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预埋土中一触即发

地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古代火器。地雷在我国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兵器制 造家首次发明创制了地雷,并大量用于战争。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了 10多种地雷 的形制及特性,并绘有地雷的构造图。黑火药时代的地雷的样式多种多样,按照引信不 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踏发式地當用石、陶、铁等铸造,如同碗口一般大小,腹内装填炸药,上面留一细 口,穿出引线。临战前选择敌人必经要道或自己阵地前方容易受攻击的地方。这种地雷比 较常见,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直到现代战争中仍在要塞区域密布这种地雷群,以阻遏敌 人靠近。有人将这种地雷用药线连接起来,分散埋设在敌人经过地带,布下一个地雷网。 当敌人进入网内,一旦踏上发火装置,地雷便一个接一个连锁爆炸,可大范围地杀伤敌人 大队人马。

手拉式地雷是用生铁铸成圆形,大的可装火药一斗,小的装药三五升不等。装药 后,用硬木做成“法马”塞住口,分数根引线装入一支长竹竿内,事先选择敌人必到之 处,埋于地下将竹竿一头露于我方,等敌人进入雷区时,依号令点火引爆。也有的地雷不 用竹竿,直接用绳索牵引引信。

绊发式地雷用一口大瓷坛,内 装炸药,用土将坛口填紧,留一小眼 装引信埋入地下,再在地面放一堆 碎石,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 坛口引线连接,在地面安设泮索,或 用长绳由远处拉发。当敌人脚碰触 绊索时,钢轮自动发火,引爆地雷,火药坛炸起,泥土碎石陶片四处迸 射,杀伤威力很大。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海阳等地 的军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铁雷不够用,就自己动手制 造各种石雷。在日寇扫荡 时,村村户户的河沟路岔都 摆下了地雷阵,炸得敌兵人 仰马翻,失魂落魄,使得这 一古老的火器重显威力。

▼地雷

图片18

水雷:浪花四溅

杀气滚滚

水雷是最古老的水中兵 器,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1558年明朝人唐顺之编纂的 《武编》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一种“水底雷”的构造和布设方法,用于打击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这是最早的人工控 制、机械击发的锚雷。它用木箱作雷壳,油灰黏缝、将黑火药装在里面,其击发装置用一 根长绳索连结,由人拉火引爆。木箱下甩一绳索坠有3个铁锚,控制雷体在水中的深度。 1590年,中国又发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水底龙王炮”。1599年,发 明以绳索为碰线的“水底鸣雷”,1621年又改进为触线漂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触发漂雷。

欧美18世纪开始在实战中使用水雷。1769年的俄土战争期间,俄国工兵初次尝试使 用漂雷,炸毁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桥。此后,各型水雷不断地被研制和改进,并广泛 使用。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为攻击停泊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于1778年1月 7日,将火药和机械引信装在小啤酒桶里制成水雷,顺流漂下。当时虽然没有碰上军舰, 但在被英军水兵捞起时突然爆炸,炸死伤了一些人,史称“小桶战争”。19世纪中期,俄 国人发明了电解液触发锚雷。在1854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俄国曾将这种触 发锚雷应用于港湾防御战中。炸药发明者、大科学家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曾 于1840至1859年间,在俄国圣彼得堡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被用于 克里米亚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共布设各型水雷31万枚,共击沉水面舰艇148艘,击沉潜 艇54艘,击沉商船586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水雷的使用达到高峰,各国通过水面舰 艇、潜艇和飞机布设80万枚各种触发和非触发水雷,共毁沉舰船3 000余艘。1952年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在元山港外布放了 3 000多枚水雷,美军出动了 60艘扫雷舰 和30多艘保障舰船,外加扫雷直升机进行清扫,结果使美整个登陆计划推迟达8天之 久。在此后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中,水雷都得到充分的应用,发挥了巨大 的威力。尤其是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海军舰艇基本上无所建树,布设下的1 200余枚水 雷,却损伤了多国部队9艘舰艇,其中仅美国就有4艘战舰被毁伤。因此,水雷被誉为 “穷国的武器”。

▼“神火飞鸦”火箭模型

图片19

据史料记载,1259年,中国制作了以黑火药发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 的管形射击火器。随后,又发明了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已发现的最早火铳产生于 元至顺三年(1332)它的形状为一个长约35厘米、口径约彳0厘米铜制圆桶,使用时,先在 枪管内填装黑火药,然后装上铁砂之类的物品,夯紧压实,然后点燃底部的引信,依靠火 药瞬间爆炸产生的压缩气体,将铁砂喷射出去。这种铳射击距离很短,近距离作战也能打 敌人一个万朵桃花开。

