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火炮闪觉登场

目前,发达国家的军队已进入 一个被称作“军队新革命”的时代, 它以科学技术新成就为基础,不断 创造出原理上具有创新概念的武器 系统。近年来,美国、英国、德国、 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综合采用各种 先进技术,改进原有的武器和弹药, 研制和改进新概务火炮系统。

电炮

电炮能突破常规炮弹初速低于 2 000米/秒的界限,射程远,精度高,破坏力大。可分为电磁炮和电热炮两大类。

电磁炮利用电磁力来推动弹丸,电热炮利用电加热等离子体,使工质变成气体来推 动弹丸毁伤目标,结构形式有导轨炮和线圈炮两种。导轨炮有两根平行的铜制导轨,当 强电流从一根导轨经炮弹底部的电枢流向另一根导轨时,在两根导轨之间形成强磁场, 磁场与流经电枢的电流相互作用,产生强大的电磁力,推动炮弹从导轨之间发射出去。导 轨炮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但杀伤力较弱。线圈炮炮管由许多个同口径、同轴线圈构成,炮 弹上嵌有线圈。线圈磁场与炮弹的感应电流相互作用,逐级把炮弹加速到很高的速度。线 圈炮的优点是炮管间没有摩擦,能发射较重的炮弹,电能转换成动能的效率较高,但供 电比较复杂。

电热炮,是利用电能来发射炮弹,利用动能来直接撞击和毁伤目标的新型武器。电热 炮可细分为纯电热炮和电热化学炮。纯电热炮向炮管输入大电流,在炮弹内产生等离子 体,加热分子量小的惰性工作流体使之急速膨胀,把炮弹发射出去,发射炮弹的能量全部 来自电能。电热化学炮用碳氢化合物燃料加过氧化氢氧化剂代替惰性工作流体,在等离子 体作用下,工作流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发射炮弹。这种炮的发射能量20%来自电能, 80%来自化学反应。电热炮的优点是可用常规火炮改装,能将重量较大的炮弹发射到每秒 2 200~2 500米的高速。其炮弹出膛速度比电磁炮速度慢,而且可以控制,所以可发射 制导炮弹。

电磁炮作为发展中的高技术兵器,其军事用途十分广泛。用于天基反导系统,摧毁空 间的低轨道卫星和导弹,还可以拦截由舰只和装甲发射的导弹。因此,在美国的“星球大 战”计划中,电磁轨道炮成为一项主要研究的任务。用于防空系统:美军认为可用电磁炮 代替高射武器和防空导弹遂行防空任务。用于反装甲武器:美国的打靶试验证明,电磁炮 是对付坦克装甲的有效手段。用于改装常规火炮:可大大提高火炮的射程。

图片1

▲电磁炮

动能弹如此高速运动,也可以减轻弹芯的质量。所以初速的提高,不论弹径值保持不变还是缩小,都能大幅度提高穿甲性能。减小 动能弹弹芯质量有两大优点:同样的携弹量, 所需贮弹空间缩小,坦克的尺寸可大为缩小,提 高了坦克的生存力;或者是携弹量大大增加,缓 和后勤供弹困难。还有两点必须指出:首先电 磁炮不用发射药,其易损性就根本不再存在其 二要产生这样高的电能技术,在其他方面已有 应用。这一切表明电磁炮作为未来主战坦克的 主炮,前景令人鼓舞。目前的工作是直接制造 能与主战坦克相结合的全尺寸雏形炮。主战坦 克上装备电磁炮,可能在2010年以后。届时主 战坦克的设计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图片2

液体发射药炮

液体发射药均为由液态物质组成用于身管武器发射的火药。液体发射药的优点是能量 高,火焰温度低,安全性较好,可以调节喷入药量和燃烧速度,采用液体发射药还可取消 药筒,提高武器射速等,是大幅度提高枪、炮性能的重要措施,将是身管武器发展史上的 一项重大变革。液体发射药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其应用主要取决于如何向枪、 炮药室灌注和密封技术的解决。自从世界上有了火炮,一直都是使用固体发射药发射弹 丸。但是,固体发射药有很大的局限性,限制了火炮的进一步发展,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 需要。于是,人们就想,比火炮出世还早的火箭,很早就采用了液体推进剂,那么,火炮 能不能采用液体发射药呢?

