团和条顿骑士团。

十字军乐证

十字军东征是在1〇96年到 1291年发生的九次宗教性军事 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 (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 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 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 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 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主要的 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 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 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 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 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 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 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 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 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骑士团内部实行严 格的集权制。每个团的 最高首领是总团长,归 其管辖的支团首领称支 团长,再往下还设有司 令、马厩长等;支团长 以下的军官组成总会, 从属于总团长;而总团 长则直接听命于罗马教皇,必须唯教皇之命是从。

1410年,骑士团和波兰、立陶宛联盟在塔能堡附 近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是欧洲中世纪历 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骑士战争。骑士团大团长乌尔里 克在战斗中阵亡。骑士团陷入混乱,许多骑士逃离战 场。联军抓住这一良机发动冲锋,将骑士团军队击 溃。塔能堡一战使骑士团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意 义类似于哈丁战役之于耶路撒冷王国。骑士团就此走 上了衰亡道路。

图片24

蒙古轻骑横扫欧亚

重装骑兵一度是世界 各国军队的主力。今天的 人们回望欧洲中世纪历史,

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 的益甲、马绝一直是记忆 的亮点。中国重装骑兵的 衰弱出现在隋末唐初,当 时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

他们改变传统的作战样式,大力装备轻骑部队,以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重创隋朝军队,重装骑兵逐渐丧失了原来的垄断地位。唐朝时期,重装骑兵作为一个 兵种虽继续存在,但已不是主力,战马卸去了沉重的铠甲进入轻装时代。

轻装骑兵使重装骑兵走向未路,这一点欧洲与中国类似。蒙古人西征时,通过大纵深、 多迂回、高速度的战术,将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也使欧洲重骑兵陷入谷底。 面对蒙古人的长途奔袭、迂回包抄,习惯小纵深正面作战的欧洲军队惊悚不已,将其视为 恐怖和灾难的代名词。

图片25

闪电战:始出于蒙古军团

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希特勒首创了闪电战,而事实上,闪电战是成吉思汗进攻战术的 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蒙古人才是闪电战的开山鼻祖,希特勒不过是把这种战术运用在机械化战争背景之下。

蒙古人实行全民皆兵的百户、千户 制,上马则武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战时是军人,平时是牧民。为了提升军队 战斗力,蒙古人推行军官世袭制度,对儿 童进行专门骑射训练,并通过大规模的 围猎来锻炼部队。

蒙古马虽然体型较小,但适应力强, 耐粗祠,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途 行军、无后勤保障作战。并且蒙古母马哺 育期可产奶300 ~ 400千克,这成为军队 的重要食物来源。蒙古骑兵有着超强的机 动力,一名士兵往往备有六匹以上战马, 轮换使用,一天可以行进近百公里。

尚武的民风,平战结合的体制,精良 的战马,便捷的给养,加上有成吉思汗、木华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将领,蒙古军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前所 未有的广大领地。在东方消灭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败了花剌子模(今土库曼斯坦), 打败了西方联军,征服了俄罗斯草原,战争的锋火一直燃烧到里海之东、多瑙河边,元朝 因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

猫腰驿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 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 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 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 战方法。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 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 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不但打败 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 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疆域,并设 置云中、雕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 今河套地区,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 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

灵活机动:蒙古人克敌制胜的关键

如果仅比较单兵作战性能,蒙古轻骑兵根本无法与欧洲重装甲骑兵一决雌雄。从进攻 武器看,欧洲重装甲骑兵使用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及狼 牙棒;从马匹性能看,欧洲骑兵所用的高头大马,载重和冲击能力要胜于蒙古马;从防御 能力看,欧洲骑兵铁制盔甲、马铠一应俱全,几乎就差眼睛不能包裹上,而蒙古军则大多 是皮甲装束;就是从人种角度看,欧洲人的体能也不在蒙古人之下。

蒙古骑兵胜利的关键,在于其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欧洲军队的战场环境大多狭小, 而且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尚正面对决。而蒙古军队却与之相反,他们可以在很大的区域 内实施迂回包抄。