南宋初期,陈规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竹管火枪,由两个人拿着,点燃后发射出去,用 来烧伤敌人。由于竹管火枪枪身容易毁坏,而且射程短,威力小,因此^难大规范推广。在 13世纪至14世纪初,人们开始尝试用金属管火器。

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枪和炮的划分并不明确,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金属管火器出现 以后,人们才将口径大的叫做铳、炮;口径小的叫枪、筒。近代区分枪与炮的标准也按口 径大小区分,口径在20毫米及以上的为炮,以下则为枪。

前膛装弹、燃 物点火、滑膛枪 ^:火枪的主要 标志

1280年左右,中国 军用火枪传到阿拉伯, 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到明朝初年的14世纪中 期,世界上才开始出现 最早的枪——火绳枪。 中世纪西欧的火枪虽然 受到中国火枪的启发, 但技术创新较多。14世 纪中叶的意大利,生产 了欧洲最早的火铳。15 世纪欧洲使用的火绳枪, 其后部外端装有一根用 硝酸钾浸过的阴燃着的 火绳,使用时,从枪口装 人黑火药和铅丸,转动杠杆使火绳移近火孔,即可点燃火药发射。比较有名的火绳枪是16世纪20年代出现于西 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枪,射程达250米,装备此枪的步兵称为火枪手。

▼明代渡水神机炮

图片20

图片21 图片22

由于火绳雨天容易熄灭,夜间容易暴露,这种枪在16世纪后逐渐被燧石枪所替代。燧 石枪产生于1480年至1495年间,据说由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它用燧石的火花点燃 火药池,再由火药池点燃火药发射弹丸。

燧发枪利用燧石与铁砧撞击时迸发的火星来点燃火药,它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 技术时代的结束。燧石枪的点火方式虽然比火绳枪先进,但本质仍属于一类,都是依靠外 物提供火源点燃火药,只不过提供火源的方式由“灯草”换成“打火机”而已。

这个时期的枪支,全部使用滑膛枪管。为了方便前膛装弹,膛线都设计成为直线形, 使用这种膛线弹的枪枝,子弹速度及射击精度不高。

中国清朝建立之初,军事装备专家对火器有相当改良和实验,曾先后开发过转轮式、 弹簧式和撞击式的燧发枪,可惜没有用来装备军队,而是供宫廷狩猎。康熙年间,戴梓发 明出“连珠铳”,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又造出威远将军炮,这两种兵器是机关枪和 榴弹炮的雏形,射程 远,威力大。但康熙认 为“骑射乃满州根 本”,将戴梓充军关 外。乾隆年间制作出 镶骨燧发枪,但用途 依然是狩猎。中国火器发 展出现了灾难的停顿,虽其后有小步跃升,但终于被 欧洲抛在身后。

击发点火、直 线膛线:火枪向现代手 枪过渡的产物

早期火枪的技术性飞跃出现于爆炸式点火飞跃出现預賊触激发方式出现之后,最早进行试验的是苏格兰人亚历山大• 福希斯,他使用器皿装雷粉,把雷粉夹在两张纸之间而制成了纸 卷“火帽”。1808年,法国人包利将纸火帽运用于枪械,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14年,美 国首先试验将击发药装于铁盂中用于枪械。1817年,美国人艾格把击发药压入铜盂中,这 对后膛装填射击武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获得了迅速发展。1821年,英国伯 明翰的理査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 “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追溯枪发展的历史,应当归功于中国火药的发明。随之 而来的是爆炸式点火技术,击发枪也就应运而生了。总体来说,中世纪火枪威力比较有 限,并没有对军事变革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在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时,火器装备并不弱于西方,而且当时也有接受新生事 物的胸怀和智慧。1637年,葡萄牙人向明朝政府进献了线膛枪。该枪射程远,精度高,装 填方便,神机营的火器专家用后赞不绝口,上表请示大量仿制并装备京军三大营。