液体发射药与固体发射药相比,其优点是可以提高初速和炮管使用寿命,能更好地利 用车辆内部的空间,提高战车生存力,后勤供应方便,生产液体发射药的成本低廉。对于 坦克炮来说,液体发射药最大的吸引力是可以提高武器性能,增加坦克的携弹量,降低坦克的易损性。

液体发射药炮目前主要存在 的问题是燃烧过程不稳定,影响 初速、命中精度和穿甲性能。目 前研制中的实验型液体发射药炮 大多采用再生喷入法,利用差动 活塞注入,需要很高压力的泵,系 统复杂,密封困难也未解决。点 火和退弹也存在一些问题。此外 还有在坦克中与其他材料的相容 性问题等。所以液体发射药炮首 先可能在低速的炮兵武器上实现。

图片3

▲美国非瞄准线火炮

非瞄准线火炮:美军 陆军未来火炮

非猫准线火炮是美军未来战 斗系统(FCS)的有人操控子系统之 一,也称非直瞄火炮。它采用无人 化炮塔,使操作手在驾驶舱内,利 用装甲保护遥控火炮作业,采用 闭环火控系统将各种传感器搜集 到的数据自动处理,锁定目标,省 去了光学瞄准系统而不再需人手 操作。高度自动化使单门自行炮 成员减为两人,射速高达每分钟 6~8 发。

2005年,非猫准线火炮发射平台在亚利桑那州尤马试验场首次试射成功。非瞄准线 火炮发射平台由美国BAE系统公司军械系统部研制。据BAE系统公司说,这次试射表 明,美国火炮系统能够通过软件控制发射实弹。非瞄准线火炮发射平台是有人驾驶的火炮 炮座地面平台系列的一部分,这种地面平台系列是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的一部分。非瞄 准线火炮发射平台是一种口径为155毫米的火炮系统,配备有全自动弹药装填系统。整个 系统可装载24枚155毫米的射弹和混合模块装载系统。这种自动弹药装填系统不仅可以 提高射速,射速高达每分钟10发,而且还可将炮手减至两人。

图片4

▲美军非瞄准线自行火炮

激光炮

激光炮性能独特, 前景广阔。它以激光发 射镜为炮管,直接将束 能以接近光速投射到目 标上,使激光射中处瞬 间被高热能毁伤。激光 高射炮具有发射无需弹 药、无声、无后坐力等特 点,只要光能充足即可, 可灵活、快速、高效打击 不同方向的饱和攻击, 所以发展激光高射炮备 受世界各国青睐。

美国在激光炮的研 制中,曾多次击落靶机、
靶弹,美国陆军曾在演习中使用“鹦鹉螺”激光高射炮,仅用5秒钟就击落3架无人靶机。 俄军最近新装备的激光防空系统由两辆车组成,一辆载电源,一辆载发射机,用雷达捕捉 目标后,发射高能激光毁伤或激燃目标内的仪器。法、德两国也正在实施氧化碘化学助能 激光高射炮的研制计划,让激光射束能更强、更远。预计2010年后,世界将有20个国家 装备激光高射炮。

▼激光炮发射效果图

图片5

隐形炮

隐形高射炮生存力强,最适应全天候、全频谱作战。目前,发展隐形高射炮有三种类 型:

涂料隐形。英、法军在1993年率先用吸波涂料研制出隐形高炮;俄军现正研制用电 质变色吸波薄膜等视频隐形新技术,不但让其具备吸波能力,且能通过炮身颜色与地面背 景调色,以求隐、景合一。

反红外隐形。高射炮电器部分工作时会不断向外辐射红外线,易遭红外侦察和红外导 弹打击。为提高反红外探测能力,美国将“高灵敏”油冷装备安装在“回击者”自行高炮 各电器上,消除了热能的向外辐射。