当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时,蒙古骑兵通常形成两排重骑兵在前、三排轻骑兵在后的战 斗队形,并在敌侧后方以流动骑兵佯动伺攻。双方军队接近后,蒙古轻骑兵从前排重骑兵 横队的空隙间,向敌人投射长矛和毒箭,然后队形迅速回撤,以避免敌人以牙还牙或短兵 相接。欧洲重骑兵机动性远逊于对手,所以必须保持队形整体推进。这种且战且退的攻 击,往往要持续多次。一旦敌军队形混乱开始后撤,蒙古人则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实施近 距离砍杀。

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蒙古军队很少打消耗战、持久战,如果敌方城堡坚固,通 常只留少数骑兵配合工兵攻坚,大部队仍快速大纵深挺进,这种路数常使后方的敌人始料 不及。

西汉为了对抗匈奴,大力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 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设立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地方设有马丞,负责饲 养马匹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汉朝有厩马40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马匹需求。

唐朝从起兵始就重视马政建设,设太 仆、监牧史、监牧等官吏,监牧以马匹数 量为标准分上中下三等,中央政府每年对 监牧进行考课。自唐贞观至麟德40年间, 所养官马达70余万匹,设有八坊四十八监, 占地一千多顷。唐太宗李世民善于骑射,其 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陕六骏”。

图片26◄唐太宗昭陵六骏什伐赤

第七章此消彼长的攻守城器械

古人以作战目的和地域为基准,将战争分为战、御、攻、守 四类。战、御指野战的进攻与防守,攻、守专指城池争夺中的攻 陷与坚守。在中外古典小说中,攻克城池数量常常是衡量将士军 功大小的重要标准。因为攻克一座池城,就开拓了一片疆土,控 制了一群民众,占据了一方资源。攻城略地、守土开疆,是古代 军人魂牵梦萦的职业理想。

与此相对应,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技术,包括武器装备制造和 军事土木工程两大类。这两项技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在一次 次的攻防对决、生死较量中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战争史因而显 得更为波澜壮阔,扣人心弦。

攻击和观察器械

大约一万多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人类 开始了新的征程,由旧石器时代迈向新石器时代。技 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工具和狩猎武器改进,随着农耕定 居生活发展,安邦保民、避免袭扰的需求越来越大, 设置防护设施的村寨开始出现,一些人口规模较大的 地区开始了筑城活动。距今5 000~4 00年期间,原 始社会发展到达高峰,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由部族 纷争引发的武装冲突频发,武器迅速由狩猎向战争功 能拓展,筑城活动日益兴盛。从此以后,敌对双方较 量抗衡的场所,除了狼烟四起的荒郊原野,另有兵戈 扰攘的城池关隘。

图片27

撞城木、螺旋机:简易实用的破坏工具

撞城木也称破城锤,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围城器械。早先的撞城木,就是一根大木头, 由多名士兵携带。后来的撞城木形态较为复杂,前端装有楔形锤头,中部装置在四轮车或 围城塔中,士兵围在木梁两侧,推动其撞击城门或城墙。历史上最大的破城锤出现在2000 多年前,被称为羊头撞锤。

公元前305年,德米特里奥斯•波利奥特围攻罗得岛,使用了这种羊头锤,锤顶有金 属保护层,锤梁有铁甲,长达53米,装在轮子上,由1 000名士兵运输。

螺旋机是一种用于在城墙上打洞的工具,原理类似于开启酒瓶木塞的起瓶器。由于 在紧临城下使用,通常需要掩蔽通道保护。

防护棚具、掩蔽道、幔:掩护己方的重要器材

防护棚具装有轮子,保护士兵向防御工事运动。掩蔽道是有盖的木制通道,一般在离 城堡较远处开始搭建,像机场登机的过道那样逐渐加长,以便攻击者接近城墙。

幔是在攻城战中能保护多人的一种大型盾牌,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根据所用材 质,分为木幔和布幔两种。它的奇特之处在于,由于材质不同,它既可用于攻城,也可用 于防守。木幔主要用于攻城,在攀爬过程中,用来遮挡守城敌军发射的箭和石弹。接近城 墙时,也可用于坑道入口的防护。木幔尺寸不定,根据敌方的情况而调整变化。为了增强 机动性,有的木幔装载在木车上。为了缓和敌人射击的冲击力,所使用的支柱呈自由状态 支撑着,可根据敌人攻击的强弱,利用杠杆作用,使木幔上下移动。

