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帘必争”,是咏春拳攻防战略的要言。咏春拳的招式主张排外而不 排内。“里帘必争”就是必须将对方的攻击点排斥在自己的防守圈外;但如 果攻打对手时就要抢进对方的防守圈内,让对方的防守在顷刻间瓦解。“来 留去送”为咏春拳的又一特点。“来留”是指吞其来势,牵其来力,引劲落 空,使对方处于不利的位置,留而待毙;“去送”是指当对方抽手逃脱时, 顺势而人。擒头翘尾,擒尾翘头,擒中间飘膀起,这是咏春拳的化解方法。 以手腕为头,肘为尾,腕肘之间为中。如对方按压腕部,则抬起肘部,顺势 而卸;如按肘部,前臂上翘,沉肘向下,引力向后;如按中间,则要屈肘向 上,吊膀竖手,以卸来势。拳语中“一手对两手”,就是指上述的化力方 法,不顶不硬,以巧力化千斤。咏春拳重防守,求速度,“里帘必争”,由 粘桥而人封手,贴身靠打。其拳理特点为含胸、拔背、合肘、束肋、扣膝、 钳裆,起脚必配手,发腿不露形,出手不离中。
咏春拳要求牢记“三不”原则,即一不“显意露形”,二不“追手”, 三不“惜敌”。一不“显意露形”,是隐蔽动作的意思,攻击前要防止泄露 攻击意图不要有多余动作。二不“追手”,是指力求主动攻击,不做无效防 御。如对方将动时,若有机会即可出手直接击打,不要等对方出手后再动作 或对方不在防御要求之内,与对方手桥相接等等。三不“惜敌”,指实战搏 斗之时,要敢拼敢打,一旦获得主动要乘势猛击,切忌心慈手软。
画晡春拳的六大原则
咏春拳是一种以追求攻防实战为目的、科学而完整的搏击拳术。咏春拳的练 习者不要求像其他拳术的练习者那样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不是因为它的起源为 女子防身之术,而是它的确有着与其他武术不同之处。从咏春拳的六大原则可发 现其简单实用的特点。
守中用中原则
每个人都会有一条从正面百会穴笔直下行至人中、咽喉、心窝、丹田,直至 地面的中心线,简称之为“中线”。咏春拳为什么提倡“攻守抢中线”呢?
一是因为“中线”是人体上的重心线,如果人的重心线被破坏了,人自然会 因失去重心而倒地;二是因为人体大多数的要害部位都集中在“中线”上,所以有 效地打击对手的中线要害,也是击倒或击败对手的捷径。正因为攻击对手“中线部 位”便可轻易将敌击倒或击伤,所以在攻击敌方中线要害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守护好 自己的“中线要害处”,这也就是咏春拳中的“守中用中”,也是咏春拳中最基本 的核心指导理论。如不谙“中线”原理,则很难达到咏春拳的最高境界。
咏春拳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拳术,它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巧”字,而“攻守 抢中线”便将这个“巧”发挥到了极致。即便是一个体形瘦小的人,若能在搏击 中有效击中对手“中线要害”的话,亦能迅速一招制敌。
当然真正的咏春拳高手还能在对手“拳抢中线”的同时,“后发先至”从而 达到反“抢”敌“内门”,即以我方的“中线动作”将对方的手臂从“中线”上 “挤”出,而使对方的攻防动作只能处于外围,这一技击特点在咏春拳中&叫 “里帘必争”。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我方已经严密地保护住了自己的:中 线”,那么对方便无法发出威力强猛的直线攻击动作来,而只能以速度较慢的弧 线形攻击。动作从侧面(两侧)攻来,这样一来便拉长了其攻击距离,同时亦延 长了其作用时间,自然也就降低了其攻击效率,而我方则可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 应并进行有效的迎击或防御,而且我方在防御的同时仍可由“中线”直插进去而 果断重击对手。
短距精简原则
所有与李小龙交过手的技击家无不惊异于他快如闪电的攻击速度。原来无论 是咏春拳还是截拳道,都是以简单.直接,强劲、快速的直线攻击动作为主(攻 击动作通常分为“直线攻击动作”和“弧线攻击动作”两种),原因是由于“直 线”攻出的动作所走的路线最短,与那些弧线动作相比,它节省了大量的运动时 间与运行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对手抢先发起攻击,而我方却仍可后发先至 迅速准确地击中对手。
如果把前一节中的“攻守抢中线”同这里直截了当的省时、省力的“直线攻 击法”相结合起来,便可得到这样一个理念:咏春拳的攻击动作之所以令人防不 胜防,是因为它是由最短的路径去直接攻击对手的“中线要害”或是距离己方最 近的目标,从而大大增加了对手对此类动作作出反应的时间与难度。此类动作的
«
威胁性就犹如手持一柄利剑直刺敌咽喉或心脏,这种威胁是令人胆颤心惊的。
,正因为咏春拳的攻击动作具有省时、省力、短促、突然的特点,所以才被冠 上了 “短距精简”的名号。当然,这种科学而合理的原理与原则是咏春拳所独有 的,最起码咏春拳也比别的拳派更加注重此等原理的运用与发挥。咏春拳中的 “后发先至”并不是初级练习者所能做到的,而咏春拳本身的技术特点却能让技 击高手做到“后发先至”。
运.内外门原则
拳谚曰:“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那么这里所说的“门”又到底是如 何运用的呢?
武术理论通常可把人体划分为两部分,即“内门”与“外门”。•种说法是 处于南手臂之外的称为“外门”,两手臂之内的则称为“内门”。当对手的攻击
处于外门时我方则根本不用理会。咏春拳的“内外门”说法是把向前伸出的手臂 之前半部分称之为“外门”,后半部分即上臂部分称之为“内门”,这种内外门 之分是以自己的肘关节为界的。在实战中,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外门的打击动作皆 用自己手小臂来格挡,同样的道理,对于对方任何攻向自己内门的动作皆用手大 臂来防御,也就是说小臂主要用来防御外门攻击,大臂主要用来防御内门攻击。
在实战中,无论对方的招式如何变化,皆不外乎是置于自己的双手之“内 门”或“外门”。当然我们应设法使敌双手置于自己的“外门”,也就是设法使 对方的双手远离自己的“中线要害”,或者说使其攻击偏离自己的身体。这就要 求自己的双手应始终占据“内门”这一关键部位,当然,这一要诀也应与“守中 用中”原理结合在一起运用,也可以说“内外门”是“守中用中”的一种应用、 一种延伸。
如果你的双手能够始终守住内门的话,除了可借此保护住身体上的大多数要 害部位外,自己在发起攻击时也会快捷许多,因为它基本上由中线直接发出,因 此可节省时间和缩短双手运行的距离,若双方动作同时发出,必先于对方到达。 格斗讲求的是瞬间闪电般的快速反应,因此哪怕是仅仅快出几秒的时间,都可能 会抢先击中对手并取得胜利。
四门原则
咏春拳给人最大的印象是“招法快如闪电” “手法防护风雨而不透”那么如 何才能做到手法密集而有效的防护呢?这就需要研究咏春拳“挡四门”的t理 了。
所谓的“四门”,也就是在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然后再在此四方形 面积内划分为4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进攻时各种格挡的依据。“四 门”的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
其具体施用标准如下:
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此区域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我方头部 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攻击,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在 外侧。
浏览6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