综合技术隐形。瑞典采用“综合隐身术”,将MK2式自行高射炮炮塔、甲板采用复合 塑料制成,炮管护有玻璃钢筒体外套,电器部分加装速冷空调,用迷彩、隐身材料伪装车 体,使红外、电磁波向外辐射几乎为零。

▼俄罗斯海军新型21630隐形炮舰

图片6

炮火引发的两次绞肉机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小城凡尔登曾因一场战争而举世闻名,德法军队在此展开阵 地战,火炮在这场战争中被运用到了极至。由于战争十分残酷jfeM,因而被后人称为“凡 尔登绞肉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另一场举世闻名的密集炮火厮杀,出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 甘岭战役。现今许多国家军事院校都将此作为经典战例写进教材。回顾这两场被兵家称为 绞肉机的战役,可窥见火炮在战争中的地位,以及对生命高效而无情的掠夺。

凡尔登:巨炮对轰十个月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期间发生在德法军队之间的一战著名战争,火炮在这场战争中被运用到了极至。

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小城,位 于默兹河畔,地处丘陵环绕的谷地,西距 巴黎225公里,东距梅斯58公里,历来有 有巴黎钥匙、欧洲要塞之称。当时的凡尔 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和通往巴黎的 强固据点,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构成 很大威胁。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将进 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并 决定选择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

▼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大贝尔塔”榴弹炮

图片7

图片8

1916年2月21日7点15分,德军集 中前线所有大炮开始炮击,从而掀开了凡 尔登战役的序幕。炮群以每小时10万发以 上的密度向法军阵地倾泻炮弹,连续轰击 12小时,200多万发炮弹和燃烧弹密密麻 麻地落在凡尔登周围14英里的三角地带。 据当时的记载说,历史上从未见过这样强 烈的炮火,真是炮弹横飞,倾泻如雨,大 地为之颤抖,法军第一道防线完全被浓烟 烈火笼罩。德军的大炮如雷霆一般轰击, 轮番的冲锋一浪高过一浪,弹药壳堆积如 山,夷平了堑壕,炸毁了碉堡,并把森林 炸成碎片,山头完全改变了面貌。

德军决心攻占凡尔登,法军不惜伤亡 拼死抵抗,形成了伤亡惨重的拉锯战。密 集的炮弹使大地震撼,人体、装备和瓦砾
像谷壳般飞掷到天空,爆炸的 热浪融化了积雪,灌满水的弹 穴淹死了许多伤兵,凡尔登满 目疮痍,最深的弹坑有10层楼 那么深。到12月18日战争结 束时,法军损失54.3万人,德 军损失43.3万人。这场大规模 的流血厮杀是极为典型的阵地 战、消耗战,被称为“凡尔登 绞肉机”,凡尔登战场也因此 有了“大屠场”和“地狱”之 称。这场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江河日下,最终走向失败。

图片9

▲ “联合国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向上甘岭发起猛攻

上甘岭:“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位于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南 麓,阵地突出,距“联合国军”的金化防线仅5公里。

上甘岭虽然战略位置重要,但地形特别狭小,长约2 700米,宽约1 000米,只有597.9 和537.7两个高地,当时志愿军仅驻守了 15军45师135团两个连。因此,交战之初双方 都难以预料此战会有惊人的规模和持续时间。“联合国军”计划以伤亡250人为代价,在 5天内拿下两个高地。

当时,“联合国军”调集美第7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2师、第9师、加拿大 步兵旅、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等部队共7万余人,大炮3 000多门,坦 克170多辆,飞机3 000多架次,向志愿 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 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 000余枚。我方 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 一两米,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10万余人持续鏖战43天,共有4万多 名士兵倒在这片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谓一场不折不扣的绞肉机之战。上甘岭 成了 “联合国军”的“伤心岭”,“联合国 军”总司令及远东美军总司令美克拉克,将此战视为“朝鲜战场的凡尔登”。时任志 愿军15军军长的秦基伟将军,多年后回忆 上甘岭时感叹道,这是“一生中最残酷的 战役”。

图片10

第十一章攻守自如的装甲兵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机械化兵器登上战争舞台,军 事装备使用范围从陆地扩展到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等 立体空间,极大地改变了军事斗争的面貌。