布幔主要用于守城。它用麻绳或竹编织而成,在上面泼水涂泥,用木棍支撑放置城 墙,可以遮挡敌人射来飞矢流石。根据《墨子》中的描述,当时的布幔横向两米,纵向近 三米。当敌人爬上城墙时,可把布幔点燃抛向对方。当攻上城墙的敌人将要推开布幔时, 守城者使用连枷之类的多节棍棒打击,或用砂和石灰等细粉物撒向敌人眼睛。

幔之所以具有很高的防御力,关键在于它不 是被固定在支柱上,而是采取一种自由状态的“软 支撑”。当箭、石弹命中时,幔就在其冲击力作用 下向后摆动,减小了箭和石弹的威力,而使幔后的 士兵不受伤害。由于幔防御能力强,而且制造简 单,因此一直从战国使用到明代。

东魏武定四年(546),神武帝高欢率领东魏大 军围攻玉璧,经过两次攻城失败后,高欢制造了攻 城车,再度攻打玉璧城。守城统帅韦孝宽命令士兵 用布缝合制作成幔,配置在攻城车的前进路上。能 够冲破盾牌的攻城车,对飘扬在半空中的布幔却 是无能为力,结果只得以失败而告终。

图片28

望楼、巢车、临时堡:观敌瞭阵、

临时屯兵的处所

宋代望楼高八丈,用坚木支撑,顶端建一座宽五尺的版屋,在屋底设一出入口,坚木 上钉上钉子以便观测人员(望子)攀爬,底座用两枝各长一丈五尺的鹿颊木埋入土中,只 露出八尺,以船只上绑桅杆的方法将坚木和鹿颊木固定,然后在坚木上绑上120尺、100 尺和80尺三种高度的固定绳以确保其安定性。一般而言,望楼中只配属一名望子,手持 白色旗,无敌情警戒时旗子卷起,若敌来犯则将旗张开,敌人靠近则将旗杆横置,若敌人 退走则慢慢将旗举起。望楼车基本上和望楼的形制很接近,只是多了一个四轮车座而已。

巢车不仅用于攻城战,野战也常用它来侦察敌人行动。侦察用的巢车,最早出现在攻 城战频繁的春秋时代。巢车的功能虽与望楼车相近,但车制有些不同,巢车车座采用八轮 车座,而且以双竿作为支撑,竿的高度则视城池高度而定。唐宋的城墙约五丈,因之要侦 察城内必须高过此数。在双竿的顶上设置一个辘轳,以便将观测用的吊舱举起,因为举起 吊舱需要很大的力,所以和其他的观测车不同,它是以生牛皮为材质,可以防御敌人的矢 炮攻击。

临时堡也称据点。围城者通常兴建此类建筑,用作小型野战要塞。一般兴建于中立地 区,或是高地的突起处,多半以土垒为主,再以栅栏等物品加强。

唐武德五年(622),宋军与西夏 军队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展开激战。 宋军投石机在巢车的指挥下,向灵州 城墙大量抛射,压制城楼上的守军。 数百架望楼车在战场移动,高大望楼 车比灵州城还要高,每架车上载有十 几名的宋军神箭手,弓弦响过,西夏 人瞬间毙命。

置后的抑荦

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士兵包围清兵 于桂林。太平军用云梯攻城遭到失败的,制造了 和城墙一样高的吕公车,用车上配置的铳和炮向 城墙的清兵射击。当时,清军使用绑有松明的长 竿和煮开的热油这些传统方法,终于把吕公车烧 毁于城下。

跨越障碍器械

古代的城池,城墙往往修筑得高大坚硬,城门四周 还要挖掘护城河,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的人们都 将此作为惯常的防守路数。这类器械用于跨越壕沟和攀 越高墙,包括壕桥、折叠桥、云梯、填壕车、攻城塔等。