1757年,清政府禁止在华的外国人携带火器,这固然有安邦保民、安柔守顺的因素, 但也透露出对这种“奇巧淫技”看不上眼的意味,反映出军事战略思维的落后。一个世纪 后的1842年,英国远征军司令贌鼎査率领区区四千人,击败了满清二万正规军。1860年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发现,当年英国使团赠送给乾隆的火炮仍保存完好,随时可以发 射,这种先进兵器居然被当作玩物摆放了多年。

武汞固穴摒军熥

故宫午门前的广场上,陈列着一尊铸造于 1698年的“武城永固大将军”青锏炮,还带有当 时比较先进的炮车,属于明末清初中国火炮的最 佳制品。由南怀仁设计,是他为清廷设计火炮的 巅峰之作。该炮在大沽炮台失陷后被从炮台掳掠 到北京东交民巷德国使馆,后因故未能被运离中 国。这尊火炮上标有29的数字,说明这种炮最少 生产了 29门。19世纪末期的战争中,大沽口清兵 依然用这种炮与英国人作战,可见当时清朝的火 炮近两个世纪基本没有发展。

佛郎机炮、红夷炮:放 大了的火枪

早先的枪和炮实际上是同一类 武器,火炮不过是放大了的火枪。从 《明史》记载可知,15世纪初的明朝 正德后期至嘉靖初期,葡萄牙人即 已来到中国,扳机击发式火绳枪随 之传入,同时还有先进的佛郎机炮。 佛郎机炮的传入带有一些戏剧色彩, 有一种说法是,葡萄牙的战舰在珠 江口沉没,明朝军民打捞中发现了 这种西洋舰炮,明朝军队照猫画虎仿制。这种仿制炮号称将军炮,带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者 重1.6吨,射程近两公里。

明朝未期,为了抵挡满族八旗军的进攻,大炮成了急需的兵器。驻守山海关的名将袁 崇焕,曾进口8门西洋大炮。当时人们把这种炮称为红夷大炮,意指红头发的西洋人所造。 后因清朝避讳“夷”字,改称红衣大炮。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曾制作过大口径铁芯铜 炮,集铁坚铜籾于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性能。明朝火器技术发展很快,但由于国家败 亡,没有批量装备。

清军为了和明军争夺战争主动权,大力发展火器,但这种重视并非出于对科学技术的 追求,而是一种相时而动的临时举措而已,加之当时火器杀伤力不如弓箭,加之缺少重大 战争的直接刺激,清朝统治者便更加倚重弓马骑射。八旗军尚在关外作战时,努尔哈赤曾 被炮火所伤,因此对大炮这种现代兵器非常重视,并在明朝降将帮助下学会了使用。统一 全国后,清朝政府也曾积极仿造研制,但认知水平还处于人有我有阶级,很少想过要通过 人有我新赢得比较优势。从雅克萨战役到准噶尔战役,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虽然 清军都有大炮投入其间,但相对敌人来说,武器装备的威力已是江河日下。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军的火器还处在同一个量级,都还没有脱离17世 纪沿用的前装滑膛炮系统。

但火炮的性能却相差很大。

1797年,英国机械师莫兹利 发明车床,其后全金属车床、

自动调节车床、牛头刨床等 一系列工作母机相继出现。

英军火炮铸造已经废除传统 的泥模整体模铸法,开始大 规模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这使英军火炮内膛精度和气 密性迅速提高,并安装了先 进的瞄准系统,火炮的射程 和精度远远超过清军。而清 朝在这方面相去甚远,就连 林则徐这样有见识的封疆大吏,也认为火炮越重威力就越大。与此同时,英国火药制造工 业已领先世界,火药的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全是机械化生产。而清军 的火药依旧产自手工作坊,含硝量过高却无法提纯,不但容易受潮,爆炸力也远逊于英 军。虎门之战中,清军火药存放于陶罐中,生产过多容易受潮受损,生产过少则战时不够 使用。这种科技上差异,使得中英两军的火器虽然机理相同,攻击能力却判若云泥。

1900年,清兵在八国联军“连环火枪”(机枪)前尸积如山,惊惶万状的慈禧却指望“神 功护体,刀枪不人”的义和团扭转颓势。其实,清朝的覆亡非一日之功,早在所谓的康乾 盛世,悲剧的前幕已经拉开。

图片23

▲明代神威大将军铁炮

第九章现代枪械诞生

黑火药固然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其起源却有多种说法, 在很多古代文明地区都有类似于黑火药的发明的记载。黑火药的种类 繁多,据说有上百种,中国使用的黑火药只是其中一种。

