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圈内被称为"大哥”很多年。
他获得荣誉无数,拿奖拿到手软。凭借在影坛的成就和影视圈内的好 人缘,他成为香港形象的代表,继而成为中国人乃至国际华人的棺模。
他的名字在国际上频频被提及——2007年成龙被韩国民众选为代表 "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仅次于毛泽东、邓小平,高居第3名。2012年8 月24日《纽约时报》评选出史上20位最伟大动作巨星,成龙荣登第1位……
从香港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家庭里走出的顽皮孩童,最终成长为最具 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国际巨星,这其中,走过的路,流过的汗,吞过的泪, 付出的艰辛,挨过的苦楚,扛过的委屈,都成为成龙独特的标签,亦成为 塑造"成龙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疑,成龙是独一无二的,更是不可复制的。
他曾主演过一部电影 < 我是谁> (1998),电影中他对自己的身份懵 懂无知,任由本能选择在非洲大草原上挥舞着拳头,不顾性命地打来打去。 在镜头外,他比谁都知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要拍好戏,他要照顾好自 己的一班兄弟,他认真地做慈善事业,因为,他是成龙,他凡事都要做到 尽善尽美,尽量不让他的影迷有丝毫的失望。
在成为成龙之前,他的名字是陈港生、元楼,那时,"成龙”还深深 地潜伏在他体内,他并不自知。他以电影界最为卑微的身份一武术指导, 懵懵懂懂地闯进电影这个新奇的世界。他带着毫无畏惧的果决和孩童般的 稚气,在这个名利交织的世界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世界渐渐向他敞开 胸怀,并给予他最为热烈的拥抱。他成为璀璨镁光灯照耀下的一颗巨星, 他也由"陈港生"最终涅槃为"成龙”。
他是成龙。
2014年4月7曰,成龙的60岁生日,成龙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了 "和 平友爱北京演唱会",并在北京JW万豪酒店举办和平友爱慈善晚宴。那 一晚,群星璀璨,马云、赵本山、姜文、葛优、李冰冰、黄渤、张佑赫、 张瑞希、杨澜夫妇等近百位嘉宾好友现身助阵,为成龙送去祝福。据主办 方透露,当晚共募得善款70,552,000元,所得善款将全部捐赠给中国电影 基金会,用于中国电影基金会及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共同合作的有益于电 影事业发展的公益活动和项目。
60年前的那一天,成龙降生。那时,他还是陈港生。他淳朴的父母亲 也根本想不到,这个在母亲的肚子里多赖了三个月才不情愿地出来的小孩 儿,以后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经久不衰的K成龙旋风"。
“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后悔,想重新来过的?"
"恢复我的童年,好好读书。这是我唯一后悔的。"
如上对话,是接受媒体釆访时,成龙的肺腑之言。
他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对童年错失读书机会的遗憾。然而,那时那曰的选择放在今时今日来看,仿佛也是理所当然。是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份 遗憾,让他更明白"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的至理,也因此, 他比其他人多付出十分、百分的努力,为着须臾的未来而努力。
2〇世纪50年代,港生的父母与其他移民到香港的人一样,都是还在 为生计发愁的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个重约12磅的健康小男孩儿的到来, 给家里增添了欢乐,也增加了负担——由于港生迟迟不愿意走出妈妈的肚 子,这个贫困的家庭不得不选择剖腹产。这个手术给陈氏夫妇增加了 500 港元的巨额账单,而这是刚刚从内地到香港的陈氏夫妇根本担负不起的—— 彼时父亲陈志平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做厨师,母亲则跟随丈夫给总领事 馆做一些浆洗的杂活。这个家庭的困顿被手术的女医生看在眼里,医生便 不动声色地和陈家做起了别有用心的工作:如果能将孩子过继给她,那么, 她将免除陈家500港元的账单,并且另外支付1500港元的过继费,作为失 去孩子的补偿。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血脉亲情终于战胜了暂时的困顿,陈志平最终没 有答应这笔交易。1954年出生的属马的港生作为陈家来到香港的第一个男 孩儿,被视为家中新生活的开端。在贫穷的曰子里,陈志平与妻子坚信, 凭借着辛勤的劳动,一定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期待的并不多, 就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幼年港生与父母亲蜗居在一个没有窗户的简陋工人房内,并在那里度 过了人生中最初的六年。
