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是一种集内外家拳法 输华宁一身的拳术,具有非常突 出的特点:它立足于实战,招式 简练、灵活,短桥窄马,擅发 短、寸劲,能够做到以弱胜强。
咏春拳归属于中国武术的南 拳体系,为南拳各流派中实用 性、技击性较强的拳法之一。咏 春拳从一套女儿家的自卫术发展 为实战技击,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等地,如今已经发展到世界各个角落。虽说 “天下功夫出少林”,但在国际武坛无处不“咏春”,全球数以千计的咏春拳场馆,培育出数以千万计的咏春拳爱好者。
咏春拳是一种注重科学理念的拳种,刚柔并济、攻守兼备,具有速度快而且 防守严密的特点。其最大优势乃是凭借手上肌肤灵敏的感觉,最大程度地发挥出 拳的爆发力。这种特殊的发力方式叫“寸劲”,即在距攻击目标很近或动作即将 完成之瞬间,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爆发力。在咏春拳术中,高手们不用蓄势 就能发动连续紧凑的攻击,在短距离甚至贴身状态下,能发力将对方击倒。按照 力学原理,物体在加速度之后才能产生最大力量,所以出拳要狠就必须屈臂而猛 击,而寸劲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最短的距离内发出最大的力量,堪称神奇!
咏春拳简洁实用、直接明了,无花招,无巧势,去除一切与实战搏击无关的 东西,以最直接的方法、最短的路线、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大的搏击效果,给敌 人以最严厉的打击,是咏春拳唯一的宗旨。其拳理科学,拳技简练快捷、绵密细 腻/与其他拳种具有可比性,善于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咏春拳独特的心法、 劲法、手法、身法、腿法及其诸多搏击原则,如中线理论、朝面追形、沉肩埋 肘、来留去送、借力打力、攻守同期等,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
咏春拳,是在少林拳术基础上创编而成的一套新的拳法。咏春拳创始于五枚 师太,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而受到启发,于是在 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结合数十年习武的心得体会,悟出了一套守中用中、以 巧胜拙、柔中带刚、以快制慢的功夫。五枚师太创咏春拳后,传给了少林弟子苗 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其女咏春及婿梁博俦。后经历代咏春拳 大师的不断深化、演进,以及咏春弟子的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咏春拳的名声越 来越响亮,成为饮誉中外的拳术。
咏春拳的传承脉络大致如下:五枚-苗顺-严二-严咏春-梁博俦(二代传 人)-高佬忠、大花面锦、梁二娣、黄华宝等(三代传人)-郭保全、梁赞、冯 少青等(四代传人)-阮奇山、陈华顺、赵简卿、区树、罗厚普、仇达卿、仇贵 甫、梁恩等(五代传人)-岑能、叶问、黎光甫等(六代传人)。
民间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 咏春拳的崇拜、敬仰,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或是出于崇拜心理,人们往往 不满足于一般平凡的说法,总喜欢给所崇拜的东西找一个不平凡的出处,再加上 口头相传中的不断加工、创造,于是与历史真实距离越来越远。
近代咏春拳盛于佛山,在历代宗师传承和发扬中,咏春拳不断地发展和融 合,逐渐形成了佛山、广州、香港、古劳四大咏春拳传播中心,并发展出侧重点 各有区别的几种不同流派,其中以岑能咏春拳、古劳偏身咏春拳、叶问咏春拳、 彭南咏春拳影响较大。
岑能咏春拳
岑能咏春拳是现代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地区盛传。
岑能派咏春拳是岑能在前代宗师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来,为佛山咏春拳的嫡传 流派。对岑能派咏春拳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岑能和他的两位师傅张保、阮奇山。 1948年岑能从佛山只身闯荡省城广州,在广州大德路开设医武馆,并先后受聘于 打铁工会、饮食工会、五金工会等组织,授拳行医。此后数十年间,岑能传下的 弟子遍布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1989年,岑能创立了“广州市武术协会咏春拳会”,云集了当时广州大部分 的咏春拳精英,为了方便与国际民间团体交流,且当时咏春会的成员基本上是岑 能的门人、弟子,故对外称“岑能咏春会”。