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明运用,是机械化兵器产生的技 术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确立,西方 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新式武器的需求非常强 烈,促进了机械化兵器的发展创新。

 

机械化兵器发展的简要历程

机械化兵器主要指铁甲舰艇、潜艇、飞机、坦克、装甲车辆等武器系统。这些兵器以 机械化器械为运载发射平台,通过化学能与物理能的转化,将火力和机动力合为一体。机 械化兵器的发展历程,与技术进步联系紧密。

装甲舰和潜艇首先登场

19世纪,蒸汽动力战舰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装甲舰。20世纪初,新型船用蒸汽轮机 为军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威力更大的舰炮促进了战列舰和巡洋舰的诞生,“巨舰大炮主 义”在大国海军中盛行。

19世纪90年代,汽油机和蓄电池电动机双推进动力系统出现,潜艇迅速装备军队,使近代军事技术向前跨出一大步。

军用飞机翱翔蓝天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首次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动力飞机飞行成功。 1909年,美国陆军装备了第一架军用飞机,机上装有1台3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速度 68公里/小时。

飞机最初用于军事主要是执行侦察任务,偶尔也用于轰炸地面目标和攻击空中敌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专门为执行某种任务而研制的军用飞机,例如主要用于空战 的歼击机,专门用于突击地面目标的轰炸机和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强击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大量使用飞机,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高,后期 还出现了喷气式飞机。

坦克横扫战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枪、火炮和堑壕构成了陆上阵地攻防作战的中坚力量。为打 破阵地战的胶着状态,英、法等国开始研制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合为一体的新式武器。

图片11

图片12

▲英军“赛犬” MKA中型坦克

进入攻防结合的新起点,开创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装 甲车辆发展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航空母舰研制成功

以给飞机同时提供起降作业跑道为标志,世界上第一艘航母诞生于1918年4月,它 是英国人利用暴怒号巡 洋舰改建而成。舰体前后 分别铺设70米和87米甲 板,用于起飞和降落。同 年7月19日,7架飞机从 暴怒号航母上起飞,攻击 德国的飞艇基地,这是历 史上航母首次应用于战 争。

半年后,英军第一艘 安装全通飞行甲板的航 空母舰是由一艘客轮改 建的英国的百眼巨人号 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长 168米。甲板下是机库,有 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升 至甲板上。

▼英国“无敌”号航母

图片13

图片14

▲美军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日等国竞相发展航母,将空中力量与海上力量紧密结合 起来,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方式,使海上作战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防空武器逐步发展

随着军用飞机的发展,防空武器也逐渐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装备 了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采用较先进的观测仪器和指挥器材,特别是出现由指挥仪、高射炮和雷达组成 的高炮系统并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等以 后,防空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图片15

▲中国92式步兵战车

►英国“武士”步兵战车图片16

生化武器问世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伊 普尔战役中首次大量使用毒气,一举突 破英法联军阵地。从此,一些国家竞相研 制,开始了化学武器与防化器材的角逐。

生物武器的使用也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大量研制是在20世纪30年代确立了免 疫学和微生物学之后。抗日战争和朝鲜 战争中,日、美军曾多次使用生化武器。

通信技术的革命

19世纪末,美国、俄国、意大利相 继发明了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实 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从根本上 改变了军队指挥方式,为迅速有效地组 织指挥大规模作战创造了条件。20世纪 30年代,英国发明雷达后,无线电技术 进一步应用于侦察、警戒、跟踪、火力控 制和导航,极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 新的作战领域——电子战。

军事工程装备同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数量大增的机 械化兵器对工程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出现了工程侦察器材、渡河桥梁器材、路 面器材、地雷战反地雷战器材、爆破器 材、筑城器材、伪装器材、野战给水器材、 工程机械等,逐步形成了完整体系。

机械化兵器时代一直持续到以电子 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来临,而机 械化兵器,则一直使用到现今。