壕桥、折叠桥、云梯:设法靠近城墙

壕桥、折叠桥是带有车轮的移动桥,用于跨越护城 河。由于桥身用木料制成,很容易遭到石弹和火具破坏,

加之缺少对士兵的有效保护,很难长时间作业,因此使 用范围较狭。

图片29

云梯是把长梯搭载在车上的一种攻城兵器,主要用来攀登城墙,也可用于侦察敌情。 中国在周朝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代被广泛使用。根据《墨子》记载,云梯由鲁班发明。 当时,南方楚国计划攻宋,主要攻城装备便是云梯。墨子获知这一情报后,命弟子率人加 强宋城防卫,同时亲自去劝说楚王放弃战争。墨子和鲁班以带为城,以木片作攻城兵器, 通过模拟演练分出高低。鲁班7次攻打墨子的“宁城”,使用了各种攻城兵器,但都被墨 子打败了。通过这场可堪称世界最早的模拟战争,墨子成功地拯救了宋国。

云梯作为典型的攻城兵器,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末。宋代的云梯用粗 木制作成底板和立柱,下面安有六个车轮,车上装载两个梯子,梯长各2米左右。梯子长 度可以根据墙高度来调节,最长的可攀登7~9米高的城墙。上端的梯子装有铁钩,以便 挂住城墙以防推移。为了控制梯子与城墙的角度,车的前后分别设有辘轳,通过绞动拴系 在梯子上粗绳,使梯子能够前后移动。车箱外面贴挂坚厚的牛革,用来保护车内的士兵。 车的移动由车箱内士兵完成,有点类似划旱船。云梯材质是竹子和木头,所以火矢是其克 星。为防备对方火攻,云梯常用不易燃烧的生牛皮包裹,或在梯上涂抹泥浆。

填壕车、攻城塔:纵横向突破的 首选要想彻底突破护城壕这样的障碍,填壕是最有 效的选择。既能装载填壕器物又能保护士兵,成为 攻城者的迫切愿望。南北朝时期,专门用于填壕作 业的填壕车应运而生,并在许多攻城战役中大显身 手。填壕车上装载土、石、草、木等物品,为便于 抛掷,这些物品常用草袋盛装。当车推至护城壕附 近时,打开窗口将填充物投入壕内。填充物的选择 根据敌方守城武器而定,如果敌方大量使用火具, 那么草木这些易燃物则少用或不用。泥土取之不尽,而且人财物力花费不多,所以土就成为填充物的首选。起初是将土装在草袋中抛出, 但草袋遇火会燃烧。后来,人们在土中掺入水,做成易于搬运的土胚。

图片30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叛将朱她率军包围奉天(现陕西乾县)时,曾使用过一种巨型云 桥。这种器械宽度达120米,外侧使用牛皮 装甲,并用装水革袋覆盖,以防火攻。而且 填充速度快,很短时间内能突破屏障,使“天 堑”变“通途”。这对守城一方来说,无疑是 一种极大的威胁。为了对付这个庞然大物,

守城兵士在靠城墙边上云桥必经之处挖了个 大坑道,使得云桥坠入,然后投下马粪和干 柴焚烧,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攻城塔是冷兵器时代攻城兵器的集大成 者。明代《武备志》中将攻城塔称为“冲车”、“临冲”、“对楼”。它体型巨大,高度从10米 到50米不等,上面装置了许多投射器械,可 以平射,也可居高临下攻击。有的攻城塔设 有活动木板,可以倾倒搭到敌城楼上,给士 兵提供冲锋的跳板。攻城塔下安装有轮子,具有一定的机动性能。公元前398年,希腊 战略家德尼斯.戴锡拉库斯的军队在攻莫提 埃时,已拥有七层楼高的攻城塔。中国历史 上最大冲车出现在明代,为天启元年(1621)彝族酋长奢崇明围攻成都时所用,该车高3米, 宽150米,车中可容纳几百名士兵。由于车体巨大,只能用牛拉。守城明军使用抛石机射 击,牛群受惊,冲车未能组织起有力进攻。

图片31

《墨子》:攻城术的专门著作

东周以降,由于以攻城灭国为目标的兼并战争不断升级,攻守城战日益频繁激烈。特 别是春秋时期,战车、弓弩、抛石机等大量武器运用于攻城,攻城器械自然得到长足发 展,攻城装备和方法迅速改进,军事机械发明创造出现了高潮。