古代中国制造的黑火药由于含硝量低,燃烧后膨胀能量不足,并 不适合于作火器的发射药。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先后通过战争获知黑火 药,并将含硝量提高到了 80%左右,并大量用作火器发射药。中国 明清时代使用的火器发射药,与道士炼丹所得的火药有差别,它是与 火铳一起从西方传入的泊来品。使用黑火药的枪炮主要是火枪、火铳 等原始火器,远非现代意义上的枪炮。

19世纪中后期是欧洲火药发展的黄金时代,以诺贝尔发明的硝 化甘油安全炸药,以及J.威尔勃兰德发明的梯恩梯炸药为代表,火药 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这个阶段可以简称为黄色火药时期。黄色火药不 仅被直接制成炸药用于战争,而且促进了现代枪炮的产生。

原始火器与现代枪炮有明显区别,主要标志是,原始火器为前膛 装弹、滑膛枪管、火绳点火,而现代枪炮为后膛装弹、线膛枪管、针 刺击发、底火引爆。另外,根据弹丸也可将两者区分开来,原始火器 的弹丸大都为铁砂、铁球等,发射后不能旋转,靠穿透力杀伤敌方。 而现代枪炮的弹丸,除具备原始火器的金属体外,还有药筒(弹壳)、 发射药和火帽(底火),发射后可以旋转,不仅可以依靠惯性作出打 击,而且有的可以二次爆炸,比如榴弹炮弹,同时具备穿透力和爆炸 力。

黄火药在欧洲迅速创新近现代军事和工程中使用火药的基本上都是黄火药系统,包括猛炸药、发射药、击发 药、起爆药、推进剂等。如雨后春笋般的各种发明,催生了各种新式火药,满足了近现代 工业和军事革新的技术需求,是整个近现代军事工业的奠基石。

火药家族:因技术创新而人丁兴旺

1771年,英国P.沃尔夫合成了苦味酸,最初作为黄色染料使用,后发现具有爆炸功 能,19世纪被广泛用于军事,用来装填炮弹,是一种猛炸药。

1779年,英国化学家E.霍华德发明一种起爆药——雷汞,可用于配制火帽击发药和 针刺药,也可用来装填雷管。

1807年,苏格兰人发明了以氯酸钾、硫、碳制成的击发药。

1845年,德国化学家C.F.舍恩拜因将棉花浸于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洗掉多余的酸 液,发明硝化纤维。15年后,该国少校军官E.郐尔茨用硝化纤维制成枪炮弹的发射药, 俗称棉花火药。至此硝化纤维火药取代了黑火药作为发射药。

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A.索布雷将甘油、硝酸和浓硫酸按1:2:4的比例混合,首次 制得硝化甘油。这是一种烈性液体炸药,轻微震动即会剧烈爆炸,不宜工业化生产。

1863年,J.威尔勃兰德发明出了梯恩梯炸药。这是一种威力强而又安全的炸药,即 使被子弹击穿也很难燃烧和起爆。20世纪初广泛用于装填各种弹药,逐渐取代了苦味酸。

1884年,法国化学家、工程师P.维埃 利发明了无烟火药。克服了有烟火药燃爆 后杂质太多、容易阻塞枪管的弊端,为枪弹 连发扫清了技术障碍,著名的马克沁重机 枪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至此无烟火药 成为普遍使用的发射药。

1899年,德国人亨宁发明了黑索今,它 是一种比梯恩梯威力更大的炸药。这是仅 次于核武器的威力最大的炸药。

由此可见,黄火药的发展经历一个多 世纪的探索,并导致了近代军事的重大变 革。而作为发射药的黑火药在19世纪就基 本被淘汰了,随着无烟火药、双基火药、雷 管、梯恩梯等的出现,才引发了新一轮军事 革命,从而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枪炮、炸弹 和火箭、导弹。

图片24◄火药制成的推进剂将火箭发射上天

诺贝尔:工业化生产炸药第一人

附觸德.類哈德•诺财:(1H1896),

月3日,海伦坡实验室发生爆炸,包括诺贝尔弟弟在 内的5人被当场炸死。因周围居民强烈反对,诺贝尔

只好到马拉伦湖的一只船上研制硝化甘油。1865年3月,诺贝尔在温特维根建造了世界上 第一个硝化甘油工厂。那个时期,他生产的硝化甘油,安全系数仍然不高。运输炸药的火 车、海轮,甚至生产工厂,都发生过爆炸。一些国家下令禁止制造、贮藏和运输硝化甘油。