装甲车辆盘点

装甲车辆是指装有武器和防护装甲的军 用车辆,包括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运兵车 等,是机械化、摩托化、数字化部队不可缺 少的主要装备。装甲车辆和火炮一起,构成 现代化陆军的基本单元。其装备的数量和质 量,是评判陆军徒步化、骡马化、摩托化、机 械化、数字化的重要标志。

坦克:经久不衰的陆战之王

坦克是指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的越野机动性能和坚固的防护力的用履带作为运 动操纵载体的军用车辆,1916年英国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同年9月15日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索河姆战役中,英军派出了一支由32辆坦克组成的世界上第一支装甲部队伴 随步兵冲锋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从此坦克就成了各国竞相发展的陆军主要作战武器, 专门的装甲部队、坦克部队由此而产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军的“闪击战”、苏军的 “大纵深作战”、美军的“突击”均是利用坦克等装甲车辆无与伦比的机动力、火力和防护 力来实施的。坦克也就成了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三者结合的代名词。目前坦克分为主战 坦克和特种坦克两种。主战坦克是指在战场上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战斗坦克,是装甲兵的 基本装备,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火炮口径一般都在1〇5~125毫米的范围之内, 重量在35~55吨之间,有的甚至超过60吨。以美军的M1A1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英军 的挑战者系列、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俄罗斯的T-80系列、中国的98式系列、法国的 勒克莱尔系列、德国的豹式系列,为新一代坦克的代表。第二是特种坦克,包括水陆两用 坦克、架桥坦克、扫雷坦克、喷火坦克、侦察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运用比较多的有美 军可空运的M551 “谢里登”轻型水陆两用坦克、苏军的T-40轻型水陆两用坦克。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应该是我国的63A式水陆两用坦克。

各国比较著名的坦克有:德国“豹” IIA6坦克、美国Ml A2 SEP坦克、中国99 坦克、以色列“梅卡瓦” IV坦克、法国“勒克莱尔”坦克、英国“挑战者”型主战坦克、 俄罗斯T90S坦克、日本90坦克。

图片17 图片18 图片19

步兵战车:摩托化军队的必备

步兵战车指摩托化步兵用于行进和战斗的装甲车辆,步兵在步兵战车中不光可以用车 载轻型火炮和机枪打击敌人,还可以通过步兵战车中特设的射击孔向车外敌人射击,以达 到消灭敌人,保存自身的目的。

步兵战车按结构分一般有轮式的和履带式的两种,其中轮式步兵战车是20世纪80年 代以后为适应高机动部队而研制出来的新类型。步兵战车与装甲运兵车的最大区别在于, 步兵战车一般装备小口径的火炮,可以伴随坦克一起作战,而装甲运兵车只装备用于自卫 的机枪,不能同坦克一起作战,而且比步兵战车更容易被敌人火力摧毁。

俄罗斯空降兵装备了一种可以载人直接进行空降的步兵战车,这种装甲车辆的成功应 用,使俄罗斯空降兵成为全球第一支拥有成建制重型火力的空降兵。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 步兵战车有美军的M-2/3 “布莱德利”式步兵战车,俄罗斯的BMP系列步兵战车。

各国步兵战车中,综合性能 比较突出的有:桿马M1114军车、 LVT4两栖战车、M3半履带车、 英国通用运输车、苏制BMP-1步 兵装甲车、德国汉诺马克251半 履带车、美国M1126史崔克步兵 承载车、英国MCV80战士型战 车、美国M2布莱德雷战车、美国 M113装甲运兵车。

图片20

▲lav—M步兵战车

特种坦克

特种坦克意指装有特殊装备,负担专门任务的坦克。特种坦克包含:两栖坦克、扫雷 坦克、架桥装甲车,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出现过的喷火坦克。目前较常见到的是扫 雷坦克及架桥装甲车,扫雷坦克就是装有扫雷装置的坦克,而扫雷装置一般有滚压式、挖 掘式、火箭爆破式三种。

水陆坦克:两栖作战明星

装有水上行驶装置,能自身浮渡,可在水上和陆上使用的坦克。水陆坦克的浮力主要 由密闭车体的外廊排水体积来保证。通常采用的水上行驶装置有螺旋桨、喷水推进器,也 可利用履带划水推进。主要用于强渡江河和登陆作战。