古劳偏身咏春拳
古劳偏身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广东鹤山古劳地区盛传。由梁赞 一脉相传的咏春拳本来并无正身与偏身之分,都是以正面攻击为主,梁赞晚年才 创造了偏身派咏春拳。多年来,古劳偏身咏春拳一直是以“父传子或带徒”的形 式流传。在梁赞的故乡古劳,男丁基本上都会一些基本技法,近年有古劳咏春拳 的传人在香港开创了古劳咏春拳国术研究会,广收门徒,使古劳咏春拳得以发扬 光木。随后又有传人在广东鹤山沙坪城区开设咏春拳健身馆,开门授徒,开始使 这种“神秘”的民间拳种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古劳咏春拳和其他咏春拳门派均属少林内家功夫,是少林派中较难的拳种。 古劳咏春拳虽然练习方法有所不同,但各种动作变化、技法、拳理、拳法与其他 咏春拳流派基本相近。除古劳咏春拳外,其他咏春拳都有套路练习,都有小念 头、寻桥、标指三个套路的练习,只是名称有所不同。古劳偏身咏春拳拳艺刚柔
并济,身法、手法敏捷多变,步法灵活,进退自如;善用短桥、蝴蝶掌,善发寸 劲,善于短桥短打,侧身快打;善黏手,手感强、反应灵敏;三点半棍为其一 绝。这种看似“花拳绣腿”的功夫,实则攻击力十足,在偏身消卸对手正面进攻 的同时,从侧面攻击对手,击其弱点,达到“连消带打,借力打力”的目的。
叶问咏春拳
佛山咏春拳一门是由梁赞先生一脉相传,因咏春拳收徒严格,易学难精,能 真正入门的弟子不多,但由于梁赞先生终其一生的努力,使咏春拳能在佛山一带 得以发展。
后来叶问在佛山继续发扬光大咏春拳,在理论、心法、手法等方面除保留小 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种套路及木人桩法,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 后的感觉和反应。叶问咏春拳之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 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叶问咏春拳目前主要在香港、台湾地区流传。著名传人有梁相、骆耀、黄淳 梁、徐尚田、招允、李振藩(李小龙)、梁挺等,他们都遵照叶问遗志,把咏春 拳发展至世界各个角落。叶问逝世后,被誉为一代宗师。
彭南咏春拳
彭南咏春拳是佛山武学大师彭南老先生穷其一生精力,吸纳了招就、黎叶篪 两位咏春拳大师的心法而形成的一套独特内家拳术。
彭南咏春拳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从小念头、寻桥、标指,到木人桩技法, 层层深入,练习从手法、步法、腰胯转动到技击标指,整体实战的木人桩法,通 过先练习“点”到整体,是一个由点到面的修炼过程,腰胯的吞吐浮沉,阴阳虚 实,更是练习彭南咏春拳的核心。练习者务必要谨记拳诀,练习时要形松意紧, 有心求柔,无意得刚。
彭南咏春拳是一套内家拳法,该拳点特点立足于实战,每招每式都包含攻防 技法,.注重留中、守中、攻中的理论,练习时要求很高,讲究“立身中正,曲手 留中,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修炼成功者能真正达到以柔弱胜刚强,且对习练者身心调理有很大的帮助。练咏春拳可调节人体内在循 杯系统,达到防病治病的医学效果,同时改变人的恶习,磨炼人的意志,又可达 到防身自卫的目的,可谓一举三得,看得、讲得、打得。
佛山彭南咏春拳融入了洪拳风格,故称“咏春手、洪拳劲”。修炼彭南永 春拳讲究用意不用力,要求做到立身中正、心静体松。开马必须做到脚与肩平, 全脚掌着地,开膝开跨,提肛提臀,塌腰,气沉丹田,舒胸拔背,沉肩坠肘,舌 顶上腭,顶头悬。动作缓慢均匀,以意导气,以气导体,要做到意到气到,气到 劲到。在修炼中,要充分遵循“三式六力九节空松,圆整一气”原理,退去一切 僵硬之力,使身体柔化,达到手似灵蛇,腰若游龙,步如舞鹤,从而使人达到咏 春拳的核心思想“黐”的目的。
红船咏春拳
红船咏春拳是清朝晚期流行于广东佛山的南拳,也是咏春拳流派之一,由 红船戏班传出。
红船咏春拳大部分散手动作同其他咏春拳用法是一样的,只是在对练中多 了肘法还原对拆,太极拳的单、双推手和低桩对拆法,并要求习练者如打太极拳 一样意紧形松、先慢后快,把每一个动作练至准确无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后,加入本门手法和其他手法训练,达于灵变。
浏览9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