攻城器械林林总总,不同国家和民族各有侧重。《墨子》把攻城战术分为临、钩、冲、 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轅辕、轩车十二大类,同时提出相对应的防御技术。 这些攻防技术,一直被沿用到17世纪。

根据墨子的观点,可将攻城器械的功效作用概括为四大功能:破坏城墙和击杀守护者 的破坏功能,以横向跨越壕沟、纵向攀爬城墙为主的越障功能,保证己方安全接近城堡的 掩护功能,以敌情侦察、后勤保障为重点的战勤服务功能。

历史上的攻城器械,在一些大国发展更为充分。其中,中国的春秋、战国、唐宋等朝 代,欧洲的荷马、希腊、罗马等时代,都是攻城兵器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火器时代的来 临,这些古老而又传神的攻城武器很快湮没于历史烟尘。

古代中国城墙

城墙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 御的障碍性建筑。起初的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 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 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

古代城垣往往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 为今天的人们研究历史、军事和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先民的城墙

到龙山文化时期, 父系氏族社会已初具规 模。也许是男性在武力 上具备天然优长,这个 时期的氏族部落间争斗 非常频繁。这个时候,要 想防御敌人入侵,仅靠 壕沟是不行了,因为聪 明的敌人可以借助器械, 轻而易举地翻越过去。 既然往下挖不行,那就 往上升,先民们便开始 修筑城墙了。

图片32

▲西安古城墙

通过河南安阳后屯和内蒙古包头东郊阿善等遗址,可以看到这些城墙。当时的城墙宽 不过4米,高不过2米,或用泥土夯实,或用石块皇起,规模很少,工艺非常简陋,有点 像现今农家的院墙。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氏族部落间的战争,大抵也就是群殴械斗的水平。

这些城墙今天看来不值一提,但先民们在修建时,可没少下气力,而且肯定是当时的 最高水准,用现在话说,绝对是重点战备工程。从功能上看,它与万里长城没有本质区 别,只是长得小巧了一点。

龙山文化中晚期,也就是五帝时代,随着部落的兴盛,真正意义的城池开始出现了。 作为其中代表的平凉台古城,形状已经采用了正方形,说明城市布局有了统一的规划,城 墙总长740米,墙高6米左右,根部厚13米,顶部宽达8~ 10米,可容纳大部队的调动和 战斗。此墙的修筑采用了先进的板筑法,即先夯筑陡直内墙,两侧再以护城坡加固,此法 可在增加高度的同时,抑制坡度的同步增长,使城墙较为陡直难攻。而随着这类较高大城 墙的出现,为避免因土质问题造成塌陷,地基就成了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国家出现以后的城墙

公元前21世纪末,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但帝国的建立并未促进夏代城防设施 的发展,平凉台古城的防御水平终其历史也未 被超越。直到商代初期,墙根厚度20米左右,高 度达到10米左右的城墙,才在夏代以来面积急 剧膨胀的城市四周耸立了起来。此时的城墙不 但更为高大,而且做工也更细致。护城坡经过铲 削平整后,会铺上防雨水冲刷的碎石。内墙夯层 间设有夯窝,使夯层嵌接,城墙更加牢固。

城上远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边缘,在此范围内的城外地物一律铲平,以扫清 射角和视线。

攻城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守城技术以最直接的目标牵引。一些城池开始采用悬板夯筑 法,城墙已不再需要护城坡,因此愈加陡直。而女墙、角楼、悬门、瓮城、单层城楼和吊 桥等新式工事也一一登场了。女墙可以隐蔽守军行动,遮挡临车攻击。角楼建在城角,用 以抵御可能遭受的两面夹攻。悬门吊于城门洞中部,待敌军破门后紧急落下,可将其一分 为二各个击破。瓮城是主城城门外的半座小城,墙与主城等高,瓮城城门偏设,使主城守 军也能射杀到攻门敌军,而一旦敌军破门进入瓮城,更会陷入四面居高临下的夹击。城门 之上建单层城楼,是城门争夺日趋激烈的表现。

图片33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长城全长约12 600公里。自战国时期开始, 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曾使用了占全国人口 1/20的劳动力修筑长 城。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 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 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 都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关城隘 口都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 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 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 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 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 效果。

►长城图片34

浏览2,5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