1866年,他在反复试验中发现,用木炭粉、锯木屑、硅藻土等吸收硝化甘油,能减 少容易爆炸的危险。最后,他用一份重的硅藻土,去吸收三份重的硝化甘油,第一次制成 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硝化甘油工业炸药。这就是诺贝尔安全炸药,俗称黄色火药。

为了消除人们对安全炸药的怀疑和恐惧,1867年7月14日,诺贝尔在英国的一座矿 山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他先把一箱炸药放在木柴上,点燃木柴,没有爆炸;他再把一箱炸 药从约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也没有爆炸;然后,他在石洞、铁桶和钻孔中装入炸药, 用雷管引爆,结果都爆炸了。不久,诺贝尔建立了安全炸药生产营销营的垄断组织,向全 世界销售。从此,人们结束了手工作坊生产黑色火药的时代,进入了安全炸药的大工业生 产阶段。

1872年,他在硝化甘油中加入硝化纤维,发 明了一种树胶样的双基炸药。他还将硝酸铵加人 安全炸药,代替部分硝化甘油,制成更加安全而廉 价的特强黄色火药。1887年,他把少量的樟脑,加 到硝化甘油和火棉炸胶中,发明了无烟火药。直到 今天,这种火药仍在在军工领域普遍使用。

制造炸药既要威力强劲,又要安全可控,诺贝 尔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他一生获得各种专利 权355项,被后世称为炸药大王。晚年,他曾做过 人造丝和人造橡胶的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后 来的发明却有启发借鉴意义。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诺炅尔奖在这里颁发图片25

战场使用最为广泛的步抢

步枪的发展过程 基本上与手枪类似, 都经过火绳枪、燧发 枪、前装枪、后装枪、线膛枪等几个阶段。步枪 按自动化程度可分为非自动、半自动(自动装 填)和全自动三种,现代步枪多为自动步枪。按

一战前的步抢:滑膛、前装至线瞠、后装

15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最原始的步枪,即火绳枪。到16世纪,由于点火装置的改 进发展,火绳枪又被燧发枪取代。从16至18世纪的300年间,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步 枪都是前装枪,使用起来费时费事,极为麻烦。

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对螺旋形线膛枪作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 步枪,并一改过去长期使用的球形弹丸,发明了长圆形弹丸。德尔文的发明对后来步枪和 枪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明显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射程,所以恩格斯称德尔文为“现代 步枪之父”。但德尔文步枪仍是从枪口中装弹的前装式枪。

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研制成功德莱赛击针后装枪,这是最早的机柄式步枪。这种 枪的弹药即开始从枪管的后端装人并用击针发火,因此比以前的枪射速快4~5倍。但步 枪的口径仍保持在15〜18毫米之间。到60年代,大多数军队使用的步枪口径已经减小到 11毫米。19世纪80年代,由于无烟火药在枪弹上的应用,以及加工技术的发展,步枪的 口径大多减小,一般为6.5~8毫米,弹头的初速和密度也有提高和增加,因此步枪的射 程和精度得到了提高。德国的毛瑟步枪是当时的代表之作。

19世纪末,步枪自动装填的研究即已开始。1908年,蒙德拉贡设计的6.5毫米半自 动步枪首先装备墨西哥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加紧对步枪自动装填的研制, 先后出现了苏联的西蒙诺夫、法国的1918式、德国的伯格曼等半自动步枪。

图片26 图片27

二战后的步枪:向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发展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各国出现的自动装填步枪性能更加优良而中间型威力枪弹 的出现,则导致了射速较高、枪身较短和质量较小的全自动步枪的研制成功,这种步枪亦 称为突击步枪,如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苏联的AK-47突击步枪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针对枪型不一、弹种复杂所带来的作战、后勤供应和维修上的困难,各国不约而同地把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作为轻武器发展的方向,

并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战 后第一代步枪的换装。以美国为首的 北约各国于1953年底正式采用美国 T65式7.62 x 51毫米枪弹作为该组 织的制式步枪弹,即NATO弹,并先 后研制成了采用此制式弹的自动步 枪。例如,美国的M14自动步枪、比 利时的FNFAL自动步枪、联邦德国 的G3式自动步枪等。