中国T-63A型水陆两用坦克,是目前世界上火力最为强桿的水陆坦克之一。这种坦 克防护能力也不错,炮塔正面装甲在1 〇〇〇米距离可防25毫米穿甲弹,车体正面装甲100 米距离可防12.7毫米穿甲弹,后面和侧面装甲100米距离可防7.62毫米穿甲弹。

喷火坦克:全职或者兼职

坦克喷火装置由喷火器、燃烧剂贮存器、 高压气瓶或火药装药、控制器等组成,用于 在近距离内喷射火焰,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 军事技术装备等。有的喷火器塔与坦克炮塔 可以替换,以适应不同战争环境需要。

1935年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首次使 用喷火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喷火坦 克得到广泛使用,主要有德国PzKpfwm、英 国“鳄鱼”喷火坦克等。这些喷火坦克携带 喷射燃料200~1800升,可喷射20~60次, 喷火距离60~150米。战后,美国以M4A4、 M5A1、M48A2等坦克改装成多种型号的喷 火坦克,有的曾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使 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喷射距离已超过 200 米。

▼美国AAV7两栖步兵战车

图片21

架桥坦克:开设架桥首选

架桥坦克也称坦克架桥车,它以制式坦 克车体底盘为基础,去掉炮塔,代之以制式 车辙桥以及架设和撤收机构,用于在敌火力
威胁下快速架设桥梁,保障己方坦克及装甲 车队安全通过反坦克壕沟、天然沟渠及河流 等障碍。

▼机械化桥和坦克架桥车

图片22

架桥坦克最早由英国人在1918年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法、意等国相继制 成了试验样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 英等国先后装备了用坦克底盘改装的坦克架 桥车,当时的车辙桥主要有前置式、翻转式 和跳板式三种类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 苏等国出现了以剪刀式和平推式为主的新型坦克架桥车。先进的架桥坦克能在2~5分钟内架设一座长25米、承重60吨的军用突击 桥,撤收在5~ 10分钟内完成。

图片23

▲俄罗斯空降坦克

空降坦克:思路出奇风险巨大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试验空降轻型装甲车,并设计一种具有飞机外形、能在空 中滑翔的古怪兵器——KT-40型飞行坦克。这种坦克以炮管的上下左右摆动控制方向舵 和副翼,像滑翔机一样由牵引机牵引,到目标上空后松开牵引索,滑翔着陆。着陆后拆除 机翼和机尾,迅速投入地面战斗。苏军成功地试飞了同比例的木质模型,但铁钢的实物却 无法飞离地面。KT-40从此寿终正寝。1942年,日本沿用苏联KT-40的思路,设计出 一种名为“特三号战车”的飞行坦克,同样以失败告终。

美军M-22 “蝉”式坦克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空降坦克,于1943年4月投人生 产。其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方面均非常适合空降作战需要,对后来世界各国开发空降坦克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美国无法在二战期间研制出合适的重型运输机或滑翔机,只 能为英军所用。1945年3月24日,在代号“大学行动”的莱茵河空降战役中,英军第6 空降师成功地使用“哈米尔卡”重型滑翔机装载12辆改进后的M-22实施空降。和英军 “领主”空降坦克一起,为英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有一辆M-22坦克在着陆后,从伊塞 尔河大桥到一路杀到哈明克尔恩镇,先后摧毁了 10余个德军火力点,歼灭了 1〇〇多名德 军士兵,为英军第6空降师胜利完成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战之后,德国“鼬鼠”空降战车、苏联BMP系列伞兵战车以及美国的M-551 “谢 里登”空降坦克相继研制出来。近来美国 还恢复了 M-8装甲火炮系统的研制,它能 够利用C-130型“大力神”运输机进行低 空、低速空投。主要武器是1门105毫米 坦克炮,足以对付敌方坦克和装甲目标,

从而使新世纪里的“陆战之王”真正地成 为了“添翼之虎”。

►德国“鼷鼠”空降战车图片24

浏览1,9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