在少年港生的目光里,父亲身上生来就有传统“武士”的侠风,并且父亲"是一个具有巨大勇气和决断力的人。他为克服命运给他带来的悲剧 和困苦,以及多年的苦役而自豪"。父亲认为,锻炼是人的根本,要想成 为真正的人,就得尽量多吃苦。这几乎影响了成龙的一生。成龙从不怕吃苦。
稍大一些,港生开始打架,住所周边所有孩子几乎都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尽管港生为此领受过父亲的责打和体罚,但是他依旧享受着用拳头赢得胜 利的喜悦。
7岁时,港生入学了。但是因为太调皮,爱打架,他成为老师眼中令 人头痛的问题学生,港生也不得不常常接受老师各种匪夷所思的体罚,比 如,举着课桌站在走廊中间。当时的港生认为学校是最无聊透顶的地方。 不出所料,他一年级没能顺利通过,港生的父母被告知,如果想要继续读书, 那么就要留级重读一年级。
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他们最 终决定将港生从学校接回家。看着其他孩子不得不背着书包走入“地狱" 般的学校,港生忍不住喜上眉梢。他当时也未曾想到,那曾经让他幵心的 决定日后会成为他毕生的遗憾。"如果我认真努力读书,或许我的人生是 另外一番景象,成为律师、职业经理人、医生……就不会是现在的成龙。" 成龙有时也会在这方面做一点假设,"我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医生, 我也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病人”。
当时的陈氏夫妇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他们工作的美国驻香港总 领事馆的总领事要转任澳大利亚,总领事喜欢陈氏夫妇的吃苦耐劳,希望 他们能跟随自己到澳大利亚工作,但条件是不能带孩子。于是港生父母征求了朋友的意见,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 前往于占元师傅创立的香港中国戏剧学院,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那里做学徒。 那一年,是1961年,这一看似近乎无情的决定,却彻底改变了陈港生的一 生,他开始真正地向"成龙"一步步迈进了。
港生将在香港中国戏剧学院度过不可预知的十年。十年是陈氏夫妇和 于占元都认同的数字。陈氏夫妇与香港中国戏剧学院签署的合约上还有若 干条款,很多看起来有些残酷。
合约上说,于占元和香港中国戏剧学院有权得到所有陈港生挣来的钱。 合约上说,惩罚是人类的根本,于占元和香港中国戏剧学院可以惩罚 孩子,甚至"惩罚他们,直至死亡”。
尽管合约读起来让港生的母亲声音颤抖,泪水涟涟,但最终,他们签 字了。此后,陈港生就成为于占元和香港中国戏剧学院的“财产”。陈氏 夫妇跟随老东家去了澳洲,而陈港生,就从此留在了香港尖沙咀的美丽都 大厦,与众多师兄师弟们一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训练。
"我曾经预言过,这将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看来,它已经变成了 现实。我从来都没有感到这么有趣——玩儿了整整一天,想吃多少就吃多 少,跟同龄的孩子一起打闹开心。垃圾房的黑暗和气味好像距离宽敞明亮 的训练大厅有十万八千里。当父亲最后来接我回家的时候,我差一点儿对 他说,我不想走。”成龙曾经在他的自传中这样回忆他第一天到香港中国 戏剧学院的情形。
然而后面的生活不再像第一天那么美好。在师父于占元亲自动手的一 顿"炸酱面"打得他瞬间有了想要逃跑的欲望之后,他被告知,他已经成 为这一团体的一部分。他也从此知道,来到这里的孩子,都要经过师父"炸 酱面”般的痛揍后,才能真正成为整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此,陈港生有 了一个新的名字:元楼。
训练是魔鬼式的。典型的学院生活从每天早上5点开始,年龄最大的 师兄负责叫醒一众师弟们,然后,大家一起来到外面的楼梯,从那里登上 楼顶。在楼顶跑步以后,才能下楼去吃早饭。在这期间,浴室一直停用, 如果谁早晨上厕所,便会被视为偷懒,要加罚跑步10圈。年幼的元楼第一 天就坏了这个规矩。
浏览795次