根据以往战争的经验、步枪的射 程以及创伤弹道等问题的考虑,美国于1958年开始进行 发射5.56毫米枪弹 的小口径步枪的试验,从而导致了发射M193式5.56毫米枪弹的 M16小口径自动步枪的问世。该枪于1963年定 型,经过越南战争使用后,又作了进一步改进, 于1969年大量装备美国军队。鉴于M16自动步

枪具有口径小、初速高、连发精度好、携弹量增加等优点,北约各国也都竞相发展小口径 步枪,并出现了一系列发射比利时SS109式5.56毫米枪弹的小口径步枪。此后,北约绝 大多数国家都完成了战后步枪的第二次换装。其中有些步枪还可根据作战需要,既可单发 射击,又能连发射击,实施3发点射,还可发射枪榴弹。部分步枪为了缩短长度采用无托 结构。法国的FAMAS自动步枪,就是这类步枪的典型代表。

图片28

苏联在采用发射M43式7.62毫米中间型枪弹的AK47和AKM突击步枪的同时,也 加强了小口径步枪的开发与研制,并于1974年定型了 AK74式5.45毫米小口径突击步枪。 至此,步枪小口径化、枪族化,弹药通用化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随着中间型枪弹和小 口径枪弹的发展,自动步枪、狙击步枪、突击步枪和短突击步枪等现代步枪也得到更广泛 的发展。

近2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性能和作用独特的步枪,如无 壳弹步枪、液体发射药步枪、箭弹步枪、未来先进战斗步枪等,为步枪的发展开辟了新的 途径。

世界六大名枪:锋芒毕露各具特色

俄罗斯AK47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突击步枪。由于该产品定型较早,且 发射的是7.42毫米的中径弹,导致武器后坐偏大,枪口上掉严重,尤其是实地连续连发射 击时,精确度远不能与现代小口径步枪相比。据2001年统计,此枪全球约有5 000万支。

美国M16世界上第一支军用小口径步枪,后坐力小,便于控制。作为第二代突击 步枪的代表,M16的射击精确度,不论是单发还是连发都优于第一代AK47。主要毛病是 容易卡壳。

德国G36 1995年开始列装,属于第三代突击步枪,声名不及M16、AK47、AUG 等突击步枪,没有经过实战检验。但是绝妙的构思,看似常规却有处处透出的非常规之举。该枪配备准直和望远式两套光学瞄准具,并加装夜视仪,射击精确度高。

图片29

法国FAMAS 1971年设计,全球首支无托突击型小口径步枪。在亚非许多国家和 地区军队中装备。提把将照门和准星包含在内,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另外,该枪还加装 有两脚架,射击精确度在现代无托步枪中当数最好。

中国95战术技术性能优良,标志着中国小口径班用轻武器的发展已步入世界先进 水平行列。该枪质量轻、体积小、威力大、动作可靠,是许多世界名枪无法比拟的。单发 射击精确度与法国FAMAS相差无几。

奥地利AUG除装备奥地利军队外,还装备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40多个 国家地区。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枪管,实现短步枪、机枪和卡宾枪切换。虽然有利于简化 后勤保障,但容易在枪管与机匣连接处形成空隙,射击时造成枪管微小径向摆动,影响射 击精确度。

图片30

釆鑒艇——线瞠龃的代舀面

来复枪是英文rifle的译音,意思是枪管中的膛线。因此可以认为凡具有膛线的枪都 可以称作来复枪。由于枪管有膛线,来复枪的射程和威力都要比滑膛枪大得多,因此来 复枪从19世纪以来成为枪械发展主流。来复枪枪管内的膛线能给子弹一股旋转的力量, 因此与滑膛枪相比,它的精确度较高,射程较远。来复枪原产地在德国莱茵兰,后传到 北美。居住在宾夕法尼亚的德籍工匠又把它们改制为殖民地的樵夫使用的重量较轻、枪 管较长的来复枪。

18世纪末,来复枪已应用于欧洲战争。由于子弹必须用木槌敲到枪管里去,装弹十 分费时,加之造价较高,因此,在军队中普及率不高。19世纪初,英国轻步兵最先对来 复枪作了改进,使之适合正规作战需要。在队形密集的滑枪士兵队伍中,插进了少量来 复枪士兵。这种士兵既能单兵作战,又能在密集队列中射击,是全能步兵的起源。

 

浏览3,4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